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读书计划





欠⑾忠桓龃笫Φ乃枷耄鞘苟琳撸绻俏鞣酱车募坛姓撸靡灾苯用娑院芏嘧约浩裎共⒉涣私獾氖挛铩?br />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常用纪年前384…322
  《道德》(Ethics),《政治》(Politics),《诗学》(Poetics)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教育总与痛苦相伴。因此研究亚里士多德本人即使没有痛苦,至少也有困难。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没有魅力。不但如此,我们没有他的原著,我们有的只是流传下来的一些很可能是他学生的笔记,因此可读性较差。因此要警告读者不要期盼读亚里士多德时能像读柏拉图一样快乐,除了是那种能够追随一个伟大思想家而产生的快乐之外。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才能包罗万象的人,也许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为包罗万象的人。他无所不写,从海生动物到形而上学。当然,如果说他的所有作品(现在有很多只有文物价值)都隶属于一个系统,这种说法有些不正确,但亚里士多德的确是一个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从这一意义上说,柏拉图则称不上系统。他相信各种知识之间相互关联,可以集于一处。因此,百科全书这一具有价值的想法源自亚里士多德。
  从今天看来,我们可以说他是上中流社会出身。十七,十八岁时他离开了出生地,小城斯塔吉拉(Stagira),来到雅典,此后二十年间求学于柏拉图学院。他的作品也显示出柏拉图的影响(常常是反对或者对于其观点的发展),但我们对这两位古代哲学巨匠的私人关系一无所知。
  柏拉图死后五年间,亚里士多德旅居于小亚细亚和莱斯博斯岛(Lesbos)各地,因为他的思维特点更富于科学性和研究性,而非艺术性和推测性,所以在此期间他很可能在进行生物学研究。常用纪年前343到342年间,他来到马其顿给日后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当私人教师,虽然此事传说众多,但没有证据表明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维产生了什么影响。亚历山大大帝最伟大的想法,即建立一个世界帝国,就不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想法。
  常用纪年前335到334年间,亚里士多德回到了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称为吕克昂学府,在此他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和研究。常用纪年前323年,也许是因为涉嫌与马其顿党人有关,他觉得自己最好还是自行离开雅典。一年或者一年多之后,亚里士多德独自一人死于埃维厄岛(Euboea)的卡尔基斯(Chalcis)。而他的影响虽然此后大为衰落,但从未消失。
  本书中我们无法评论他对于逻辑学的开创作用,人们认为他开创了三段论,也不能评价他对于科学方法,生物和宇宙学或者美学的先驱地位。他的《诗学》一书是对希腊经典悲剧的分析,对于文学评论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从广义角度上也许可以说,他的对生活的研究方法比柏拉图更加脚踏实地而非乌托邦,他无疑更关注真实的自然和普通人的力量。
  阅读《伦理学》和《政治学》对此就会更加明确。
  《伦理学》力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做美德?”这一问题包括了对于幸福的追问和实现幸福的各种条件。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德行进行追问,认为德行就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方法,“伟大的中庸”是一个亚里士多德派的诱人字眼。
  伦理学是政治学的一部分,因为对亚里士多德(及大部分希腊市民)来说,个人首先是社会和政治动物,否则就不是成功的人。《政治学》专门讲述的是人与人的联系。此后两千四百年,人们对于最佳政体的思考,无论是理想化的还是与具体环境相关的,绝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政治学》一书中的观点上。这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的是普遍适用的政治“真理”,例如,他对于奴隶(以及对女性)的看法就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但他对于政府的分类,他对于国家作为一个可发展而非强加于人的系统的观点,以及他认为国家除去僵化的权力之外,要有一个道德目标,他的这些看法直到今天依然有活力,有价值。
  严肃的读者(读亚里士多德没有其它读法)可以理解《政治学》的全部内容。这本书要慢慢阅读。可以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第一,二,三,六和第十部。而《政治学》八部书当中,第一部和第三部是最容易看懂的。
  C。F。
  孟子(Mencius)
  常用纪年前约400…320
  《孟子》(the Book of Mencius)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二位伟大的哲学家,其重要性和知名度仅次于孔子本人。孟子的中文名字叫孟子,是孔子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从学派继承角度是孔子的嫡传弟子,在中国社会,师生的关系几乎和父子关系一样重要。作为孔子的弟子,孟子名气和道德上享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当面侮辱国王还能够活下来,这一事件被记录在《孟子》著名的开篇章节中。
  处游学,靠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提供建议为生。他有一天去拜访梁国的惠王。惠王按礼仪接待了他,问他既然不怕麻烦远道而来,一定会有一些对梁国有好处的事情。孟子一反儒家习惯,言辞激烈,近于无礼:“我只是在讲仁义而义,(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喊道,“哪里谈得好(王何必曰利?)”对这些话我们该做何解释呢?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种种恢复周朝早期的仁治的希望似乎全都破灭了。各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战败国被战胜国所吞并,人们常常违背契约,却不受到惩罚;篡位之事常常出现,国王被臣子甚至亲生儿子杀害;战场上的武力才是得到皇帝提升的最有把握的出路;明确的法条开始代替了昔日贵族之间种种不成文的约定行为。在这种环境之下,孟子穷一生之力探讨人性:人是否是生而善良?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如何解释世间的种种恶行?
