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玛丽莲·梦露
对于《让我们相爱吧》一片的失败,玛丽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回到福克斯公司的时候胖了30磅,每天大量服用烈性酒和安眠药,变得非常自负和虚荣。在米勒完成《不合时宜的人》回来之后,她就安排他给这部电影添加新的对话。她还说服制片人杰里·沃尔德允许她(甚至米勒)参加剪辑工作。她对导演丘克指指点点,告诉丘克如何提高这部片子的水平,而且这些话都带着命令的口吻。作为报复,丘克午后抽空在一间秘密放映室里单独安排审片。
到了1960年2月初,梦露与丘克已经相互不说话了。他们之间通过舞蹈设计师对话。她对酒精和药物的依赖也与日俱增。剪辑师戴维·布雷瑟顿回忆说:“我要遗憾地说,梦露在拍片时表现失常。在摄影棚,她经常拿着酒杯和杜松子酒,这种雕虫小技谁也骗不了。”有一回,他发现她“站在现场一角,痴痴呆呆”。还有一次,她跑到一个替补演员身旁,紧紧地抓住他恳求道:“帮帮我,帮帮我,我下面该做什么?”
有时,梦露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才能从安眠药的后劲中恢复过来,准备下一场拍摄。有一次当花了11天才拍摄了一段仅6分钟的歌舞片段之后,丘克撒手不管,把剩下的拍摄任务交给了舞蹈设计师科尔。
“拍摄结束后,丘克拒绝按惯例举行庆贺拍片结束的晚会,”一位替身演员说,“大家就这么散了。”
梦露这次和丘克合作的不愉快,为她的将来埋下了祸根。
第五部分第九章 迷失自我(1)
一、“不合时宜”的剧本
1960年7月,电影公司决定开拍阿瑟·米勒创作的《不合时宜的人》。这部电影阵容强大,请了克拉克·盖博、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和伊莱·沃里奇三位著名影星和玛丽莲·梦露合演此片,还请了一些著名的演员当配角。导演是约翰·休斯顿,制片人是大名鼎鼎的弗兰克·泰勒。
克拉克·盖博是玛丽莲童年时心目中的“父亲”,她为终于实现了与他合作的夙愿而感到异常兴奋。克拉克·盖博是美国电影自有声电影以来,声誉最隆、地位最高的男演员之一,雄踞“一号明星”的宝座长达30年之久。
克拉克·盖博190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德国移民后裔的家庭。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自1930年从影以来,一直到1960年,他在66部电影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是一位演技派的巨星。1932年,由于他在《丈夫的秘密》一片中的出色表演,被评为美国10位最卖座的电影演员之一。1934年,大导演法兰克·卡普勒独具慧眼,邀请克拉克·盖博主演他的影片《一夜风流》,年轻的克拉克在片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风趣的记者,并获得了奥斯卡影帝的桂冠,从此一鸣惊人。1937年,克拉克·盖博被评为电影皇帝,加冕仪式在好莱坞举行。仪式中,几百名记者前往采访,美国之音电台现场转播,盛况空前。1940年,他主演了使他名垂影史的巨作《乱世佳人》,成功地塑造了白瑞德一角,从此他的名字传遍了全球。
1960年,克拉克·盖博在他意大利罗马市郊的别墅里,收到了制片人弗兰克·泰勒从美国寄来的《不合时宜的人》的电影剧本。鉴于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身体状况正处在不适状态,他担心做高强度的表演会力不从心,因此借口75万美元的片酬太少,要价100万美元,想使泰勒退却,另请高明。然而弗兰克·泰勒却出人意料地坚持:只要克拉克·盖博出演这部电影,他就开创百万美元片酬的先例。
而这时,玛丽莲的精神和健康状况也十分不佳。她服用药物的剂量之大,让医生都瞠目结舌。她找了一位新的精神医生———拉尔夫·格林森。
