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般两小无猜。
两家父母为避嫌隙,也命他们断绝往来。于是两人近在咫尺,却不能相会。
但这时,两人早已把心暗许给对方,对方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两人的脑海中。虽然断了来往,但他俩常有书札相通,晁采的侍女小云成了他们殷勤忠实的信使。
虽不见面,两颗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除诗词书画外,晁采还有一个嗜好,就是看云。一有闲暇,她就在窗口或庭院中,仰头凝视着天际,看朵朵浮云变幻游移,长时间不知疲倦。
她看着白云,常把清秀的那片云想象成自己,把硕壮的那片当成文茂。
等啊等啊,她呆呆地等着两片云飘到一处,最终溶为一体,再也不分开。因为爱云,所以她给自己的居室取名为“窥云室”,书房取名“期云馆”,就连她的侍女也唤作“小云”。
一天,期云馆外兰花开得正浓,晁采站在花丛中,体味着兰花的幽香。晁母走出来,慈爱地对她说:“你既然爱兰,何不咏一首兰花诗?”晁采知道母亲是在考自己的才思,立即应声吟出:“隐于谷里,显于澧浔,贵比于白玉,重匹于黄金,既入燕姬之梦,还鸣宋玉之琴。”
晁母见女儿诗来得这么快,而且用典贴切,含义深远,心中十分赞赏,嘴里却没说什么,只是含笑点点头,又回屋去了。
晁母进屋后,晁采却仍端视着兰花,回味着自己的诗。兰花盛开时我来赏兰,而自己正值花期,心上人文茂却不能来品赏。想着想着,不由得黯然神伤。
春风送暖,夏雨落红,一个夏雨阵阵的响午,晁采坐在期云馆窗前,看着窗外被雨水打得零乱不堪的兰花,心中倍感寂寥,感叹着韶光易逝,花落难再,思绪郁结,难以遣散。
为了宣泄心臆,她顺手拈过一张素笺,提笔书成一首七言绝句:“晚来扶病镜台前,无力梳头任髻偏;消瘦浑如江上柳,东风日日起还眠。”
写成后,她觉得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让文茂知道,于是托小云把诗笺偷偷地送给文茂。
文茂拿到诗笺,心中怦然一动。展开细阅,闺中人儿为情所苦,如痴如病,憔悴悒郁,百无聊赖的心情跃然纸上。文茂此时也正对雨愁怅,因此对晁采的感受深有体会,立即提笔以诗作答:“旭日瞳瞳破晓霞,遥知妆罢下芳阶;那能化作桐花凤,一嗅佳人白玉钗。”
文茂的诗中,强烈地呼喊出他心底的愿望。晁采得诗,细细揣味,深知文郎的情意。
她冒雨来到院中池塘边,精心摘下池中莲蓬上的十颗青莲子,用一块锦缎包好,又遣小云送给文茂。包中还夹着一张纸片,写着一句话:“吾怜子{莲子}也,欲使君知吾心苦耳!”
