重生于康熙末年3
李鼐摆摆手,道:“家务事,与太太说就是,烦老爷做甚?前些日子,不是听你提过一遭么?怎么还要往京送银子?”
提及此事,孙氏心里不由多了几分埋怨,道:“自打大爷领了那两个小的回来,太太就改了旧日性子,将银子都攥在手心里,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十花。今年又翻出好些旧衣服来赏人,省下裁新棉衣的银子,连体面前不要了。”
李猜是晓得家里近况的,件是没有多想,道:“府里这几年短进项,太太节俭些花。也是应当的。”
孙氏被噎得无话。也不好同丈夫多抱怨王氏的吝啬,只好讪讪道:“大爷若想要使银子。直接同老爷说,从账上支,倒是比同太太说来得便宜。”
李鼐有共微醉。用手按了按太阳穴,道:“不好从账上支,是给小小舅子预备的。你先从私房银子里出,过几日我想法子补给你。”
孙氏见丈夫不舒坦。走到他身后,伸出手去,一边帮他按脑袋,一边问道:“好好的。怎么想起上咱们家借银子?”
因牵扯太多,李猜不愿同妻子多说,便道:“许是一时不便宜,既上门来,又开了口。总不好叫他空手走。”
孙氏抿了抿嘴。虽带了几分不情愿,到底是自己的娘家兄弟,就没有多说什么。
李鼐却是想起两个侄儿,早先是养在小舅子家的,若是不小心碰上,叫人尴尬。看来。还是早早地送了银子,打发小舅子离开苏刚才是正经……
次日,孙珏看到姐夫递过来的二百两银子时,脸色儿却不好看。他本是开口借五百两的,没想到只得了二百两。
他冷哼一声,道:“姐夫这是打发要饭的?我千里迢迢地过来,姐夫就拿出二百两银子。倒是好意思?如今是瞧我落魄了。亲姐姐、亲姐夫也不待见,忘了去年央求我的时候?”
去年李鼐央求他,就是为了双生子之事。
这并不是什么光彩事儿,孙珏还巴巴地拿出来说,李鼐觉得头疼不已,道:“如今我们府日子过得也不宽裕,还欠着户部几十万的亏空,上上下下也是勒紧裤腰过日子。这些还是你姐姐,当了自己的头面,给你凑的。
这并不是托辞,李家这几年盐税上得的银子。多是填补当年接驾时落下的亏空。
孙办却涨红了脸,悄愤不已。
李鼐怕他揪着双生子的话不放,失了两家体面,岔开话道:“也不好总在外头住,等岳父气消了1玉树还是早日回杭州过日子吧。实是不行,在杭州就近也行。总比在徐州要好。”
孙孙听了,也是怏怏的,道:“若是回杭件,以父亲的脾气,能直接打杀了我。外头虽苦些,总算抱住这条烂命。”
听他说得可怜。李鼐低下头。掩住眼中愧疚之意,心中叹息一声,已经想着是不是自己出面,好生劝劝岳父”
京城,昌平,曹家庄子。
这日午后,天气晴好。任家兄弟带孩子们在校场练习射箭。曹顒无事,踱步过来凑热闹。网好看到李家兄弟也在。
李诚畏寒,穿了棉衣服,罩了检剜皮马甲,看着还是赢弱不堪。
曹顒见状,暗暗皱眉。
之前,李氏要带李家兄弟来庄子前,曹顒问过给李诚看病的太医,说李诚寒症已瘙愈。不会过了病气给旁人。
不过,这些日子。见李诚旁的症状都没了,就是偶尔还咳嗽,曹顒就担心他是肺炎。
他症状不明显。不发高热,大人还好,不怕传染上;孩子们到底身子弱,曹顒就不愿他同孩子们走得太近。
见曹顒来了,任家兄弟放下弓箭,带着孩子们过来见礼。李氏兄弟也踱步过来,同曹顒见过。
曹顒摆摆手,叫孩子们继续,随后转过头,对李诚道:“到底是入冬了,看着天暖,这风也硬。你还是好生歇着,养好身子再出来才稳
。
“侄儿已是尽好了。实是在屋子里闷得不行,才出来晒晒日头,这会儿就回去。”李诚看着甚是乖巧,规规矩矩地回道。
“要是闷得厉害。就多看看书,随后我打发人给你多送些书去。学问上的事儿,也可以去寻郑樊。”曹顒说道。
李诚躬身应了。兄弟两个相俏而去。
曹顒看着他们兄弟的背影,心下沉吟不已。
根据后世所知。李家的败落,就在雍正朝初始。因为有李氏在,曹家同李家的关系,就永远不可能断得干干净净。
不管李异的真实身份为何,在世人眼中,李家才是李氏的娘家,是曹顒的母族。
李家落难,旁人能冷眼旁观,曹顒这个李家的“外甥”却不能,要不然的话,就要被世人看成“刻薄无情”之人。
