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不久,高峰带着卓文君,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卓文君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五胡十六国的苏若兰。
东晋时代,北方被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占据,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共建立过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在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对峙时期,南方文物鼎盛,人才辈出,名垂青史的忠臣义士、才子佳人犹多;北国则沉陷于互相攻伐,战火连天中,几乎数不出什么著名的人物。
除了前秦的宰相王猛,文韬武略,辅佐苻坚统一了北方,从而垂名史册外,再就要算是才女兼美女的苏蕙了,她的扬名则全在于那副玄妙的“璇玑图”。
苏蕙,字若兰,前秦始平人,生长于当地的一个富实人家。她肤色细腻,明眸皓齿,举止娴雅,完全像一个江南女子一样秀美。
她不管屋外纷飞的战火,一心沉醉于诗词歌赋之中,性情与当时热衷于玩枪弄刀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全部寄托在诗文之中。
她的诗文辞句清雅,情感浓郁,表达方式往往又玄秘莫测,所以她的才华几乎没人重视,也从未遇到过一个能与她谈诗论文的知音。
由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种自怨自艾,孤芳自赏的心态,恰似一株空谷中的幽兰。
到了婚嫁的年龄,她毫无选择地嫁给了前秦安南将军窦滔。
她在出阁前,满心期盼能遇上一位知情可意的夫婿。
谁知这窦滔将军,生来一介武夫,骑马射箭、玩弄刀枪倒是十分在行,而对苏蕙,除了喜欢她的美貌外,至于什么文才诗意,他可是一点也无法欣赏。
苏蕙大失所望,因而也越发落落寡欢,还不时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上一通脾气。
窦滔起初还算依顺着她,觉得漂亮的妻子,偶尔发发脾气也就宽容算了。可是,后来他遇到了歌姬赵阳台,娶作了偏房。
这赵阳台,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娇媚可人,引得窦滔对她宠爱不已。
苏蕙看到赵妾那副媚态,心里自然窝心,不由得拿出正室的身份叱责她。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八十二章 苏若兰创璇玑图
赵妾不敢与她正面对抗,就不时在窦滔耳边数落苏蕙的不是,窦滔对妻子也就越来越冷淡了。
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当时苏蕙正为赵妾的事情生气,赌气说不去。
这话正中赵阳台下怀,便极力怂恿窦滔,说苏蕙不去就不必勉强。
于是,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了。
苏蕙独自守在长安空闺中,日子稍长,便感到寂寞难耐。
丈夫在身边时,不太能感觉出他的多少好处来;现在一离开,思念之情却是刻骨铭心,真是一日夫妻百日思啊!她不禁有些悔恨当初的负气了。
悔恨之余,她便夜以继日地,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
一天,她心不在焉地把玩着一只精巧的小茶壶。壶身上绕着圈,刻着一圈字:“可以清心也。”
她玩着玩着,忽然发现这五个字,不论从那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成一句颇有意趣的话,于是灵感顿至,设想可以利用这种巧妙的文字现象,来构成一些奇特的诗。
这时,她正有满腔的幽思和深情想要抒发,现在又找到这种奇巧的表达方法,于是废寝忘食地进行构思。
构思既成,她又费了好几个月的工夫,把诗织在锦缎上。这副锦缎长宽都是八寸,上面织有八百四十一个字,分成二十九行,每行也恰是二十九字,每个字纵横对齐。
这些文字五彩相间,纵横反复都成章句,里面藏着无数首各种体裁的诗,诗意多为倾诉她的思念之情。于是,苏蕙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
所谓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副图上的文字,排列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
当然,其中也暗寓她对丈夫的恋情,就像星星一样深邃而不变。
璇玑图织好后,苏蕙派人送往襄阳交给窦滔。
旁边的人见了这图,都不知其中有何含意,可对诗文不甚通解的窦滔,捧着璇玑图,细细体味,竟完全读懂了妻子的一片深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旁人询问其故,窦滔意味深长的道:“这是我家的语言,不是我家的人,莫能解之。”
当即,窦滔派遣了一批人马,到长安接来了苏蕙。自此,夫妻恩爱日深,窦滔也渐渐跟着苏蕙学习诗词,两人常常一同流连于诗词的海洋中。
苏蕙的璇玑图轰动了那个混乱的时代,大家争相传抄,试以句读,解析诗体,然而能懂的人寥若晨星。璇玑图流传到后世,又不知令多少文人雅士伤透了脑筋。
唐代女杰武则天,就璇玑图着意推求,得诗二百余首。
宋代高僧起宗,将其分解为十图,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
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说明原图的字迹分为五色,用以区别三、五、七言诗体,后来传抄者都用墨书,无法分辨其体,给解读造成困难。
康万民研究出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
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真情流露,令人为之动颜。
璇玑图这八百四十一个字排成的“文字方阵”,竟然可以衍化出数以千计的各种诗体的诗来,读法更是千奇百怪。今天我们要想彻底读懂,纵使花上几年工夫,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
而当初苏蕙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不但构思好,还要织在锦缎上,靠的除了她的一腔深情之外,也绝对少不了她的绝世才情。
这里仅选择几首从璇玑图中整理出来的诗,以体现苏蕙情意之一斑:“苏作兴感昭恨神,辜罪天离间旧新。霜冰斋洁志清纯,望谁思想怀所亲!”
