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李宏看了韩翊的诗,大声称绝,十分欣赏他的诗才。回到家中,李宏忍不住把韩翊的诗吟给颇懂得品诗的柳摇金听,柳氏听了心中暗暗称赏不已。
从此,她每次在楼角廊间偶然与韩翊相遇时,总忍不住想多看他一眼,心中却又像揣了个小兔一样怦怦直跳,那半垂的眼帘中闪烁着倾慕和娇羞。
聪明的韩翊,对她这种神情中包含的心意,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在有意无意间,也不由自主地对她投以关切与爱恋的眼神。
两人一个是主人家的宾客,一个是歌姬,碍于礼节,谁也不便明确地表示什么。
日子长了,柳摇金与韩翊的眉目传情终于被李宏察觉,看出了其中隐秘而曼妙的情意。
李宏本是个豪爽之士,又确实认为韩翊与柳摇金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于是把柳摇金慨然地赠给了韩翊。
而且好人做到底,给他们在长安城中的章台街买下一所宅院,拨给他们三十万金,让他们组成了一个甜美和满的小家庭。
从此,柳摇金与韩翊,不但成为恩爱的夫妻,而且也成为长安市上的社交名流,人们誉之为“金童玉女”。
夫妻俩心中明白,这一切都是恩人李宏所赐。对于这位古道热肠的好朋友,他们的感恩戴德之情,是无法言喻的。
幸福的日子过得很快,眼看一年又一年地时光飞逝,韩翊的功名却依然无望,大志难酬,心中渐生惘然。
已离开家乡数年,身处繁华的帝京长安,韩翊却不时怀念起南阳故乡的闲散生活。若不是有如花似玉、情意相通的爱妻相伴,他早已束装返乡了。
这时,韩翊的一位友人将返回故乡江东,韩翊满怀深情地作《送别》诗为他送行:“还家何如趁春风,殷勤往沽越人酒;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把手闲歌香桥下,满山烟树鹧鸪飞。”
诗题虽是为友人赠别,实际却是在抒发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与渴望。然而前来长安的初衷,是谋求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现在一无所成,实在愧见家乡父老!
韩翊抑住心中的愁怅,决心努力进取。于是,在红袖添香的温柔关照下,埋头苦读,终于在天宝十三年考取进士及第,夫妻两人相拥着笑出了泪。
考中进士及第后,接下来就是等待朝廷委派官职。这中间有一段空闲时间,韩翊想趁此时机回乡省亲,了却自己的满怀思乡之情。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八十七章 柳摇金与韩翊
由于路途遥远,加上长安家中也需人照管,所以不便携柳摇金同往。夫妻俩缠绵悱恻,难舍难分,一直拖到天宝十四年秋天,韩翊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爱妻走上回乡的路。
衣锦还乡的韩翊,在家乡大宴亲友,拜访故旧,祭祖扫墓,着实风光了好一阵子。
远在长安的柳摇金,独坐空帏,朝思暮想,闭门不出,静等丈夫归来。
转眼秋去冬来,几番寒风冷雨过后,长安街头瑞雪纷飞。
就在这时,传来了安禄山挥兵南下的消息,安史之乱爆发了。
中原一带战火连天,长安、洛阳两京,人心惶惶。由于战乱阻隔了道路,远隔千里的丈夫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身边,柳摇金忧心如焚,彷徨无计,直后悔没跟丈夫同去。
等到潼关失守,唐玄宗率朝臣仓皇离开长安,逃往西蜀,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中。
为着保全自己的清白之身,柳摇金在脸上涂了烟灰,换上破旧衣衫,随人流逃到效外,寄居在法灵寺中,避难了数月。
由于即位的唐肃宗调度得当,更因为叛军发生内讧,加上郭子仪统率勤王义师及获得仗义助阵的番兵乘机反攻,于至德二年九月收复西京长安,不久后东都洛阳也相继光复。
战争平息后,柳摇金满身疲惫地回到了长安章台的宅院。经过一年多的兵荒马乱,饱受贼兵的劫掠烧杀,长安市上到处是一片萧条景象,柳摇金的生活也陷入艰难困苦之中。
在惊天动地的变乱中,韩翊无法奔回长安,因而辗转就近投奔节度使侯希夷军中,担任主簿,随军征战,戎马倥偬。
两京虽然收复,各地战争仍在延续。
韩翊所在的军队还要继续作战,一时之间尚无法返回长安与妻子团聚,只好差人前往长安探望柳氏,并用丝囊盛了一袋黄金送给妻子作为生活用度,并随信附上一首诗:“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诗中充满了思念,也透露着不安。经几度沧桑,他提心柔弱的妻子无法支撑,已经委身他人。
