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第二十一辑)
片片断断有著距离的。相声呈现出来的乱,却又是再熟悉不过,三年来未曾改
变的湾印象。
涩涩苦苦感觉的加重,也是因为哲朗已破论文最初的困难,开始顺当起来
,这便意味者他必须很慎重的考虑前程的问题了。
所以虽是夥著一道儿笑闹,一直是心是重重的。有时会突然从这气氛中抽
离出来,带著有距离的旁观,在心底问自己问大夥∶
「讽刺一计见血,幽默高人一等,但是,你笑归笑,心底爱不爱湾呢?」
相声播完,一个很认真的大陆同学拿了笔记本递给维中,上面密密麻麻写了
一大堆听不懂的术语,叫维中详尽地解释解释。
这是哲朗反对邀大陆同学的原因之一。太容易引发政治辩论了。
他的指导教授曾跟他聊天道∶「我观察你们中国人,不管是从大陆或从湾
来的,都有一个特徵,爱讲政治。话题十次有九次是政治。」
「你们都谈些什麽呢?」
「生活。」教授说∶「後院草皮长菌该怎麽处理啦!公园该不该让车辆进
入啦!今年度假去那啦。。。。。。,你们中国人太严肃太辛苦了。」
「是啊!为什麽中国人在一起除了政治没别的好谈?」当哲朗跟维中说及教
授的看法,维中附和道∶「假如中国过去的历史,处理的不只是政治、不只是王
道霸道,不只是道统非道统;花更多的篇幅处理文化艺术的渊源流传互相吸纳彼
此影响,今天的大陆与台湾,就不会这麽尖锐的对峙了。中国太习惯於处理政治
与思想,是很忽略文化与艺术的民族。」
虽然大家都很关心文化艺术,但像维中这样具有专业水准,能分析导演风格
、侃侃而谈美术史之流变,或介绍世界最新趋势的,便无人能出其右。加以维中
性格不具侵略性,随遇而安,因此卖著这些学问时,便不给人压力。
自维中来夏大,靠著这种温馨的团聚,哲朗与白还之间的张力多多少少消解
了一些。
哲朗很快便察觉有维中在的地方,政治性话题明显的减少许多。其实哲朗也
已一点不想谈这方面的事,所以和维中在一起毋宁说是一种休息。但跟维中交情
深了以後,他便知道,维中是故意的抵挡掉政治性的话题。他对湾的泛政治化
极其的反动。
「有政治便有对立,界的划清。这根本就妨害文化艺术的成长。泛政治化
最强的时代,也是文化艺术最受伤害的时代。」维中说,举了希特勒与大陆文
革作例子。
维中到夏大一安定下来,马上四处结交夏威夷土著,深入了解他们的艺术文
化,後来还跟他们学起跳舞来。
送走陈守则这样一个台湾土生土长的知识份子理想主义者,迎来不爱划界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维中,又正值哲朗与大陆同学交往铩羽而归的时节;击之大
,叫哲朗茫茫然更漫无头绪了。
「要有世界的眼光要作个世界人。」维中说。
哲朗喜欢维中这样的朋友。
两年苦读的生涯,维中带给他许许多多的欢笑与轻。
两年後的暑假,维中回台省亲,哲朗与论文的起始艰苦奋战,陈守则突然过
境夏威夷。
与陈守则会晤了几天,才送他上飞机,维中又回来了。
13。
彷维中那天海边散步後请哲朗吃饭当真管用,哲朗自此论文突然冒出头来
。
原来在美国指导老师是纯给建议与适时的指点,若学生用的还是自己的方向
与角度,老师多半是听任其便不加干涉的;哲朗习惯了中国的教育方法,总以为
老师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宣标准答案,一直还在等待,不敢按自己所想的动手作
。
那天跟维中吃完饭回去,哲朗忽然开窍似的,下笔切了两个指导老师都没提
的角度,灵感一现,论文大纲全写了出来,直写到东方露白。
算准了教授去办公室的时间,哲朗拿了大纲便去给两位教授看。
这两位教授一位叫史提芬,一位叫桑德,他们都叫学生直接唤他们的名字。
哲朗上过他们的课,但是直到写论文,才跟他们有这麽密切的接触。
史提芬与桑德,在不讨论论文的时候,和哲朗像朋友般无话不谈。
因此哲朗知道史提芬到夏大来是为了离婚後需疗伤,桑德一直梦想作足球明
星,但因韧带拉伤美梦破碎的私己事。
奇怪的是一遇上论文讨论,两个教授都显得很有距离的莫测高深起来。
哲朗一直为这种现象困惑不已。
拿论文大纲去找桑德,桑德看了便说..「这得靠你自己了,这不是我最熟
悉的领域。你去看看史提芬怎麽说。」
史提芬看了,也道..「你这角度大半得靠自己。」便不再说话。
哲朗挺生气。这样的答覆,是叫他作下去,还是该放弃?
