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途





  张志东问:“你现在是什么级别?”
  李向东说:“勉勉强强算个副处吧。我们小地方进步不快。”
  张志东笑,说:“听你这口气,好像有点不服气。”
  李向东忙也笑着说:“不敢,不敢。”
  张志东说:“其实,你不服气,也是正常的,上大学时,你和陈坚都是我们班里的活跃分子,我那时候,只是跟在你们后面跳,哪方面都不如你们。”
  李向东说:“话不能这么说,英雄莫问出处嘛。再说,好多人学生时代未必冒尖,并不等于不出色,只是那个环境不适合他们,或者说,那时候只是蓄势等待阶段,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势又蓄足了,便脱颖而出了。”
  他说,你应该是这种人。相对我和陈坚来说,是一种后劲足的人。
  他说,我佩服那种后劲足的人。这更证明了他们的实力。开始冲冲杀杀,看似热闹,其实,也是一种底气不足的表现。
  张志东笑了,说:“你也不实在,也跟我说这种马屁话。”
  李向东愣了一下,也笑起来,说:“你误会我了。在官场混,听马屁话听多了,有时候,就不知道那句是马屁话,那句不是马屁话了。”
  他说,其实,我这说的是大实话。也是我多年来的感触。
  他说,我在同学面前是从不说客气话的,我和陈坚在一起,就成天你骂我,我骂你,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还有所避忌的话,真就没有说心里话的对象了。
  张志东说:“你有这种认识很难得,也看得出你是一个善于看到别人长处的人,我们现在有许多人,经常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短处,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经常就这么比较,就觉得自己如何如何地行,别人如何如何不行,所以,一旦别人上去了,或者,只是得到一点表扬,心里也不舒服,渐渐地,心态也就变坏了。”
  他说,按理说,你有着这么良好的心态,应该不会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嘛!
  李向东就笑了,说:“我就是不明白,就是有点想不通。有时候想,不是自己心态的问题,而是别人心态的问题。我的心态是良好的,但别人的心态不良好,一样也会发生不友好的事情。”
  张志东感兴趣地说:“能说说具体事例吗?”
  李向东看了看张志东,欲言又止。
  张志东就笑了,指着他说:“你这个李向东,刚才还说同学朋友没什么可避忌呢!这一会儿工夫,你就避忌我了。就担心我知道你那点破事,怕我敲锣打鼓地张扬出去了?”
  李向东有些尴尬,就装着冲水泡茶。张志东说,把茶叶换了吧,这茶泡了几次,没什么味道了。李向东就把壶里的茶叶倒了,换了新的茶叶。他换的茶叶比原来还多,茶就泡得很香很浓。张志东问,喝了浓茶不会睡不着吧?李向东笑着说,没茶喝反倒会睡不着。张志东便也笑了。
  李向东收敛了笑,喝了一泡茶,这才开始说他这段日子遇到的麻烦事,先从曼莉说起,说到那二十万,再说小楼屋的事,又说了小丰村事件。他不仅仅是说事态发展过程,还谈到了个人的看法。
  第三一六章 一锤定音
  他说,我总感觉到这后面有一只黑手在操纵,想要推倒他,想要至他于死地。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一次似乎比一次狠。一次比一次声势大,惊动的面也更广。
  他说,我只是被动地应付,开始,还有曾天真地以为只是误会,只是自己多心,甚至还想过和对方化解矛盾,和好如初。即使到现在,我也没想过要怨怨相报。有必要怨怨想报吗?一点必要也没有。最后谁能成赢家呢?谁也成不能赢家,只能是两败俱伤。
  他说,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断,并没有指正对方的证据。所以,只是推断的结论,我不想对别人说。
  张志东说:“这是因为你太突出了,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对别人形成了威胁。”
  他说,这种事,本来也算是正常的。只要想真正干点事的人,都必然会得罪人,必然会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真又把事办成了,有人就会感觉到,你太突出了,将会成为自己仕途上的竞争对手,对人家便形成了一种威胁。
