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夫36记-柳暗花溟
会做面食),要干净老实的,稍微进行一下培训,然后把各式点心的各道工序分开,实行流水线生产制,配方自己掌握着,这样即可保证秘方不外泄,还能更早培养出熟练工,提高生产效率。
想好后,她跟戚夫人商量了一下,由八重出头,在镇上租了间铺面,开了个糕点铺子,起名为至孝堂。这样一来和如初娘家的庆善号相衬,二来表示要孝敬老人,结果哄得戚老太太和戚夫夫人都很开心。
之前如初做过点心给两位老人家吃,不过那时是在戚家反对如初嫁给小光的时候,每回做好点心送过来,两位老人家都不肯收,最后只能以老太太的名义赏给乞丐们了,这次是两位老人头回吃如初亲手做的新鲜花样,结果是赞不绝口。
“这是第一批要做的点心名单,母亲过目一下,也念给老太太听嘛。”如初让继美帮着做了好多三寸大的竹牌,上 面以继美挺秀的字写上各色点心名字,挂在店里锋面的墙上,还让如意带着红羽、羽羽乡了不少类似于餐巾类的魄方布,蒙在点心上好看的。
现在,她把点心的种类抄了一份,交长辈们看看。
其实这些点心都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中式点心和部分西式点心。而因为奶油等等东西不常见,只有从偶尔路过的胡商处买,或者叫小光和赵三红托人从外地进些。所以原料不多,如初决定走精品路线,西式糕点做得精致,价钱也非常高,镇上只有几家富户吃得起。
第六回 不懂事的
蜜枣松糕、脆皮马蹄糕,翡翠凉果、荷花酥、云豆卷、高桥松饼、排骨年糕、千层酥、东坡饼……
如初把所知道的所有糕点名子全写在了纸上,其实并不会做这么多,但约有二十来种,怎么也够支撑一间小铺子了,何况她还有西点,蛋糕、布丁、饼干、蛋卷等等。她还打算当天天气暖和些,就在铺子内开设个小角落,搭上纱棚,做些应季的水果甜蜜吃。反正甜食是女孩子和小孩子的最爱嘛,到时候就算是吸引客人的新招数也好。
就这着,糕点铺子风风火火地办了起来,戚府老宅每天都弥漫着甜香,全府的人也都心情愉快。就算忙碌,也都不觉得累。而且,如初做这些生意,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好多穷苦人家的女人也能赔钱养家了,不仅在在婆家扬眉吐气,自信心也提升了很多。自然,戚家的声望也提升不少。
最重要的是,糕点铺子的生意好得不得了,这种新鲜的点心花样大受欢迎,所以戚家很快就在附近几个大镇开了分号,最后在济宁州也租了店面。
但这样一来,就又要扩大招工,戚府也更忙乱了。于是如初把戚府附近的一间空宅租了下来,做为点心加工场,还雇了专门人来进行运输。而生意好,她便忙得不可开交,结果戚夫人主动说是不是找个管家来帮忙,于是如初叫来了杨喜。
胡老爷全部生意挪到济宁州后,家人们自然也跟来,再说杨吉也算是陪嫁过来的,只是一直没进戚府罢了,如今至孝堂生意繁忙,他被派为总掌柜,可有事情做了,自然极为卖力,因为终于可以发挥才能了。
生意好,银子自然就流水价赚进来。到这个时候,戚夫人已经不觉得用的是胡家的钱了,因为她觉得如初是戚家的媳妇,就是戚家人。
而当夫人不介意这些,戚家的日子就过得好起来,不仅添了不少丫鬟仆人,修缮了祖宅,老太太和夫人的生活也从清苦变得悠闲了,尽管他们一年老似一年,但精神似乎比以前好些。
而如初,当生意上了轨道后,也终于可以歇歇了。每天查查帐,隔几天巡视下铺子,在家学学绣花(虽然根本没有进展),偶尔睡个懒觉,算是稍微安逸了一些。算不得过上了少奶奶的日子了吧,至少不用为生活奔忙了,也可以时常借着巡查济宁州分号的机会去看望老爹胡大海。
胡大海看到女儿如此出息,老怀大慰,到此刻也终于结女儿未来的生活放下了一点心。唯一感觉不那么完美的,仍然是如初成亲这么久无所出。