这是一位被“新人”取代的“旧妇”唱出的幽怨和不平,但对于远方的夫君,她依然怀着“霜冰”般纯洁的一片真情。
“伤惨怀慕增忧心,堂空惟思咏和音;藏摧悲声发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
这首诗正读、反读皆可,描述了满怀悲思的人儿,独自坐在空寂的堂上抚琴,琴声时而呜咽如泉,时而激越如风,倾诉着抚琴人翻卷涨落的心声。
“嗟叹怀所离径,遐旷路伤中情;家无君房帏清,华饰容朗镜明。葩纷光珠耀英,多思感谁为荣?周风兴自后妃,楚樊厉节中闲。长叹不能奋飞,双发歌我衮衣;华观冶容为谁?宫羽同声相追。”
这首凄怆的六言诗,诉说着女主人公在空寂的“房帏”中对镜梳妆时的几多哀叹。她纵然有着“葩纷”、“耀英”的容颜,但韶光易逝,夫君难回,这如花的年华,又“治容为谁”?
“寒岁识凋松,真物知终始;颜衰改华容,仁贤别行士。”
这首可回读的五言诗,用岁寒后凋的松柏作比,吐露了她对夫君矢志不移的贞情;倒转来读,则表现得更加激扬蓬勃,感人至深。
“谗佞奸凶,害我忠贞;祸因所恃,滋极骄盈。”
这里又对那位夺她夫君的赵阳台进行了痛斥,喻她为“谗佞”。苏蕙之所以被丈夫抛在长安,全因了那位赵阳台谗媚进言,恃宠邀情,怎不让苏蕙愤恨至极。
一幅深情玄妙的璇玑图的意韵,决不是一篇短文章能讲得清楚的,若想领会其中奥妙,只有自己会心品味,方能渐至佳境。它实在是华夏国文字深奥、古奇、优美与艺术化的最佳诠释。
一幅璇玑图,使才女苏蕙名声大噪,千古称奇。
虽说当时南方因天时地利,才子才女多如过江之鲫,然而北国仅以一个才貌俱佳的苏蕙,就足以使他们黯然失色,真可谓是月明中天,群星失灿。
后来,历代不少有才之士纷纷想模仿璇玑图创作诗歌,以与苏蕙平分秋色;但最终除了作出一些回文诗外,仅有宋代大学士苏轼创造的一种反复诗,尚有一些璇玑图的意韵。
反复诗的字排成一菱形,外圈任取一字开始,左旋右旋,读之皆可,可以得五言绝句三十首;圈内十字交叉的十三个字,顺读、横读、逆读,可以得七言绝句四首。
如果以中间的“老”字为枢纽,左右上下旋读,又可得诗若干首;若将所有二十九字任取一字随意回旋,取其压韵,还能得诗若干首。
据说,以这二十九字反复变化,可以读出七、八十首诗来,可以说是神奇巧妙,与璇玑图异曲同工。然而,从气势上,变化的花样和难度上,它依然与璇玑图难以相提并论。
苏蕙用一腔幽情创制的璇玑图,真能称得上是千古之绝唱!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苏若兰,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劈地珠,土属性,投掷攻击。
高峰跟苏若兰寒暄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黄金甲……召唤!紫金晶壁!伤害反弹!
——扫霞衣……召唤!驱除一切状态!
——青莲宝色旗……召唤!白气悬空!金光万道!
——玉虚杏黄旗……召唤!三角宝罩!绝对防御!
——血痕钟……召唤!天龙八音!深渊之门!
——番天印……召唤!重如泰山!冰封千里!
不久,苏若兰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
便搂着苏若兰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瀛洲台飞去。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苏若兰已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八十三章 名将陈庆之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南北朝的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杰出的军事家。
陈庆之因出身寒门,长年不得重用。四十一岁始独立领兵,战斗生涯只有十五年。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
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而且,他性格谨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
平时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
虽身为武将,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是一个刚柔并济的文雅儒将。
照推断,陈庆之可能是个庶族读书人或者小官吏{萧衍后来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写“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的儿子。
华夏国古代,尤其是两晋南北朝那段时间,庶族{下级地主或者读书人}和士族{高级地主或者读书人}之间的分界线,是相当严格的,庶族不大见得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且陈庆之的武艺很差,“射不穿札,马非所便”,因此他的青少年,也许还包括中年,是以宫廷侍从的身份度过的。
当时的皇帝是梁武帝萧衍,陈庆之跟着皇帝先是下了二十几年棋:“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但他前半生的履历,除了这个,就是空白了。
公元525年,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
北魏派两位宗室领兵二万,在陟口一带扎下营寨,准备进兵。
陈庆之得到消息之后,逼近敌人营垒,挥师直击。一比十,这很可能是他所有战斗中实力比例与敌人最接近的一仗。
战斗的结果,敌军的两万人马不过在一通鼓之间,就被陈庆之的两千人马击溃败逃。
梁大通元年{527年},陈庆之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
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指挥一百人就击破其前锋。
后又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有的将领建议退兵,庆之力主决战。
不久,魏军筑就十三垒以控制梁军。
陈庆之领兵夜出,破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其余九垒皆溃。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睢阳{今河南商丘}。
+WWW.KANSHUBA.COM}魏将丘大千,率众七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
+看}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
+书}北魏的元颢,遂于睢阳城南称帝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