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的技巧
有时候,如果有的主妇说的时间长了一点,别的主妇们也懂得不去打断她。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附和附和说话的人,她就会觉得大家在听她讲。其实谁也没认真听。或者与其说没认真听,不如说心不在焉,没放在心上。她们一边心不在焉的听着,一边想着今天吃些什么,该买些什么或者还有些什么事没做之类的问题。
所以,非常不可思议的是,一旦刚才的主妇说完后,马上就有人问:“今天晚上吃什么呢?”这就说明,其实大家都是一边听,一边想着同样的事,于是就因为大家都在考虑同一件事,所以话题很容易就转移到“今天晚上吃什么”上了。然后,就可以从其他主妇那里得到一些减价商品的信息。
在这里又要说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绝不能让别人觉得你们家的晚饭太奢侈了。而要选一些和大家差不多的菜谱。于是,几乎每个人都会说:“我们家也是。”然后回家做饭去了。可是虽然每个人都这么说了,但未必家家都真的吃一样的菜。嘴上虽然说:“我们家也是。”,脑子里却在想家里有些什么菜,主妇们都会买一些减价商品再加上家里有的菜来做饭,所以每家的菜谱是不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我们家也是。”又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了。而且,如果有人和大家不一样,也不要去追问。第二天,也不要再提起:“昨天的晚饭吃了什么?”之类的话题。因为昨天大家都已经说过了。
不要把别人说的话放在心上,似听似不听,这是一种十分高深的智慧。这也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家应该具备的一种听的技巧。
但是,心理咨询家和家庭主妇又有所不同。他们是要以理解对方的姿态去聆听的。但是即使如此,心理咨询家也不会把病人说的话太放在心上。因为他们深深懂得自己和对方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太介意对方说什么,就会从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听对方讲话,而不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他说的话。
如果做不到刚才说的这一点,那么连听的人都会分不清到底是自己说的话还是对方说的话。因为听的一方会在听对方说话时加入自己的理解。所以说,如果把对方说的话和对方本身分隔开来,就等于把对方孤立了起来。从这点来说,过去的家庭主妇懂得把“大家都一样”作为前提,来听别的主妇说话。如果有的主妇说到她们自己特有的事,那么其他主妇就会听过就算。这不愧是一种绝妙的“听”的方法。
现如今的年轻女性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在一些村镇,一些并不熟悉的人们之间更做不到这点。他们互相之间问的太多,说的太多,听的太多,不能保持适当的距离。就因为这个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不太融洽。所以,我们应该从过去的家庭主妇身上学习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二章不要说关于自己的事
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家是不会和病人谈话时说自己的事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对对方怀有一种戒备心理,所以就算对方问起也不说,而是因为如果说了关于自己的事,就占用了对方说话的时间,而不占用对方说话的时间,是对一个听者来说十分重要的一条原则。而且,从人类的感觉上来说,总是觉得听别人说话时间过得很慢,而自己说话时时间又过得太快,所以一旦轮到自己说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所以,为了防止自己说的时间过长,就最好不要说关于自己的事。听的一方和说的一方在对时间的感觉上会产生一种差别,而这种差别就正是听的一方产生厌烦情绪的原因。
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只适用于他自己。一般人认为,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告诉对方就等于增加了对方的经验。当然未必可以说这种想法完全不正确。但至少不完全像说的一方想像的那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验在很多情况下是要靠实践才能获得的。根据当时的时机和情况,才能得到相应的经验。而同样的机会不会再出现第二次。就算你觉得你的经验里包含着普遍适用的道理,其实这些道理只适用于当时的情况。而且对于听者来说,他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人对他讲述自己的经验。
当一个人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经验时,就算是失败的经验,也会让人觉得这件事进展很顺利。更何况如果说到成功的经验时,自己也会觉得很了不起。那么从听的一方看来就会觉得你怎么这么自以为是。能够听别人自以为是讲话的人是在维系人际关系,而自以为是讲话的人却在破坏人际关系。不要让对方觉得你自以为是,要像和孩子或亲人说话那样怀着愉快的心情,这才是最成功的谈话。有一些话之所以让人觉得有点自以为是,是因为听的一方或说的一方在心理上产生了某种差别感。
我们先姑且不论学生时代怎么样,但如果在观察了步入社会的人和熟人或已经交往多年的好友之间的关系后,就会发现很多人之间在经济水平,教养水平(并不是指学历),文化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有人要去美国,他就要注意许多文化上和习惯上的不同。怎么喝汤就是其中的一点。如果喝汤时总是发出响声,甚至都没人会和你交朋友。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高兴,不高兴这两种感情是人与人交往时最基本的感情,而文化背景又和它有密切的联系。在人际关系中导致不融洽的最大因素就来源于羡慕和妒忌,而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因为差别感在作崇,有些人之间既使在经济水平,教养水平,文化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也能成为朋友并且一直维持下去,这是因为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不让人产生差别感的关系。
当一个人开始想要说关于自己的事时,他的心理(头脑)状态已经从听的一方转换成了说的一方。如果你本来就扮演说的角色,那就另当别论了。可是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家来说,在心理状态发生转换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你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职责。
在前面已经说过很多遍了。比起“听”,人们更喜欢“说”,所以,当你必须作为一个听者时,你必须时刻注意这一点,否则一不小心你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生转换。尤其当对方有问题要解决时,他本来就犹豫在说与不说之间,所以这时候你更应该做一个彻底的听者。当你的孩子、爱人,亲人或者部下有烦恼时,如果你没有注意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那么也就失去了这次谈话的意义。因为你本来是想听他们倾诉自己烦恼的。所以,不要涉及一些关于自己的事。
