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魁首
于15秒。字幕不能叠在运动的画面上。运动员近景叠字幕一定要注意不能把字幕放在运动员脸上或卡在脖子上。
出教练的镜头时,注意只能出主教练不能给助理教练。虽然主教练旁边就是助理教练,你要给主教练半身,助理教练半张脸也就露出来了,你就只能推上去。
程志明感受最深的还有电视制作区设置的正规化:
“AOB的电视制作区,转播车边上就有工具车,转播车上需要什么插座、镜头、线,工具车里都有,我们播送部的人用数码相机拍了工具车的照片,准备回来也搞一个。制作区内有厕所、餐厅、办公室、冰库。餐厅能容纳70人就餐,有冰箱,24小时都有水喝。冰库里有蔬菜、半成品食物,每天都能吃到现烤的面包。厕所有规定,70个人配4男4女的坑位,很干净,闻不到臭味。如果参与转播的多于100人,那这个项目的电视制作区内的厕位就加倍。因此田径赛场外制作区的厕所最大,因为有700多人参与田径比赛的信号制作。
“我们是制作区的主人,那里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吃了吗。厨师是西班牙人和希腊人,他们老问中国人喜欢吃什么,给我们做,可做出来也不是那个味。制作区里有8个国家的人在一起工作,他们都学两句中国话。AOB为羽毛球比赛租用来的转播车和工具车是挪威电视台的,但所有的设备都被覆盖,不许展现你电视台的标识。挪威的技术支持人员就搭个白帐篷,弄个躺椅坐在那里喝啤酒玩电脑,那种认真工作同时又享受生活的态度让我们很感动。”
每个电视制作区都有场地节目播出主管、后勤主管、制作主管、技术主管,4个主管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工作人员每天要签到打卡,一天没来就要扣一天的工资。签到之后领早餐券和午饭券。羽毛球的播出主管是澳大利亚人,曾经参加过5次奥运会的信号制作,到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估计还会有一大批外国电视工作者担负主管工作。
CCTV的转播队伍回来之后搞中国网球公开赛,立刻就借鉴了奥运会电视制作区的先进做法:那就是在比赛场地内建了一个200平米的食堂。“中国公开赛一共16天,以往我们转播就是,站在转播车旁边吃盒饭,很辛苦。奥运会是讲究人性化的,我说要吃好饭才能保持工作热情——这是一种国际标准,也是人性化的体现。”
程志明说:“通过雅典奥运会,我感觉要用两年的时间才能全面理解所谓国际标准这个词,但国内许多人还不曾接触过奥运信号的制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对中国电视人最严峻的挑战,要大力发掘和培养人才,加强专业人员培训,熟悉和了解国际标准,尽快缩短差距,力求迎头赶上。北京奥运会28个项目,我们能不能接手12到16个项目?我曾经和中央台的总工程师讨论过,中央台所有的设备和人员加起来最多能做6个到7个项目,还有一些项目要靠地方电视台来干。雅典奥运会,国际信号由3500人参与制作,其中有2000个外国人,这个比例估计到北京2008也不会有太大变化,BOB的人2005年上半年就要到北京上班了。”
2004年10月27日下午,负责2008年北京奥运会广播电视转播服务的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董事会,这标志着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工作正式全面启动。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BOB)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中外合作企业,由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共同出资组建,将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作为主转播机构为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媒体提供奥运会广播电视公共信号,建设、运营国际广播中心和其它场馆的转播设施,为奥运会转播权持有者提供相关的服务。
BOB挂牌开张(2)