到底史提芬与桑德,在整个论文进行中,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哲朗不敢向
史提芬与桑德提这问题。
哲朗回宿舍睡了一场,醒来已是午后。也不知怎麽发了狠,到图书馆将资料
一一翻出来,决心先作再讲。 就算错了,至少得出「此路不通」的心得,总比
苦苦等待来得好。 他在图书馆耗了三天,除了吃饭睡觉;,没离开大门一步。
第三天的晚上他还在检阅资料,冷不防史提芬的声音自身後响起,吓得他差
一点跳起来。 「你作得很好!」史提芬说,说完便走了。
在心头有著压力、有著孤单心情的艰苦奋战中,听到这样一句话,简直要叫
哲朗感动的掉下泪来。
哲朗对自己所作的有了自信。
他才知道史提芬与桑德每与哲朗讨论论文,都出现莫测高深的距离的原因,
这是他们对哲朗独立自主的尊重,是他们的为师之道。
论文一开始进行,哲朗更一头栽进学术不问天下事了,除了住隔壁的维中,
偶而扣扣门吃宵夜聊上几句,简直就是活在无人的世界。
这时候的哲朗一心只想著拿到学位。论文进行顺利,进度一直超前。
年底,史提芬开始跟他谈起往後的打算。
他这才从学术中探出头来,意识到他在夏威夷的时日不多了。
他常常在想,若他当初选择的不是夏大,是否现在已没有挣扎的力气?甚至
他怀疑他之选择夏大,正是在潜意识中选择一个无法生根的地方。
史提芬一直想写推荐信让哲朗赴美攻读超博士研究。
「虽然你写的是台湾的人力结构,但你已触及文化性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只要再按此方向研究东亚东南亚,按亚太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你的研究一定会
在学术上有一席之地。」
但是哲朗对学术研究已然厌倦。
进学术,如今回想起来及是重重的幽暗。只是切文化性格的角度,史提
芬与桑德便说超过他们的领域能帮得很有限;而在他靠自己的努力过程中,不知
多少次慨叹自己若要建立学术的严谨,只能锁住文化性格之与经济的关;但文
化性格与政治呢?与思想呢?或是与艺术呢?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呢?甚至要问
文化性格从何而来呢?为何中国是中国,而不是犹太或盎格鲁撒克逊呢?
要严谨必得专精,人文的领域却是如此庞杂互相弃,研究的成果一放进大
领域,便渺小的失去影。
而且不一定找得出因果关、预测得出未来。就在著手论文期间,苏联不是
就来场大变动了吗?谁敢称它跟经济、政治、思想、艺术与文化性格没有关呢
?