一些刚刚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总是会被病人问道:“先生不想说点什么吗?有什么建议吗?”这并不是指医生不说关于自己的事,而是因为病人觉得医生过于谨慎,为医生不能给自己建议或是不能理解自己而着急。
而当他逐渐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家后,就不会受到病人如此的追问了。其实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家懂得不开口,静静地去聆听病人倾诉自己的烦恼。如果对方还是问你:“您没有要说吗?”这是因为你作为一个听者没有给予对方足够的参与。
普通人之间谈话时,只有当对方是亲人或是很亲密的朋友时才能问刚才那样的话。也就是说对方其实并不是真的要你说些什么,而是希望你可以和他更亲近些。在这种时候你说自己的经验没有用的。而且无论是谁说自己的经验都对对方没有任何帮助。在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努力做到和对方更亲近些。而就像在前面的章节说过的那样,这样的关系对于“说”的一方来说是十分危险的。而对于“听”的一方,和对方更亲近,更积极的参与对方的说话是件十分困难的事。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说明的。
专业的心理咨询家不在病人面前说关于自己的事的另一个理由是他们不想让自己说的话直接对对方产生影响。和一些心理有问题的人谈话时,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对对方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心理咨询是会对人的心灵产生作用的。如果心理咨询家本身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乍一看来也许他很会解决病人的烦恼,而其实这只不过借助了病人和医生都认为的一种精神上的影响力。这是在宗教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尤其某些教会中的头领人物,更是对教徒们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因为这,许多教徒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反过来,他们也很容易成为一个精神上的俘虏。如果宗教的创始者本来就真的具备人格魅力,那么他当然可以去拯救别人,但如果刻意的模仿,那么教徒们只能成为迷信集团的牺牲品。
同样,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如果心理咨询家疏忽大意,也会造成危险的后果。也许你的朋友和家人会问你:“你是不是着魔了呀?”因此,心理咨询家通过听病人的讲话,反过来让病人自己了解自己,换言之,就是心理咨询家要成为一面能够照出病人内心的镜子。而决不能伤害他们的心灵,并且对他们造成个人影响。
人们总是会对一些可以和自己产生共鸣的人产生好感。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拥护者。一些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更加会有这种想法。甚至在他们应该听别人讲话时,他们也总是寻找着机会把对方的话题引到自己希望的领域。
骗子和某些推销员也总是会用这种方法。虽然推销员应该以“推销商品,更要推销自我”为准则,但推销员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由商品的优劣来决定。因为没有一个顾客想买不好的商品。所以如果不先搞清楚被推销的是什么商品,质量好不好,就会随着推销员的心理暗示,在某种意识的驱使下,糊里糊涂的就买下了商品。
而让对方听自己说话也存在着这样的危险。而且如果听的一方也没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就会产生一种被歪曲了的,不正常的人际关系,而在一般情况下,要想成为一个这样的听者也是要经过严格训练的,所以不会产生危险的结果。但如果听的一方是怀着要支配对方的意志这一目的的话,后果就难以预料了。因为每一件事都存在着正反两面,有利也有弊的。
第二章不要越俎代疱
人们总是想对别人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如果当对方是很亲近的人时,有人就恨不得代替对方去处理事情。但事实上,没有人可以代替别人做任何事。不能代替别人上厕所,不能代替别人吃饭,等等。或者就算可以替别人上厕所,对于那个人本人来说也没有任何益处和帮助。
但是这也是和年龄的增长成反比的。在婴幼儿时期,有许多事是自己不会做或是做不到的。所以父母亲就帮我们做。等到了五岁左右,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我们自己都可以完成了。再到了成年以后,一定要父母亲帮忙的事一年也只有几次而己,而且有时候是我们自己要求他们帮助的。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但父母却要他们靠自己解决,或者孩子想自己去解决的,父母却偏要插手,去责怪他们,还硬要教给他们不同的做法,无论出现以上哪一种情况,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阻碍。但是父母亲和一些年长的人总是忍不住会这样。而其实孩子们从失败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帮助孩子,关心孩子的确非常重要,但如果关心过头了,反而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一般在孩子十岁前,家长们总是会教他们,给他们些建议。而十岁以后,当孩子们有不懂的事情要问父母,或当他们因为知识的缺乏而做错事时,父母才会去纠正他们。到了这个时候,父母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孩子,陪孩子们一些玩,或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到了十五岁以后,恐怕已经没有什么事是家长非插手不可的了。对他们的管教依旧要严厉,但随着他们的渐渐懂事,很多事要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经常喜欢插手孩子的事的家长,很多都和他们自身的不安和忧虑有关,比如,夫妻不和,父母亲的生活不安定,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在某些上司对待下属,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中也有这种倾向,上司或者老师自己越是有不安全感,就越容易干涉部下或学生的事。当他们成为一个听者时,这种情况会有所控制。而教育子女,教育部下以及教育学生时,与其总是对他们进行说教,不如听他们说说会更加有效果。所以,要教育,引导别人的人,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安静,稳定下来,虽然这是很难做到的事。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优雅的,听话的孩子,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小要让他学会自己能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