柳摇金得到丈夫的消息,知道他安然无恙,顿时喜出望外。欣喜之余,又不由得泪如泉涌。长久以来的坎坷、无助、惊惧与苦难,都在从丈夫身边来的人前面渲泄出来。
捧着丝囊,细细品读诗句,真个是满腹辛酸,不知从何说起。
于是,她提笔凝神,把满怀感慨化成了一首诗交给来人:“杨柳枝,芳菲节,苦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汉、唐时代,长安人送别,多折柳相赠,以示长条牵挽,依依不舍之意。柳摇金送别韩翊时,自然也曾折柳相送。对于她而言,柳是她的姓氏,那么赠柳更别有一番情义。
长安的杨柳年年生发,离人却迟迟不归,送柳人痴痴等到今日,忧愁思念难以言表。
柳摇金的诗中,暗含“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心意,提示丈夫及早归来团聚,且莫蹉跎岁月,以免时不予我而空留遗恨。
果不其然,正当韩翊追随侯希夷在战场上往返扫荡贼兵残余势力之时,已经日渐恢复繁荣的长安市里,一批帮助大唐皇朝平定叛乱的回纥番将,凭着他们的战功,趾高气扬,横行霸道。
柳摇金因出色的美貌,被番将沙咤利看中。在求亲遭到拒绝后,沙咤利派人强行把柳摇金抢入府中占为己有。柳摇金在他身边,天天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
时过不久,朝廷诏命侯希夷回长安任左仆射,韩翊也随之回到长安。
当他欢天喜地赶到章台街熟悉的家院,不料却一片荒凉,早已人去楼空。
恰似一瓢冷水泼在韩翊头上,他顿时失望至极,心道:(今生今世,恐怕再难见到魂牵梦萦的妻子了!!)胜利返朝的喜悦荡然无存,他终日失魂落魄。
四处打探,他终于获知爱妻已被抢入番将沙咤利府中。于是,他报官请求察断,无奈当时朝廷也不敢轻易得罪番将,何况是为着韩翊这样一个无名小卒,事情就一直悬而不结。
韩翊哀声叹气,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心趣,事情却被他的好友虞侯许俊知道了。
许俊是侯希夷属下的一员武将,性情豪爽刚直,好打抱不平,虽然与韩翊一文一武,却交情甚笃,亲如兄弟。
许俊听说天下竟有这般无理的事,钢牙一咬,侠义之气顿生,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许俊让韩翊写下书信一封,自己带上信,全副披挂,跨上一匹骏马,向沙咤利府中急驰而去。
他冲开层层阻拦,直入内室,找到柳摇金,一把将她掠上马,丢下给沙咤利告诫的信,一马双骑,冲出重围,转眼便飞驰到章台街韩家宅院。
韩翊早已站在院门前,翘首期盼。柳摇金一见到了这里,心中也明白了大半。
许俊把柳摇金放下马,对韩翊说一句:“幸不辱命!”随即上马而去。这里韩翊与柳摇金根本顾不上对许俊道谢,对视片刻,就相拥一起,抱头痛哭,直哭得个天昏地暗。
妻子虽然回到自己身边,但韩翊还担心沙咤利不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请求老上司侯希夷出面奏报皇上,下诏柳氏重归韩翊。
为着息事宁人,也为着顾全番将的面子,由韩翊送给沙咤利二百万制钱,算是给予沙咤利不再追究的补偿,这件事就算圆满解决了。两条久别的船儿,又能相并而行了。
尽管如此,柳摇金仍有些放心不下,而且长安已成了伤心地,住在这里常常不免勾起她对辛酸往事的回忆,于是劝说丈夫带她离开这繁华的都市,找一块宁静而属于他们的地方。
韩翊经过这番变乱,也已经心灰意懒,于是依从了妻子的意愿,辞去官职,携带爱妻返回老家南阳。在南阳,两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虽然清贫些,却也觉得怡然自得,十分美满。
中年以后,忽然游兴大发,于是双双乘船顺汉水东下,畅游江汉湖湘,而后转往扬州,在宁静秀丽的禅智山麓定居下来。转眼间,散淡闲逸中又过去十度春秋,他们的积蓄已逐渐用空。
迫于生计,韩翊再度出山,投身节度使李相勉帐下作了一名小吏。
此时唐肃宗早已驾崩,太子李豫嗣位为唐代宗。
韩翊在仕途沉浮往返几十年,功名上却了无长进,一般同僚都颇不把他放在眼里。然而,韩翊的诗名却已经传遍天下,被列为当时全国的“十大才子”之一。
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寒食》:“山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不但广为众人传诵,就连皇帝也十分欣赏。因此在中书舍人出缺的时候,大臣们推荐两人,唐代宗都认为不理想,而是想起擅长作诗的韩翊。