第一次董事会上确认,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将出任该公司董事长,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海因·维尔布鲁根任副董事长,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总经理马诺罗·罗梅罗任首席执行官,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主任马国力任首席运营官。
董事长蒋效愚向媒体透露: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是依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为完成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转播任务而成立的。公司的宗旨是:实现北京2008年奥运会高水平的电视转播。与此同时,公司将致力于合理降低成本、提高转播质量,积累经验,锻炼人才,力争为中国广播电视业留下丰厚的人才和技术遗产。
据悉,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将联合国内外富有经验的电视转播专业人员具体从事赛事及相关活动的广播和电视转播工作,公司人员总数赛时将达到4000人左右。预计世界各地将有40多亿人通过广播电视转播收听、收看奥运会比赛和相关活动。
第八章 篮球之梦
篮球之梦
美国作家约翰·艾德说:“当我们从本质意义上去认识篮球运动的时候,我们发现它是属于天空的游戏。球永远应该在空中飘着、浮着、飞着,从地面高高升起,仿佛是地面上那些被重力压制已久的人们的梦,和我一样毕生向往解脱、向往力量、向往自由。”
这番话也许可以解释,乔丹为什么契合大家的梦想,他能够飞,跳得比别人高,他能够战胜对手,他最突出的个性就是强烈的求胜意识,他热爱比赛、热爱竞争。菲尔·杰克逊在他的《公牛王朝》中如是说:我们整个社会结构就是建立在奖励胜利,不惜牺牲群体以及慈悲之心。美国人始终有一种热切的欲望,做什么都想拿第一,赢了又赢,这种态度支配着联盟中的每一个球员和球队经理,也支配着社会上的每个人。
那年夏天你在干什么(1)
1995年,奥斯卡电影奖宣布提名时,纪录片的入围名单中没有《篮球梦》,不少美国报纸对此提出质疑,因为1994年公映的这部影片,在很多人看来是年度最佳纪录片的有力竞争者。
史提夫·詹姆斯编导的《篮球梦》(Hoop Dream)记录了两个黑人男孩为圆他们的NBA之梦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2002年12月,国际纪录片协会为庆祝成立20周年,进行了史上最佳纪录片的评选。国际纪录片协会简称IDA,在50个国家里拥有2700个会员,这次评选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纪录片评选,《篮球梦》入选“有史以来20部最佳纪录片”。在中国的纪录片运动兴起之时,《篮球梦》曾以录像带的方式在文艺青年中广泛传播,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中也播出过这片子。
影片的故事是这样的:1991年夏天,芝加哥公牛队第一次赢得NBA总冠军,篮球热席卷整个城市。电视里充斥比赛画面,大街小巷挂满了乔丹、公牛的画像。那一年的总决赛公牛队是和“魔术师”约翰逊领衔的湖人队对决,堪称经典。在芝加哥的黑人区,有两个小孩子,一个叫威廉,一个叫阿瑟,他们的梦想是打进NBA。
史提夫·詹姆斯跟踪了他们的少年时代:威廉和阿瑟因为球技出色,被球探看中,介绍给富裕白人社区的一所中学。教练需要这两个孩子,因此他们进入这所私立天主教学校。阿瑟瘦小,但球感很好,可惜进入私立学校第二年,身材还不见长,教练把他排除在球队之外。学校要收学费,家里负担不起,他只能回到原来的公立学校。他的父亲吸毒,几乎是失踪状态,母亲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阿瑟冷静而沉默,继续打球,并为学校赢得了联赛冠军。威廉块头大,是私立学校里的明星,并且参加了大学联赛的集训营,但他在一次比赛中膝盖受了重伤,手术之后再也不像原来那样灵活,他最终也未能拿到冠军。威廉和阿瑟都靠篮球奖学金进入了大学,阿瑟继续打下去,威廉却在第二年退学了,他对篮球的梦想彻底破灭了。这是一个关于梦想与成长的故事。
