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3
曹顒摇摇头:道:“皇上恩典,我不到而立,就跃升高位,多少人等着抓我的小辫子。这个时候同他置气,伤不了他的筋骨,自己反而落埋怨,何苦来哉?”
十六阿哥一听,有些担心,道:“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忍字头上一把刀,实是令人郁闷。”
有句话,曹顒没有说。
那就是“天欲令人亡,必先令人狂”曹顒能做的,顺手推舟罢
。
只是这些。不好再十六阿哥面前讲,
转眼,到了四月初二。
今日,是殿试之日。京城文武官五品以上,今日上朝观礼,曹顒这个二品侍郎。自然也按照品级穿了补服,前往金水桥前,等着进宫。
最近一段时间。曹枷往来户部衙门,没有骑马。而是坐了轿子。
不是有心摆谱。而是官场上上下官路见的礼仪繁杂,曹顒穿了二品补服,但凡路遇比他品级低的官员,都要避让见礼;遇到品级高的,还要让道,还要执礼。相见甚是麻烦。
稍有纸漏。就要被御史借题发挥,使人不厌其烦。
还不若同其他几位堂官一样,坐着轿子去衙门,轿子帘一档,凡事又是另外一个说法。
不过,朝会之期,曹顒还是骑马而行的。
路过东府时。发现这边已经挂起灯笼,曹顒使人问了,晓愕曹畛蟪蹙统雒帕恕?br />
应试贡生要先到礼部指定的地方集合。随后再有礼部官员领到场上。
曹顒骑在马上,想着这场殿试,自己堂弟暂且不说,钱陈群终于能得偿心愿。只是不知,他是一甲,还是二甲。
早年康熙南巡时,钱陈群才代表江南士子献师。若不是因母病耽搁,早就应该应召进京赴试。
虽说迟了许多年,他总算能得偿心愿。
小五那边,要说书面字体,算是漂亮;八股文章,这好坏评说,全在阅卷官的喜好。
殿试名义上是皇帝亲自主持,但是阅卷的并不是皇帝,而是朝廷指定
一旧苍后只有阅卷官选出的前十的卷子,才能涕到御请皇帝亲自圈定一甲三名与二甲前七名。
钱陈群成名多年,八股文自然比曹帽精通。
曹钊粑抟馔猓嘣谌祝皇遣恢杉壳翱亢蟆?壳暗幕翱梢钥己擦衷旱氖浚亢蟮幕埃荒艿茸藕蛉蓖夥盼亍?br />
曹颂在军中未归,曹项已经在外任,曹顒希望小堂弟能够留在京
。
少一时,曹融到来金水桥外,只见这边灯火透明,已经站了不少官员。三三两两地站着。
曹顒扫了几眼,看到户部那个郎中,踱步过去,寒暄站定。
等了有半个时辰。天气渐亮了。
远远的传来礼乐声,等到东方鱼肚白。王公贝勒、文武大臣,早已按照品级排列,依次进了太和门。
太和殿广场上,已经摆放了数行几案。
等到王公百官在太和殿阶下站定,就有礼部官员,领着应试贡生下场。
此时。天已大亮。
虽说这些贡生都穿着青绸袍子,但是曹顒还是一眼就看见自己的小、堂弟。
在一群中年人中,少年俊秀的曹慎算是醒目。
曹顒还记得清楚,自己网到这个世界时,曹幅还在兆佳氏的肚子中,没有落地。像是转眼功夫,他已经是二十岁的大小伙子,曹顒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自豪。
这殿试,从辰初开始早七点,到百初下午五点结束,总共五个时辰。
康熙只在考试开始前,露了个罩面,等到考试开始,就移驾返回乾清宫。
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等,今日轮值的大学士当六部堂官,往乾清宫参加小朝会,其他人就退出太和殿,各自归衙。
户部衙门中,蒋坚捏着一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字儿。他看了纸条几眼,神色之间有些犹移。
等曹顒过来,他将这纸条递上。
因在衙门中,顾及多,所以他忍耐住心中的好奇,没有相问。
直到下晌落衙,进了曹府大门小他才问出心中疑问:“大人使人查年羹尧行踪,所为何来?请恕学生多嘴,大人就算心有不忿,这年羹尧也不好妄动。大人若想出气,也当好好筹划才是
“出气?他能辱我,装作无意,外人眼中未必是错;我若还击,不管前因如何,这错处就在我了曹顒道。