  他说,问题在那里呢?在你的支撑力不够,没有一个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人。
  张志东说:“市委书记起不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他说,一开始,你还只是普通干部的时候,或者说,你还是市政府秘书长的时候,市委书记是可以一锤定音的。因为,你干的事,只能算是小范围,即使办错了,有市委书记给你撑着,谁也不敢对你怎么样。
  他说,现在,你也算是市领导干部了,你所负责处理的事,就是全市的工作了,是大事了,是市委书记也未必能作主的事了,这必然就涉及到地级市。市委就起不到那种一锤定音的作用了。
  他说,谁能给你一锤定音呢?应该是更高一层的领导,地级市的领导,那怕只是一个副市长,一个常委,那分量也比市委书记要重的多。否则,别人会通过各种关系,让市委书记感到压力,这样,你便给市委书记招惹了许多麻烦。市委书记看中你,是希望你能帮他干事儿,不是为他招惹麻烦。麻烦不断增加,他必然对你就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张志东说:“你的对手,尽管,这对手不是你本意想要设立的对手,但他却是现实存在的。他也正是因为你没有这个一锤定音的人,才敢那么肆无忌惮。”
  李向东听得连连点头。其实,他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记得在古兜镇,他也曾这么说过张建明,也曾说,如果没有背景,你将会死得很难看。但轮到自己处理这种事时,却犯迷糊了,竟也也赤膊上阵了。
  人要在官途不断进步,那么,也要不断地寻找新的依靠,寻找更高的依靠。
  李向东发现,自己最缺欠的就是这一点,也可以说,这是自己的软肋,最无能得近乎于弱智。
  他至所以有今天,严格说来,与他这方面的能力强弱没有多少干系。那年,他只是一个普通科长时,他并没有苦心钻营,而是老市长看中了他,那以后,老市长一走走往上走,也就一步步地提携他,直到他坐了市政府秘书长的位置。后来,他成了市委书记和市长争夺权势的牺牲品,他也没想要钻营,要巴结依靠谁,然而,却又莫明其妙地被市委书记看中了,把他提拔到了市长助理的位置。
  这一路走来,走了半辈子,似乎走得都很顺,都不经意地被市长、市委书记看重。再以后,将会是怎么样呢?
  如果,想要像张志东说的那样,还想要往上走,就要有一个能一锤定音的人。这个至少得是地级市的领导,没那么大的官儿,想要给一个市长助理遇到问题时,一锤定音,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时候,李向东当然就想到了地级市委书记,能够找到这么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给自己一锤定音,当然是最佳选择。
  但是,他李向东有那个能力吗?
  除了地级市委书记,他李向东似乎还找不到其他人了。不要以为,李向东好高务远,其实,在地级市领导中,李向东要找别的领导,仿佛还没找地级市委书记更有条件。
  这么想,李向东当然是想到了那个在省城的班长厅长。他和地级市委书记可是有交情的,要他在地级市委书记面前帮李向东说几句好话,应该不会是什么难事吧?
  现在,在官场上办事,不管是什么关系,同学朋友的关系是最牢靠的,最不必计成本的。
  李向东想到这里,就有些后悔了,后悔当初自己怎么就不早一点想到这些,怎么能把这事给忘了?他想,从那小楼屋出来的时候,他就应该找班长厅长了,要班长厅长在地级市委书记面前说几句好话。他想,这种好事,班长厅长是会帮忙的,既然,他李向东能从那小楼屋出来,多少也说明了组织的态度,班长厅长帮李向东说几句好话,只属于锦上添花。锦上添花的好事,谁不愿干?
  如果,他走了一这步,说不定,就不会发生小丰村事件了,即使发生了小丰村事件,也不会演绎成现在这么个结果。老常他不可能不顾忌吧?有地级市委书记给他李向东说好话,他老常还轻举妄动吗?市委书记对他的态度会那么冷淡吗?
  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了锦上添花,走出这一步,以后需要雪中送炭时,再找上门,还不顺理成章 吗?