因为当时有两个韩翊,一个是柳摇金之夫,另一个是江淮刺史,为着弄清身份,诏书下特注明“给作寒食诗的韩翊”。
所谓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算得上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职位。
在同僚们眼热的贺送下,韩翊与柳摇金风风光光地又来到了京城长安。
垂垂老矣的柳摇金,此刻虽然芳颜尽去,但与韩翊的情感在饱经坎坷与悲欢之后,更加真挚坚贞。两人白头偕老,相并驶向人生的终点。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柳摇金,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青云剑。
剑上有符印,中分四字“地、水、火、风”。风乃黑风,风内万千戈矛,若乃逢着此风,四肢成为齑粉。若论火,空中金蛇搅绞,遍地一块黑烟,烟掩人目,烈火烧人,并无遮挡。
高峰跟柳摇金寒暄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柳摇金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
便搂着柳摇金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瀛洲台飞去。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柳摇金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八十八章 名将斛律光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北齐名将斛律光。
斛律光,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人,出身将门,斛律金之子。
他初任都督,善骑射,号称“落雕都督”。后拜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咸阳王。
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二十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
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
北周天和四年{北齐天统五年,569年}九月至六年六月,北齐太傅斛律光等率军于宜阳{今属河南}、汾北{今山西乡宁以北},击败北周军的作战。
天和四年八月,北齐将独孤永业攻扰周边。
北周人杀孔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守将能奔达,以城降北齐。
九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命齐公宇文宪与柱国李穆等,率军击北齐,筑崇德等五城后围攻宜阳,并断绝宜阳粮道。
五年正月,北齐派斛律光率步骑三万救宜阳。虽然屡破周军,但未解宜阳之围。
与周军对峙十旬,乃筑统关、丰化{均在今河南宜阳境}二城,以通宜阳粮道而还。斛律光退走时,周军追击,被斛律光纵军击败。
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英、梁景兴等被俘。十二月,斛律光自平阳进抵汾北,筑华谷、龙门{今山西河津西}二城,与韦孝宽对峙,并进围定阳{今山西吉县}。
字文宪闻讯,即解宜阳之围,驰救汾北。宇文护亦出屯同州{今陕西大荔},与之呼应。六年正月,斛律光在汾北筑十三城,拓地五百余里。韦孝宽自玉壁发动攻击,为斛律光所败。
三月,北周宇文宪自龙门渡河,攻拔北齐军新筑之五缄,迫使斛律光退守华谷。
为策应汾北,北齐太宰段韶、兰陵王高长恭率军下南抵御北周军,攻克柏谷城{今河南宜阳南}后返回。四月,北周将宇文纯攻拔宜阳等九城,斛律光率步骑五万救之。
六月,宇文护命参军郭荣,增援宇文宪,被段韶袭破,齐军遂包围定阳。段韶急攻未下,遣高长恭选精兵千余,埋伏定阳东南涧口,以防守将杨敷突围出走。
不久,城中粮尽,援军滞留不进,杨敷等于夜间突围,遭高长恭伏击而大败。
北齐军占领汾州和姚襄城{今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