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少女日记





澹诿飨斓枷拢饲镣蚩啵詈笾沼谧咄炅顺ふ髀罚虬芰诵∪毡荆夥帕巳泄!   ?br />     到了冯立华家,我本想休息,但还要去通知别人。一出门,一阵凉风吹来,又有点怕困难了。这时,我想起焦裕禄③带着疾病,迎着风沙,到贫下中农家去访问,也不是为了到人家去休息呀!【张颐武评点:这种高度的上纲上线显然有点严苛,让今天的人看起来荒唐,但其真诚、自然、纯洁的表述,令人难忘。】    
    


一、暴风雨前(1966年6月5日至8月1日)1966年8月1日 

                                 1966年8月1日  星期一    
    28日那天,我到地委大院去玩,见到有一群人在院里劳动。其中有一位长得白胖的、右胳膊受了伤缠着白布的叔叔,他见我过来就朝我笑,然后问别人我是谁家的孩子。    
    问完了就笑呵呵地说:“噢,是刘部长家的啊。小刘,你们这个年龄每天无忧无虑,什么负担也没有,正是最幸福的时候,哪像我们啊,一天到晚死累死累的。”【张颐武评点:一语道出了人生感慨。】    
    我听后很反感,我们生长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再幸福不过了,可你们大人也不能把革命工作看成是死累死累的呀!再说干革命应捡重担挑,毛主席不是说过:“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①吗?你这种说法不是与毛主席的教导相违背吗? 【张颐武评点:一派少年人的不通人情的激烈,与对《铁道游击队》的分析异曲同工。】    
    另外爸爸叫张云沛,妈妈叫刘淑英。我不姓刘,姓张。你叫我小刘,肯定又冲我那当过四平市委组织部部长的妈妈去的。【张颐武评点:官本位哪个时代都有。寥寥几笔,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描绘出来。童言无忌,这是孩子的真言。】    
    回到家里,把这事一学,兰玲姐兰藕姐也都说在街上经常有人管她们叫“小刘”,说:“小刘啊,吃饭了,上哪儿去啊?”    
    姐妹们听了都不争辩,只是笑笑说:“叔叔阿姨好,吃过了,上学去。”    
    反正各自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也许是因为母亲的名声比父亲大,职务也比爸爸高的缘故吧。    
    


二、锋芒初试(1966年8月3日至10月28日)1966年8月3日 & 1966年8月4日

    班上开讨论会,刘桂兰同学的发言,很合乎我的情况。平时如果有本小人书,抽空就看,而对学习毛主席著作非得在规定的时间才肯学,有时甚至自己原谅自己。    
    革命学生成为破除“四旧”建立“四新”的闯将。他们勇猛地造资产阶级的反,向旧世界宣战!那些资产阶级的下流人物吓得哆哆嗦嗦。    
    做革命的播种机,把毛泽东思想传遍每个角落!    
                                            1966年8月3日  星期三    
    今天在南新民家看到了一篇文章,是马南邨(即:邓拓)①写的。他反对见面握手,说人的手毕竟不是那么干净,一握手,细菌就会相互传染,建议用封建主义的拱手相拜作为见面礼。今天经过讨论,我认识到原来马南邨借握手,反对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革命理论,反对革命的互相帮助。握手是我们表示亲切慰问的一种方法,而拱双手相拜,是封建主义传道士的做法,这么一比较,不就清楚马南邨为什么提倡那种封建礼教了吗?    
    我们学习小组今天在南新民家还学习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其中“工商业者问题”对我教育很大:“……把企业作为自我改造的基地……经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某些旧观点……”我要牢牢记住毛主席的教导,要把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当做自我革命自我改造的基地,经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某些旧习惯,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张颐武评点:这个提议当年林语堂就说到过。“新时期”以后,仍有人当作新鲜见解写进文章。人生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不一定都能实现,问题是这样的政治批判由孩子嘴里说出就令人深思了。】    
                                            1966年8月4日  星期四    
    雷锋、欧阳海①、王杰②、麦贤得、刘英俊③等英雄,他们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而我在家里却不以改造自己的态度来要求自己,不太积极劳动,跟大人发牛脾气,给小朋友讲革命故事也不太多。我想主要是因为自己思想没有武装起来。我相信,今后只要自己毫不留情地向个人主义做不疲倦的斗争,就会取得进步!新蚕,你太差了!从头做起吧!我知道在前进的路上,将会遇到障碍,但你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听党的话,彻底纠正自己的虚荣心,为努力做一个真正的人而奋斗。【张颐武评点:孩子的忏悔其实还是一派天真。那些英雄人物,有不少已经不太为人所知了,时间的力量能够改变许多东西。】    
    李影和我是“一帮一、一对红”④,我今天还给她写了一封信:    
    李影同学:    
    今天在学校看到你手中拿着一本《欧阳海之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给你写这封信。    
    以这本书联系我们的实际情况,它会使我们深刻地对照检查自己。每当看完这本书,几乎每看一次都沉默几十分钟,心跳得非常厉害,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自己的感想,这本书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政治课。    
    你看完之后,请把你的体会、感想及时写下来,我们有机会互相交谈一次,或用书信的形式写下来。    
    让这本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南的闪闪发光的书籍鼓舞和鞭策我们前进!    
                                
