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古奇术:神秘学盗墓小说流派开山之作
实际命犯华盖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对周遭事物有独特感觉的人也有很多,只是他们的各自理解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罢了。
希望看过这篇小文的朋友不要疑神疑鬼,很多事情虽然不能肯定其是否真实,或是是否虚幻,都没必要过分深究,因为那是因人而异,可遇而不可求的。再者要明白一个道理,现实生活对於现实中人来说,那才是最为重要的。
敬告诸兄:本文鲜网首发,转载请保留。
繁体网址:209。133。27。102/GB/literature/li_fantasy/100052286/index。asp
简体网址:209。133。27。102/GB/literature/li_fantasy/100052286/index。a
作品相关 作品相关 夜半手记(三)
( 本章字数:1722 更新时间:2009…10…30 12:16:24)
很小的时候记得家里养过猪、养过鸡,虽说父亲母亲都是非农户,而且家里又生活在一个集体大院里,但在那个年代的镇上,这种家庭式副业司空见惯。
而且母亲也是为了能让家里的伙食改善些,于是便在自家的小院里围起各式的小窝,满怀期望的开始了她的希望工程。
但说也奇怪,不知道是不是父亲身为兽医的缘故,我家养的东西不是多病就是养不长,好象专门跟我家找茬过不去似的。母亲偏又是个要强的人,越是养不活就越是要养。当时有句话几乎都快成了她的口头禅:我就不信养不活一只鸡!
后来母亲就想,是不是自己养的方法不对,因为从小是在城里长大的母亲,不要说养猪,就是亲眼见过活猪满街跑都是没几回的。
于是母亲就到附近农家去取经,但发现虽然方法上稍稍有些不同,可也不至于太大区别,而且回来后就算按照农家的法子来养,照样不见成果。那个农家也很奇怪,就特意到家来看,最后才发现一个问题,说我母亲太喜欢干净了,干净的人都养不旺这东西。
如果要是说别的理由,母亲也许会接受,但农家说出的这一条,显然没能让母亲信服。而且更加的坚持起自己的养法来,于是原本每天大概只能听到四五次的那句:我就不信养不活一只鸡!现在几乎成了我们全家的标语口号。
终于在几经挫折后,母亲的希望有了实现的可能。而且养活了的不只是一只鸡,是两只。一只毛绒羽黄取名小黄,一只冠红身白取名小白。
这一成果不但母亲心喜异常,尚是孩童的我,就更加欢呼雀跃了。常常把它们抱在怀里去跟邻居家的比,也说不上具体比人家哪里强,但在我眼里却就是全镇第一。
但养鸡不下蛋,还不能真正意义上说是养活了鸡。接下来,母亲和我就开始了向更大目标的迈进。那段时候,常常有人说,你们家养的不是两只鸡,养的是两只宝。
小黄下蛋那一天,几乎成了我们家的节日。到现在我还记得,母亲在我眼前把合着的手掌慢慢打开露出一只红中透黄的鸡蛋的样子,她眼睛里是闪着光的。而且那一天母亲特意多做了两个菜以示庆贺,天晓得怎会有这样的家庭,只是为了养活一只鸡,为了养活这只鸡下的第一个蛋,居然高兴到这个样子。
却正是因为这样大的欣喜,给母亲造成的打击也是巨大的。
在一次突然而至的瘟疫后,母亲看着两只再也不能动、在也不能吃米、再也不能下完蛋后咯咯叫的鸡愣住了。虽然并没强烈的表示出什么,但从那以后,我们家就再也没养过任何一种家禽。
从那起一直到我们家搬迁回城,家里虽然不再养家禽,却也因为我的吵闹,先后养过小猫、小狗。但同样让人伤心的是,它们都会在与我和家人感情渐深的时候,便相继死去。
很长时间,这种家庭的生活琐碎,都是以普通回忆形式存在的。虽然跟大多数人家有些差异,却并未引起多少家人的注意。
即便在我开始研究八字后,也是没多想什么其它东西的。直到有一次兴趣使然,打开了母亲和父亲的八字。忽然发现他们都是命硬无比,再结合自己的强旺四柱,于是就联想起家里为什么始终无法养活家禽的怪事来。
虽然还不肯定,但一家三口的强硬命局,一定是对周遭事物有相当影响的。而且也理解了初中时候一位算命先生对我的断语:离家远祖方为安。
自从毕业到现在的多年间,平均每年在家里的日子都不超过一个月。虽然随着年岁渐长,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种走南闯北的生活不利家庭。但无奈的是,驿马狂时,注定要奔波四海。每每归家开门的一瞬间,望见日渐老迈的父亲母亲,为子不能近孝,酸楚涌上,心内黯然。
几日来因为闭关赶文,使得连非正文内容的“夜半手记”都迟迟不见更新,六羊实在愧对众多支持我的书友。
现在我能做的也只是拼命赶文,力争最快速度让实体书超出网络版,从而能让诸兄尽早看到续文。
敬告诸兄:本文鲜网首发,转载请保留。
繁体网址:209。133。27。102/GB/literature/li_fantasy/100052286/index。asp
简体网址:209。133。27。102/GB/literature/li_fantasy/100052286/index。asp
第一卷 第一卷 引子:祖坟底下的古墓(上)
( 本章字数:2830 更新时间:2009…10…30 12:16:25)
“这底下一定埋着个大墓!”
