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的技巧





榘 保敲炊苑骄突峋醯媚悴唤鋈险嫣不埃狗浅D芾斫馑幕昂退男那椤!   ?br />     重复对方的话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明白通畅”、“简洁”、“抓住要点”、“使用对方说过的话”这几个要点。    
    具体的说,就是你要从A说的很长的话中,判断哪些是关键的语句。然后你就把你所选择出来的关键语句重复一遍。这样你就能做到有重点的、简洁的,明白通畅地重复对方的话。这个时候,能够重复对方的话是对你们谈话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如果对方听到自己的话被对方重复,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但如果你不重复对方的话,而是尝试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去表达A所说的内容,那么A会觉得你在解释他的话,于是他会把刚才说的话又重复一遍,而无法再往下说,比如,讲话的一方说:“真叫人吃惊啊!”,而你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唉,吓了一跳吧!”那么对方一定会纠正你说:“是吃惊,并不是吓了一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说的一方认为你说的“吓了一跳”里有“胆子小”的意思。就算你完全没有这种意思,但一旦对方产生这种想法后,对于你们之间的交流将会产生不小的障碍。所以说,如果你能够重复对方说过的话,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是有时候,即使你重复对方说过的话,对方还是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些是非常敏感的人。我们知道,一个人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和这个道理一样,如果自己说过的话再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就会觉得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在这种时候,不要轻易地去重复他的话,还是用一般的附和语比较保险。    
    下面我就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的例子,以供大家练习。和家里人说话时,说的一方总是会问:“你有没有在听啊?”在这个时候听的一方也总是回答:“我在听呢!”但是光凭这句话,说的一方也无法肯定对方是不是在听。而这个时候如果听的一方可以使用重复的技巧,回答说:“你在说……,对吗?”那么说的一方就知道对方是在听。因为如果没有听,就不可能重复对方的话。或许只听了一半,那么对方还会继续追问下去:“接下去还说了什么呢?”根据你的回答,对方就可以判断你听到哪里。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就应该向对方道歉,并且认真的听下去。    
    有一些附和语连专业的听者都不太使用,但普通人却经常使用。这就是“理解”、“我可以理解”、“十分理解”。为什么专业的听者却不太使用呢?因为能够理解对方真的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理解”这个附和语是听的一方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来自我满足的词语。请想像一下,你说话时,对方附和道:“理解,理解。”也许你就会产生反感并且想“难道你真的能那么理解我吗?”要理解一个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的内心活动非常复杂,一个人说的和想的不一定一样,或者当时的心情是兼而有之。    
    像我们这样的心理学家做自我介绍时,人们总是会说:“好可怕啊,我在想什么你好像都能看穿”。确实,把“不”说成“是”,也就是说,虽然对方嘴上否定,但其实是肯定,问对方的问题其实是在问自己等,这些都是人类心理复杂的表现。而心理学家深知“人类的内心终究令人无法捉摸”这一点。    
    就因为深知这一点,心理学家才会成为一个听力高手。如果见一面就能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和性格,就没有听的必要了。因为不明白,不理解,所以才耐心地听对方说话。自以为“理解”对方却招致对方的反感,明明不清楚对方说什么,需要很投入的听的人,却想让对方以为他非常理解对方。这种似是而非的想法,实在是很可笑。