文茂慢慢咀嚼着送来的青莲子,在苦涩中竟渐渐品味出一丝清香甘甜来。
他顿时悟出了苦尽甘来的道理,似乎看到希望就在前面,因而心头为之一振,霍然站起身来,不料却把放在膝头的一颗莲子弹出,落下窗外盛水的盆中。
他走出来正想去捡,刚巧一只喜鹊飞过,不偏不倚屙下一团粪便在盆中,真让文茂气恼,只好把盆中的水和莲子一同倾在院里的水池中。
过了一段时间,文茂发现,他家原本未植莲的池中,竟然长出一枝莲来。
开头很感讶异,仔细一想,那长莲处正是前些日子自己倾水的地方,那颗晁采送来的青莲子竟在文家生根发芽了。又过了几天,莲花开了,居然还是一株并蒂莲花。
一枝茎上相并盛开着两朵娇灼的红莲,它们相互依偎着,似乎有说不尽的爱恋。
见此景,文茂心中大喜,连忙写书信向晁采传达喜讯。
晁采见信,同样是喜不胜收,暗想:(并蒂莲开,欢好永谐,这一定是好兆头。)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九十二章 晁采与文茂
欣喜之余,晁采又找来朝鲜茧纸,在两面画上鲤鱼图形,鳞甲闪烁,栩栩如生。
她在鲤鱼腹中,藏上一帧诗笺,送给文茂,上面写着:“花笺制诗寄郎边,鱼雁往还为妾传;并蒂莲开灵鹊报,倩郎早觅卖花船。”此所谓并蒂莲开送吉兆,鲤鱼传书共心声。
虽然并蒂莲开,对晁采和文茂都是莫大的鼓舞,殷勤的小云频频为两人传送诗文,沟通了缕缕情思,但这些毕竟还是望梅止渴。两个相爱的人儿不能相见言欢,终究是莫大的遗憾。
时光悠悠,酷暑渐尽,转眼已是秋凉。
秋风过处,黄叶翻飞,凄清满目,夜来秋月澄冷,更增添了不能见面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这天晁母要到外地一亲戚家探视,路远需隔天才能回来,留下晁采和小云看守门户。
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晁采仔细思量,不禁怦然心动,霎时红晕浮上面颊,心头犹如小鹿乱撞。但是,今天若不趁机见上文郎一面,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想到这里,她下定了决心,悄悄叫来小云,要她把消息秘密传给文茂。
这夜月色朦胧,清风徐徐。待夜深人静时,文茂乘着月色,越墙来到晁家院中,但见风摇花影,惊得他心神不宁。蹑手蹑脚,登上窥云室,晁采正坐在镜前等他。
只见她身着杏黄薄衫,脸上并不施脂粉,含羞藏喜,斜倚在梳妆台旁,就像一朵正开的兰花;这边文郎,比往日益显英俊,身材修长,神情俊雅,布衣儒巾,那身影既熟悉又陌生。
两人都怔了一下,很快就不约而同地扑向对方,似乎为此都已等了一千年。
两情缱绻,万般风流。两人长久的相思与系念,都消溶在这一夕的温柔中。
窗外露出了微曦,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互相整好衣妆。晁采从头上剪下一束青丝,用丝带系好,送给文茂,并深情地望着他道:“好藏青丝,早结白头。”
文茂含泪接过,道别时,两人都已说不出话来。
回到家后,文茂把青丝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的枕头下。每天睡在枕上,他总嗅到枕下飘出阵阵如兰的幽香,引动他无限的遐思,也更加思念晁采了。
一夜思绪缠绕,使他无法入眠,索性披衣起身,就着孤灯写下一首七绝,聊以寄托情怀:“几上金猊静不焚,象床独卧对斜曛;犀梳金镜人何处,半枕兰香空绿云。”
一夕欢会之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
文茂因秀发的芳香不时由枕底透出,从而撩起对心上人儿刻骨铭心的思念。
在萧瑟的秋风里,文茂心情郁结,人也渐渐变得懒散不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来,甚至数日不理功课。
晁采在闺阁中也是如此,空对罗帐,懒于梳妆,每日望着天边白云,思君断肠,也是借诗抒怀:“枕簟生凉夜漏余,梦中忧惚觉来初;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白浪寄诗。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知。”
清冷的秋夜,两人隔墙同听雨打梧桐的声音,可是,咫尺天涯,有情人只能在梦中相会,醒来时只有空闺寂寂,孤灯相伴。
此时见到晁采言愁之诗,文茂更深生怜爱之心,挥笔饱醮深情,写下一诗,为两人的未来勾勒出一幅幸福甜蜜的幻景:“忽见西风起洞房,卢家何处郁金香;文君未奔先成渴,颛顼初逢亦自伤。怀梦欲寻愁落叶,忘忧将种恐飞霜;唯应分付青天日,共听床头更漏长。”
如果能得到双方家长的赞同,两人共结连理,前景自然美好。
只是儿女之事,两个少年人都羞于向父母启齿。他们所接受的礼教,都认为婚姻应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订终身是大逆不道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婚姻观念,他们一时难以冲破。
顾虑重重,美梦难以立刻成真,画饼充饥终归无用。
日日夜夜的刻骨相思,紧紧包围着少男少女,满怀的幽情无计排遣。晁采日益消瘦委顿,原本瘦削的腰肢,已不盈一握,就像一条能随风摇荡的弱柳。寒夜漫漫,孤枕难眠,更残漏静,忧思不绝。晁采信口吟唱着《子夜歌》,聊以藉慰自己的相思情怀。
她心想:(不知此诗为何人所作,词意竟与自己的情况不谋而合。天下为情所苦的人,原是那么的相通啊!)唱着唱着,不禁泪珠满腮,相思之苦借泪水聊作无奈的宣泄。
