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魁首
绷槭辈涣榈模裁挥惺裁戳瞬黄稹K皇毙募保驮劫薮遥殖≈傅闫鹬泄永础T谒且黄眯模幌氲侥侵焕虾甑暮次勒呙呛敛涣烨椋畹霉费缤罚兴邓裢源蟮模灿兴邓裱瘴蕹艿模嗄烟卸嗄烟!?br /> 出道以来,他还没有受过这样的屈辱。想当年,他也是大众的偶像。他最得意的一战莫过于1996年的欧锦赛。往往是在深夜,群雄逐鹿,烽烟四起,而他安之若素,以少年之意气,指点江山,睥睨天下,颇有不可一世之气概。
这些年来,他就凭这口“少年意气”称雄武林。师父曾说,这门内功不过数年时间便可练得炉火纯青,看来确非虚言。去年9月7日那晚的任务,在他本不算什么,轻易便可对付过去,但他解说时,发现胸中真气异常充足,喷薄欲出,好不难受。他正全力与之对抗之际,突然看到那个平时他就看不顺眼的米卢,也不知怎么,头脑一热,那些话就冲口而出了,终于酿成大祸。
事后,他曾请教过师父。
“我自1995年出名以来,到现在岂非正好7年?难道说……”
“不错,‘七年之痒’,就是它。现在你已身受其苦。世人辱你骂你,皆因你先前太过张扬,须知人生在世,荣辱相随,有荣必有辱,你有此遭遇,倒也不算冤枉。”
2001年9月7日的那个夜晚的比赛进程很简单,卡塔尔先进球,中国队在第88分钟由李玮峰头球将比分扳平,黄健翔在解说比赛过程说了这样一些话——
今天米卢排出的首发阵容出乎意料……要是普通的球迷和记者都能猜出米卢的心思,那他就不是神奇教练了。
如果由甲A甲B的26位主教练来排今天的阵容,肯定没人会排出谢晖和曲波的组合。
上半场,米卢的用兵遭到了处罚。他的行兵用险,被证明是失败的。
申思把状态很好、没有什么伤病的马明宇换下,令人不可理解。
曲波太年轻,发挥不好情有可原,派他上场的人,要负更大责任。
谢晖更是拿不住球的队员,只有头球这一项。
申思没有突破,只有原地的能力。
队员们都拼尽了全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不用怀疑他们的责任心。问题是,能力是有差别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这是一次迟到的换人,一次迟到的改错。
很多记者得知首发阵容时,就对比赛做出了悲观的预测。现在我们来看看,米卢还有什么神奇。
任何一个大牌主教练都有他固执的时候,看不懂的时候,总有一部分是成功的,一部分是失败的,会受到惩罚的。
从9月8日凌晨开始,各大网站的体育BBS都在讨论黄健翔,一大堆板砖砸过去,此为“打倒派”。在“打倒派”看,黄健翔自以为是,李玮峰的头球给了黄健翔一记耳光。当然也有“保黄派”。在“保黄派”看来,黄健翔因言获罪,这是“文字狱”。网络媒体向来不放过能让网民争吵的话题,搞起了民意调查,看是“打倒派”多还是“保黄派”多。
体育报纸编辑叼得一说:“黄健翔在中卡之战的解说过程中,也许表现出了一种超出其央视解说员身份的激情,但对这个问题的是与非俺根本就不关心。至少在这场比赛之前很久,俺们就已经习惯于黄健翔用这种感性的方式来表达,俺们所熟悉的黄健翔就是那个在比埃尔霍夫射进黄金入球的时候能够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的家伙,这个家伙让俺们感觉到亲切,在那个时刻他能够跟俺们这些穿着背心裤衩坐在电视机前的球迷们一起欢乐或者一起悲伤,尽管他在电视机里,但他是俺们中间真实的一员。”
黄健翔那一夜说了什么(2)
本是球迷中真实一员的“黄解说”,怎么成了讨伐对象?《足球》报记者李承鹏给出他的解释——
黄健翔说了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大众对此事采取的态度——舌头并不重要,它只是胃的探测器,大众的表达工具。当它不能满足胃的需求时,大众必须疯狂地否决它!割掉它!舌沦落为胃的附庸。
这种“反刍式”的大众运动在任何一个历史时刻都会出现,它不是反动的,但是危险的——因为这种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纠正错误,而是为了排斥“大众的异端”,谁与大众对抗就要砸死它,粉碎它,再踏上一万只脚!