第一章附和应该合乎时机

    看戏的时候,该在什么时候拍手,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合乎时机的拍手会使节目更精彩,而不合时机的拍手反而会破坏气氛。在看歌舞伎的时候。也需要观众为演员喝彩,但是怎么掌握喝彩的时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正是观众为什么这么喜欢歌舞伎的原因。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看一场歌舞伎。如果他们知道今天是哪个名角演“便庆”(便庆是日本古代源义经的心腹大臣,是一个勇武之人)就说什么也会去。有一句俗语叫“迎合观众口味,博得全场喝彩”,所以这些观众深知该在什么时候喝彩才是最好。因为看不懂剧情的人是不可能在合乎时机的时候喝彩的。    
    “附和”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在炼钢时用来不停敲打钢块的锤子(在日语中),所以如果掌握不好时机,不光炼不好铁,也很容易造成和对方的话撞车的情况。“咚、锵、咣”这样有节奏的声音就是炼钢时的声音。光听这样有韵律的声音心情也会很好。    
    说到附和语的时机,其实在说话人的停顿中就已经暗示了你,就像炼钢打铁的人一敲一停、也要掌握敲的时机一样。掌握对方说话的节奏,并且配合对方,适时的做出附和,这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    
    另外,谈话是继续下去呢还是就此结束,也许都会由一句附和语来控制。这一点我们到后面再说。在日常谈话中,我们总是会担心话说过头了。听别人说话本来就不是件轻松的事,再加上如果对方话说多了,说过头了,又要担心对方会不会后悔。如果别人向你敞开心扉,坦露自己的隐私,那么你就要为对方保守秘密,这也是件麻烦的事。因此,在平时谈话时,就应该注意既不要伤害对方,又能使谈话适可而止。    
    但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家却正好与此相反,他们会想方设法的使谈话深入下去。因为心理咨询家就是要探寻人类的内心深处。但是,一般来说要窥探别人的内心深处,为别人保守秘密,这可是件让人头疼的事。也许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对方,失去对方对你的信任。除了那些喜欢打听别人隐私,说闲话来消磨时光的人之外。还是不要问及别人的隐私为好。    
    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不问及隐私的例子)    
    主妇A:最近我和丈夫闹别扭了。    
    主妇B:这种事情嘛家家都会有的。    
    主妇A:也许是吧!    
    主妇B:当然是的。婚后五年,哪家都一样。    
    主妇A:你们家也是吗?    
    主妇B:是啊。    
    主妇A:那我就放心了。    
    主妇B:别太放在心上了。    
    主妇A:太好了,这下我可以放心一点了。    
    主妇B:那我们不如到百货公司去购物吧?一起去吧?    
    主妇A:好的,走吧。    
    谈话就这样回到日常的话题上适可而止了。具体说到底和丈夫为什么吵,怎么吵,互相并没有问。这样的谈话是令人心情轻松和愉快的。    
    但是,同样的谈话内容,如果附和语不同,那么就会问到别人的家庭隐私。请看第二个例子。    
    例二(问及隐私的谈话)    
    主妇A(1):最近我和丈夫闹别扭了。    
    主妇B(2):是吗?    
    主妇A(3):我总觉得有点奇怪。    
    主妇B(4):很担心吧?    
    主妇A(5):也许是因为他太忙了吧,但是他一句话也不说,我一和他说话,他就心不在焉的。    
    主妇B(6):是很奇怪啊!    
    主妇A(7):也许是有第三者了吧    
    主妇B(8):你这样觉得吗?    
    主妇A(9):未必不会这样。    
    主妇B(10):真的啊?    
    主妇A(11):最近他经常在外面过夜,可是也不和我解释。    
    主妇B(12):这的确令人担心啊。    
    两个人越谈越深,越谈越具体。但是,如果可以改变一下附和语,那么谈话就可以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比如主妇B在第6句时如果说:“我们家那位也经常这样的”,那么主妇A(7)就会说:“是吗?”主妇B(8)又非常适时的说:“不要放在心上。”这样一来一去,谈话又可以像例一一样回到普通的谈话上来。通过两个例子,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附和在谈话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日常谈话是一回事,而有时候你必须和你的孩子,你的丈夫或妻子认真的谈一谈,专业的心理咨询家有让谈话深入下去的本领,但是有些刚入门的心理咨询家无法使谈话深入,却使谈话只停留于日常谈话的水平,适当的附和。如果你为了让谈话深入,所以一味的想着怎么使谈话深入,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样一来说的一方会警觉起来。深入的谈话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在对方面前。如果你一直非常急的要问下去,那么对方就会怀疑你究竟有什么企图而不信赖你,这样谈话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如果父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最近有点奇怪,或者老师发现自己的学生犯了错误时,他们都会和孩子或学生好好的谈一谈。这种时候,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问清事情的真相。虽然说家长,老师的谈话和警察盘问不同,而且平时和他们非常熟悉,但如果被问到自己的秘密和缺点,他们就会不安起来,并且疑虑重重,那么就什么也问不出来了。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你的附和语要为了话题的深入而准备。所谓话题的深入,就是要循序渐进,不要把谈话的顺序搞乱了。认真听对方讲话,然后通过附和语告诉对方你接受他的意见。    
    就像在“附和有很多种”一节中所说的,要说一些“是是是”“是啊”、“确实”“果然”之类的附和语,这样说的一方就会自然而然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在例二中主妇A(8)句中说的:“也许是有第三者了吧!”就是无意间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她虽然说得很轻,但确实是心里话。    
    与此相反,怎么去附和也是十分关键的。在主妇A(8)说好后,如果不想再让话题深入下去,就可以说:“你丈夫可不会这样的。”这样很自然的就使话题中止了。但是如果像主妇B(8)那样说:“你这样觉得吗?”就等于顺着对方往下说,那么话题就这样往深层次发展了。虽然前面的例二只说到12句,其实还可以往下说。    
    主妇A(13):而且,我把存款都取出来了。    
    主妇B(14):啊,至于这样吗!    
    一直会说到什么时候呢?只有A意识到自己说了太多,自动停止,谈话才算结束。到那时,B也就自然不再会问下去,这是人与人相处的准则。    
    一个专业的听者,会非常严格的遵守这条准则。如果说的一方不便再往下说,而听的一方却要他继续说下去,有时候这种情况甚至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明的听”是人与人交流时最有用的武器。因为它既可以帮助人,又可以伤害人。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一样。一个专业人士时刻不会忘记将自己手中的刀磨得锋利些,但他绝不会拿这刀去对着人。同样,大家现在学习“听的方法”,就好比是在磨刀,可是当大家学成之后,一定要把它用在该用的地方。


第二章像避雷针那样

    人们经常会问:“心理学家总是听病人向他们倾诉秘密,那么他们自己的心理会不会也出现问题呢?”“心理学家怎么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呢?”有些心理学家会自我嘲讽的回答:“心理学家本来就是些奇怪的人,”但是事实上,自己心理有问题的人是无法胜任心理学家这个工作的。    
    而且,就算是再专业的,如果仍然象普通人那样没有听的技巧,而他却要听无数人向他倾诉自己的隐私,这也正是令人烦恼的一件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家,如果把病人的隐私告诉别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法律上来说,都是不允许的,为病人保守秘密,这是要成为心理咨询家的首要条件。    
    保守秘密好的方法是什么呢?还记得有一个叫“长着兔子耳朵的国王”的童话故事吗?是不是像故事里面的理发师那样在地上挖个坑,然后对着坑说出想说的话再把它埋起来呢?这样的话,风一吹秘密还是会泄露出来的。然后就一传十,十传百,这就是我们说的谣言。    
    或者还有一些人无论听到什么都可以不动声色,无论怎么样都坚持为别人保守秘密,你想不想培养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呢?一个人能具备这种品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品格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正如“车子不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