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天空
惚ǔ穑挡欢ɑ嵴业侥愕母改盖妆ǜ矗垢改敢仓杖瘴>澹奘衬寻病O裾庋淖优媸亲锎蠖窦钊松诵木?br /> 由此可见,古代所谓的“不孝”,首先牵涉到父母的奉养问题,能不能让父母安享晚年,生活无忧,这是头等大事;其次是避免让父母受到羞辱,不要因为你在外面做了不好的事,让父母替你担心,甚至被人嘲笑;最后涉及父母的身家性命问题,不要因为你在外面结仇滋事,让父母的生命陷于危险。这五种不孝,我们都要小心避免。避开之后,再积极想办法孝顺父母。
除了这五种不孝,孟子还说过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也因此很有意见,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不孝有哪三样?根据赵岐的注解,第一种不孝是“阿谀屈从,陷亲不义”,父母做了坏事了,你不在乎,也不劝阻,陷父母亲于不义。由此可知,如果父母做了违背社会正义的事,做子女的一定要加以劝阻,勉励他们走上正路,否则就是不孝。第二种不孝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里很穷,父母老了,你却不上班不工作,使父母老无所依。这与前面所说的“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是类似的意思。第三种是不孝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你不结婚,搞独身主义,或者结了婚,没有生儿子,让祖先的祭祀不能延续,这是最大的一种不孝。
古代的观念,生一个儿子祭祀祖先是最重要的事情。像孔子的父亲,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但这儿子腿有点残疾,第三次才找到孔子的母亲,生下孔子。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生下儿子,就是所谓的“无后”,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现代人已经摆脱这种观念了,男女平等,祭祀祖先不分男女,儿子女儿一样好;而且即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子女,也一样可以好好善度这一生。不过,古人这几条关于不孝的说法,仍是值得今人戒慎的准则。为人子女者,避开不孝的作为,善尽奉养的责任,才能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家风。
4。易子而教
教育子女是很不容易的事。《周易·蒙卦》有一句话:“蒙以养正,圣功也。”蒙,物之幼稚阶段,有如蒙昧未开的状态,在人则是童蒙,所以小孩念书也叫启蒙。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小孩启蒙的时候,培养他走上人生正路,这是成就圣人的功业。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为圣人,在启蒙阶段就要打下根基;如果第一步走偏了,将来要花很多时间来导正,等你再走上正路,恐怕就会“时不我与”,来不及了。所以教育子女,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特别用心。
西方大哲柏拉图,一辈子没结婚,也没有子女,但是他对于小孩教育,观察得很深刻。他说,你要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这句话我们听了,会觉得诧异。平常都是孩子想要什么想买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尽量满足,怎么柏拉图说这样做是害了孩子呢?因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心想事成,从来没有体验过挫折,会缺乏情绪上的调节能力,面对困境逆境时,会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而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也不可能一辈子把孩子置于自己羽翼之下,将来他碰到挫折怎么办?他有情绪问题能够自我调节吗?恐怕会有困难。所以柏拉图说,父母总是让孩子心想事成,实际上是害了他。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孟子也说过一段话,叫做“易子而教”。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古代的人是与别人交换儿子教育的,父子之间不会因为要求行善而互相责备。要求行善而互相责备,就会彼此疏远;父子变得疏远,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所谓的“教”是指像老师一样,进行正式的教导。父亲如果在家里总是摆出一张老师的脸,经常不断的、严格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势必会影响父子之间原有的亲密情感。所谓“责善”,就是以善来互相要求对方。譬如父亲要求儿子行善避恶,但儿子一时之间做不到怎么办?父子之间的亲情很可能因为这种深切期待的落空而受到伤害。而且,做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你光让孩子做好人好事,如果自己没做到,孩子恐怕会回过头来问你:“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孟子·离娄上》)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作为未必合乎正确的道理。这一下,父母和子女恐怕就要吵架了。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感情,家庭里面的亲情也是一样。这时候你要有所取舍,到底是亲情更重要,还是“责善”更重要?孟子认为,亲情为重,无可取代;但教育子女走上正路也很重要,那就让老师来教吧。
我自己教书三十年,教别人的孩子有一点心得,教自己的女儿就束手无策。为什么?亲情为重。我记得有一次跟她说,你在朋友背后不要批评朋友。结果过了一阵子,我在家里跟人聊天,批评到我一个很好的朋友。我女儿立刻说,你不是说在背后不要批评朋友吗?你现在为什么批评你的朋友呢?我觉得非常惭愧。所以,教育孩子的那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父母做得到吗?每个人都有缺点,缺点有时候跟性格是连在一起,你有这样的性格,这个缺点就很难改,而性格往往很小就固定了,除非你有心去修炼,否则很难改善。
