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之我是大理王子
酸楚,这还是皇宫里意气风发的邪帝吗?如此重情重义之奇男儿在高丽从未见过,即使是天朝之邦的大宋也难得一见吧!
凌云独自一人,呆站在荷池边,暗想:曾经,我向往那傲视天下、独步武林的自由,只有成为英雄,才有自由的资格;荷池中的小鱼,为何,竟游得如此欢畅?难道它在小小荷池里也有自由,是因为散落的荷瓣?还是因为掠过的清风?或者,它本本就拥有自由;也许满足的心就是自由之源。她,因我而死,在我遭不备的时候,倒在了我的怀里,她的死,换来我的生,但是,那永远流淌的水,并不会因为杀了一抹红颜而停止。英雄?我是英雄吗?若是英雄,为何连月蓉都保护不了?复杂的世间,世间的复杂,有光明磊落的英雄,也有卑鄙无耻的小人,而那些小人的目标,往往是那些英雄,我,我不要做英雄,英雄是活不久的,为了她们,我不会做英雄。
生命,生命
生命永远是最美的。
感情的人们,人们的情感
蓉儿的感情我凌云此生如此偿还?也许她跟本没有要求我做什么,正如她于月下默默绣着香囊一般宁静、无所求……
陈剑锋三人不知何时,走了过来,虚若无欲言又止,最后重重的拍了凌云的肩膀,叹息不语。
()
凌云心下一暖,他们三人自始至终,诚心结交,一直不离不弃,这就是兄弟吗?为何前世我从未感到?不过我还是喜欢现在的生活,有亲人、朋友。
抬起头,说道:“三位兄长,小弟已经没事了,蓉儿想必也不愿意我就此颓唐。二哥,是不是有什么消息了?且请道来。”
虚若无赞赏道:“我们知道老四是铁打的身子,英雄的心肠,什么困难和悲伤都击不垮我的兄弟。刚才愚兄等人在街上听得消息,昨日早朝,苏轼、李纲等人不是被贬就是罢黜回乡,我们知道老四和苏大人关系甚好,所以前来相告。”
陈剑锋续道:“不止如此,而且徽宗还派出两万精兵南下,以高俅为帅,据说是去剿灭水寇倭寇。可是我心中却有些不解,具体又不知如何。”
凌云心里大吃一惊,苏轼、李纲被贬,那么余下被贬的肯定也是忠直之臣,难道四大奸臣出手了?如果这些国之栋梁远离京城,那大宋风雨飘摇的日子快来了。于是急切的道:“什么?这皇帝是不是胡涂了?将忠直之臣尽数罢黜,真是活得不耐烦了。唉!烂泥还是不能扶墙啊。本来我还以为他会改变,看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说诚不欺我。看来他还是更加愿意信任蔡京之流啊。想来苏大人还在门庭冷落,作为晚辈,我应该去拜望一下。”
QQ群:1623145
起点中文网 www。qidian。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一一八章 叹世态,苏轼归隐
更新时间2008…12…24 13:19:22 字数:3676
苏府,门庭冷落,昔日熙熙攘攘,如今门可罗雀,世态炎凉由是可知。
府中,苏氏兄弟、秦观、苏小妹、李恪非、黄庭坚等人对饮,为苏轼饯行。酒至半酣,
苏轼放下酒杯,叹息道:“我苏轼自认忠诚,为国尽心尽力,初贬黄州,再次罢黜回家;遥想当年,意气风华,亦思效仿李太白凭借才能晋见皇上,可如今正如凌小友所言‘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罢罢罢!眉山方是苏轼之故乡,归隐田园未偿好事。”满怀愁绪,举杯而饮。
众人见其情绪不高,不知从何劝说,默默饮酒相陪。
苏轼望着李恪非,询问道:“李贤弟,凌小友目下境况何如?古有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小友遭此打击,轼相信他棱角磨平,沉稳几多。少年人,有时挫折未必是坏事。只不过一身傲骨的他能否撑得过来。”
李恪非黯然道:“唉!昨日小弟与夫人前去探望,只不过贤婿正昏睡不醒。”
苏小妹赞叹道:“凌云不愧是世间奇男儿,为了一个女子伤神至此,着实感人,听说他拥有一众红颜知己,想必她们正是因为他的独特,真想与其见上一面,可叹目下非是良机,不然小妹恨不得早日拜访。”
此时,白发苍苍的家人进来道:“大爷、二爷,有客前来拜访,不知是否请他进来?”