1995年夏天,北京有个初中生,刚参加完中考,呆在家里没事干,这孩子叫于嘉。他原来上业余体校,打篮球,学习也没耽误。上初三的时候身高1米76,虽然矮点儿,但已经可以塞篮,加几步助跑摸到篮框没问题。大概是老想着动作完美,小于打球的时候总要操练一下贯篮,这一回,球场的木头篮板已经被雨水浇糟了,他抓篮筐的时候力气太大,篮板被拉斜了,于嘉一下子摔了出去,胳膊摔断,骨头戳出来了,血管破了,滋得一脸都是血。送到医院缝了几十针,但落下的毛病估计治不好——现在右手可以摊平,左手摊不平,左胳膊上缝了几十针的伤痕历历在目。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呆在后方,雅典残疾人奥运会去前方,他摆弄着左手想:“让我转播残疾人奥运会还真合适。”
1995年初中考高中,于嘉成绩不错,考上了北京二中,是家里人引以为豪的重点中学。暑假胳膊摔断了不能打球,就在家里看NBA录像。有一天,看到北京有线台转播的一场比赛录像,镜头给到马龙的脸上时,解说员兴奋地说:“这个球员大家非常熟悉了,这是奥拉朱旺。”小于嘉想:“我噻,他说的都是什么呀!”小于家里是一个卡拉OK录像机,他不想听外行解说,他想自己说。接上麦克风,努力了半天,结果没想到是一句人话也说不出来。眼睛要看着球场,脑子转得不慢,就是嘴巴跟不上脑子。他当时已经接到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没什么心理压力,就吊着胳膊在家说球。
能当解说员的人,大概天生记忆力就好。于嘉说他最早看NBA是1989年,当时他9岁。后来他的一篇文章为1989年不多的NBA录播交代了另一个背景:“斯特恩1989年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直接来到我现在的工作单位中央电视台。那时既没有体育中心,也没有《NBA赛场》,大多数人还不知道NBA究竟是什么。斯特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有NBA这样一个事物存在。据我的一位前辈说,那时老头身穿黑色呢子大衣在已近初冬的北京风中瑟瑟发抖,但当时中央电视台还没有引进完整的NBA赛事转播,对NBA也不了解,所以迟迟没有同意斯特恩进台面谈(中央电视台对外宾进台有严格的审批规定)。”
大卫·斯特恩将NBA的集锦节目送上门来。那时他刚当上NBA总裁没多久,野心勃勃要把篮球打造成为世界第一运动。
9岁的小于嘉是在中央电视台2套的《赛场纵横》看到的NBA。那一天他想看的其实是电视剧,他爸老于爱看篮球,但这天要出去串门,逼着小于看NBA,回来告诉他比分。小于就被迫看了。那是湖人队走下坡路的开始,他记住的唯一一个队员是贾巴尔,而不是魔术师约翰逊,因为贾巴尔带着一副大眼镜,“像蜻蜓一样”。第一次看NBA并没有让他一下子喜欢上篮球,他还是喜欢足球。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看到“梦之队”,他一下就傻了。
那年夏天你在干什么(2)
多年后,他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借工作之便,把小时候记忆特别深刻的比赛录像从台里借出来看,结果发现许多比赛都不精彩、节奏慢、是剪辑过的录像而不是现场直播。他就奇怪:我当年怎么会喜欢看这些比赛呢?只有“梦之队”的比赛百看不厌。有一回,体育频道的《北京2008》节目给他打电话,说有个关于“梦之队”的片子,让他配音,但要按1992年的感觉去配,不能是站在2004年去说10多年前的一场球,问他要不要资料做准备。当时于嘉刚从外地回来,说:“给我15分钟准备就够了。”配音完了自我感觉不错,他说:“那些人,那些比赛的画面,就像刺青一样刺在我的身上,不是贴上去的纹身一擦就掉,而是印在脑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看梦之队的比赛我就想,我是多么热爱这东西。”
关于“梦之队”,于嘉记得什么呢——
安哥拉队队员进攻,“魔术师”约翰逊跳起防守,进攻队员竟伸手让约翰逊从容盖帽,并在事后对一头雾水的约翰逊说:“谢谢,我只是想让队友帮忙照张我和你比赛的照片,很荣幸。”
对西班牙队比赛,伯德冲场下的尤因说:“帕特,下个3分球肯定进,敢不敢打赌?”完全无视两名贴身的西班牙防守队员存在,随即推进并跳投3分命中。
巴克利在与巴西赛后被问及“巴西哪些球员让你印象深刻”时,堂而皇之地作答“2号、3号、16号”。
别人的联赛
1995年的夏天,NBA的劳资谈判达成了一项6年协议,NBA的老板们保证将每年收入的48%用于球员的薪水。才过了3年,1998年的夏天,劳资双方又闹上了。但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