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玛丽莲·梦露





呓患倚【瓢尚拧!   ?br />     小酒吧里,歌女谢丽(玛丽莲·梦露饰)正在弹着吉他演唱。酒吧里的许多牛仔在大声喧哗,德克尔望着漂亮的谢丽,听着她美妙的歌声,不禁动情。德克尔招呼哄闹的牛仔们静下来倾听谢丽的弹唱。一曲唱罢,谢丽走到德克尔身边,轻轻地吻了他一下,表示感谢。    
    就这样,德克尔和谢丽有了交往,他深深地爱上了谢丽,并打算向她求婚。他自作主张,找来了牧师,请求谢丽嫁给他,毫无准备的谢丽拒绝了他,落荒而逃。    
    经过一番艰辛,德克尔终于找到谢丽,他向谢丽表示了真心:他深深地爱着她,他不能没有她。然后,他强行将谢丽带上了一辆回蒙大拿的大客车。    
    在回蒙大拿的途中,他们遇上了雪崩,只好暂时停留在旅馆里。在旅馆里,谢丽在同行时认识的旅伴艾尔玛的帮助下,准备再次逃走。在逃走的过程中,被德克尔察觉了。德克尔追上她,拦住了她。这时,客车司机过来,教训了德克尔一顿。    
    德克尔见谢丽还是要离开他,只好颓然地向她道歉,并且表示即刻离开她,只是在离别时,请求谢丽吻他一下。    
    谢丽又惶恐又感动,慌乱之中吻了德克尔一下。但在离别时,她猛然发现,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渐渐爱上了德克尔。她终于接受了他的求婚。谢丽和德克尔拥抱在一起。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影片拍摄之前,在好莱坞的很多人都讥笑这部影片也不过是玛丽莲常演的那种电影而已。然而,结果却证明他们错误地下了结论。因为玛丽莲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已经是个受过正规表演训练的女演员了。整个拍摄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影星之家”的语言和洛根式的导演配合得天衣无缝。    
    在这部影片中,玛丽莲·梦露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歌女谢丽这一角色的情感渐变过程,诠释得有声有色,令人信服。玛丽莲·梦露很好地运用了从斯特拉斯伯格的“影星之家”学到的表演知识,将她对于角色的创造、形态表演融为一体,竭力使角色“立体化”,使一个活生生的贴近生活而又富于激情、真实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    
    在片中,玛丽莲一改往常衣着光鲜、夸张奢华的银幕形象,而是根据剧情、角色的需要着装、打扮,她在影片中穿了一些价格低廉、非常平民化的衣服,化妆也淡然适度,再加上她朴实的表演,成功地塑造出了谢丽的形象。    
    在《公共汽车站》的拍摄过程中,葆拉·斯特拉斯伯格已经代替了莱特丝女士的地位,成为了玛丽莲的私人艺术指导。她和玛丽莲一起仔细阅读剧本,认真地分析剧情和角色,及时纠正玛丽莲表演中“造作”的痕迹,要求她在表演时,剔除不属于角色的“私心杂念”。玛丽莲在影片中的出色表现,和葆拉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但是,葆拉的存在,以及玛丽莲对她的过分依赖,也给她的表演以及影片的拍摄进度带来了负面影响。玛丽莲常常把葆拉看得比导演的权威要大得多。从《公共汽车站》一开拍,葆拉·斯特拉斯伯格就一刻也不肯离开摄影棚。她声称:“玛丽莲·梦露的身体太虚弱,不能独自拍摄。”她也因此从玛丽莲那里得到了数额远远高于其他戏剧指导的酬金,被人们当作笑柄。    
    拍摄时,导演洛根听说梦露要求葆拉待在拍片现场十分吃惊。经过谈判,葆拉只能待在更衣室里,被当作梦露的护士来对待。影片中有一个关键镜头需要梦露像在太阳落山时跑着穿过马路。可是她在更衣室里呆了三个钟头也没有出来。洛根跑进更衣室,发现“这个可怜的人还坐在镜子前看着自己出神”。    
    洛根一句话也没有说,硬是拉着梦露到摄影机前,大声朝她叫道:“跑!”一边向摄影师吼到:“开拍!”    