在拍摄《让我们相爱吧》一片时,玛丽莲·梦露认识了50岁的精神分析家拉尔夫·格林森。当时梦露与联袂主演的法国明星伊夫·蒙当坠入爱河,闹得满城风雨。为消除自己的心神不宁和对丈夫的负罪感,梦露沉溺于酒精和麻醉药中,健康每况愈下。恰在此时,格林森到贝弗利希尔顿大酒店二号别墅拜访。他发现梦露滥用药品,狂饮苏格兰威士忌和香槟酒。他花了两个小时才把她从歇斯底里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梦露的病情使格林森十分吃惊。他一方面敦促梦露找一位常年心理治疗医生,一方面警告福克斯公司的管理人员们,梦露很可能会出大问题。同时,他也在暗暗庆幸自己没有梦露这样棘手的病人。
格林森在维也纳和瑞士接受过教育,学识渊博。他的大量著作和论文使他堪称世界一流的精神分析专家。
这次治疗给梦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很快就对这位医生产生了依赖感。格林森一开始拒绝做梦露的私人医生,但梦露一直缠着不放。她把格林森的名字和电话列入她的咨询医生名单中。梦露就诊过的医生名单长达5页,而格林森不赞成药物治疗。这一点赢得了梦露的极大尊重。梦露的朋友西纳特拉也推荐格林森为梦露进行治疗。在梦露的一再坚持下,格林森勉强收下了这个病人。此后,格林森逐渐融入了梦露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成了她的经纪人。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还是开拍了。1960年7月,玛丽莲·梦露和克拉克·盖博来到内华达州开始拍摄电影《不合时宜的人》。这部电影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罗丝琳(玛丽莲·梦露饰)离婚不久,通过吉多(伊莱·沃里奇饰)认识了盖伊(克拉克·盖博饰),两人互有好感。一天,盖伊和吉多一起,约了套马行家珀西(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饰)准备同去围猎野马,以此来赚一大笔钱。罗丝琳得知这批牲口最终会被送到屠宰厂,便劝盖伊放弃计划。然而性格倔强的盖伊不为所动,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于是他们四人按照原定计划出发了。
当罗丝琳看到这几个男人套马时的野蛮和残忍,她忍不住叫他们是“凶手”。罗丝琳可怜被圈住的野马,苦苦哀求珀西把它们放了。珀西看着她痛苦的神色心软了,便答应了。
珀西的行为激怒了盖伊,他不顾危险,去追赶那群刚刚被放走的野马。盖伊豁出性命,套住了领头马,终于将这群野马降伏。盖伊在显示了英雄本色之后,又以他好汉的豪爽本性,出人意料的将马儿全部放走了。
盖伊、吉多和珀西分手后,罗丝琳和盖伊碰到了一起,由于这段故事,他们相互加深了理解,终于相爱了。
罗丝琳这个角色有别于梦露以往演的“金发女郎”或“歌舞艳星”之类的性符号式角色。罗丝琳是一位敏感、脆弱的少妇。这是玛丽莲11年从影生涯中,首次出演一个艺术性的角色,这让玛丽莲有机会突破自我。但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选自米勒的离婚经过以及与玛丽莲再婚后的生活,玛丽莲被描绘成“第三者”,这使得她非常不快。同时也使得罗丝琳成为梦露所扮演的最棘手的角色———她自己。在这部电影中阿瑟·米勒甚至用了许多玛丽莲自己说过的话。这使她更加怯场,转而求助药物。
这部电影是阿瑟·米勒特别为妻子量身定做的,他根据玛丽莲的秉性气质、她柔韧脆弱、过于敏感的特性塑造了片中女主角罗丝琳的形象。这种角色和演员性格的吻合,无疑将能够使玛丽莲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最大限度地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她的戏剧才能。但显然,玛丽莲出于对米勒的不信任,很难理解他的苦心。他们的关系已经完全恶化了,她甚至激烈地指责米勒。
这部电影的拍摄异常艰辛。玛丽莲不可抑制地超剂量服用药物。为了及时给她提供药物,每隔一天,都有大量的安眠药从洛杉矶运来。一次葆拉发现梦露的嘴里塞满了速可眠胶囊,情急之下,她用手把药物抠了出来。玛丽莲常常处于恍惚之中,说话语无伦次,她总是在早晨昏睡不醒。于是,化妆师甚至在她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就开始给她化妆,生怕耽误了影片的拍摄。在影片摄制期间,玛丽莲恶劣的健康状况,使得她几次进入医院抢救,影片的拍摄日程一拖再拖。此时影片的拍摄费用,已经大大超出了预算。最后,连休斯顿导演都意识到镇静剂是梦露的结症所在。他给格林森医生打了电话,然后把梦露送上了飞往洛杉矶的航班。格林森安排梦露住进了医院,并很快把她从镇静剂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治疗只持续了一个星期。格林森回忆道:“从表面上看,梦露嗜药如命,但她实际上能停止服药而不出现不良症状。”她最终打起精神,完成了影片的拍摄工作。
