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的技巧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优雅的,听话的孩子,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小要让他学会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就要去看心理医生。而此时心理医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叫做“游戏疗法”。这是一种陪孩子一起玩,和他交朋友的方法。因为陪孩子们玩的是心理医生,所以他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观察他们的玩法来探寻孩子们的思想,愿望,以及造成他们紧张的原因。了解了孩子们的内心,就可以掌握孩子成长的方向,如果通过和孩子们一起玩仍然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但至少可以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忘记刚才的事,恢复孩子的本性,不满情绪也就自然消失了。
当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后,家长们就要听听他们的想法。有过心理咨询经验的人就会知道心理咨询并不是请别人代替自己做什么事。神仙,佛祖之类的我们就不说了。知道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多少事是可以让别人代替解决的。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因此,要培养一种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能力,同样,在遇到烦恼和心理问题时,也要培养自己解决的能力。
但是,当一个人在最烦恼的时候,他不可能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而别人此时能够帮助他的,就只有安慰了。最好的安慰方法不是先说起对方的烦恼,也不是盲目地提一些建议,而仅仅是倾听对方说的话就可以了。所以说,心理咨询就是听病人讲述自己的烦恼。
一些刚刚成为心理咨询医生的人,也总是会因为太想为病人做点什么,最后反而阻碍病人自己解决问题。而当他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家后,正因为他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所以他懂得除了听之外什么也不用做。而这才是对病人最有效的治疗,虽然除了听之外什么也没做,但是不可思议的是病人并不会感到心理咨询家什么也没说。因为其实心理咨询家并不是什么都没做,他正是给了病人最大的安慰。倾听是安慰别人最好的方法。
大家如果完全掌握了本书中所写的内容,就可以像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家那样去给人以心灵的慰籍。但是,当你的孩子或家人遇到烦恼时,就算不是心理咨询家,你也会处理得很好。到心理咨询家那里去的病人,烦恼已经积得很深了。心理的疾病和身体的疾病一样,预防是最重要的。要保持家人的心理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玩和听他们讲话。这样可以防止他们有太大的压力。
当你的孩子,家人,好朋友一旦有了什么烦恼,他们就想发牢骚,和别人说说话。如果是孩子的话,就会说“玩吧,玩吧”,如果他这么说了,说明他只是刚刚觉得有压力,或者像“你有没有空听我说说话?”之类的话也是一种暗示。在这种时候就轮到你出场了,这是一个促进你和家人关系的好机会。
也许当你的家人对你说“玩吧?”“听我说说话”的时候,正好是你非常忙的时候,如果你回答:“我现在很忙,过一会儿行吗?”那么孩子一定会很失望。在你身边,对你很重要的人一定很想知道在你心里究竟是工作更重要还是他们更重要。而且有的人虽然前面说过“过一会儿行吗?”但即使工作告一段落了,他们还是不能兑现自己刚刚说过的话。他们大都觉得工作完成了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把刚才答应过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就算记得,却没有行动。至少在孩子和家人的眼里是这样的。
甚至有时候还有更严重的情况。孩子看到你工作完成了,就再一次求你陪他玩。而你却说:“爸爸(妈妈)刚刚工作完,让我休息一下好吗?”而很少会有家长说:“好,休息好了。一起玩吧!”看到这里,聪明的你一定已经明白,孩子们在什么时候请你陪他玩才是最合适的。家人们什么时候请你听他们讲才是最合适的。
人们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事物。可虽然这样,也许又出了一种赎罪的心理,人们总是想替别人做点什么,于是就总要指点指点子女。家人,部下,帮他们做点事,以为这样对他们会很有帮助。但是,有时候你为他们做的并不是他们最希望你做的。也就是说没有帮在关键的地方。如果是物质上的需求别人是可以提供帮助的。而有时孩子并没要你和他玩,可你却要陪他玩,这根本就是无用功。
例如,孩子正玩电子游戏玩得起劲,而你却说:“别玩这个了,我陪你玩别的。”他一定会不理睬你的。所以,无论是陪孩子玩还是听家人说说话,都要契合他们的时机。这才是你能为他们做的最有用的事。除此以外的所有事,你都不要,也不能越俎代庖。
第二章不要说对方没问到的事
本章节与前面的第8章“不要说关于自己的事”是相互关联的。
对于说的一方来说,“不要说关于自己的事”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如果别人没问就不说,如果别人问了就回答别人所问的内容就可以了。有时候两个人说着说着,说的一方会向听的一方提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基本上就是问听的一方对自己刚才说的话有些什么感想,而且这些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是和说的一方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说的一方不会问及听的一方有关的事是较少的。当你成为一个听者时,请牢记这一点。
如果你想继续听下去,你就必须站在说话方的角度去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从自己的角度去回答,就会导致错误的理解,产生分歧。如果我们以此为基准的话,就会发现,有时对方好像是在问你,但此时你并不用回答。
例如对方说:“上两天,我遇到件......事,你说说看......”
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听者的你一般是没必要回答的。虽然对方叫你“说说看”,但这件事你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无法做出评价。如果要说的话也只不过是你的一些感想,但如果你所想的不是对方所想的,那么谈话的氛围就被破坏了。所以在这种时候,对方并不是真的要你回答他的问话,而只是想得到你的认同。所以为了考虑,你只需稍微停顿一下就可以了。诸如此类的问题,看起来是疑问句的形式,而其实你是不用回答,对方只是在等待你的反应罢了。
听者:是吗,(然后稍微停顿一下)
说者:你说气人吗?