    洛根在拍完这部电影后以崇拜的心情回忆玛丽莲所拍摄的那些戏,他说她能够按照情节的需要及时流下眼泪,而其他女演员却要用甘油。他说:“她有成为伟大的女喜剧演员的素质。”    
    《公共汽车站》公映以后,获得了较高的票房。同时,玛丽莲的表演也被知识阶层和电影行家们所欣赏和认同。《纽约时报》的评论家博斯勒·克劳瑟说“玛丽莲最终证明了自己是个女演员,她很幸运,幸运的是由于她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了成功。她在这部影片中的演技说明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表演明星,不只是一个她以前那样的漂亮名人和性的象征。”    
    时至今日,大多数电影评论家认为,《公共汽车站》是玛丽莲电影生涯中拍的最好的一部影片。    
    1956年5月,《时代》杂志奖给玛丽莲·梦露一个封面照片,并刊登了一篇描写一个女演员走向成功之路的报道。    
    这些评价都是玛丽莲所渴望的,但遗憾的是这部影片没有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    
    导演洛根在她的成功中曾经警告地说过,“如果她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健康的话,她能成为一个我们还从来没有过的最伟大的明星。”洛根早就知道玛丽莲内心的痛苦,他说,“我认为在她的一生中,她从未有过真正的幸福和使她满意的事,除非当她在工作时。”


第四部分第八章 阿瑟·米勒(1)

    一、邂逅    
    当玛丽莲刚刚度过过30岁生日之后,她和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结婚了。有人说,玛丽莲·梦露真正成为一颗超级明星,是在她和这位著名剧作家的婚姻开始以后。    
    阿瑟·米勒是美国著名剧作家。他因著有《推销员之死》、《桥头远眺》、《严峻的考验》等剧本而驰名国际文坛。米勒形象高大,颇像美国总统林肯;气质斯文、严肃、含蓄;个性以内敛、清高著称,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阿瑟·米勒在72岁时撰写了回忆录。他的自传《时间曲线》的出版,在欧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美国《生活》杂志和德国《明镜》周刊等相继刊载了该书的书摘,而且不约而同地摘登了该书中有关玛丽莲·梦露和他的婚姻生活的部分。显而易见,正如阿瑟·米勒所说,玛丽莲·梦露“在我的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    
    他们之间的故事说来话长。玛丽莲和米勒最初相识于1950年。当时,她还默默无闻,是福克斯电影公司的一个三流演员。由于一位临时雇员的缺阵,她得以参加《青春永驻》一片的拍摄。在这部影片中,她扮演一位女秘书。当时力荐她出任替补演员的艾伦·思耐德还清楚地记得她那种无法解脱的恐惧。由于她事业上的雄心、抱负和渴望与她实际的状况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她极为缺乏自信:“她在众人面前有一种不可克服的恐惧感。”    
    玛丽莲和米勒的第一次相遇,在所有人看来都像是天体碰撞。这一次见面是短暂的。戏剧和电影导演艾利亚·卡赞和分镜头剧本作者阿瑟·米勒当时正带着电影剧本《圈套》的大纲来到好莱坞,目的是把它交给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老板比利·科恩。但是经过多次商谈,一时间还是没有消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帮朋友散心,卡赞就带着这位年轻的剧作家走进一间电影棚。    
    当时电影棚里正在拍摄的就是《青春永驻》。《青春永驻》的导演哈蒙·琼斯早期曾经做过艾利亚·卡赞的剪辑员。艾利亚·卡赞知道玛丽莲对她的庇护者约翰尼·海德的死深感悲哀。他说:“自从约翰尼死后,她不再同任何人外出散步,因此我想我应该去看望这个女孩一次。”趁这次机会,卡赞来到玛丽莲身旁,他说他跟约翰尼·海德很熟,对他的去世也深感悲哀。而其实他当时对玛丽莲很有可能是别有用心的。玛丽莲被自己误认为是同情心的东西打动了。很快,一桩桃色事件开始了,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卡赞是个已婚的人,他从未想过和玛丽莲在一起。他说,“玛丽莲不是个贤妻良母,这谁都看得出来。”于是后来,卡赞把她介绍给另一个男人:阿瑟·米勒。    
    这一次短暂的邂逅给他们彼此都留下了印象。在米勒的回忆录中,这段故事是这样的:    
