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魁首





  康泰克与天下足球(1)   
  2003年1月,内部杂志《随便说说》有篇文章,题目是《从新康泰克的重生看“足夜”品牌危机》。文章前半部分讲的是感冒药康泰克含有PPA成分被停止销售,中美史克公司推出新康泰克的故事。后半部分说的是《足球之夜》这个品牌的危机: 
  “同康泰克一样,《足球之夜》也是行业内叫得最响的品牌之一,有强大的号召力。在1998年‘足夜’达到了一个阶段的顶点,它的时效、专业、反黑等特点被众多看客津津乐道。之后‘足夜’却出现了难以抑制的滑坡。当节目的真正资源,行业从业者与管理者不再与你友好相处时,节目遇到了真正的障碍。而我们的忠实观众看到节目发生变化,无法满足猎奇、爽快的心理时,‘足夜’的第一次品牌衰退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2001年‘足夜’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足夜’的节目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中国队的出色表现还有甲B球队最后一轮的分秒必争,让‘足夜’在这一年恢复了青春。 
  “2002年中国国家队在韩日世界杯上的拙劣表演,让本来已经对足球渐失兴趣的球迷远离足球,豪赌世界杯的中国足协输光了自己的本钱。恢复元气的‘足夜’也受大环境的影响重新处于最艰难的境地。” 
  在《随便说说》这本杂志上,时常能看到《足球之夜》工作人员的这种“危机意识”。 
  刘建宏有点无奈地说,他切实感受到一种残酷甚至变形的竞争气氛:“报纸可以一次给采访对象10万,我们出去说我们是《足球之夜》,也许还能采访一两次阿里·汉,人家可以给你个面子,但报纸可以给钱。足协曾规定阿里·汉不要单独接受记者采访,但在《足球》报,《体坛周报》上都有他的专访,他也曾比较明显地暗示我们,但我们做不到。这是商业运作。如果我们的足球环境规范了,主教练哪里敢接媒体的钱?他的职业道德会受质疑。现在的足球是无序的。” 
  但让张斌和刘建宏更为遗憾的是,中央台现有的体制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张斌说:“我们没有向社会攫取人才,平面媒体在攫取人才,把体育报道的行业标准提高了。你说‘体坛’给出的签字费,这个人值30万,这个人值70万,电视报道受制于电视台的人才机制,我们人才手段太单一了。总会有喜欢足球的小伙子来自荐,我们看,不错,就留下干。但没有主动出击,看一个人不错,把他挖来,壮大自己打击对手,电视还没有这样竞争。电视的主要竞争是在节目资源上。” 
  刘建宏说:“许多人才和我们错过,因为我们不能给他们好的待遇。现有的人要培养,就要拿节目做代价,换来人的成长。我们建立起一个足球团队,但还不是一个理想的团队。足球报道受平面的冲击很大,人家的影响力大起来,人家的进步很大。但电视在传播范围上依然是第一,我经常对我们的记者说,不要太悲观,咱们的节目还是有上百万人在看,比报纸多。与当初相比,《足球之夜》这个品牌感觉上有落差,但这个牌子一定会做下去,会有新的高潮。” 
  刘建宏认为,中央电视台已经度过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是从1993年到1997年,其开始是以《东方时空》的创办为标志。1993年中央台率先打破用人机制,电视的吸引力大,名和利都有保障,是人才涌进的高峰期。但节目的创新是容易的,机制的突破是很难的。2000年后则是中央台发展的低谷,人才奖励机制受到限制。《东方时空》、《实话实说》、《开心词典》,一个节目从崛起到鼎盛一般是3年的时间,然后开始衰落,如果这不说是一条规律,也算是中国电视的一个现象。出来一个好节目,大家想着去榨取,而不是培育。一个节目好,应该是钱越来越多,参与者水平越来越高,有更好的策划更好的摄像,好栏目不断受到奖励和支持,才有可能成为长盛不衰的名牌栏目。而体制不改,由盛及衰的现象就会反复出现。《足球之夜》是趁着足球改革的大潮出现的,但赢球才是收视率,足球兴旺,足球节目才会好看,“1998年我们是搞舆论监督,但足球这东西对我们可能是唯一的,对观众并不是唯一的。观众可以不看,足球臭,人家为什么还要看你?” 