牧三文指着东面那两亩已经长了半人高的高粱地,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并不算很大,却一下子惊动了不算很小的整个牧家村。
牧三文不是村长,也不是村里的大户。听名字就知道,家里生他时,只剩下了三文钱。虽说从清末到民初再到建国,活折腾了六十几年,家里炕席底下的库存,却仍始终没看涨半分。之所以能让牧三文的话有如此权威效应的,那是因为牧三文有个十里八村都公认的“绝活”——风水相术。
十几年前,正值牧三文年壮的时候,也是文化大革命闹的正欢的时候。牧三文闲不住一双穷腿,就跑到县城里去开眼界。至于开什么眼界,他自己也说不清,总之那段时间就是闲不住,像鬼催似的闹心。结果就让他遇到了被红卫兵斗的焉焉一息的穆启铭。穆启铭留着一把很标志性的花白山羊胡子,看起来像是位前清的私塾先生。听围观的人说,他是县文物馆的馆员。至于被批斗的原因,有人说他以前是位很出名的风水先生,也有人说他是古玩高手,而这所有传说都正巧证实了他的罪名:封建遗老,迷信先锋。
“我阳寿快到了,你一定要在今晚子时前,把我背到城西二十里铺,那里有我早选好的坟。”牧三文开始还以为穆启铭在自言自语说胡话,可当他发现拽自己裤腿的那支枯柴手,竟然是穆启铭的时候,他才知道,这句话是讲给他牧三文听的。二话没说,牧三文背起穆启铭就走。按牧三文天不怕地不怕的火驴脾气来说,这举动倒也不希奇。
但事后据牧三文稀里糊涂的回忆说,当时他听到穆启铭的那句像天书似的玄话后,脑袋瓜子就“轰”的一下啥都没有了。乃至一步步的背到二十里铺,然后再一把土一把土的埋好,最后一跌一撞的摸回牧家村,他牧三文的脑袋瓜子始终都是啥都没有的。可解释不清的是,就在恢复清醒的第二天,他牧三文竟眼明明的忽然会看风水了。每逢哪家盖屋起房,死人墓葬的时候,都缺不了牧三文去指点指点。
这不免让十里八村的乡亲父老有些想不通,他大字不识的牧三文,竟然一夜间把村民们视为近乎“神圣”的风水术说的头头是道,条条有理。那只有两种可能,一:那个被斗的山羊胡子是位高人,牧三文背他下葬的时候,口传了他风水神术;二:那个被斗的山羊胡子还是位高人,不过没口传什么神术给牧三文,而是死后的阴身负了他的体。
于是你就常听到有村民吃饱喝足后笑咪咪的拍马屁:三文你真有福呀,连鬼都上你的身。而牧三文就颇为恼火了:屁个鬼上身,是俺的祖坟好,开了俺的心窍。
于是那村民就加劲拍:咱们村都姓牧,都是一个祖宗,都埋在一块地里。哪有你好我不好的理儿,还是你三文自己有福,鬼都上身!牧三文驴性一起就更恼火了:球!老子的祖坟——就是好!