    某晚一次盛大舞会上,一位年轻女人迅速成了这个社交圈子中引人注目的兴趣中心,这里不乏露骨的恶意。她就是前几天我的一个当导演的朋友卡赞介绍给我认识的女演员玛丽莲·梦露。她的代理人与保护人约翰尼·海德最近刚刚去世。他生前曾想方设法给玛丽莲·梦露搞到一些小角色,是他促使导演约翰·休斯顿起用她在电影《柏油丛林》(1950)中扮演路易斯·卡尔亨的情妇。虽然梦露在该片中饰演了一个几乎没什么台词的角色,但她终于在影迷心目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报界和观众所瞩目。我情不自禁地要回想起她在那部影片中的表演,她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女演员,还不如说是一个道具。她由市侩气和腐败堕落的社会代表所支撑着,是个典型的不会说话的女演员。    
    在满屋的女演员和达官显贵的夫人们都竞相在穿戴打扮上出风头和在言谈举止上显示出贵妇人的矜持之际,玛丽莲·梦露看来却显得那么荒唐可笑,犹如飞进鸟舍里的一只陌生小鸟。她得以引人注目却是因为她的衣服是那么显眼的紧身,与其说是暗示,还不如说是正大光明地宣布:她将她的身体一起带来了,而这个身体是这个房间里最美丽的。在费尔德曼家,她看起来要比我初次见到她时显得年轻些,更富有女孩子气。女性们因为嫉妒和愤懑而一致都不愿理睬她,惟一例外的是导演休斯顿的前妻、女演员伊夫琳·凯斯,她拉着玛丽莲·梦露一同坐在长沙发上交谈。她后来在看着梦露与一位男宾共舞时,轻声地对我说:“他们将要吞噬她的生命。”在梦露与她的舞伴翩翩起舞时,我的目光在徒劳地搜寻她身体结构上的瑕疵,她所显示出来的完美无缺看来会招致难以避免的伤害,使她不能不与众不同;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完美无缺焕发起一种要保护她的愿望。虽然与此同时我料想她得承受多大的压力才能在这儿呆这么长的时间并取得如此相对的成功。但看来她在这个世界都是孤立无援的。    
    几天前,我与导演卡赞一同去了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摄影棚。他与该公司签订有合同,并有许多在摄影棚里工作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曾经担任电影剪辑,现在正在与我父亲讨厌的主演蒙蒂·伍利合作,在执导喜剧片《青春永驻》,在这部电影里,玛丽莲·梦露饰演一个秘书的小角色。制作电影对于我来说仍是一件新鲜奇特的事情,充满了神秘色彩。    
    当我俩刚抵达一个夜总会布景摄影棚的时候,恰好看见身着黑色网眼女装的玛丽莲·梦露正按照导演的要求从地板上走过去,而且必须要深深地吸引住长着满脸大胡子的伍利那疲惫的目光。摄影师正从后面拍摄玛丽莲·梦露开始扭转屁股的动作,自然流畅,看起来十分有趣。事实上,那是她自然行走的姿势:她在海滩上的足迹都会是一条直线,后脚跟恰好准确地落在前脚趾的足迹上。    
    这个镜头一拍完,梦露就来到卡赞导演面前,卡赞在前些时候曾经与梦露的保护人海德一起拜访过他。我站在离她几码远的地方,看着白色灯光前她的倒影,她的头发卷得很高,她站在黑面纱下哭泣,不时地撩起面纱擦干眼泪。我们握手时,她身体的动作使我为之一震,在开拍下一组处于梦幻与特技以及两者交错的镜头时,我不禁产生了一种不喜欢她那悲哀神情的感觉。    
    她泣不成声,好一会儿才告诉卡赞,海德在医院的病房里呼喊着她的名字而辞世,而那时候她却被海德的家属阻隔在外不得进入。她在走廊里听到海德凄惨的呼喊,心如刀割,只好悄然离去———像往常一样,独自离开。    
    梦露拍摄完该片这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后,次日随同我们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哈里·谢恩办公室谈拍一部新片的事情。    
    科恩指着梦露说:“我想起你来了!”而事实上,有一次他邀请梦露登上他的游艇,但她婉言谢绝了,她说除非他的夫人驾临同登游艇———这个羞辱使他的脸部顿时通红,简直可以说是恼羞成怒。    
    科恩看来又从回忆转到电话号码按钮上。他按动按钮,伏身呼喊着电话的那一头。    
    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推门而入———简直应该说是扑门而入的是一位年近六旬的小老头:乔·菲埃,科恩的总管家。他衣冠楚楚,此时却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显而易见他是奔跑了好一段距离的。    
    “科恩先生,你好。”菲埃气吁吁地说,两颊通红,秃顶变白。    
    科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