  李向东想到这里,就觉得自己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就越发感觉到自己在依靠领导这方面无能得近乎弱智了。正当他想得迷迷糊糊时,张志东却说了一句话,那句话似是认真,似是玩笑。
  他说:“如果,我在你们那,你就不会遇到那么多麻烦了。不会被带去那小楼屋,更不会发生小丰村事件了。”
  李向东并没有完全听清楚他的话,嘴里也不好说自己没听清楚,要他再说一遍,只是见他一脸的笑,以为他说了一句不痛不痒的玩笑话,就也回了他一个笑,算是回答他那句话了。
  其实,这句话李向东只要听清楚,再细细回味,多少还是能感觉到什么的。他太忽视了,只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同学之间的交谈。这再一次印证了李向东无能的弱智。
  很多事都是有目的的,张志东为什么对他的事那么感兴趣呢?难道就只是一种同学之间的交谈?只是见李向东情绪低落给予一种纯友谊的劝导?
  李向东和张志东谈完话后,不能不说心情是愉快的。一个人郁闷时,找到一个能敞开心胸交流的人,敞开心胸地交流一番,尽管对方没能帮助自己什么,心里的恶气却是渲泄了。
  这个晚上,苦的是小姨子。她那个想得心酸,想得脸红,想要独霸李向东,想要让他们爱的痕迹遍布温泉山庄的念头成了泡影。李向东回到房间时,她已经睡了。房间的灯没有关,电视也没有关,她人也只是靠在床屏上,像是在看电视。显然,她是不想睡的,只是看着等着,就睡着了。李向东把她抱到枕头上,将她放得平顺了,她便梦呓般地问,几点了?李向东说,一点多了。谈着谈着,就忘记时间了。她问,你们谈什么呢,怎么就那么多话题?李向东没答她,说,睡吧!她又迷糊迷糊地睡了。毕竟,在温泉里游泳消耗的体力比想像的要大许多。
  第三一七章 不幸言中
  第二天,李向东接到要他回去的电话。电话是绮红打来的,因为李向东没敢开手机,临走时,他对老科长说,有什么事一定要找我的话,就打绮红的手机。他把绮红的手机号留给了老科长。绮红在电话里说,老科长要你马上赶回来,具体什么事他没说。李向东便开了手机给老科长电话。在这时候,李向东这种状况,还有什么紧事要找李向东呢?
  李向东在温泉山庄休养那几天,市里发生了大事,事情突然得谁也没预想到。
  那天,市长去省城探望一位省领导,谈他调回地级市的事,省领导却不同意。他认为市长还没到回地级市的时候,还需要在下面多多锻炼。省领导说,你这么快就回地级市太可惜了。你还年青,在下面多呆几年,多锻炼几年,多做出点成绩。他说,你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只看到眼前,只看到眼前那点利益。过两年,市委班子不就该换届了吗?你们那个市委书记不就要到地级市政协了吗?空出那位置,说不定就是你的了。当了市委书记再考虑回地级市,那层次就不一样了。
  市长听得心里好一阵兴奋,想省领导既然有这个意思,自己自然没有不留下来的道理。当下就表示决心,说自己一定好好干,一定做出成绩,一定让那个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临离开时,省领导还面授机言。要他不但要敢干事会干事,还必须善于总结。他说,有许多事,大家都一样在努力地干,但是,不善于总结,干得再好,几乎等于白干,如果善于总结,效果就大不一样,向上级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总结得好,有那么一两句话打动人,就会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你年青,要懂得总结自己,善于总结自己,这样,你才能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有了印象,关键时刻,我们这些人再一使劲,就水到渠成了。
  于是,市长便回想自己当了市长后所干过的事,想引进陈坚的企业,想村企联姻,想办证大楼,越想就越兴奋,越想就越觉得省领导说得对。如果,不这么回想一下,还真不知道自己干了这么多事,想自己是应该好好总结总结,想自己不能只局限于宣传办证大楼,更要趁宣传办证大楼,把自己这两年的成绩都宣传出去。
  这么想,市长就打电话给张建明。他先问,那个采访报道的事?问怎么还没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