蒋坚闻言,总算松了口气,道:“是啊,是啊。如今年莫尧圣眷正隆。大人实不好与他对上。虽说让人气闷。但大人在户部,他却要远离京畿。大人想要出气,不再一时。退一步海阔天空,也好。”
虽说殿试放榜是在三日后,但是次日前十的贡生,就要由礼部官员领着进宫。御前对答。
如此一来,曹倾心里就踏实了,他并不在礼部宣召之列,指定是三甲。
见曹额还在为他名次担必,他倒是看得开:“大哥,弟弟在榜上,即便是最末,已经比那些落第举子幸运太多。外放就外放吧,多少官员不是从知县熬起来的,我又不必旁人较贵多少。”
名次排列,曹顒也做不得准,不过是白操心。
见曹幅并不排斥出京,曹顒也就放心了。左右京中还有他,就算东府没有曹颂兄弟,日子也能照常。
四月初五这日,太和殿传驴,曹钣肭氯阂谎际侵辛巳捉俊?br />
许是康熙还记得钱陈群这位曾少年就扬名江南的才子,看到他的名字,叫他出列对答。“’
钱陈群在三甲第九名,应同二甲七位进士一道,选为庶弃士,入翰林院学习。
康熙显然对这个名次不甚满意,特别加恩。改钱陈群的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这是榜眼、探花的待遇。
时之间,新进士中,钱陈群的风头一时无二,成为比状元、榜眼还热门的人物。
相对之下,曹同时这个三甲一百二十五名,在新进士中就没什么名
。
曹顒告诫自己,不可太贪心,自家已经出了个探花,如今又有了个。进士,已经甚是不错。
天气渐热,轿子已经换了凉轿,官服也换了薄的。
曹缅每日乘坐官轿上衙门,或者走出门应酬,十来日,数次与“年羹尧不期而遇。”
年羹尧近年以彪悍著称,自然是不肯乘轿,出行都是高头大马,督军相从,极为引人注目。
他与曹腼是虽说是平级,但是曹顒身上有朝品伯爵与和郡主额驸的爵,身份要比年羹尧高。
两人相遇,按照京城官场上的避让规矩,是年羹尧让路,侯曹顒先
。
可是。每次遇到年羹尧一行,曹顒就使人避道,让年羹尧先行。
年羹尧见状,先是意外,随后带着几分不以为然,策马而去。
曹顒坐在轿子中,低声自语:“小退一步海阔天空,退十步当如何
第八百九十二章夹击
五春园外。清溪书 看着御史的弹劾折子。康熙的脸色有些不好看。这已经是半月来,递到御前的第三份弹劾折子。
弹劾的对象,是正在京中的四川总督年羹尧。
第一份折子,弹劾年羹尧逾礼,见贵人不避道,倨傲直行;后两份折子,则是弹劾年羹尧出行。从者甚众,在街上吆喝扰民。
这年羹尧是世家子弟出身,父子两代人都做到封疆大吏,康熙原本甚为器重。
但是这折子中,出现的是曹顒的名字,康熙就有些不乐意了。
卓家这个二等伯,与其说是康熙恩赏给曹寅的,还不如是恩赏给曹顒的,就是为了抬举他的身份,使得他在京城中,能直起腰板说话。
康熙还记得清楚,曹颊初上京城,之所以被八旗纨绔欺负,就是因为出身卑微、门第不显的缘故。
曹顒娶了郡主,袭了伯爵,又是位高权重的户部侍郎,身份早已今非昔比。
别说年莫尧只是二品总督。就是封阁拜相,升为一品大学士,路遇曹顒,按照规矩也得避让。
东羹尧在四”嚣张。是展朝廷威风,震慑地方;在京城横,就有些得意忘形,与人笑柄。
换做是其他人,康熙还不至于这般恼。
涉及到曹顒,康熙就有些不自在。曹顒有些不争气,缺少年轻人的干劲,康熙见不得他松快。时常敲打敲打。
他自己能动能斥。不代表他能允许别人“欺负”曹顒。尤其是现下,曹寅兄弟相继病故,曹顒年纪轻轻,就支撑家族门户的情况下。
而这个。“欺负”曹顒的,还是他向来器重,近期正想要抬举的年羹尧,这叫什么事儿。
他冷。享一声,将折子摔到抗桌上。
炕边,摆放着一张小几。几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几案后坐了内阁学士兼吏部尚书张廷玉。’小’吟荡的分割’说’吟荡的广告“屋’ 张廷玉低着头,手中攥了笔,抄写条陈。
康熙摔折子的声音、冷哼声,都落在他耳中。他心中战战兢兢,脑子里飞速运转,想着朝廷内外有什么事,让皇上生怒的,却是一时找不到头绪。
这会儿功夫,就听康熙扬声道:“张廷玉!”