  白岩松说,1998年的舆论监督的确是《足球之夜》的一个顶峰时期,观众欣赏他们大胆的说话风格,但足球的环境并没有因为舆论监督而变得好起来,既然你监督了,足球也没有变得更公平更好看,那为什么大家看足球?大家都不看足球了,谁还在意你对足球说了什么?白岩松承认,他已经有了《足球之夜》的替代品,那就是《天下足球》。 
  从这个角度看,张斌等人的“足球报道工厂”是深谙市场之道的,一个品牌总是会有自己的衰退期,总是有特定的寿命,所以生产厂家要不断推出新品牌。《天下足球》无疑就是个新牌子,与《足球之夜》的沉重、批评、思辨相比,《天下足球》快乐而单纯。   
  康泰克与天下足球(2)   
  体育频道的“企业文化”之一就是给你空间,你就冲,能冲多高就冲多高。有本事你就占地盘。《足球之夜》火了,自然想再占据一个晚上的节目。而原属于《足球之夜》的板块“国际足球赛场”为《天下足球》的问世做了很好的准备和铺垫。 
  段暄原来就负责“国际足球赛场”的编辑工作,《天下足球》2001年10月开播,他顺理成章成为节目主持人。以往的“世界足球集锦”、“亚洲足球集锦”都是买来的。中央电视台有了自己的国际足球报道节目。 
  如果全世界的球迷来一场足球知识竞赛,中国球迷肯定能拿冠军。中央台现在“西甲”每周有两场转播,“意甲”有两场转播,“德甲”有4场球,以往还曾有“法甲”的转播。段暄回忆他到意大利采访时看意大利公共电视台的情景:“我住在意大利宾馆里,看墙上吊着的小电视。周末甲级联赛开战,就是演播室的画面,主持人在那里说话,AC米兰进球了,镜头就切到比赛现场,但只给电视台记者,由他把进球描述一番,然后再给一个舍甫琴科庆祝的镜头,这就OK了。又回到演播室。想看现场直播,你要去付费频道。英国球迷不关心意大利、西班牙的联赛,意大利球迷也不关心英国的联赛,他们对自己家乡球队的归属感最强。” 
  中国球迷显然幸福多了,能看到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的联赛,能在周一的《天下足球》中看到周末大部分比赛的精彩镜头。但是,有些球迷对《天下足球》不屑一顾,他们是英超的球迷,没有英超,《天下足球》就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在2004年奥运会前后,体育频道所有搞足球报道的人都期待着新赛季的到来,因为他们听说中央台拿到英超的转播权了。他们甚至想到,孙继海、范志毅要是退役了,来中央台说英超那就太合适了。 
  段暄说:“我在奥运会的时候没太多事干,就准备英超,特别是水晶宫队和朴茨茅茨队的第一场比赛,但周六就要转播,周五我得到消息说ESPN最后没有卖给我们,这叫一个沮丧。现在还老有球迷发短信,问《天下足球》怎么没有英超的报道,我解释了无数遍。没有英超,《天下足球》自然有缺憾,但反过来想,我们是不是太追求完美了?” 
