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2-致命的狂欢
镏恍肴 督鹌棵贰返那笆兀搿端啊废嘤Φ那榻凇拔渌缮鄙保ǖ诙炼兀┫啾冉希筒荒逊⑾窒纺庹哂氡幌纺庹咧涞拿飨圆钜臁! ?br /> 故事安排。《水浒》中武松除在第九回景阳岗武松打虎中有集中的描写之外,其故事几乎与梁山事业共始终,《金瓶梅》仅截取其打虎与杀嫂部分情节。即使是所截取的打虎一段,《金瓶梅》也未如《水浒》作正面描写,而只是由市井人物在茶余酒后以闲话的方式出之,使之成为“序幕人物”引出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这样安排,一为显得更加真实,二为转换故事主角。诚如张竹坡说:“《水浒》上打虎,是写武松如何踢打,虎如何剪扑;《金瓶梅》却用伯爵口中几个‘怎的’‘怎的’,一个‘就像是’,一个‘又像’,便使《水浒》中费如许力量方写出来者,他却一毫不费力便了也。是何等灵滑手腕!况打虎时是何等时候,乃一拳一脚,都能记算清白,即使武松自己,恐用力后,亦不能向人如何细说也。岂如在伯爵口中描出为妙。”②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第447、450页。这是说从侧面写武松打虎比正面描写或许更为令人置信。张竹坡还说:“《水浒》本意在武松,故写金莲是宾,写武松是主。《金瓶梅》本意在金莲,故写金莲是主,写武松是宾。文章有宾主之法,故立言体自不同,切莫一例看去。所以打虎一节,亦只得在伯爵口中说出。”②这就是说,在《金瓶梅》的艺术世界里英雄让位于小丑,崇高让位于鄙俗。
《致命的狂欢》 《金瓶》壸奥,奥在何方《金瓶梅》所打破的传统小说观念(2)
结局安排。《水浒》第二十六回让武松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亲手格杀了西门庆与潘金莲,为兄复仇,了却此案。而《金瓶梅》在第九回让武松在狮子桥下酒楼打死的不是西门庆,而是替死鬼李外传,而真正的魔鬼西门庆却略施小技叫武松充军到孟州去了。可见猛虎易打、小丑难治,小丑竟“猛”于虎,真是如之奈何!诚如文龙所说:“《水浒传》已死之西门庆,而《金瓶梅》活之;不但活之,而且富之贵之,有财以肆其淫,有势以助其淫,有色以供其淫,虽非令终,却是乐死;虽生前丧子,却死后有儿。作者岂真有爱于西门庆乎?是殆嫉世病俗之心,意有所激,有所触而为此事?”武松在第九回(二十九岁)被发配,到第八十九回(三十三岁)遇赦,此时西门庆已纵欲身亡,武松只赚杀了潘金莲。文龙说:“须知武松今日之所杀者,非武植之妻,乃西门庆所十分宠幸,临死不能忘情之六娘也。杀西门庆爱妾,又何异杀西门庆乎?使西门庆尚在,其肝肠寸断、心脾俱碎,当更甚于颈下之一疼,阅者亦可无余憾矣。”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第646页。亦可见《金瓶梅》的主要故事是在武松充军期间暴发起来的。
人物形象。如武松,从《水浒》到《金瓶梅》,打虎英雄竟成了唐?吉诃德式的人物,不免有些滑稽,但有这点滑稽的调剂,便使武松的形象更世俗化、平民化、生活化了,再不像《水浒》中的武松只是“给人瞻仰而不是给人议论的”神人了。再如潘金莲,《水浒》中只作为武松的配角,只作为“是个生的妖娆的妇人”,作了粗略的介绍与描写,至《金瓶梅》则从其眉、眼、口、鼻、腮、脸、身、手、腰、肚脚、胸、腿等各个部位,画出了潘金莲其人的风流妖娆;从弹唱、针指、知识等多侧面写出其聪明才智;从表到里,从主体到客体,从出身到归宿,多层次地刻画了潘金莲的性格结构与命运,塑造了一个无比丰富、无比生动而又极为真实的性格世界,这则是《水浒》中的那个潘金莲所无法比拟的。
可见,从《三国》、《水浒》、《西游》到《金瓶梅》,中国小说的创作已由写历史故事变为“直斥时事”,由写天下大事变为写家庭琐事(以至床笫之事),由写奇人奇事变为写凡人凡事,由匡时救世变为愤世嫉俗,由呼唤英雄到专写小丑,由审美到审丑,从而开世情小说之先河,开文人小说之先河,开讽谕小说之先河;从而使小说从史的樊篱、教化至上的樊篱、类型化的樊篱中走出来,成为有独立意义的近世小说。
《致命的狂欢》 《金瓶》壸奥,奥在何方曹雪芹“深得《金瓶》壸奥”(1)
作为开山之作,《金瓶梅》确实在中国人情小说史上诱发了一次伟大的造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的最大成就自然是《红楼梦》的产生。
曹雪芹与《石头记》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从人情小说长篇的开山之作到它的顶峰之作,中间虽有百来部人情小说(或称之为“才子佳人小说”)作为过渡,但“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的命题却能够成立。
《红楼梦》与《金瓶梅》相似之处甚多,难以胜数。仅就酷似之处,略举一二。如堪称《红楼梦》副主题歌的《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第一回)
竟与《金瓶梅》中薛姑子演诵的佛法几乎如出一辙:
盖闻电光易灭,石火难消。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路。画堂绣阁,命尽有若长空;极品高官,禄绝犹如作梦。黄金白玉,空为祸患之资;红粉轻衣,总是尘劳之费。妻孥无百载之欢,黑暗有千重之苦。一朝枕上,命掩黄泉。青史扬虚假之名,黄土埋不坚之骨。田园百顷,其中被儿女争夺;绫锦千箱,死后无寸丝之分。青春未半,而白发来侵;贺者才闻,而吊者随至。苦苦苦!气化清风尘归土。点点轮回唤不回,改头换面无遍数。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佛法僧三宝。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第五十一回)
