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魁首
侵愕男θ荩椅蘼廴绾我哺惺懿坏蕉备惺艿降哪侵掷寺5缡踊故窃诿扛黾彝ブ卸伎梢钥吹剑还詈玫氖?4英寸彩电,有几家还是黑白的。只有住在县城里的大哥生活好,他有一台21英寸的彩电和一排大瓦房。
第一章:我自己(2)
在村里的时候我打开电视机,想知道家里人可以看到多少节目。我发现这离北京3个多小时车程的地方只能收到中央台第1套节目,连河北省台的播出都是模模糊糊,更不要说我担任“道长”的体育频道了。但他们没有怨言,或许是根本不知道中央电视台在当年已经有了8套节目,或许他们本来就没觉得那些属于他们。
第二章:体育频道的诞生(1)
1995年1月1日中午12:00,我和两位体育部副主任冯一平,岑传理站在中央电视台3楼播出机房,和几位体育部的其他同事一起,看着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片头飞了出去,那感觉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儿子来到人世,只是又觉得这么个降生仪式显得过于冷清,只好叫来了自己可以指挥的记者,拍上一条新闻以壮行色。
体育频道的出世从我自己的方面来讲是实现了一个宿愿,给我自己走的路立下了一块碑,而它将既是一个成功的纪念,又是一种不可摆脱的未来。
1990年亚运会闭幕式结束之后,在中央电视台最后一集专题报道播出之后,我抱着放在3楼播出机房的个人物品回到了位于20楼的办公室。当我站在办公桌前的时候,突然觉得腿抖得坐不下来,心里一阵发慌,就好像胸膛里都空了,只剩下了一颗悬着的心脏。
半小时之后才缓了过来,走到不远处的新兴宾馆,那里是全体报道人员的夜宴。我拿起话筒想要讲几句话,可第一句就哽咽了。试了几次,总是说不出话,只好用一句“谢谢各位”结束了。回到座位上我捂住脸,痛快地哭了出来。我感觉到几只手放到了我的肩膀上。这是我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之后第一次流泪。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我使用了当时自己所说的“框式播出模式”,将16天的第1套节目全部直播,这种过去没有过的做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使得我这个初出茅庐的体育部副主任增强了信心。
于是在1991年的5月,我力主推出了当时最大的体育专栏节目《体育大世界》。于是有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报道方式;于是就有了开办体育频道的最初想法。
我是觉得当时的体育部人员可以做一些大事了。
从1989年2月上任那天,我对体育部的管理就是“目标管理”,这个目标就是节目。为了达到节目高质量这个目标,我充分运用了利益和权力这两个杠杆。热情当然是最需要的,但是在现今世界里,怎么样发挥这种热情?怎么样使这种热情持久?人都有一定的追求,有的人逐利,有的人为名,当然最好是名利双收。
在任体育部副主任之初,我在例会上告诉大家:“电视是一种集体的创作,我若要达到将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带入现代社会的目标,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节目要靠大家来创造,而我的任务是创造环境。我会尽力为大家创造出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创造性的环境。这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使每一个想干事的人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位置,这就是权力,有了一定的权力才可以做事;另一个是让大家下班后不去琢磨到哪个商店去买稍微便宜一些的肉和菜,这就是利益。没有一定的物质做基础,热情可以在突击性的任务中照样发挥,但是中央电视台的体育节目是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持久发展,并不是只生存一两个月。”
所谓“创造环境”,我认为有这么几种环境:
一是心理环境。要使每一个人都觉得体育部是他能呆的最好地方,心情舒畅地做事。
二是生理环境。生活水平要比一般人高些,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大锅饭一定是要吃的,而且要吃得不错,吃得谁都不愿意放弃,这样他才会卖力气。
三是生存环境。每个人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正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有的人把自己看得过高,以至高不成,低不就,终身无所成就;也有的人将自己看得太低,并以此为借口不再努力,结果也是一事无成。作为部门领导就要使他们看清自己的能力和自己应处的位置,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四是竞争环境。使体育部从整体上总有一个直接的威胁。现在是国外的卫星电视,将来可能就是地方台的联合体。有了危机感才能使内部团聚。在体育部内部也要有一种竞争,但是不采取国外公司那种惩罚手段,因为我们不具备那种机制,若要等待那种机制到来再做事,就可能等一辈子而不做事。我采取的是激励体制,我给能干、想干的人以更多的节目和更多的权力,对不能干但想干的人找到合适他的位置,对不能干又不想干的人随他去,对能干而不想干的人是晓以利害后也随他去。好在后两种人极少,所以我也不是很在乎。
环境是建立在地盘上的,所以一旦我认为体育部的同仁们基本上准备好了(只能是基本,因为永远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就开始琢磨如何扩大地盘儿了。
从国外历史书上看到,英国有过一场“圈地运动”,有本事的人骑上马跑上一圈,这些围起来的地就是你的了。在资本积累的早期阶段,还没有多少规矩可讲,谁比别人早想一步早动一步,就能够比别的人成功。我常把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建立比做“跑马圈地”,是我带着体育部同仁们开始的原始积累。
第二章:体育频道的诞生(2)
虽然在1992年时我们的节目量并不多,只是在1套有一个《体育大世界》栏目和每天5分钟的《体育新闻》;2套一个《体坛纵横》栏目和周日下午的3个小时,加上不固定的现场直播;总量甚至还比不上几家大些的地方台。但是我非常清楚: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地方台,相反他们其实是中央电视台的盟友。我们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国外的卫星电视网。当时在我国的上空,有两个大的跨国体育电视节目公司,一个是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子公司娱乐体育电视网(ESPN),另一个是世界媒体大王默多克建立的亚洲卫星电视体育台(STAR SPORTS)。