与其,由曹家照拂败落后的李家,曹顒到是真心希望李家子弟中有能尖撑门户之人。
早先那个历史中。曹家的衰败,败在曹寅短寿上。虽说都是抄家,但是雍正对曹李两家态度截然不同,否则就不会让曹家继续蹦醚到乾隆朝,二次抄家了。
现下,曹家有了曹顒。只要历史没有太大变故,他的日子还算安稳。而李家,则是败在李煦的的“长寿”上。
曹顒甚是不厚待地想,若是李煦寿元早尽,以李猜的敦厚性子,接管李家,安安分分尽臣子之责,说不定李家的下场还不至于那么惨。
李诚心术不正。李语倒是个内敛的脾气。
曹顒眯了眯眼,若是李家这个烂删。上不出去。还不若扶持个李家子弟来接手。
正想着,他就觉得袖子一动,有人说道:“父亲。父亲”
是恒生过来,满脸仰慕,举着手中的小、弓,道:“父亲最是厉害,射箭给孩儿看啊,”
自家的儿子,怎么看都是顺眼的,曹顒听着这童言稚语,神情也柔和下来。
这会儿功夫。天佑他们几个也过来,围着曹顒。
任氏兄弟早年是同曹顒比过射箭的,他们两个身手虽比曹顒好,正经地骑射功夫。却比不上曹顒。
见曹颊心情不错,他们兄弟两个也凑趣,拿了手中的弓与箭筒过来,这个道:“大爷既来了,就露两手给小爷们瞧瞧。”
那个,说:“是啊,是啊,好眸子没见大爷射箭了,今儿正好开开
曹颇接过弓来。后背直了直。
若是家族中有其他人在朝中坐镇,他到是想当武官。与其在六部衙门中勾心斗角。做个武官才是逍遥自在。
毕竟,能带兵到战场上经历凶险的少数,多数武官不过是带兵练兵这些。很是混吃等死、不费脑子。
天佑见父亲执弓,从任季勇手中接过箭筒抱着。跟在父亲身后。
曹颇进了校场小看着前面的靶子,目测了一下。在距离靶子八十步的地方站定。随后,他低下头,从箭筒里抽出一支羽箭。
别人还好,都是见过曹顒射箭的,孙礼、孙初都是头一回见,更是眼巴巴地瞅着。尤其是孙初,心中还奇怪。
在他心中。曹顒这个舅舅是文官,当同他父亲孙办一般,恨不得化身孔夫子,将礼教挂在嘴上,哪里会行武事?
连射了九支。除了有一支,因箭翎残破,失了准头,脱靶落到地上,剩下八支都中靶,其中有的还有两支中红心。
孩子们凑上前去,一片欢呼。
他们如今不过用小弓,在十步外射箭;曹缅站定八十步,在他们看来,是顶顶厉害的人物。
没戴扳指。曹顒的拇指被弓弦勒得生疼。他将弓递还给任氏兄弟,对自己的成绩还算满意。
八十步。是武举考试时的距离,九箭三中就算合式。
曹颇想起落第的李诚。又想到江宁魏家的几个孩子,对任氏兄弟道:“多准备几个石墩子,给他们练练力气,也不能尽是花把势。”
武举中。除了骑射、步射为,还有“技勇”三项,都是比力气
。
曹颇希望孩子们文武兼修,这样到了长大之日,若是不想靠家族照拂,想要科举正途出仕的话,也能多个选择。
任季勇听曹顒提及石墩子,道:“正想同大爷商量1是不是使人给小爷们买些未开刃的刀剑来,或者木剑也可。这几年除了射箭,就教了小爷们几套长拳。强身是够用了,若是防身,还是学上一两门兵器,是正经。”
曹颇点点头,道:“那就跟大管家说,去给他们置办。只是天佑他们还小,若是学了兵器,就要劳烦你们兄弟盯得紧些。要不然,太太那边晓得,怕是不依。”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道:“即是置办一回,也置办些硬弓同大
任氏兄弟听了曹顒的话,对视一眼,心中颇为激荡。
他们已经听出来,这都是武举“技勇”所需要的。
他们离乡背井,投到曹府门下,先是为长随,后是为小主子们的武
傅。
前两年,朝廷开捐时,曹顒曾问过他们兄弟的意思,想不想出仕为官。他们兄弟两个在曹府见惯富贵,对于外放当个芝麻小官,反而不热衷了。
只是世人重文轻武,他们这两个武师傅,说起来总不如府上的文夫子来得底气足。
如今听了曹顒的话,是要让小主子们文武兼修的。他们心中也生出些盼头。若是小爷们有走武举出仕的。他们也算实打实地立些功劳,往后在曹府的地位又不一样。
天伤他们到底年岁小,同枯燥的四书五经比起来,更喜欢校场这边的武学,听说要添兵器,皆是雀跃不已。
只有孙礼在旁。则是有些迷糊。
每日里只上半天课,剩下就是在校场玩耍,这算不算“不务正业”?