苏轼道:“来者即客,如何有不见之理?目下苏某失势,而其前来,可知是君子也。快快有请。”
老家人应是,不一刻,带着客人前来。众人看着来人,惊讶出声,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不错,来人正是凌云和静素心。
原来凌云听虚若无说完苏轼遭贬回乡,于是向众女说明上门拜访之事,最后她们怕凌云心神不定而出事,所以让性情淡薄的静素心一起,好歹也有个照应。
苏轼大喜道:“我道是谁?是小友来为老朽送行来着。来人,快快准备,请两位小友入座。”神情惊喜,他十分看重凌云的才能,文武双全,潇洒风骨让这不羁老人大生知己之感,微有的惆怅消释无余,喜于言表。
在苏轼指引下,凌云二人一一行礼,礼仪周到,博得在座诸前辈的好感,李恪非见凌云虽非当日神采,然而亦非昨日之颓废,颇为安慰。
众前辈见静素心弯弯的柳眉,水灵灵的丹凤眼,红润润的樱桃口,明眸皓齿,冰肌雪肤,显得高贵雅丽,风姿万千,一张瓜子脸,搭配得完美无比,明眸中还透露出一丝悲伤,楚楚风姿尤为动人。不由赞叹不已。
苏小妹见她落落大方,喜爱无比,亲切的将她拉到身旁就座。
苏轼道:“小友初遭劫难,老朽心下亦是遗憾,若非自家事情烦忙,定当前去祭奠小夫人。”
凌云道:“苏前辈有心了,蓉儿在天之灵听罢前辈此言,想必感激万分。只不过逝者已矣!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毕竟蓉儿也不愿见到晚辈颓唐之状。”
苏轼等人暗暗称奇,不过众人均是聪明之辈,知道他已经将痛深深的藏有心里,拿得起放得下,不愧有“邪帝”之名,唯有静素心暗道:你要是真的放得下那就好啦!
众人见凌云不愿提月蓉之事,当下错开话题,谈诗论赋,把酒言欢,怡然自得,甚是畅快。
()好看的txt电子书
苏小妹嫁人已久,然豪爽不逊当年,闻凌云之名日久,此时见他侃侃而谈,天文地理,极端渊博,对诗词的一些看法发人深省,她亦是一代才女,诗词造诣不让须眉,于是道:“小友,小妹闻名已久,不如现场作一词以表聊耳。”苏轼等人亦停下交谈,期待的望着凌云。
而静素心担忧不止,怕凌云心绪不宁,难以应付,于是起身道:“请前辈谅解,凌郎乍遭变故,恐怕无心填词作诗,不若由晚辈将凌郎日前为愚姐妹所作之诗词吟出,以此代替如何?”
苏小妹虽然有心见识凌云急智,然而人家妻子所言极是,以他目下心境恐怕正如静素心所言,无法道出佳作,如若大煞风景,岂非违背初衷?点头同意。
苏轼喜道:“多时未闻凌小友新作,心痒难耐,如若静小友吟来,倒也别致。”
静素心见凌云点头同意,于是吟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众人皆是一代俊杰,不由细细品味词中三昧,各有所得,苏轼赞赏道:“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也,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不愧是贤弟所作。”
苏小妹亦道:“凌小友此《一剪梅》与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语胎出‘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诚然,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纵观小友所作,皆非凡品,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小友堪称词中一圣。”语下一顿,望着素心,续道:“此词缠绵多情,莫非是为静小友而作?”