儒家思想对于教育子女有两个原则:第一,从孩子念书开始,就要让他走上正路。现在很多父母愿意花钱送孩子上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这是正确的;但好的教育有时候不一定要花很多钱,譬如你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家里经常有一些好的朋友来往,孩子交朋友时你注意他跟哪些人互动,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第二,要有家庭教育,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家庭教育其实可以从看电视开始,尽量看一些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这样一来大家有共同的话题可以沟通。我的方法之一是带孩子看电影,然后讨论电影剧情,沟通我们的价值观。这种教育是比较隐性的,能够潜移默化。直接诉诸言语上的教育,说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到最后子女看见父母就会害怕、担心,因为没有做到父母的要求,感情恐怕也就慢慢疏远了。如果一定需要言教,就让老师来做吧。老师可以是学校的老师,也可以是亲朋长辈,让他们扮演老师的角色,教育自己的子女。万一孩子做不到老师的要求,也没有什么伤害,正好可以多加鼓励,继续要求。同时,孩子在学校受到过重的压力,或者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自觉惭愧时,回家之后还有父母的亲情可以抚慰、宽恕与期待。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父子相互“责善”,要求严苛,就会使人(或是父,或是子,或是两者)觉得自己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连家庭里面也没有包容自己的余地,那真是人生悲剧。亲子之间日渐疏远,终至离异,正是人生最不幸的事,也是令人觉得最遗憾的事。因为,一切的善,推根究源,都是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为基础的。如果为了责善而伤害亲情,岂非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5。以德论交
交朋友要考虑德行,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会得到与他立场一致、坚持道德的人的亲近与支持。这也强调了道德是做人和交友的根本。孔子又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当你选择居住环境时,若不选择洋溢着仁德之风的住宅区,又怎么能算得上智慧呢?这说明人会受风气的影响,朋友之间也会互相影响,耳濡目染。
孟子的学生万章有一次问孟子:“敢问友?”请问您交朋友的原则是什么呢?孟子的回答是:友其德。以德行为基础。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于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孟子说:“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依仗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的成就。所谓交朋友,是要结交他的品德,所以不可以有所依仗。”
这句话听上去比较尖锐,但立场鲜明。孟子说,交朋友要以品德为重,而不是看年龄、地位、成就这些外在的条件。孟子举例说,孟献子是一个拥有一百辆马车的大夫,他有五个朋友。但他与这五个人来往时,心里并没有自己是大夫的想法;而这五个人如果心里有孟献子是大夫的想法,也就不与他交往了。为什么?朋友来往,看重的是品德,而不是对方的身分、地位。孔子的孙子子思给鲁穆公当老师。有一次鲁穆公对他说,我现在跟你做朋友,应该可以传为美谈吧。为什么?因为一个是国君,一个是普通读书人;国君和平民交朋友,难道不是佳话吗?但子思怎么回答?子思说,论地位,你是国君,我是大臣,怎么敢跟你做朋友呢?论德行,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怎么能跟我做朋友呢?意思是你虽然贵为国君,但我子思是有德行的人,有德行的人交朋友只有一种考虑:德行相当。两个德行相当的人做朋友,才能够相互勉励,让彼此的德行更高;而不是看你年纪多大,地位多高,或者兄弟有什么功绩,我就愿意跟你做朋友。所谓“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地位低的敬重地位高的,叫做尊重贵人;地位高的尊重地位低的,叫做尊敬贤人。孟子说,尊重贵人与尊敬贤人,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以“友其德”为基础,再寻求实现共同的理想。
“友其德”有什么好处呢?《孟子》里还有一段故事,提到的几个人名都是四个字:尹公之他、子濯濡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是一个射箭高手,他的老师是子濯濡子。子濯濡子年纪大了,奉命去讨伐卫国。卫国派出的是尹公之他的学生,也是射箭高手的庾公之斯。子濯濡子是老将军,庾公之斯是年轻将军。老将军年纪大了,打仗打到一半,发现自己风湿痛犯了,不能拉弓,只好逃跑,说“吾死矣夫”,今天我活不成了。逃跑的过程中,子濯濡子问驾车的人,后面追赶我的人是谁?驾车的一看,说后面追赶的人是卫国的神射手庾公之斯。老将军一听,说那就没事了,我今天不会死。驾车的就奇怪,说庾公之斯是卫国最好的射手,百发百中,怎么会没事呢?子濯濡子说:“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孟子·离娄下》)我的学生尹公之他是个正人君子,他交的朋友、教的学生也一定会是正人君子;正人君子不会乘人之危,因此这位年轻将军也一定不会利用我老病复发,不能拉弓的时机来对付我。结果真被子濯濡子说对了。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不为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孟子·离娄下》)庾公之斯追来了,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濡子说:“今天我旧疾发作,不能拿弓。”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尹公之他向您学习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的事是国君交代的,我不敢不办。”说完就抽出箭来,往车轮上敲,去掉箭头之后,发射四箭就返身回去了。
这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照理说,交战的时候,碰上敌手出了问题,正好乘虚而入,乘胜追击。但是庾公之斯不忍心这么做,因为他的老师尹公之他是一个正人君子。他会觉得,既然老师当初看中了我,收我做学生,是因为我跟他的个性理想接近,也是正人君子。既然要做正人君子,就不能乘人之危,所以我今天必须放子濯濡子一马。子濯濡子因此保住了性命。不过,归根到底,还是子濯濡子有眼光,因为他收到了尹公之他这样的好学生,以至于在危难关头,逃过一劫。
6。守经达权
儒家讲求择善固执。择善之后,还要固执。固执就是坚持原则,决不妥协。但固执所坚持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表现方式。譬如我坚持对父母的孝心,但是表现方式却要依实际情况而定,不能顽固。孔子说:“无可,无不可。”他不是顽固的。孟子也说,绝不能执迷不悟,一定要守经达权。“经”指规则、规范,“权”指变通。一个人坚持原则没错,但在具体做事的时候,也要能加以变通。否则你光固守原则,而不知灵活变通,到最后恐怕就窒碍难行了。《孟子》里有这么一段故事: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