  孟子的回答是人性本善,但容易受到影响。人们容易被引入歧途;因此孟子和所有儒家学者一样,强调教化的重要性,特别是道德教育,强调道德的做法至今在东亚地区受到尊重。除此之外,孟子还强调君王的仁义治国对开创清平社会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天子”政治理论认为宇宙本身的仁慈的道德力量与最高统治者的道德水平相呼应,使其不仅天生成为领袖,而且不惧怕任何挑战。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应当将仁治的传统传给他的子孙,同时也得到上天的庇护。但如果统治者不仁,上天就会收回它的授权,就会有仁德之人起义,建立一种新的统治。
  孟子问道,人怎么能知道统治者是不是得到上天的授权呢?就象对于爱情一样,孟子指出,如果统治者有德,他的善行就会照耀全世界,与善良的人性相呼应。人们就会从各处来到他这里,受他的统治。反过来,人们就会连夜逃亡,躲避一个无德君主的统治,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们会揭竿而起,反对暴君。杀死一个罪恶的国王,算弑君吗?孟子答道:不算,因为他已经丧失了神授之权,在被废黜之前就已经不是国王了。
  这就解释了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话:只有将其统治置于仁政和正义之上,国王才能表现出他获得了上天的受权。如果他仁治非常成功,各地的人都会愿意做他的臣民,这自然会对国王和他的国王有利;但正如孟子强调的那样,如果只注重结果,而不管得到结果要经历的过程,那将一事无成。
  两千年来,孟子的教化为中国的王朝奠定了道德基础。当然,没有一个国王能够只靠孟子“仁义”,而不靠军队,法典,税收和警察来治国安邦,但“民为贵”,人民拥护仁政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政治理论之中。
  我还应当指出,儒家学派的拥护社会与共产主义观点并非没有受到挑战。除去《论语》和《孟子》之外,读者还应读读道家的基本著作,如《道德经》(Tao Te Ching),《庄子》(Chuang…tsu)。《道德经》主张君王的绝对权力,主张统治者应该遵循“道”,也就是宇宙的力量,《庄子》则主张激进的相对主义观点,主张自我保护,不理世事。
  《孟子》和其它早期中国哲学著作一样,不是由其署名作者写成,而是由几个人共同编写而成的。但它通俗易懂,前后联贯,值得通读。此外,美国当代读者读《孟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国革命间接地得益于这位古人。十七世纪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从中国传回很多记录着中国皇帝仁治和中庸治国之道的精彩报告,他们希望证明中国人具有高度文化,因此有义务将他们皈依为基督徒。这些传教士的信件为莱布尼茨(Leibniz),伏尔泰(Voltaire),以及其它启蒙运动领袖所热心阅读,特别是伏尔泰还用这个理想化的中国形象做为平台,来批判他那一时代欧洲的统治者。孟子关于人民有权起义反对暴君的观点,通过伏尔泰作品,以及其它的渠道逐渐进入到十八世纪晚期的政治气候当中。在《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中,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虽然并没有说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已经丧失了神授之权;但我们立国的政治文件和这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学说之间的相似之处却无论如何不是巧合。
  圣·奥古斯汀(Saint Augustine)
  354…430
  《忏悔录》(the Confessions)
  自传似乎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简单的一种,还有比谈论自己的一生更简单的事情吗?但本书当中有很多伟大的诗歌和小说,但伟大的自传较少。在所有自传当中,在西方传统当中最有影响力的,恐怕要算是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与马尔库斯·奥勒留相比,奥古斯丁的性格也许不太有吸引力,但更加深刻。只有愿意在他广阔而深奥的作品森林当中花些时间,特别是愿意读读他的代表作《上帝之城》的人,才能感受到奥古斯丁理性的深度。但是他思想的力度,其对于上帝的执著,对于犯罪和救赎的痛苦关注,每个至少读过《忏悔录》前九部的人都会感受到。
  奥古斯丁是个罗马公民,出生于北非,后来成了希波市(Hippo)的主教,他恐怕算得上是基督教会漫长历史中最有效的辩护者。但正像他告诉我们的那样,他到了人生第三十二个年头才皈依天主教,那时他已品尝过肉体的快乐(包括十三年和情妇生活在一起,那女人为他生了个儿子。)他对上帝的告解听来非常熟悉:“请赐予我贞节与自制,但不是现在。”在他接触了异教摩尼教(Manichaeism)并尝试着阅读了帕拉图主义,怀疑论和新柏拉图主义之后,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读过《忏悔录》的人都会注意到,有很多事情,特别是他可敬的母亲莫尼卡,对他产生了影响,最终将他引向了自己真正的行业。正如第三部第十二章所描述的那样,他在花园中皈依天主教成为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也是神秘主义经验的一个重要实例。
  《忏悔录》中有很多为神学和基督教义辩护的内容,还有大量对于《圣经》的注释,特别在最后四部中更为明显,分别涉及到记忆,时间,诱惑的本质以及对于《圣经》的合理阐释。但该书的力量即使对于不信教者也会产生影响。《忏悔录》原来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将人引向真理。对我们来说他是一部自我启发的杰作是第一部毫不留情地讲述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如何被一步步由人的城市引入到上帝的城市之中的。对于心理学家,对于那些学习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称为各种宗教经验的人来说,这本书永远是有趣的。但除去这些之外,这本书吸引我们是因为我们无法对于奥古斯汀声音中存在的可怕的人性充耳不闻。他绝望地试图告诉我们真理,不仅是他自己的外在的生活,而且要讲述他的灵魂。《忏悔录》是一部经典的心灵自传,在我们的时代很少能找到同类作品。
  莫罕默德(Muhammad)
  完成于650
  《古兰经》(Koran)
  在基督时代早期,西阿拉伯国家是更大规模的闪族世界当中繁华的一部分,在这片土地上,大篷车队从也门到累范特(Levant)地区进行贸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大都市社会。犹太人与基督徒同处一个社区之中,《希伯莱圣经》与《新约》都广为人知。那一地区的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亚伯拉罕(Abraham)和他的儿子以实玛利(Ishmael)的子孙。公元约570年,莫罕默德就生在麦加城的这样一个社区之内。他人生中的前四十年默默无闻,他娶了一个有钱的寡妇,在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