然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正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诗书往来越频繁,反而越增添相思之苦。
日日愁思,夜夜不眠,晁采最终忧郁成疾。
聪明的晁母,察觉女儿的病有些蹊跷,于是找来侍女小云,严加询问。见晁母并无恶意,小云将事情和盘托出,特别强调小姐与文茂相爱已久,不能分开。
晁母又爱又怜的叹息道:“才子佳人,本应成双;古人多有斩断儿女情思之母,我一定要成全他们。”幸好晁母是个明礼之人,本对文茂十分赏识,因此并不追究两人的儿女私情。
她深知心病还需心药医,女儿的病用药是治不好的,于是托了媒人说合。
文家父母自然是欣喜不已,连忙应承下来。
于是择一良辰吉日,一对相爱至深的有情人,终于结为百年之好。婚后两人互珍互爱,已能朝夕相伴,但时时还互以诗词传情,不忘过去那段苦恋的时光。
第二年,文茂要赴京城长安参加会试。
临别时两人缠绵难舍,晁采写下一首《春日送文茂之长安》诗表达惜别之情:“思君远别妾心愁,蹈翠江边送画舟;欲待相看迟此别,只忧红日问西留。”
文茂走后,晁采日日牵挂,常对着西北的天空呆望,心里盘算着,文郎此时行到何处?一路风霜,不知冷暖如何?晁采养有一只白鹤,名叫素素。
一天细雨迷蒙,晁采隔帘凝视窗外的绵绵雨丝,想起赶路的文郎,不禁愁思满怀,于是转头对素素念道:“过去王母有青鸟名诏兰、紫燕,都能运飞送书,你难道不能么?”
素素伸长了脖子迎向晁采,俯首若待命状。
晁采明白了它的意思,忙找到纸笔,写成绝句两首:其一:“牖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何事玉郎久别离,忘忧草树岂忘忧。”
其二:“春风送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她把诗笺仔细裹好,系在白鹤足上。白鹤冲天而起,直往西北方向飞去。
不久,文茂在京城顺利地通过了进士会试,录为进士及第;再经吏部复试,授职为淮南道福山县尉。金榜题名之后,文茂衣锦还乡,携带送信的白鹤素素返回家中。
晁采喜出望外,自然又和文郎有一番新婚般的温存。
后来,晁采随文茂往淮南赴任,协助文茂治理一方。
这对才子佳人终成恩爱夫妻,亲朋故旧与乡邻,都盛赞他们是“并蒂莲开,佳偶天成”。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晁采,只是个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混元伞。
此伞皆明珠穿成,有祖母绿、祖母碧、夜明珠、辟尘珠、辟火珠、辟水珠、消凉珠、九曲珠、定颜珠、定风珠,还有珍珠穿成“装载乾坤”四字。
撑开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转一转,乾坤晃动,能吸收宝物、兵器。
高峰跟晁采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琉璃瓶……召唤!三光神水!炽热红光!腐蚀绿光!冰冻蓝光!
——碧玉幡……召唤!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久,晁采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
便搂着晁采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晁采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九十三章 瀛洲台中的史万岁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隋朝的史万岁。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将,在《隋书》中有“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的记载。
史万岁的父亲史静,曾是北周沧州刺史。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北周和北齐战于洛阳城北之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
十五岁的史万岁,随父从军。他观察战场形势后,认为周军将败,并令左右换装离去。不久,周军果然大败,其父因此奇之。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率军平齐,其父史静战死,史万岁以忠臣之子,拜开府仪同三司,袭爵为太平县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
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六月,相州{今河北省临漳西南邺镇}总管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公开起兵反对杨坚。
史万岁随行军总管梁士彦,前往征讨。军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县},有群雁飞来,史万岁对梁士彦说:“请射行中第三者。”于是发弓射去,雁应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