为何舅舅还这般纵容,跟着凑热闹?
离开校场。曹顒想起武举之事,便使人寻吴盛。
前些日子。他吩咐吴盛在京中寻个武师傅,是为江宁魏家那边预备的。
如今过了半月。也不知找到没有?
“爷,小的使人打听了这些日子,原有几个不错的,可是去见面,却是都不成。”吴盛回道。
曹颇听了。皱眉道:“为何不行?要是真遇到骑射功夫好的,多加些银子也好。”
这次找武师傅。就是以骑射好为标准。以魏家那样的乡伸大户,不缺家丁护院,“技勇”三项,练力气的功夫,是不愁师傅的,主要要挑个骑射、步射皆精通的人过去。
“银子是够够的,只是听说要出京,就没人乐意去了。大爷,想在旗丁里找不容易。旗人不必寻常百姓,寻常旗丁每月都有二两银子,够嚼用。谁肯离乡背井刨食儿。”
“那怎么好?”曹颊想到给魏文志寻个好师傅。好让那孩子能得偿心愿,走武举之路。
之所以,他想要在旗丁中找,不愿找外头的人,是怕不知家底,不稳妥。
魏家是江宁的上的大户,若是曹顒派过去的人,起了歹心,那就是好心办坏事。
吴盛犹豫一下。道:“大爷,依小的看,还不若大爷从相熟的人家借个骑射好的下人,说起来比件头聘的人还妥当”
曹腼一听。明白他所说的是指平郡王府与淳王府那边。
王府都有门人奴才,其中不乏身手出众的,充当护院、长随什么
。
以曹顒同这两个王府的关系,别说是借人,就是直接开口讨要,也不过是小事一桩。
想到此处。曹顒点点头,寻思过几日回城后。去岳父府上请安。
姐夫不在。大外甥又束在宫里,曹顒不愿去姐姐家挖墙角,还是淳郡王府那边好挑人。
两人正说着话。就听到外头“塔塔”的脚步声。
“大爷,十七爷使人送信,十六爷不好了,”郑虎急匆匆地进来,顾不得缓口气,对曹顒说道”
第八百七十九章“序幕”
100033819
这是十六阿哥在园子中的住处,今日十六阿哥随圣驾回京,这里侍候的太监、宫女早早地就将院子内外,打扫地干干净净。
可是,眼下。这院子里却静寂无声。
偶有小太监小宫女出来走动,也都踮起脚尖,不敢有丁点儿动静。
十六阿哥趴在炕上,额上都是冷汗。他上身盖着衣服,腰下覆了一层丝被。
王嫔坐在炮边的椅子上,用帕子给十六阿擦汗,眼泪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簌簌落下。
宫里的规矩,哭是不能带声的。
王嫔只觉得心里堵得慌,真想要跑到御前,问问那一位,为什么这般责打她的儿子?
十六阿哥眯着眼睛,疼得紧了,狠狠地攥着拳头,不让自己呻吟出声。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今天他领受这四十板子,也是皇父的恩典。
瞧着皇父瞪他的眼神,恨不得直接打死了他。
这御前的板子。同外头衙门的还不一样,都是金丝楠木的,这是“天恩”自然不比寻常,那是沉甸甸的。
就算操板子的符卫想要手下容情,也不容易。
当年一废太子后。康熙斥责八阿哥图谋不轨时,十四阿哥为八阿哥说话,曾受过二十板子,养了数月才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