张廷玉闻言一禀,忙起导应道:“臣在!”
“四”总督年翼尧兼理陕西总督事务的谕旨重拟。”康熙沉吟片刻。吩咐道。
“臣领旨。”张廷玉躬身应了,而后在再次坐到几案后,拿起笔来,静待康熙口谕。
“改兼理为署理,再命他就弹劾之事,上折自辩!”康熙的声音冷冷的,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张廷玉听了,心里莫名松了口气。
只要不是涉及太子复立就好,好不容易万寿节后,皇上开恩;将大学士王谈放了出来,要是再闹出点什么来,这位老相爷怕是不能善
。
不管外人怎么看,张廷玉作为正宗的孔孟子弟,心中对这老相爷的风骨还是钦佩的。
年莫尧近日横行京城之事。张廷玉早有耳闻,心下颇是不以为然。就同年莫尧看不惯曹顒一样,张廷玉心中也看不惯年羹尧。
他比年羹尧大七岁。都是官宦子弟。却是同年,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可是年羹尧这进士的含金量,向来为人诟病。
年羹尧是康熙三十八年的举人,名列顺天府乡试第三十四名。
放榜后,就有应试士子揭帖,拉开该年的科场腐败案。传言中,年羹尧之父,时任湖广巡抚的年遐龄,镂赠考官一万两。
当年顺天府乡试,以重试落幕。年羹尧最后仍在榜单上,这轰动一时的“科场腐败案”最后以“落第士子嫉妒冤诬”结案。
张廷玉也是当年应试士子,自然也晓得一些内幕。朝廷为了维护颜面的结案之词,自是不可信。
而后,两人选为庶吉士,三年后初次授官都是翰林院检讨。
数年后,年莫尧为内阁学士,外放为四川巡抚,成为当朝最年轻的封疆大吏,风头一时无二。
张廷玉,却入直南书房多年,一步一步,直到前几年,才升到内阁学士位上。
年羹尧看不惯曹顒年纪轻轻就跃居高位,却不想也有不少人瞧着他年轻不顺眼。
在张廷玉这样的汉官眼中,年羹尧之所以而立之年就为封疆大吏,不是他有什么卓越的才能。是因为在旗的身份所致,才得以幸进。《小》休息,休息一下吧《说》书名号部分是文字版网站《屋》 既是幸进,皇帝恩典,就该好好听话做奴才,这般招摇,不是小人得志是什么?
不过,不满归不满,张廷玉御前当差多年,早已练就一副不动如山的本事。他手腕轻动,已经草拟好一份旨意。
待写到命年莫尧上折自辩。他的嘴角微微地动了动,竟是好奇年羹尧看了这谕旨,会是什么脸色儿”
安定门内西北角,花园胡同。
这里是年宅,是年羹尧之父致仕前修建的宅邸。是四进的院子,年希尧、年羹尧兄弟在京时。皆居于此处。
宅子西路,就是年莫尧早年的旧居,如今他的长子江淅道御史年熙居于此处。
书房中,年熙看着父亲,带着几分羞愧道;“都是儿子不好,连累父亲清名受损。”
原来,接连弹劾年羹尧的两位御史,都是年熙督察院的同僚。其中一位,还是早先江淅道御史最有力的竞争者。
那位御史,在督察院当了十来年差,按照履历,绝对有资格升任江淅道御史。只是寒门出身,没有后台,最后是年熙横空出世,占了江淅道御史的缺。
年熙虽晓得,无风不起浪,若没有父亲的倨傲,也不会引来御史侧目,但是“子不言父过”他只能反省自身。
通过这件事,也让他警醒。
这不过是个毫无背景、没有任何势力的小御史,心中记仇,都能咬人一口报复;江渐道那边。牵扯到朝中各方势力。
他要做个好御史,到底是为家族争光,还是为家族埋祸?
年莫尧见儿子隐隐的露出几分憔悴,皱眉道:“不遭人嫉是庸才,不过是几只跳梁小丑,胡乱叫嚷,不必放在心上。这些日子。瞧着你又?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