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5-笑着离开惠普
责任,而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如果申请者造假(或有其他问题),而管理人员没有检查就签字了,那么公司要追究管理者的领导责任,因为这是典型的管理者失职。道理很简单:公司的财务部门不可能判断每项花费是否合理,所以检查的职责就落在了各级管理者的身上,财务部门看的就是各级管理者的签字。
最后,各级管理者不能现场签字,即不能让申请者在旁边等着(看着)管理者签字。在国内的很多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秘书拿着一摞文件,在老板开会或者正忙着的时候,让老板签字,而老板拿过来连看也不看大笔一挥就签了。看起来很潇洒,但是这是胡闹。每当看到这种镜头的时候,就让人感到可笑——要么这是不懂企业管理的人编的剧本,要么就是剧本的原型人物参照的是一些不懂企业管理的老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签字的话,别人把老板卖了他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老板根本就没看要签字的内容是什么,对自己、对公司意味着什么都不清楚。
在惠普,签字的程序是这样的:秘书有个专门供上司签字的夹子,所有的申请者,把要签字的表格和背景材料交给秘书,由秘书统一整理好放到签字夹子里面。在每个要签字的地方有一个小纸条,告诉上司在哪里签字。申请人将这些准备好的资料放到上级管理人员那里之后就离开了。不管是多么紧急的事情(很多紧急的事情其实都是人为的),管理人员都不会当场签字。为什么?因为如果申请人在场的话,管理人员就不好意思仔细地查看背景材料, 但是如果把资料放在那儿,管理者可以在忙完了工作后慢慢看,仔细看。当申请者知道上司有足够的时间仔细检查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威慑力,申请者就不敢作假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员工的业绩评估方面如何防止管理者滥用职权。
前文提到过,业绩评估是员工的上司对部下做出的主观评价,正因为是主观评价,所以管理者有很大的权力决定部下的业绩分数,从而决定部下的升迁和薪资调整比例。那么如何保证管理者不滥用职权呢,不利用这个职权去寻租呢?
在惠普,不管是多高级别的管理者,其直接管辖的部下一般都不超过15个人,正常情况下是10个人左右,每个管理者负责给自己的直接下属做业绩评估。如果一个大部门的经理或总监分管五个小部门,那么这个大部门的经理或总监就负责这五位小部门经理的业绩评估,而由这五位小部门的经理负责下面员工的评估。不会出现国内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支笔”现象,即公司所有人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老总一个人手上。
每个管理者做完了部下的业绩评估后,还必须能经得起上级经理或平级经理的检查,从而形成一种制约,避免管理者给某位员工穿小鞋,或者给某些员工特殊照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凭自觉,还是要靠制度,所以在惠普有一项制度,就是交叉对比大排队(Cross Ranking)。这项工作通常在一个大的事业部、分部或分公司进行,前提条件是在50个人以上的机构进行,如果一个事业部,分部或分公司不够50个人的话就要与其他部门合并起来进行。按照从1到5分的业绩评估进行交叉对比。按照公司的要求,50人以上的部门都要按照正态分布进行调整,即得5分的员工不能超过总数的5%,得1分的员工也不能超过总数的5%,这是严格的规定。大量的员工都集中在中间部分,其中得3分的员工所占比重最大,一般是在50%左右,得4分的和得2分的大概各占20%左右。
我们在进行交叉对比大排队时,各位经理必须把得5分的员工拿出来供大家评估:要讲清楚这个人出类拔萃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给这个员工5分,然后把所有得5分的人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各个部门的经理都可以发表意见,对于那些仅对自己的上司负责,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或者在其他部门员工看来不是很优秀的员工,都会被拉下来,变成4分,甚至3分。同样,凡是给部下打1分的经理必须解释为什么给某个员工打1分,是基于什么原因,有什么证据,员工在哪些方面没有达到公司的要求等,避免管理者对某个员工不满意就压低分数。如果其他部门的经理并不认为某个员工那么差,有时候也会改变打分,从1分改成2分。这样以来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管理者把个人的恩怨加进去,滥用自己的职权,从而营造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环境,使员工口服心服。有了这样一套系统,员工慢慢地就会明白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大家会尽力帮助其他部门的员工,从而把团队合作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有权力就要有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或寻租。所以授权与监控必须同时存在,要靠制度而不能靠觉悟。
《笑着离开惠普》 第四部分把员工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
在惠普的核心价值观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诚信与正直,所以惠普希望每个员工能以社会上最高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启发员工的善心。公司除了每年一次的职业道德(经营准则)方面的培训以外,在日常工作中还通过一些具体的做法来引导员工,而不是停留在理念上和说教上。就拿出差报销为例,惠普一直采用实报实销制度,而不采用包干制,这样可以让员工自己去把握分寸,知道该花多少钱,从而体现公司对员工的尊重,让大家可以兼顾自己与公司的利益。那么住什么样的酒店,花多少钱吃饭比较合理呢?大家可以用这样一个尺度去衡量,即花公司的钱的时候要像花个人的钱一样节俭,花个人的钱的时候要像花公司的钱一样大方。在因公出差时,公司即不希望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也不希望降低员工的生活水平,所以大家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个问题。