听者:气人,气人。
说者:你说怎么办?(这个问题也没必要回答,因为对方也不是真的要你说怎么办。)
听者:是啊——怎么办呢?(停顿一下)
说者:所以说呀!你说遇到这种事我能不反抗吗?
听者:确实是。
听者的职责就是听。说的一方会一点一点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不满,从而达到释放的目的,这才是作为听者最大的成功。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能成为这样的听力高手而感到自豪的。要让对方满意,并不是替他做点什么就可以的。但是一个听力高手却可以做到。
但是也要请大家注意了,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和刚才很相似的情况,但这时,你是必须要做出回答的。那是说的一方要问你一些具体的信息时。这是对方想通过你的回答给谈话注入点活力。
说者:你们家也是个大家庭吧。一定也有许多烦恼吧!就像我们家的两个老人,你帮了这个就要得罪那个,我丈夫说让他们去,谁也别管,可那怎么行呢?你们一家共几个人啊?(此时如果你还是说些“是啊”之类的话,那么对方就没办法接着说下去了。对于这些具体的问题要尽量简洁的回答。)
听者:四个人。
说者:那样的话就轻松了。我们家有七个人呢!
听者:那可够呛喔!
说者:是呀。这不,这两天又……就这样,谈话一直继续下去,对方会感谢你听他发了这么多牢骚。
而当说者说“那样的话就轻松了。”时,千万不要去反驳他。因为当一个人心怀理想时,你再怎么反对都是没用的。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家在这种时候是不会去反驳对方的。因为他们知道对方只不过想发发牢骚,而在这时去反驳对方,就会使谈话变成争论,你也就放弃了“听”这一角色。
一旦你放弃了“听”这个角色,就意味着你已经陷入了对方说的话里,变得容易感情用事起来。以下就是这样的例子。
听者:哪里,也不轻松。我们家也够呛。
说者:但终归是四个人比较轻松一点。我们家有七个人呢!又有老人,而且孩子和老人的生活不能调和,真让人头痛啊。
听者:可是并不是人少就轻松的。比如你们外出时如果只剩老母亲一个人在家,你难道不担心吗?
这样一来,就偏离了原来要说的内容,双方开始争论“到底哪一家更不容易。”就像前面的对话一样,如果谈话里出现了“但是”之类的转折词,谈话就不会很融洽。
在谈话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听的一方要能判断出每句句子的语法。也就是说你要明白对方说的某些话并不是在问你。就像刚才说者的那句:“那样的话就轻松了。我们家有七个人呢!”这不是句疑问句。所以如果对方并没问你,而你却要回答,这就糟糕了。只要牢记住这一点,就不会让谈话变成争论。
在日常谈话中,被对方问及的问题不会和你有关,而是和他自身有关。因为人们总是会把希望别人听的话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说的一方问你:“你丈夫工作的公司情况怎么样啊?”也许你会觉得唐突,因为这和刚才的话题毫无关系,而且又不是寒暄语。其实这时候她并不在问你,而是他自己想说一些有关丈夫公司的事。比如,当一个主妇想告诉别人她的丈夫升职了或者被解雇了,通常都会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出话题。
同样,如果有人对你说:“小朋友,你今年该升学了吧?”很多时候他是想说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但一般不会有人去问起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所以,当有人问你:“你丈夫工作的公司情况怎么样啊?”时,你应该回:“马马乎乎,你丈夫呢?”把话头再一次还到对方手中。听的一方应该始终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对方的话照原样重复一遍,这是作为听力高手的诀窍。
说者:你应该也听说了吧。新闻里也谈了,我丈夫工作的公司现在正在裁员呢。幸亏我丈夫好像没在其中,真叫人担心啊!
听者:这确实让人担心。
如果照这样继续说下去的话,说者就要说一些该不该担心之类的话了。但如果听者可以说:“不在其中不是好事吗?你丈夫该不用再担心了。”这样很自然的就结束了谈话。这就是我们日常谈话的一种模式。但是,从客观来说,谁都不能说不用担心,但是之所以说我“不用担心”,就因为它已成为了一种谈话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很高明地去避免话题的深入。这是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远或者太近的缘故。
第三章问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问题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客观性的问题。无论谁问谁答,内容都是一样的。例如:“这附近有邮局吗?”之类的问题,如果知道的人那么回答大都是一样的。而对于不知道的人就回答不知道,问的人也不会怪你。因为你毕竟不是巡警。
第二种问题是不经过深思熟虑就无法回答的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他自己问自己的一句话。但这的确不是一个轻易就可以做出回答的问题。孩子们经常会向父母撒娇“怎么办啊,怎么办啊”。其实他们是在问自己,所以没有答案。
还有一种问题属介于前两者之间的问题。例如有的人会问:“你知道附近有没有既便宜又好吃的寿司店啊?”这样的问题,既不是自己问自己,也不是像问邮局在哪儿之类的问题。这是属于介乎两者之间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便宜不便宜,这是主观的判断;好吃不好吃也是主观的判断,只有“寿司店”这个名词才和“邮局”一样,是客观的事物。也就是说这个问题里既包含了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又包含了可以直截了当回答的问题,十分复杂。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当然可以回答“......寿司店”。但是,问题在于你是不是真的这么认为。不然的话,虽然你回答了,但对方会因为你说的不对而生气。所以如果想回答的准确,就先要问清对方认为的便宜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