佛音虽未必是《金瓶梅》与《红楼梦》的主题歌,却始终弥漫在两部作品的艺术世界里,制造着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氛围与人生感叹。如同交响曲中多一个音部,就平添一份丰富。
王熙凤与潘金莲的出身、地位有着天壤之别,但书中她们有的动作造型、说话神态竟颇有几分相似。先看潘金莲:
潘金莲用手扶着庭柱儿,一只脚着门槛儿,回里磕着瓜子儿。只见孙雪娥听见李瓶儿前边养孩子,后边慌慌张张一步一跌走来观看,不防黑影里被台基险些不曾绊了一交。金莲看见,教玉楼:“你看,献勤的小妇奴才!你慢慢走,慌怎的?抢命哩!黑影子拌倒了,磕了牙也是钱。姐姐,卖萝卜的拉盐担子,攘咸嘈心。养下孩子来,明日赏你这小妇一个纱帽戴。”(《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
再看王熙凤:
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着那角门的门槛子,笑道:“这里过门风倒凉快,吹一吹再走。”又告诉众人道:“你们说我回了这半日的话,太太把二百年头里的事都想起来问我,难道我不说罢。”又冷笑道:“我从今后倒要干几样克毒事了。抱怨给太太听,我也不怕。糊涂油蒙了心,烂了舌头,不得好死的下作东西,别作娘的春梦!明日一裹脑子扣的日子还有呢。如今裁了丫头的钱,就抱怨了咱们。也不想一想是奴几,也配使两三个丫头!”一面骂,一面方走了。(第三十六回)
潘金莲与王熙凤都生性泼辣,行止言志有相似之处,不难理解。但林黛玉与潘金莲绝对不是一个同类项的女性,她们之间若有相似之处,只能说明曹雪芹对《金瓶梅》的某些描写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亦别开生面。在《金瓶梅词话》中潘金莲听到孙雪娥在吴月娘面前说她“比养汉老婆还浪”时,写道:
这潘金莲一直归到前边,卸了浓汝,洗了脂粉,乌云散乱,花容不整,哭得两眼如桃,躺在床上。(第十一回)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挨打后,众人都来探望过宝玉,惟独林黛玉姗姗来迟。但她来时却是何种神情?请看——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第三十四回)
黛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似由金莲“两眼如桃”转换而来。有趣的是金莲事后以“放声号哭”,向西门庆要休书,激发西门庆去打骂孙雪娥为她报仇。黛玉听说凤姐来了,立即藏起来,生怕凤姐见到她的眼睛,“取笑开心”。这则将两人气质判然分开。
人物语言神似的地方则更多。如《金瓶梅》中“来旺醉谤”:
休教我撞见,我教你这不值钱的淫妇,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第二十五回)
《红楼梦》中“焦大醉骂”:
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第七回)
来旺所言完全符合杀人的程序,可见他之“醉谤”是以醉装疯,醉得不深。焦大将“红”、“白”两色颠倒,有违用刀程序,才真“是醉人口中文法”(脂评)。
再如对于“乌眼鸡”这个形象化的比喻,在《金瓶梅》中曾三次被引用:
(孙雪娥对吴月娘说潘金莲)“娘,你不知淫妇,说起来比养汉老婆还浪,……弄的汉子乌眼鸡一般,见了俺们便不待见。”(第十一回)
(潘金莲对孟玉楼说)“俺每是没时运的,行动就相乌眼鸡一般。贼不逢好死的交心的强盗,通把心狐迷住了,更变的如今相他哩。”(第三十五回)
《致命的狂欢》 《金瓶》壸奥,奥在何方曹雪芹“深得《金瓶》壸奥”(2)
(潘金莲对西门庆说)“落后李瓶儿生了孩子,见我如同乌眼鸡一般。”(第七十二回)
在《红楼梦》中,也两次引用“乌眼鸡”作比喻:
(风姐看到宝玉和黛玉呕气后又和好,便高兴地说)“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孩子了!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第三十回)
(尤氏谈到“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第七十五回)
对于“自古千里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这句俗语,在《金瓶梅》中共用了三次:
(西门庆死后,李虔婆派李桂卿、桂姐来悄悄对李娇儿说)“俺妈说,人已是死了,你我院中人,守不的这样贞节!自古千里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教你手里有东西,悄悄教李铭稍了家去防后。” (第八十回)
(西门庆死后,王婆奉命来把潘金莲领出去卖了,她说)“金莲,你休呆里撒奸,两头白面,说长并道短,我手里使不的你巧语花言,帮闲钻懒!自古没有不散的筵席,出头椽儿先朽烂。……(第八十六回)
(潘金莲被吴月娘撵出门时,孟玉楼对潘说) “六姐,奴与你离多会少了,你看个好人家,往前进了罢。自古道:千里长棚,也没个不散的筵席。”(第八十六回)
在《红楼梦》中,也两次用到这个俗语:
(佳蕙为晴雯、绮霞等都算上等丫环而不服气)红玉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第二十六回)
(司棋与潘又安幽会,被鸳鸯撞见,司棋吓出病来,鸳鸯向她发誓不说出去,司棋对鸳鸯说:)“你若果然不告诉一个人,你就是我的亲娘一样。……再俗语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这三年,咱们都是要离这里的。……”一面说,一面哭,这一席话反把鸳鸯说的心酸,也哭起来了。(第七十二回)
设譬取喻与俗语都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它们在一定的地域文化中有相当稳定的结构形式与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