而我恰恰认为足球有趣之处就在于它的人文性与兼容性,或者说它的民主性。作为一个评论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个体价值标准来“代入”大众立场。多数人对于“十强赛”出线的意义认识仅在于“出线”,这个饱受摧残得不成人形的群落,在慌张绝望之际把“出线”当成了泰坦尼克号的救生圈,谁敢在上面扎针,谁就被第一个扔进海里。
那场比赛是我说得最好的一场球
3年之后,2004年9月,黄健翔回忆起那场比赛的前后。
“2001年解说中国队对卡塔尔的比赛,这件事对我的改变很大,我至今还不太理解我怎么陷入一场旋涡之中。但这也让我对人情世故有了更新的认识。从自我保护、为人处世的圆滑上来说,那次解说我有失误;但从足球专业的角度,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角度,那场比赛是我说的最好的一场球。一切尽在掌握,比赛的进程完全在我预料之中。在语言的运用上,我也许应该更谨慎更小心。我觉得我当时说的话并不过分,是点到为止,但我高估了我们的人群、我们的社会。
“我不知道我的解说录音现在哪里,今后想干这行的人应该拿它当教材。现在没有谁重新去反思米卢反思那场比赛,我们已经习惯于什么事情过去了就过去,懒得再去想,懒得去问为什么。我们都健忘,善于糊弄自己。
“对卡塔尔比赛之前,我已经跟队一个月的时间,国家队训练我都看了,对球队的情况比较了解。9月7日客场比赛,我在赛前进入中国队的休息室,队医和领队拉我到更衣室里聊天。那里已经贴出了上场名单,队医老尹问我怎么样,我说这场球能平就不错——两个前锋拿不住球,申思没有防守能力,早换人还行,晚换人还有可能输掉。我和老尹合影,老尹还给我拍了照,我拿着中国队的队旗留念,还特意拍下了首发阵容的名单。我碰见张玉宁,问他为什么不能上,他说谁知道呀。我碰到马明宇,问他怎么样,能上吗?他说没问题。我也问郝海东,是不是伤重不能上场?他说,谁知道为什么不让我上。
“如果有人重听那场比赛,从一开场我介绍了出场阵容之后就说问题在哪里,可能的危险在哪里——两个前锋和边前卫位置的换人。丢了一个球之后我肯定了队员的努力和态度,但队员的能力和特点是不一样的,我是在暗示用兵的问题。只不过李玮峰的头球挽救了米卢,我们换了人就有优势了,就扳平了,我哪儿说错了?一个人没做错什么反而遭到一场风波。
“说我对米卢的态度不对,我对米卢什么态度?难道一个中国的足球解说员看到比赛能赢不去赢,他不能着急吗?卡塔尔的训练我看了3次,他们什么水平我太了解了。卡塔尔是那几年的最低潮,我们能赢,那场比赛我就看出来米卢不想赢,凭什么他不让我们赢得一场我们能赢的比赛?难道他不想赢还有道理?那场比赛我像通了神一样,说high了,但我完全是在技术角度和专业角度说的。2001年年底,《体坛周报》记者马德兴分析出线过程的时候说,那场对卡塔尔的比赛米卢不想赢——终于有人说出来。这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没法说的,就像电影《黑衣人》里那个老特工跟威尔·史密斯说的,这世界上从来就有那么多外星人,老百姓能够快乐平安的生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外星人的存在。足球比赛中的不可知因素太多了,米卢这样的教练为什么在离开我们这里后失业两年,没有一个俱乐部愿意要他?