影片拍摄时,正逢天气酷热的夏天,有几天,摄制组里所有的人,包括导演在内都几乎天天迟到早退,惟有克拉克·盖博一人准时出现在片场。在拍摄盖伊迷迷糊糊地从汽车上摔下来时,盖博冒着危险,表演了多次,每次都做得很逼真。看着他一丝不苟的表演,很多人的眼中都噙满了泪水。直到摔完第13次,导演约翰·休斯顿喊了一声“好”,他才停了下来。
影片中有一场追车的戏,为了表演得真实贴切,克拉克·盖博吃尽皮肉之苦。他抓住卡车上的绳子,在车后猛追。随着车速越来越快,盖博摔倒了,但他仍然拉着绳子不放。汽车开出400英尺之后,绳子从他的手中脱出,此时的盖博爬了起来,继续追赶。车轮扬起的尘沙打在他的脸上,然而,他还在追着追着,直到筋疲力尽,猛地栽倒在荒凉的土地上。
该片最惊险的几个镜头,是拍摄牛仔们用套马绳追捕野马的镜头。演员们拼命与野马搏斗。为了达到要求,搏斗的场面要连拍几次,搏斗的动作也要一再重复。起初,捕兽的镜头是由替身代替的。当看到替身演员相继受伤,鲜血直流的场面时,盖博坚持凡是他的镜头,都由他亲自表演。每一次梦露因为迟到而向他道歉的时候,盖博都会笑嘻嘻地对她说:“没事儿,小宝贝!”这位比梦露年长25岁的大明星就是这样在拍片过程中无私地给予她关爱和宽容。
在影片拍摄完毕之后,玛丽莲和米勒的关系也彻底没有挽回的余地了。1960年11月11日,玛丽莲告诉人们,她和米勒的婚姻结束了。
与此同时,高强度的拍摄工作使克拉克·盖博心脏的负荷达到了极限。1960年11月4日,克拉克·盖博心脏病猝发住进了医院。11月16日晚,这位影坛巨星终于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听到克拉克·盖博的死讯,玛丽莲·梦露陷入了更深的悲伤之中。
听到盖博的死讯,玛丽莲放声大哭,打电话给一个新闻记者说:“啊!上帝,一个悲剧,我能和他一起工作,了解他是我巨大的快乐,我谨以最深切的爱和同情慰问他的妻子。”玛丽莲对自己视若父亲的克拉克·盖博的死感到内疚。她承认自己在拍摄《不合时宜的人》的时候刻薄而不公平地对待盖博。她对自己在拍片时的迟到感到十分内疚,她说:“那是在虐待我的父亲啊!”她扪心自问是不是因为他让她等了这么多年,她才这样惩罚他?玛丽莲确确实实是在绝望地自责。她渴望得到父爱而又痛恨父亲抛弃自己的复杂情感,变相地体现在了她对待盖博的态度上。
而事实上,这也是她自己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部完整的影片,这部电影成了他们两人的最后一部作品,真是造化弄人。正如在《不合时宜的人》这部电影最后的镜头里,戏中的克拉克·盖博对玛丽莲·梦露说:“宝贝儿,有朝一日我们都得离去,无论有没有理由。死就如同生一般自然。就我所见,一个害怕去死的人也同样害怕去生。”
第五部分第九章 迷失自我(2)
二、分手
在米勒的回忆中,这部电影和他们婚姻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我开始撰写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在即将完成初稿的时候,我就想请约翰·休斯顿出任该片导演。他是第一个发现玛丽莲表演才能而盛情邀请她参加《柏油丛林》的导演,他已经成为玛丽莲对好莱坞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之一。于是剧本一完稿我就打印出来寄给他一份。约翰·休斯顿阅读完剧本立即表示愿意执导该片,男主角选的是著名影星克拉克·盖博。
玛丽莲拍摄的第一个镜头是她所饰演的正在忍受着离婚痛苦的女人把结婚戒指扔进河里。按当地的风俗习惯,这表示庆祝她的自由,但即使如此,也不会使她以后不再离婚。我观察玛丽莲的表演时感到的不仅是她作为影片中角色的悲伤难持,也许还包含着对她自己婚姻的失望。但我仍然认为那只是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