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读书计划
丁想象力的本质。他不仅持续不断创造生动的图画,而且只创造那些能充分表达他的想法的图画。即使经过翻译以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并感受到这一切。但丁是个伟大的画家。同样,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中强大,有序和对称的结构。因此但丁还是个伟大的建筑师。
最后还有一句话。我在一定程度上同意艾略特(T。S。 Eliot)的说法:读读你手中某版《神曲》的简介不仅无害,而且大有益处,因为但丁的诗歌与他的一生和所处时代紧密交织在一起。不仅如此,虽然绝大多数的版本都加了注释,解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但试读但丁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只读诗章(共有一百篇),不去注意那些注释。然后再读一遍,同时看看注释。不要指望全都看懂,许多著名学者还在为但丁的本意争论不休。只要理解到一定程度,使你的阅读有价值就可以了。一个优秀的现代译本是由阿伦·马德尔鲍姆(Allen Mandelbaum)译的,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英文与意大利文对照的。
罗贯中(Luo Kuan…chung)
约1330…1400
《三国演义》(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中国的汉朝建立于常用纪年前206年,大约与罗马帝国同时代,其控制疆域甚至比罗马帝国还大。(有趣的是,中国与罗马帝国在欧亚大陆两端兴旺发展,却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而这一情况使得在中亚绿洲上的各个国家成了中介,在两大文明之间进行丝绸贸易,大大受益。)和罗马一样,汉朝最终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在几十年的腐败横行,派系林立,起义不断之后,汉朝于220年土崩瓦解。但由于天子的继承人(见孟子)始终没有明朗,因此并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朝代继续统一和复兴中国,整个国家分成了三个相互竞争的部分。
这一时代被称为三国时代,仅仅持续了四十五年,三个王国在265年消亡,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时间更长也更加混乱的割据时代。但这四十五年的动荡与战争在此后世代中国人的头脑中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人们遐想连篇。北方的魏国,东南的吴国和西部的蜀汉国,这三个国家在此期间的纷争被正式记入朝代史,成为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模式的一系列正史之一。然而,要想讲述这段动荡时代中的种种英雄与恶棍,战争与逃亡,和种种计谋,史书那种理性的官样口吻难以担此大任。(这本小说的中文标题为《三国历史的补充叙述》,内在含义是说书中包括了许多正史中没有收入的精彩故事)。几个世纪以来,说书人和通俗戏剧作家不断从三国中的这些半传奇性故事中挖掘新内容,用以娱悦听众。(这一过程与《摩呵婆罗多》在南亚地区的情况并无二致,在《西游记》当中我们也会看到同样的情况)这些故事逐渐被收集在一起,《三国演义》的早期版本约在1250年左右出现。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由一名叫罗贯中的学者在一世纪之后写成,目前已知的最早印刷本直到十六世纪中期才出现。
三国时期为什么在中国的虚构文学当中影响力如此之大呢?这其中的部分原因与动荡的中世纪英国王朝战争对莎士比亚的吸引力相同:在这段历史当中恰巧出现了一大批权倾一方,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的人格魅力能够在各个时代引起共鸣。就好象理查三世(Richard III),霍尔王子(Prince Hal)和福斯塔夫(Falstaff)会激发英国人的想象力,三国时代的英雄也会激发中国人的文学创作。在《三国》中我们能发现一系列鲜活的形象,首先是曹操,他是汉朝最伟大的将军,最终起义,建立了魏国;他一直被指责为叛徒和奸臣的代表(在京剧中他的袍子和帽子总是黑色的,他的化妆造型在京剧所有角色中也是最凶恶的)。