就这样,虽说牧三文在村儿里从事着不可或缺的“神圣”职业,但却感觉上总是只“神”不“圣”。这委实让牧三文有点酸溜溜的惆怅。直到村长的亲爹死了,才真正的奠定了他牧三文的权威地位。
论辈分,村长他爹还是牧三文的二叔。与情于理,都很有必要给他老人家找个好墓穴下葬。经过一个半月另半天的勘地探测,终于选定在家族墓地的南向右西角立坟。因为这个穴在整个家族墓地看来,正是生门轴线穿过的方位。而且遥遥背靠最高的祖坟头,前面一条小路蜿蜿蜒蜒曲折迂回,按风水像意讲,道路人车来往,其性如水,正应了后靠山前抱水的阴宅吉形,这样的好穴虽不足奇,倒也难得,一定会荫佑村长这一支脉的子子孙孙,温温饱饱,福禄绵长。
可没想到的是,就在动土挖穴快要完工时,竟然发现穴坑底下还有座墓!
经全村上下五十几户,三十多位上了年纪的老辈人开会讨论,一致断定这座坟下墓,不是祖宗留下的。那如果按这推断,这座墓至少在牧家村成村之前就已经埋在这里了,这样算来,这座坟那可是有年头了,至于这个年头的单位是上百年还是过千,在村民们的脑袋中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用他们自己来形容的话:这古坟的年头……应该比评书里秦琼卖马的还要早。
经过牧家村第二次扩大会议一致决定:——挖出来看看!
很快压在墓下的那块厚重的青石板被掀开了,村民们也很快惊喜的发现,这不但是古墓,而且是座保存完好的古墓。村民们很自觉的发动起来,把古墓里的东西小心翼翼的一件件搬出来。然后在村长和牧三文的主持下,把几十件仍很耐用的坛坛罐罐铜铜铁铁,以绝对公平的方式,分配给全村老少爷们。
无疑,这次意外重大发现,不但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同时发现了,原来牧三文的风水相术还可以反过来用,这样每个适合安坟立穴的风水宝地,岂不都有可能埋着藏有很多坛坛罐罐铜铜铁铁的古墓?!
于是你就会看到村里有辈分的人会经常很偶然的遇到牧三文,然后很偶然的异常亲切说:诶?这不是三文吗!我家那把锄头不能再用了,你能不能下次挖墓的时候,给我捎件带铁的东西。或有嫂嫂婶婶类的婆娘直接登门:三文兄弟呀,你大侄子家的咸菜缸裂了,要有大一点的陶罐,可要给俺留着呀!再于是牧三文就真正成了他期待已久的“神圣”级人物。显然,人对现实利益的渴望,确实要远远大于对死人的期待。
牧三文也的确没让他的父老乡亲们失望,在以后的几年间接连又发现了几处重大发现,伴随着牧三文的丰功伟绩,他利用脑袋瓜子里被称之为风水神术的本事,也越发的炉火纯青起来。每让他看中的地方,锹镐下去,十有八九便刨一座古墓出来。虽然或大或小,或古或老,但大多都有收获。不消几年,牧家村利用这些挖出来东西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近80%。据当时公社的一位售货员证实:大概有两三年,除了油盐酱醋外,几乎没看到牧家村人来买过其他生活用品。
后来更有一位见多识广的考古学者,当他不经意的走进这个底矮破陋的小村子时,差点当场晕死过去。且不提大嫂用来扎发髻的是根镂花的象牙筷子,也不讲用宋代官窑的青釉瓷碗装剩饭。最让人晕了再晕死了再死的是,七旬老太戴在手指上用来缝裤补袜的顶针,竟然是唐代宫廷御品银饰;再转头定睛一看,用来喂马的草料槽子,居然是汉末三足铭纹铜鼎。天那,这是什么地方呀?!随手摸出一件,都足以惊世骇俗。
而这所有一切加起来,也不如牧三文最后发现的那个墓!
未六羊致《古术》书友的一封信 每次打看书友诸兄留言,便总有一气呵成《古术》的冲动。怎奈全书浩阔,牧家村这三十几章,只不过是个引子书序罢了。 本次去鲜网冲榜也为的是有日出版,给自己继续完成《古术》找个坚实后基。怎奈冲榜艰险,六羊在鲜网的人脉又生,导致虽刚一上传便排名前三,却随时都有被落后危险。 此次冲榜也是六羊背水一搏,如不成功,《古术》恐难以再续。感谢书友支持之余,也不免担心有一日会辜负了诸兄。 六羊留书致歉! 下面是《古术》鲜网的连接地址,书友诸兄的每一票,都是对六羊《古术》早日完成全书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