ESPN建立于1979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电视网,分国内和国际两个部分,美国国内部分号称有6000万用户;国际部分的触角更长,在南美有专门的ESPN拉丁美洲网;在欧洲和欧洲广播联盟及法国电视台合作创办了“欧洲体育台”,ESPN占有33%的股份(2002年退出);在亚洲则主要采取利用当地有线电视台,允许转播其节目,但是要用一定的广告时间和部分现金支付节目费用,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像这样的转播台在我国已经有了二十几家。
亚洲卫星电视体育台成立于1990年代初,历史不长却冲劲十足。由于默多克的雄厚财力,开始几个动作让人感觉到出手不凡。例如出巨资和国际羽毛球联合会签订10年的转播合同,而且还有续约的优先权。2004年的“汤尤杯”中央电视台没有转播就是因为无法从其手中夺回报道权。2004年的6月份,一份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对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没有转播这个比赛大加讨伐,我看了只能苦笑: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由于亚洲卫视体育台的出现,加剧了ESPN与它在亚洲的竞争,而且,进入1990年代以后,亚洲的电视市场发展极快,这两个跨国公司更意识到尽快占领这个最大,也是最后的市场的必要性,于是都投入了重资。但是这种竞争太吃力了,即使是这两个似乎从来不怕亏本的巨人。所以1997年初,他们宣布合并。当然他们合并的原因不仅是竞争带来的资金流失,更重要的是,几个主要国家都发展起了全国性的有线体育网,这些体育网的节目质量虽然还比不上跨国公司,但它们有很强的当地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带来的,远高于跨国网的收视率对于竞赛组织者和赞助商更重要,所以他们在想:限制了各国电视网以及跨国公司的交易是否值得,于是他们开始转向了各国主要的独立体育电视台。
这里有一个情况可能需要我解释一下:电视版权的特点是排它性和地域性,一个赛事在一个地区只能卖给一家电视台。跨国电视网覆盖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它一定要花大价钱购买这个地区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在它买了之后这几十个电视台就不可以再播出这个赛事,除非与跨国电视网签约成为它的转播台。
ESPN和STAR SPORTS的合并其实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是与他们原来根本看不上眼的亚洲各独立电视台的较量的开始。在1995年体育频道最困难的时候,我获准与ESPN商谈合作事宜。但是,当时力量强很多的他们要的是吞并而不是合作,当然这是中央电视台不可接受的。我对它亚洲公司总裁说过一句话:现在如果你同意合作,是我需要你,你可以得到很好的回报;如果我挺得过3年,你再来谈合作,那要看我是否同意了。
回过头来说1992年,我们在周日的第3套节目播出意大利甲级联赛录像。第一次播出时,导演哈国英让我说几句话,因为那时ESPN已经被允许进入中国很长时间了,我就说了这样的话:观众越来越喜欢观看体育节目,说不定中央电视台在今后也可以开办一个自己的体育频道。我觉得台领导本来不会看这个节目,而且即使看了也不会认为有太大的不妥,因为这就是一个前景预测而已。但不知何故,当时主管体育的副台长把我找了去,很严肃地批评我不该说这样的话。
我不再说了,但是却开始了认真的思考和行动。1993年9月,我向台里正式递交了一个报告,申请开设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据说台领导议过,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下文。1993年底突然通知我,体育频道的设想通过了,争取1994年上半年开播。原因是北京空出来了一个甚高频的33频道,教育电视台想要,中央电视台当然也想要。大多数人不太清楚,世界上的频道资源是有限的,中国只有在40频道以下可用做民用广播电视,而为了保证各个频段之间不产生干扰,每个频道之间必须得隔几个频段,于是可以播出电视节目的频道就那么十来个。争取这个新的频道得有充分的理由,当时中国没有而观众又需要的体育频道当然是一个极好的理由,于是北京地区的33频道就归了中央电视台,作为体育频道在北京地区开路播出。2004年的5月,在北京地区33频道播出的体育频道换成了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
第二章:体育频道的诞生(3)
在频道开初,我知道有些人心里不同意我的做法,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更多的人和我站在一起,因为他们知道,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创造机会。我并不认为开设一个体育频道在节目上有太大的难处,也不在乎开始的时候收视面窄。我觉得自己把握住了电视发展的脉搏,知道频道资源的宝贵,知道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要比别人发展得快就要把握先机,做别人今后想做但现在还没有做的事情。虽说和几百年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期不同,但是在任何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相同的东西。我在全部例会上说:这就是“跑马圈地”,先有了再说,然后再精耕细做。
刚开始的时候,体育频道像是做给我们自己看的,只在北京地区播出,没有多少人知道。每天4个小时录像没有多少内容,节目内容陈旧,没有多少吸引力。但是它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喜欢。我当时开着一辆“桑塔那”,专门买了一个200元的黑白电视放在车里,接收固定到33频道,看图像是不行的,但声音还是可以听的。家里客厅摆着两台电视机,只要我在家,一台电视机一定是5套。办公室里也是两台电视,一个是5套,另外一台是竞争对手,现在还是如此。
“地”是“圈”来了,而中央电视台体育部的耕作者当时只有27个,平均每个人每周要完成3个小时的节目量。想想这些人也真不容易,差不多都是10年前参加的工作,当时每周的节目量最多的也不过10分钟。人长了10岁,工作量反而增加了许多倍。人的可塑性太强了。
我有时候想:怎么评价个人的作用呢?从唯物史观讲,是群众创造历史,然而历史记载的却都是关键时期的英雄作为。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必然中的偶然,大势中的小我,但是必须承认在一定时期个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