                                                             张新蚕    
    1966年8月4日    
    【张颐武评点:信写得很真诚,这种风格的信在当年非常流行——“一对红”之类通过个人之间的谈话来追求一种内心的超越和升华,其文化背景和心理的因素很值得研究。】    
    


二、锋芒初试(1966年8月3日至10月28日)1966年8月6日 & 1966年8月8日

                                              1966年8月6日  星期六    
    昨天,妈妈说今天下午要领我到工人俱乐部去参观李素文①【张颐武评点:李素文当年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文革后回到原地当过工人和厂长,继续活跃在基层。】的事迹展览,我高兴极了。突然,我想起今天下午还要到应届毕业生家去帮助拾掇东西,怎么办呢?我心里直嘀咕:倒霉死了,真是太倒霉了,怎么偏偏就这么凑巧呢?哎?!想个办法争取不去毕业生家了吧?就这么一次。我正寻思办法,忽然想起主席的话:“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一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我又想起白求恩①,他是个外国人,那么大年纪了,为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又想起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正像毛主席所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联想到自己在这件平凡的小事情上,不是以国家、人民、集体、他人的利益为重,而是一事当先,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怎么办?我暗暗问自己又暗暗地回答,坚决不去看参观了,一定去做原先打算做的事情。于是,原来我认为“倒霉”的事情,现在却成了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了,心里一大块重重的石头忽地一下子就没了。    
    到了张新同学家,由于自小家务劳动都有保姆和大姨她们操持,因此我不会缝褥子,缝了又拆,拆了又缝,手被针扎了好几个洞,急得心直跳,站着干着急。这说明我在这方面是不行的。记得在“八一”建军节时,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②我一定要牢牢记住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张颐武评点:本篇日记有关“思想斗争的表述”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中很具有代表性。同时遇到两件事,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一件对个人有利,一件对他人有利,在矛盾中通过学习毛主席的教导选择了对于他人有利的事去做。这样的心理过程是那个时代经常表现的。这经常出现的“思想斗争”,说明了那时对于个人欲望的彻底否定的困难,显示了当时的天理/人欲的冲突无处不在,它确实投射了当时那种彻底否定个人欲望的观念。这种观念当然是高度理想化的,但它的困难在于完全没有给个人的价值和存在留下空间。相反,个人完全融入集体之中,变成了一种绝对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又难以“克服”客观存在的个人欲望。这种激进的价值观当年曾作用于很多人。】    
                                                   1966年8月8日  星期一    
    看完《工农兵谈一分为二》①这本书,我被人们运用一分为二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事迹所感动。    
    我还没有运用毛主席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就拿“帮助”王凤山同学来说吧,很少见到他的优点,只看到他的缺点,总嫌人家这不好那也不好,还背后讲人家。那次大扫除,他不听从分配,我就嫌他痞,人家王彦东看了不平,在上课时说讽刺话,我就强词夺理为自己争面子。还有一次,吴淑珍同学有病,我走到她的座位上说:“哎,快起来听广播!”这样工作,别人就不会听你的。此外我的工作方法也存在问题,常常用政治道德较好的人的水平去要求那些基础较差但进步很快的同学。人的思想不同,要求就该不同,不能要求别人一步登天,十指还不一般齐呢!    
    这一学期,我还一度滋长了“官气”,遇事火气大,说话嗓门高,不管什么事,自己说了,别人就得听;听到反面意见,心里就不高兴,动不动就批评人。由于我逐渐以班干部自居,因此对同学的阶级感情淡薄了,尊重同学的谦虚精神也差了。    
    


二、锋芒初试(1966年8月3日至10月28日)1966年8月10日 & 1966年8月13日

                                              1966年8月10日  星期三    
    从我们学校发生的事情,从一些初小毕业生所说的事情,我认识到,若不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它会越来越危害人们的头脑。    
    比如:有的家长一进门就问:“考得怎么样啊?”若是答对了,或大致答对了,家长就亲热,就端这端那。可是当拿到录取通知书,一看“职业中学”、“社办中学”、“民办中学”,就对学生大发雷霆,又打又骂。要是自己的学生考上了“七中”,家长就说:“你突破了考初中,还得突破高中、突破大学才行!”有的学生还没有毕业,有的家长就说:“我们的孩子学习好,能考上。”有的教师还树立“学习标兵”,一天到晚作业连篇,学生早晚忙忙碌碌。如果不改革这一切,就会使学生读书为“升学”,走路做事想“升学”,睡觉做梦喊“升学”。【张颐武评点:如果对于“升学”这样有关个人奋斗和成功的价值完全予以抹煞和否定,那么是否就有些苛刻了?这里接触的问题是否是文革文化的死结之一?】    
                                              1966年8月13日  星期六    
    3天来,有了一次与广大工农兵相结合的好机会——在商店当服务员。这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原来我对卖东西比较轻视,认为这还不容易啊,卖卖菜,收收钱,说几句话,还有什么呢?可仅仅3天的时间,方知这些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来了的顾客都要问菜的价钱,先问有什么菜,再问多少钱。在给顾客称菜时,一慌,不是忘记了收钱就是忘记找钱。有时正在算钱,小孩、老人、学生、妇女、工作人员,如果人少还好办,一多可就糟糕了。顾客一吵吵心里就非常急,还找错了几元钱,多亏这位同志觉悟高,给送了回来,不然国家财产就要受到损失【张颐武评点:这里的描写细腻生动,卖菜也的确不容易。但有人能够把多找的钱送回来,说明那个时代也有引人怀想的一面】;更使人着急的是,称了以后,有的蔬菜烂了,破了,顾客不要,还得重新换;有的小孩子没轮到他,就大喊大叫,说风凉话,自己只能忍耐着。在服务中,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