他的对手刘备是汉朝皇家的存活下来的皇亲,他一直想在蜀国光复汉朝,刘备之所以没被消灭的主要仰仗他的大臣诸葛亮,诸葛亮与曹操相反(而且两人一直是对手),是忠诚和勇气的典范。诸葛亮是本书的主要人物,他足智多谋,遇事镇定。有一回目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他的军队几乎将箭全都用完了,他于是想让敌人为他们提供箭,他制造了很多草人,敌人很快把箭射在草人之上,于是他的军队就又有箭用了。此外参战的还有包括关羽,他身材伟岸,勇敢无畏,在十六世纪时被正式供奉为中国的战争之神,张飞比关羽年轻,他更加勇敢,指挥军队更加大胆,还有桃园结义的兄弟,开始是一群强盗,后来成为了爱国的骑士。 读者一定要明白,这些人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也真地参加了历史当中的战争,但他们的故事在被收入小说的过程中都进行了渲染。
《三国演义》不仅写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的人物,而且,至少在人们的想象里,作品反映出一种向很早时期的(绝大多数为传说)正直的骑士精神和尚武精神的回归。在《三国》的章回当中,战斗都非常激烈,但在战争中表现出一种高尚的风范,英雄们之间的相互夸耀,敌人的相互讥嘲,兄弟战友共生同死,将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庆功时大排筵宴,战争的一触即发,一切都颇具传奇色彩。换言之,《三国》一书具有那种军事题材“男孩小说”的常见的吸引力,使读者(主要为男性)把战争幻想为血腥游戏,男人友情仪式以及兄弟情义聚会的混合体。
出于这样一种原因,尽管(对我们来说),小说的时代背景遥远而富于异域色彩,但《三国演义》今天仍然可读,可以作为一部令人惊讶的现代冒险小说来供人欣赏。男孩小说高手,卢迪亚·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也许会说,“这个是特棒的好故事。”幸运地是,《三国演义》现在有了一个极佳的新译本,由莫斯·罗伯茨(Moss Roberts)完成,他的译本使其它的所有译本都成了昨日黄花,不要读其他人的翻译了。
J。S。M。
杰弗瑞·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2…1400
《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
就像但丁的长诗称为《神曲》一样,乔叟的作品常常被称为《人曲》。这两者之类的差距表现得非常准确。但丁热爱上帝,而乔叟则热爱人类,甚至包括那些不完美的人甚至罪人。但丁把目光集中于通向毁灭,净化和幸福之路,而乔叟的眼睛盯着的却是日常生活中拥挤的大路。两个人写的都是旅行。但丁是一场穿越三个富于象征性的宇宙之旅,而乔叟却让三十个十四世纪的男男女女在一条真实的路上,进行了一场真正的旅行,这次旅行开始于桑斯瓦克(Southwark)的一个真实的小旅馆中,桑斯瓦克当时就位于伦敦之外,而终点则在真实的坎特伯雷镇。虽然乔叟深受但丁的影响,但这两位欧洲中世纪的伟大诗人在气质上真是迥然不同。
而两个人的事业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平行之处,但结果也差异巨大。和但丁一样,乔叟也是一个政府官员。分别在三个国王治下担任过各种职务,有些职务非常重要,例如经济特使,关税总管,皇帝工作待从,治安官以及其它工作。他似乎有一两次暂时失宠,但总的来说他的生活与英国的权力中心离得很近。他在生活中稳步升迁,所有证据都显示他的一生很成功,他与所处时代的种种喧嚣与不安关系紧密,而且有充分放松的时间来写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作品,都证明了这一点。乔叟没有但丁那样深刻,辛辣和强烈,也缺乏大量的学识和复杂的想象力。他的才能不令人倾倒,更多的是讨人喜欢:他有宽宏的人性,幽默感,对于人性的弱点目光敏捷但较为宽容,讲故事的本领无予伦比。对于音乐的才华虽然比不上但丁,但也非常出色,最重要的是他有一种开朗正直的性格,让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
正如前言中所标明的那样《坎特伯雷故事集》原本构思时可能要写一百二十个各类故事,通过一种天才的组合方式组织在一起,即让一群人到托马斯·贝克特圣坛(Thomas Becket‘s Shrine)去朝圣,大家讲故事以便排遣旅途乏味。乔叟一共写了二十一个故事,有三个没有写完或者被人所打断。其中有些是乏味的布道练习,可以跳过。但前言必须要读,因为它可能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为有趣的人物众生像了。通常认为骑士,磨房主,女修道院院长,修女,赎罪者,巴斯城的妻子(Wife of Bath)(乔叟最伟大的人物,可与莎士比亚的喜剧人物刻画方面的成就相媲美),职员,商人,仆人和教堂自耕农讲的故事最为精彩。我也建议读者读一读把这些故事联接在一起的前言,后记以及对话。与故事本身相比,很多读者更喜欢这些内容。