这是个压在每个人心上的问题,但是大家都不说破,尤其是双方的老人。大概因为如初太努力的生活了,他们不忍心再让她心里再不痛快。可就算如此,那些情绪、气氛、眼神,如初是感觉得到的,因此倍感压力,但她也不说。
假如她真的没有孩子,她和小光的婚姻要怎么办?在这个年代,男人没有孩子是不成了,尤其他身上还负着整个戚家的责任,还有那个世代承袭的爵位……
日子,就在这种成功与失败、甜蜜与苦涩、快乐与忧心中慢慢渡过了。秋天的时候,如初给继美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比她嫁给小光的时候热闹排场得多。
戚夫人见此,觉得有些对不起她,要知道当初大儿子的婚事办得实在有些寒酸。不过如初根本不介意这个,成亲嘛,两个人相爱或者两个人相处得好比什么都重要,仪式只能让人累。如果不是小光有家、有爵位、有责任,她倒恨不得两人寄情于山水,有没有凤冠 霞帔都没关系的。
她这样,戚老太太和戚夫人就更觉得她大方得体,从心眼儿里疼爱她,觉得元敬有眼光,当初坚持只娶她是对的。
眼看着继美成了家,如意也订下一门好亲事,似乎一切都平静了的时候,新矛盾和麻烦又来了……那就是继美娶的这个老婆。
这个徐氏是戚夫人在众多身家清白的适龄待嫁少女中千挑万选 的,可谓是费足了心思,对比、斟酌了无数回,最后也是继美自己三选一中定下的,照理说应该很合心意才对。
开始时倒也是这样,徐氏第二天早上端茶敬长辈,对如初这个当嫂子的也恭恭敬敬,大家看着都觉得这姑娘好,继美有福气。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氏渐渐表示出不懂事、不体贴来,而且女红和厨艺没一样在行,简直是个娇小姐,嫁到戚家来就恨不得直接享福的,没有半点担当责任的意思。
其实如果女红和厨艺差都没什么,可以慢慢学。但会不会是程度问题,学不学却是态度问题了。少年夫妻、继美 对徐氏非常疼爱,结果徐氏恃宠而骄,成天价写诗画画,家里的事一概不管,教她学点厨艺女红,她根本不理会,最后连晨氏定省也能免则免,因为晚上经常赏月,早上起不来床。
一大家子人,唯有她一个新媳妇天天睡到日上三杆才起,吃了饭后就修养身心去了。不是读书就是下棋。说她两句吧,她还有理:“大嫂不也每天不做什么吗?反正有下人们,何用得我来?”
这样也就罢了,但只要在戚家有一点不如意,就提起在娘家如何如何?父母如何宠爱,丫头们怎么侍候。又是嫌弃戚家住在镇外,不如娘家买东西方便,又是觉得一年到头儿也看不到几出戏文是多少闷,还看不起戚家经商,觉得这是落了读书人和官家亲眷的面子。
在大明朝,商人的地位是比较低下。就算胡大海和赵三红的爹,虽然是大富豪,却仍然没有社会地位。好在胡大海当过官,情形好很多,而赵家因为出了赵三红这个正五吕的武官,现在也算是光耀了。
不过,那些所谓的“读书人”还是看不起商人。就如同现在,书香门弟的徐氏看不起商户出身,而且还抛头露面的如初一样。而因为从心里鄙视如初,慢慢的,她对这个大嫂也不尊敬了,见了而连句问好的话也不说,往旁处一避,傲慢地就走开了。
继美没想到自己那么疼爱的老婆这么不懂事,着实数落了徐氏好几回。
第七回 决定教育
“你还看不起我大嫂?”有一次两个争执后继美吼,“你现在过的好日子,都是我大嫂给的。你吃的精美点心是我大嫂的铺子里做的,你穿的好衣服,是我大嫂建的针线房出的,你有丫鬟仆人好用,用的是我大嫂的钱。就连你住的屋子,用的摆设,哪一样没有我大嫂的心血,你凭什么看不起她?”
“不过是重利轻义的商户罢了,有什么可让我尊敬的。听说她之前还不守妇德,自己跑到天津卫去大玩而特玩来着。这种行为,难道是好的?说我用她的?哈,我娘家没有陪嫁吗?我能吃多一点儿?又能用了什么?我根本跟她没关系。继美,我劝你也少和她来往,免得举止也变得粗俗、市侩起来。那样,你就不是当初我嫁的继美了。再说了,你一个男人,却要领先大嫂,丢人不丢人?”