  现在《足球之夜》缩短到了90分钟,而《天下足球》长达115分钟,没有一个电视节目这么长,这肯定是电视行业的经验,因为没什么节目能让观众坐那里连续看两小时。《足球之夜》与《天下足球》目前的收视率差不多,体育频道的现场转播越来越火,NBA和F1的介入,让体育报道与转播有了更多的重心,而足球报道的大环境不是特别好。     
  第六章 奥运会:体育大片   
  奥运会:体育大片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德国选手哈泽夺得400米自由泳金牌。奥运会前,哈泽的好友施特劳斯由于尿样呈阳性被禁止参加本届奥运会游泳比赛,对此,哈泽不以为然,而在颁奖仪式上,向她授奖的恰好是禁止施特劳斯参加奥运会的德国泳协反兴奋剂官员拜耶尔。 
  在随后的电视访问中,哈泽与主持人聊着聊着忽然大哭起来,她谴责德国泳协——施特劳斯在法庭上已两次胜诉,为何不准她参赛?为什么原东德游泳教练不能参加奥运会?她借接受采访的机会,把德国游泳界的矛盾一下给捅了出来。 
  德国电视台立即请来前奥运冠军奥托对此案做权威性的评论,但奥托使用了一大堆外交辞令,以柔中有刚的推挡把话题引到世界游泳发展的技术趋势上。奥托委婉中立的说辞使她后来成为一个出色的电视评论员。 
  电视台继续访问游泳运动员,多数运动员或明或暗地支持哈泽,少数人认为哈泽的处理方式不妥,不该在电视上发难。此时哈泽宣布自己将在奥运会后退役,但她提出要拜耶尔辞职。哈泽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兔子,可这只兔子并不胆小。德国游泳女队由清一色的原东德运动员组成,她们和泳协的关系如此之僵,日后双方如何合作?无奈之中,拜耶尔宣布辞职。消息传到巴塞罗那游泳馆,德国女队热烈欢呼。德国马格德堡俱乐部(哈泽、施特劳斯属于该俱乐部)开启香槟酒。 
  这是一个运动员逼宫的故事,也是体育与电视的故事,还是前方演播室、后方演播室、主持人与现场采访的故事。   
  方钢推崇NBC(1)   
  1995年的时候,中央台与澳门方面合作,要在澳门成立一个宇宙台。从台里抽调23个人到澳门工作,台里空出23个名额,可以进23个大学生。 
  方钢1995年7月正式到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报到,他大概是最后一批分配到中央台的大学生,当时台里体育部的正式职工有30多人。张斌工作证的号码是2834,方钢是2983,张斌是1993年进来的,也就是说,从1993年到1995年,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央台一共进了100多人,而聘用的人数则是数十倍。但1995年的宇宙台没有弄成,派出去的人马呼噜呼噜就又都回来了。 
  方钢本科是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无线电,毕业留校在教务处。1993年又上了一个双学位班,专业叫“对外电视节目制作”。当时这个班由大批外教授课,这在电视系绝无仅有,教学目的很明确,外语能力要好,要成为国际型的人才。1993年如果北京申奥成功,据说那个班的学生都会被端进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此为大背景。北京败给了悉尼,夜里看完电视转播的方钢也就洗洗睡了,他当时并没有想到,真到悉尼奥运会开幕的时候,他成了奥运转播节目的总导演。 
  1995年,方钢进体育频道做的是《体育大世界》。这个节目是1991年开办的,那是亚运会之后第一个杂志性的体育栏目,也是全台的第一个杂志性节目,周日1套黄金时间播出,最高的时候收视率到过15%。体育频道开播之后,《体育大世界》从1套收回,后来这节目的收视率逐渐下降,到2001年停播。 
  体育部口口相传,都说1990年亚运会后马国力曾痛哭一回。那次亚运会的转播,是中央台联合十多个地方台摸索着干出来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大型赛事转播应该是什么样,即使知道应该是什么样,也不太知道怎么干出来。但最后亚运会还是干了出来。如今的奥运会越操练越成熟,体育频道以奥运会为中心,4年一轮回地操练。方钢说:“报道雅典奥运会,2002年12月我们就开始写第一份计划,2003年2月把计划交上去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美国NBC节目定在18个月以前,完全按计划走。离奥运会开幕还有1周年、还有100天,这些时间点上应该做些什么,转播比赛的场次选择,流程的任务单,都要提前做准备。体育频道去雅典奥运会是两部分人马,一个是报道团160多人;一个是信号制作团,57人。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羽毛球、现代五项这3个大项的国际信号制作的任务被体育频道接了过来。而在2000年以后,体育频道就提出‘国际化标准’的要求,比赛转播必须有多少个机位、多少个工作岗位,慢动作、字幕机怎么配合,都有操作规范。马国力3年前就强调,体育频道要加强自己的信号制作能力,他有一个预期——奥运会我们要去干活。 
  “我看过一个美国NBC体育节目的制作手册,上面有个导演,名字下写着6次电视艾美奖获得者。比赛转播导演怎么获得艾美奖?那是人家开创了新技术。你看2001年的游泳比赛转播,8个国家的选手跳下去,8个泳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