乔叟是个完美的编故事高手,是英国现实主义的创始人,是个让人着迷的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趣事。为读者勾画出一幅中世纪天主教统治下的英国的不朽图景,其中没有刻意粉饰,所有的色彩鲜活生动,宛如昨日般生动。即便没有任何学术注脚,我们也可以阅读乔叟,但绝大多数版本还是提供一些注释,以便解释他所处时代特有的风俗和礼仪。他的作品是开放的,更像《奥德赛》而非《神曲》,读他的书让人觉得一个明眼人正在拉着你的手,为你讲述他所处时代的男男女女,而且,哦,这些人竟然象我们时代中人一样千奇百怪。在乔叟的作品中没有神秘之事。即使他使用讽喻,也来得明明白白,直截了当。
如果读者有幸对于英语词汇有所青睐,会发现对于乔叟的中古英语大半都能看懂,至少在前言中如此。但绝大多数读者还是需要翻译,或者是直译散文本(我个人较喜欢卢明斯基(Lumiansky)的译本),或者是科克希尔(Coghill)或者莱特(Wright)的韵文本。
C。F。
无名氏
约1500
《一千零一夜》(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所有故事背后的那个故事非常有名:萨桑国(Samarkand) 的暴君山鲁亚尔(Shahryar)每晚要娶一个处女作新娘,而到了转天,那个不幸的新娘就会被处死。当山鲁佐德(Scheherezade)被选为那一夜新娘之后,她用一个故事来诱骗山鲁亚尔,她的故事讲得非常精彩,国王舍不得将她杀死,转天晚上又一次将她招至床边。这样夜复一夜,一千零一个夜晚过去,山鲁亚尔失去了对其它新娘的兴趣,不愿再继续杀人,他和山鲁佐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当然,这一切都是虚构的,只不过是为了大量题材不一的故事集提供框架。山鲁亚尔是个传说中的人物,而到目前为止,谁了没听说过有山鲁佐德这个人。这些故事的作者和写成时代非常神秘,很多故事似乎来源于印度,另一些来自波斯,但所有故事均用阿拉伯语写成(所以这本书还有另一个题目《天方夜谭》(天方即中国古代对阿拉伯地区的称呼——译注)),这一点就说明这些故事编自不同的资料,而且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一个或者不止一个阿拉伯文学考古研究者编成。最开始时,这个故事集取“一千零一”这个数字为题,目的似乎只是想表达“为数众多”的意思,但到了大约1500前后,为这个故事定版的不知名编者非常仔细地按照框架故事中山鲁佐德的意思,整整编了一千零一个故事。
《一千零一夜》的编者们像是撒开了一张大网,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中搜寻故事材料,编到本书之中。此后,这一故事集的传播超出了阿拉伯文学的范围,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十六世纪时,有些个别的故事传到了欧洲(很可能是通过奥托曼帝国在地中海地区活跃的贸易活动传播的)。第一个全译本(法文版)由阿贝·安托瓦内·加兰(Abbe Antoine Galland)于1704-1717年间完成。加兰的译本很快有了名气(例如,斯威夫特(Swift)一定知道这一译本)。而故事当中的一些人物,如辛巴达(Sinbad)和阿里巴巴(Ali Baba)进入了欧洲叙事文学的词汇库当中,为西方世界塑造了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的形象。此后随即出现了其它语言的译本,其中最著名的是里查德·伯顿爵士(Sir Richard Burton)于1885-1888年间完成的十六卷未删节版全译本。
“未删节”这一概念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有助于理解《一千零一夜》的全部重要意义和魅力。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记得小时候的故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而实际上像这样净化并删节的故事作为儿童读物出版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原著根本不像这种给孩子们写的这种迪斯尼式的版本,有些故事中包含着非常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