“商户怎么了?没有商户,你吃穿用度从哪里来的?你喝风长大的?”继美对徐氏很失望,“我不是你当初嫁的人吗?我也没想到你不是我想象的样子。自私、势利、自己没有本事还眼高于顶。我倒要去问问我岳父岳母,是如何教育你的?你的妇德又从哪里来?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你还能做什么?你有哪点为人妻的觉悟?我不是男人?难道你要我分家另过?”
于是小两口又吵了个天翻地覆,然后徐氏就和往常一样,一起争执就闹着回娘家,而全家人为了家庭和睦,只得又骂继美不知道谦让,气得继美只好跑回来,后来经常不着家,早出晚归,新婚的夫妻,彼此间却冷淡得到不行。
“唉,没想到,我精挑细选了这么久,却还是娶进这么一个儿媳妇来。”戚夫人头大无比,最近身体也被闹得不太好了。
戚老太太也叹气道,“所以说,姻缘就是看个人的运气,成亲前看多少条件也是瞎掰。元敬命好,摊上如初这么个好媳妇,可我家继美命苦……”说到这儿,眼泪都不禁掉了下来。
如意看到两位老人如此,不禁心疼,怒道,“让哥哥休了她再娶,反正七出之条,她占了不少。以二哥的人品才貌,会有很多人愿意把女人嫁过来的。”
戚夫人呸了一声,“出一门、进一门不是容易的事,哪能轻易休妻?再者,咱们戚家门风清白,哪出过这种事,如果真到那一步,可不让人笑话死吗?”
听到如意受到责备,如初连忙拦过话来道,“如意可别乱说话,你二嫂年纪还小呢,以后会慢慢懂事的。说到底,是徐家的家教不好,看着虽然风光、书香门第、忠厚传家,但其实纵着女儿成天价做表面文章,诗书礼仪的,可真正的人口举止,倒疏忽了。母亲说得对,既然娶进了门,咱们就得对人家负责,不如由咱们慢慢教育她,直到她知道什么是好好过日子为止。母亲,您可是办女学的,还收拾不了自家儿媳吗?其实说到底,她现在这么掉歪,就是因为从没把戚家当成自己的家,没有要挑起这个家,要为这个家做贡献的觉悟。老想着嫁过来后和在娘家一样,只能更享福,不能受一点苦,老觉得她自己高人一等,嫁到戚家是下嫁,这日子过得好才怪哩。”
戚老太太和戚夫人一听也对,戚如意虽然有点不情愿,但也同意了如初的看法。
“咱们也确实太宠着她了,只想着她年纪小,又是新入门的,从没给她立过规矩。但是现在怎么教育她呀?”戚夫人为难地道,“她根本什么也听不进去,说重了,她就该觉得咱们戚家全家人一起欺侮她了。”
如初想了想道,“不如先冷淡她几天,然后再刺激刺激她,让她当家作主,和继美单独另过。所谓不当家不知柴木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让她知道日子艰苦,她就不明白现在的生活多幸福。”
“这不是分家吗?”戚老太太立即反对,“你们母亲如何,我不管。但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不能分家。”
“奶奶,不是真分家,是假分家。”如初笑道,“我还指望让您也享享二孙子夫妇的福呢,哪能让继美真的单过。”
“那什么是真分假分?又是怎么个假法?”戚夫人问。
如初一笑,胸有成竹,“这恶人由我来当,奶奶和母亲就放心吧。”
过了两天,如初准备好“战斗”了。
她先是找到两位老人说明情况,并嘱咐,“如果待会儿听到争吵声,千万先别出来,等我大笑时,母亲现身,我说什么,您答应就是,放心吧,我哪会害戚家呢?”
两位老人听如初这么说,也就暂放下提到一半的心,躲在离美所住这地最近的一间屋子去隔墙偷听,这边如初转悠了一会儿就溜达到了继美住的院子里,见太阳都升是老高了,徐氏还没起床,不禁有点真的生气了。
古代不比现代,人们的生活作息很规律的,除了某些贪官污吏或者有钱的混蛋夜夜笙歌,流连于青楼楚馆之外,夜生活很少,所以大部分人早睡早起。日上三杆不起床,被看做是懒惰的表现。就连她,有时候累得洗,第二天睡到相当早上八点的时候,就已经算是睡懒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