不谈学术的时候,史提芬便把哲朗当成年轻的朋友,劝道∶
「美国适合生活。你语言没问题,学术又有前景,到美国一定可以生存得很
好。大陆与台湾我都去过,不好!」
正是史提芬告诉他,他印象中的中国人爱谈政治,却不懂生活。
父亲来信也是跟他说∶「在美国另有发展便不要回来,湾一切都很乱,不
值得。不用顾虑我,反正我每年都会去美国看你姐姐,可顺便看看你。我年纪大
了,去美国定居不习惯,还是在湾找朋友下下棋喝喝茶吧!」
14。
这时候的哲朗与白还,在心灵上有某种共通处。因为白还在夏威夷的日子
也剩不多。
但是白还是没有挣扎的。他想尽办法要留下来,或赴美国本土。
「不是我背叛国家,是国家背叛了我。」他说∶「昨天我在东西文化中心碰
到从你们那儿出来的交换学者,在北京作官的,姓陈-」
「我知道他!」白还道∶「怎的?」
「他说,若他在夏威夷买栋房子,作作学者,养两只狗儿,定居下来,他宁
可自杀。」
「哎呀你听他白讲,他是公费出来非得回去不可的,而且回去还有官做,他
还有什麽好为难的?你知道东西文化中心有另有一个作研究的,你大约是不认
识他,他深居简出孤独得很,他在大陆上官做得很大,六四时坦护学生,官当然
作不得了,丢了妻小逃出来,他才真是从什麽都有变成一无所有呢!」白还道。
哲朗说∶「我看过你们那儿一位作家叫萧乾的,写的一本传记。他放弃了剑
桥回到北大,结果碰到文革,封笔三十年,连个固定的家都没有。人家问他後不
後悔?他说是他自己选择了承担中国的历史。」
白还摇头∶「不,我不选择历史。」白还说∶「我选择机会。」便问道∶「
你呢?」 哲朗没有回答。
我呢?他也在问自己。
史提芬一直呼唤著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夏威夷的日子即或不能生根,已叫
他贪恋美国的生活。
「美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比台湾强。史提芬说∶「台湾不宜居住。相信我,你
在美国有机会。」
陈守则来信说∶「台湾正站在一个转捩点上,一切均如我所期待。但在这时
,我心底却突生茫然。原来湾於我竟是如此陌生,有时空距离,便有疏离。除
了独立,我还了解它些什麽呢?」
维中却仍是不改变的乐天∶「我是会去纽约或是巴黎研究後现代的。你相不
相信,有一天当我谈纽约或巴黎,你会觉得我是在谈北京或台北。」
论文即将结束,哲朗仍旧没有作决定。但离情别绪已不知不觉升起。
又近观光最旺的季节。 天空一片湛蓝。
想著该去环岛一番。谁晓得此生是否会重夏威夷。
心情烦闷,说走便走了。
一路上想起曾在也是环岛的路上偶遇汤米。
其实也不只想到汤米。
断断续续回想起许许多多四年来发生的故事。
再回宿舍时经过餐厅,突然看见白还站在冰箱旁边。
其实是个幻象。或许是印象太深刻了,经过冰箱旁边时,他偶而会有这种幻
象。
但他这次不只看到了白还,也看到自己。
彷时光倒流了,而他又从己身脱离出来。因此他看见白还和哲朗站在一起
。那是他们的第一次会面。
「唉呀!你是大陆过来的。他说∶「我是从湾来的。」 幻象便不见了。
他走到阳台上,俯视著不远的群山,与夕阳美景。 思想从来没有这麽清
明过。 田家教会了他失根与寻根,他曾如此浪漫激情的想从浙江来的白还投以
寻根的心.白还与天安门却逼退了他。
不管他如何躲进叫自己优异无比的学术领域,「树木无根叶子不旺,人无历
史理想不深」这句话他未曾忘怀。
即或他不是伟大到选择历史承担历史,他也不可能因一种生活方式便此生满
足。
他不是白还!
不是陈守则!
不是余维中!
他是林哲朗,在眷村长大不会讲台湾话的外省第二代,一个失了根渴望有根
的人。
在台湾面临转捩点的当头,他林哲朗选择了作自己,要完成自已。
(未完待续……)
回目录
生命之泊
向启军
我的老家长田河,毁于多年前的一场大火。据当时的目击者说,那场大火极其
壮观又十分可怖。从初冬的太阳钻出漫天晨雾的那一刻,大火开始燃烧并迅速蔓延
开去,挨挤又抹以无数通桐油的青瓦木屋接二连三地着了火,没到两个时辰便如同
多米诺骨牌全数倒进了冲天的烈焰中,整个寨子也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大火
燃烧的过程中,寨巷里铺砌的青石板和竖插的麻石爆裂开来,弹射而出,噼叭如同
爆竹和子弹的炸响。成?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