素心摇头道:“非也,此乃凌郎为素心闺中姐妹而作。”
苏小妹兴致盎然,道:“妹子且将你的判词道来。”
素心深情望着凌云一眼,言道:“倒让前辈失望,凌郎为晚辈所作判词为‘咏梅’,且听道来‘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众人连声称赞,苏小妹拍掌道:“诗妙,人更妙,若非妹子清丽淡雅、兰心蕙质,淡然若梅;凌小友也许作不同如此神采之杰作。”
素心听此戏语,俏脸绯红,忸怩不安,小儿女之态尽显无余,见苏小妹意尤未尽,不擅辩解的她只有求助的望着凌云。
玉人求助,凌云如何拒绝,道:“苏秦二前辈,文心相映,天作之合,据晚辈所知,苏前辈于新婚之夜三题难倒秦前辈,若非舅兄相助,恐怕秦前辈此刻正在苦苦相思呢。不过洞房夜三试郎才,真可谓前无古人,堪称经典。”
苏小妹听凌云道出闺中密事,脸现飞霞,真所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而秦观尴尬不止,着实想不到凌云居然知道几十年前之事,心想:肯定是苏大胡子告之,不然凌小友如何得知。
秦观苦笑道:“凌兄弟怎么扯到我上来了?当年之事不提也罢。”
凌云微笑打趣道:“秦前辈只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定名传千秋,此一句是何等痴情?莫非前辈有嫌苏前辈之念?如此韵事,可谓别致,白发苍苍之际,回首往事,难道不会有刹那失神,曾经的玩话之举亦将成|人生财富。”
李恪非道:“贤婿言之有理,秦兄说不定心下正得意着呢!若非苏兄相助,恐怕正如贤婿所言,秦兄正在苏门外苦诵诗词呢!”众人大笑,均觉凌云言之有理。
笑罢,再让静素心将姐妹判词一一道来,饶是众人才惊天下,然而此时已是无话可说,均呆望凌云出神,真呼奇才。也是此天过后,凌云“诗&;#8226;词&;#8226;剑三圣”之称旋风般传遍中原,名声直追苏黄等前辈,一时无两。
如此盛宴,欢笑焉焉,均觉时光易逝,不知觉间天色已暗,凌云起身告辞。
临行之际,苏氏一门依依不舍,苏轼道:“今日一别,不知今生是否有相聚之期,若小友有暇可来眉山苏宅一叙。”
凌云亦是万般不舍,离别之际,让静素心为苏轼留下一瓶“天机谷”灵药,苏轼称谢不已,当日服下灵药,精神倍佳,直若壮年,深知灵药之妙处,而他亦知凌云为人,也不推辞。来到府前,凌云道:“今朝离别只为他日重逢,若无离别之伤感,何来相逢之喜?苏前辈,如今奸臣当道忠良含冤,归隐田园游山玩水,别是一番风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凡事皆有定数。晚辈早闻蜀中奇、险、幽、秀之名,待江湖事了,一旦有暇,定当拜访。”
苏轼笑道:“言之有理,各位,后会有期,唉!天下事就留给你们年轻一辈吧!于官场沉浮半生早已看开。好,小友说得妙,‘今朝离别只为他日重逢’哲意非凡,老夫眉山之宅永开大门,扫榻以待。”
凌云与众人一一告别,和静素心并肩而归,李恪非也随凌云一路而去。
至此,黄庭坚、秦观等人也一一告辞。
回到客厅,苏轼见厅中空落落的,想起刚才躬筹交错,盛宴不再,不知相逢在何时,叹息一声。
苏辙道:“兄长,凌小友果非凡物,诗词精湛,不逊兄长,见识之渊博非我兄弟可比啊!他朝成就为何,真令小弟期待。”
苏轼遗憾道:“是啊!只恨不得晚生几旬,与其共赏江湖事,仗剑天下、美酒人生岂不快哉?”
苏辙笑道:“兄长真是‘老冀伏枥,志在千里’,可惜岁月不饶人,明日我们就回眉山吧!世态炎凉,京城非你我兄弟所呆之处。凌小友重情重义,自身连遭暗杀,却依然前来饯行,对他,我们是欠了一份人情,若非时光紧迫,应该回拜才是。”
苏轼笑道:“辙弟,差矣!凌小友岂会在乎俗礼,只要我们还活着,相见之机总会有的,他说去眉山是一定会去,虽然相见只是几次,然而他的性格为兄看得出来。别说了,先收拾一番,明日一早离开,不然别人又告我们逗留京城,图谋不轨了。”
苏辙称是,各自收拾。
()免费电子书下载
起点中文网 www。qidian。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一一九章 修栈道?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