尽管没有具体的数字要求大家必须遵守,但是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是有数的,比如说一位经常请客户吃饭的业务人员,一顿饭吃了两万,那别人肯定会觉得这有点离谱,就要问一下原因;如果你请一桌一两千,大家觉得比较正常,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客户。尽管没有绝对的数字,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但是判断的标准就是一旦公司把这件事情公布于众,是否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就是客观的标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员工用自己的判断去理性地花钱,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记得有一次一个高层管理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某个国家,有一位惠普的员工每次出差回来报账的时候上级都会发现,这个人每天晚上都要喝一瓶价格比较高的葡萄酒。他的上司觉得他出差这样花公司的钱,未免太奢侈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该员工在家的时候天天如此,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教育员工不能靠罚款,要靠引导,各级管理人员千万不能把惩罚当作家常便饭,动不动就罚员工。在惠普,只有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经营准则)的员工才会被公司毫不客气地赶出门去,因为任何惩罚都是下下策。在我帮助国内企业做咨询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的员工抱怨公司动不动就罚他们,只要工作上出点问题,或者迟到了,或者某项花费超支就扣工资,或者不予报销,很多企业甚至一个月考评一次,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压力。
可以说,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况且人的情绪好坏也是有周期的,因此各级管理人员要站在员工的立场看问题,尽力去理解员工的困难,考虑员工的处境,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调整。如果员工家里有事,管理人员会尽量提供方便;如果某个月没有完成业绩,下个月还可以加倍努力地补上。只要员工在心态上是积极努力的,就不要只盯着短期结果,这样员工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感到自己在这里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说到罚款,不妨多说几句,在国内很多地方都被滥用了,罚款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而不是警示或威慑,被罚款也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罚款的目的与我们似乎不太一样。
在新加坡的地铁里,如果一个人吃东西,或喝饮料,按规定罚款1500新币(相当于7000多人民币),但是几乎看不到这种情况的发生,这是因为罚款的额度很高(与很多工薪阶层的月收入差不多),所以大家都会认真地遵守,谁也不愿意去冒险,结果是很少有人被罚。因为这种高额的罚款数字不是真的为了罚,而是为了不罚,是为了杀一儆百,形成一种行为规则上的威慑力,希望大家不要做这件事。但是看看我们周围就会发现,很多违章违纪,甚至违法的行为罚款数额并不高,但是每个月被罚款的人员数量非常多,多到成千上万,结果各种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没有了,大家的规则意识不是越来越强,而是越来越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就可能变得越来越狡猾,会想方设法钻空子。当然更可怕的是,一旦某些部门或个人把罚款当成了收入,那就更是本末倒置了,就必然会出现鼓励犯错的事情,甚至不惜采用诱导人犯错的手段来增加收入。
先做人,后做事,这是企业应当提倡的用人之道。企业要用社会上最高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员工,启发员工的善心。
《笑着离开惠普》 第四部分“以人为本”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最近,“以人为本”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口号,但是什么叫“以人为本”却没有统一的答案,怎么做才算是“以人为本”也没有明确的说法,结果是很多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以人为本”很快就成为企业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是行为准则。尽管在惠普这样的跨国公司从来不刻意强调“以人为本”,但是我认为在很多具体的做法上却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我进入惠普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司非常尊重员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拿我们这些普通员工当人看,员工与公司是平等的。因为惠普一直是以善待员工而闻名于世,所以在很多国家都是最佳雇主,除了中国惠普和少数有硬性规定的国家以外,惠普在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工会组织,因为员工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工会,更不可能出现员工与公司对立的局面。这在西方企业里并不多见。
为了贴近员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去各个国家的惠普公司检查工作的时候,不管行程多忙,总要安排时间与员工交流,听取大家对公司的意见。记得1988年的时候,当时惠普的全球总裁(CEO) John Young来中国检查工作。为了让他了解中国惠普的管理现状,公司从每个职能部门中选出一名优秀员工代表,与他共进晚餐,我作为市场部的代表也参加了那次晚餐会。除了我们这10名员工以外,没有任何中层和高层管理者在场,这样才能让员工在没有任何压力和顾虑的情况下,畅所欲言,直接向最高领导者真实地反映情况。
总裁边听边现场把各种问题和建议记录下来(当然不记录发言者的姓名)。回去以后,他根据这些问题和建议给中国惠普的管理层提出他的意见。那么为什么不让中间层管理人员参与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如果中间层的管理人员在场,基层员工在发言时就会有所保留,不敢讲真话,否则大老板走后自己就可能有麻烦了(担心穿小鞋),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无人不知。但是如果高层管理人员要想听真话,就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否则不可能听到真话。
除了公司的总裁(CEO)之外,惠普各个集团的总经理(美国公司都是公司下面有集团,而不像中国公司那样是集团下面有公司,所以各集团的总经理一般都是公司的全球高级副总裁)来中国时也会安排时间与各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交流。在惠普没有拆分出安捷伦之前,我们那个集团的总经理Tom Vos带着他的管理团队每年来中国一次,检查我们的工作。当时我在惠普中国测量仪器分部做市场总监,惠普的高级副总裁与我们几个职能经理(各部门的总监)安排了一对一的面谈,每人一小时,不要任何其他人旁听。这样,我们这些职能经理们就可以畅所欲言,没有顾忌,与公司最高层的管理者进行面对面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高层管理人员可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另外他们还会安排与基层员工的小组讨论(一批人一起谈),话题包括公司的发展前景,我们这个分部的发展问题,各个部门的小问题等。可以说,老惠普的管理人员每次下基层都有这样一个规定动作,就是与员工沟通,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