“球迷在网上论战,说我要干涉比赛进程。站在球场外的人是不可能干涉比赛进程的,关于专业的讨论、关于我说话方式的善意的批评,我都能接受。但你别忘了你是在家里看电视,我是在现场,我跟着球队出征,有一种感觉——我是这个团队里的一员,一个战壕里的士兵。就像“第五次反围剿”那样,明明不能这样打仗,队伍在流血牺牲,你不可能再那么理智客观。如果我是留在中央台里做解说,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在现场看得太清楚了,我忍了很久,到下半场还落后、还不换人我才说了一两句重话。在我旁边,我们的技术人员、足协的工作人员早就骂翻天了,足协的官员跟我说:健翔你下半场就给我说,曲波和谢晖是中央电视台足球队的水平,那个棒槌!70分钟还不换人,实在过分。
“十强赛开始之前,米卢是在一片骂声中生活的,有几个人是替他说话的?我一直说不要看热身赛,要看他的经验,他是应试高手,这些观点都是我提出来的。上海4国邀请赛的时候,谁都喊他下课,我说还是要压宝在他身上。我们总要分什么保米派倒米派,谁是墙头草?不是我。他打了两场比赛大家又把他捧成神,以捍卫神的姿态证明自己革命。我不合时宜地指出他有问题。有些人愚蠢、愚昧,把自己当成捍卫伟大领袖的红卫兵了,以捍卫领袖证明自己高明。
“我把中国足球当成自己的生命,我在新闻发布会后恨不得上去抽他的嘴巴,董路和李承鹏拦住了我。他在侮辱我的生命,中国能进入世界杯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你在拿我的梦想开玩笑,你在糟蹋我的情人。这与别人无关,是你我之间的矛盾。
“那场比赛之后,许多网站搞民意调查,支持我的人占多数。从来没有一个主持人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有人说这论战我是受益者,我的知名度提高了,这样说的人不知道身处旋涡中的痛苦。”
中国足球50年里在世界杯上的最后一场球
“天才说”在我们的体制和话语模式下并不合适,黄健翔也不敢说自己是“天才”,但他的出现的确改变了中央台以往足球解说的沉闷,几乎立刻被观众接受。他把这种成功归结于个人性格和学习的经历:“我在外交学院上大学,课程涉及外交、政治、历史,很大程度上我们是用英语上新闻课。这个基础是很结实的,我写新闻稿或处理一个新闻素材,一定会很符合国际新闻的结构和标准。我从小就喜欢看报纸看电视,很早就开始看《体育报》、《足球报》,从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就开始做导游养活自己,导游的经历让我和人说话不紧张。说好听一点叫比较自信,说难听一点叫自信心膨胀,狂妄。我们进入电视台赶上了好的时代背景,1994年大家对我们的要求不一样,那时体育频道开始用一批新人,体育频道在开始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和以往没有太多参照,观众比较宽容,对新生事物的出现很欢迎。等再来一拨新人的时候,大家就会拿我们做参照,标准就高了,就比1994、1995年苛刻了。”
1995年美洲杯是黄健翔第一次在直播节目中解说足球,在此之前他给荷兰甲级联赛和一些足球集锦节目配音。第一次现场解说重大比赛是1996年欧洲杯,在温布利球场解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比赛。温布利球场在历史上的地位,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颇有历史渊源的对抗,第一次感受到外国球场的气氛,这些因素把黄解说弄得如醉如痴:“有感觉的人到那里根本不用思考你在说什么,你就撒开来说吧,就像被通了电一样,用白岩松的话说这叫高峰体验,用时下流行的话叫high了,那种自如的状态就是high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大赛中央台都能在现场有一个转播席位,1998年世界杯决赛,罗纳尔多做没做准备活动、会不会上场、他的状态怎么样,都是黄健翔在国际广播中心的小房间里播报的,那与现场的感觉大不一样。
1997年中国队参加十强赛之前,黄健翔参加过一次《体育沙龙》节目,他拿出一面国旗很激动地哭了,一方面那是他对足球的感情,一方面是因为1997年十强赛一场都不让他说。那一年分组抽签之后,他预感到中国队没戏。但2002年,中国队进入世界杯的第一场球是他说的:“2001年经历那么大风波,2002年世界杯还是由我说,这就行了。我在世界杯上解说,有一阵恍惚觉得自己不是站在球场上,而是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我赢了,我站在那里。对手是愚蠢,是愚昧,是无知。中国人在世界杯上的第一场球是我说的,最后一场对土耳其的比赛也是我说的,我告诉你,这是中国足球50年里在世界杯上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