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补充说明: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和秦叔宝}此时,李绩拿着一把宝剑,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李绩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李绩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李绩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金玉奴,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金玉奴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金玉奴,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金玉奴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宋朝的吕顺哥。
相传,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金兵紧蹑其后,乘势进攻,在建炎四年更深入浙东,进占临安{今杭州}。
但由于后援不继,渐成孤军之势,就大肆抢掠临安,火烧临安北返,也因此被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区区八千人围困在镇江焦山达四十八天之久。
可惜朝廷倚仗的却是秦桧,冠使往来,加紧与金人议和,同时加紧派员到各州征收田赋租税,以充朝廷用度,事情就从这里开始。
吕顺哥的父亲吕忠翊,被派往福州担任税吏,携家带眷来到了仙霞岭赤石镇。
恰好碰上建州民变,建州也就是现在福建的建瓯,民众一致推举范汝为做首领,反抗食粮征收政策。原本是十分单纯的事件,在有心人士的推波助澜下,竟然愈演愈烈。
交通断绝,秩序大乱,到处是风高放火,白昼杀人。
吕忠翊一行,只好在赤石镇暂时住了下来。几天后的夜里,乱民波及到了赤石镇,街上火光烛天,居民四散奔逃,吕忠翊也带着妻小摸黑逃离赤石镇。
在乱糟糟的情况下,吕顺哥一路向前狂奔,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也不见了父母,天明的时候被一小撮乱民强行掳去。
范希周是乱民头子范汝为的侄儿,与吕顺哥的相识、相交,是颇富戏剧性的。
此时范汝为已自封为天雄军大元帅,准备企图大举。为着收买人心,他故示大方地把掠夺而来的财帛和妇女,分别赏给有功的手下,而吕顺哥被分给一位小校。
吕顺哥是官宦人家的女儿,长得自然是细皮嫩肉,又正是十六岁的花季,破瓜年华。
小校心里高兴,把吕顺哥一把扛上肩头,欢天喜地回返住处。志得意满之余,一杯接着一杯,自斟自饮,狂饮黄汤。
吕顺哥瑟缩在墙角,对于那双不时投来的贪婪的眼神,心头为之惊惧不已。
夜已深重,残灯如豆,然而一切都没有发生。嗜酒如命的小军官已经沉沉醉倒,吕顺哥不顾一切趁机逃出魔窟。
吕顺哥故意弄成蓬头垢面的样子,漫无目标地踯躅在街头巷尾。经过变乱之后,十室九空,四处行人绝迹,家家关门闭户。饥肠辘辘的吕顺哥,终于晕倒在一间破庙附近。
有几名小混混正在庙廊下煮食香肉,吃饱喝足之余,悠然而坐。
看到有人倒卧在路旁,便把剩下的肉汤慢慢倒进吕顺哥的嘴里。
吕顺哥慢慢地醒来,睁开了大大的眼睛,便有人惊呼道:“哎,原来是个小妞!”
于是,大伙儿七手八脚把她抬进庙里,有人抓她的头发,有人按住她的手脚,有人强剥她的衣服,有人已经摆好架势,准备霸王硬上弓了。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有个人使她虎口余生,保住了清白。而这个人,自然便是范希周了。至于范希周是怎样来的,无从考究,大抵是天意安排吧。
吕顺哥在感恩戴德之余,在对方怜惜的目光中,泪随声下,呜呜咽咽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及随父上任途中遭遇民变的情形。
对方也表明自己是乱民首领范汝为的侄子,就这样吕顺哥被带到范希周的家中。
在范希周老母的撮合下,官家小姐吕顺哥成了乱民首领侄儿的娇妻。
在兵荒民乱的情况下,一个孱弱的女子在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情况下,成为乱民首领侄子的妻子不足为奇,难能可贵的是以后的事。
所谓“患难见真情”,范家母子庆幸能与官家女子成亲,更加爱护吕顺哥。
而吕顺哥对婆婆的慈爱和丈夫的专情,也逐渐萌生了强烈的信赖与幸福的感受。虽然一时无法挥去与父母分离的悲痛,但是新婚的喜悦,爱情的滋润,使她觉得生活充实快乐。
乱民的变乱毕竟成不了大气候,在韩世忠三万大军面前,迅速土崩瓦解。官兵全力搜捕余孽,范希周担心大祸就要临头。仓促间又无法携带老母、娇妻一齐逃走,于是一家三人抱头痛哭。
看来只有让范希周一人逃走了,范母从箱底取出祖传的鸳鸯镜,由儿子和媳妇各执一面,但愿今后能有重逢的日子,破镜重圆。
范希周逃命后,相依为命的婆媳二人,迎接不可知命运的摆布。一伙乱民终于在有一天闯进了这个没有男人的家庭。
在抗拒、打斗中,范母被一剑刺死。吕顺哥趁乱越窗而出,在惊恐万状中,没命地向外狂奔。
在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吕顺哥终于和她那到建州上任的父亲相遇了。
吕顺哥如实地告诉父母,她已经和范汝为的侄儿范希周成亲,而且夫妻十分恩爱。
吕忠翊听罢,默然不语。他认为女儿为贼人所占,是一场噩梦。
他轻轻劝慰吕顺哥,不可再对人提起,以后再替她物色一位如意郎君。
劫后重逢,悲喜交集,吕顺哥对父亲的态度十分不满,誓死不再谈婚论嫁。
不久,她父亲又因军功而被派到封州任职,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封川。痴情女子吕顺哥破镜重圆的愿望,看来是越来越渺茫了,整天抱着婆婆给的那面铜镜,饮泣不已。
一天,一个叫贺承信的,由上级机关派来督理税务的人,来到封州吕忠翊的衙门。自然,马屁是必须拍的,吕忠翊在自己家里设宴招待这位年轻人。这人虽年轻,但干练;既仪表堂堂,又彬彬有礼。吕忠翊公事之余,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可惜的是这人已有婚约在身。
人走了,吕忠翊怀着患得患失的心情来到后堂。这时,女儿跑来充满希望地告诉他,她偷听来客对话,口音十分熟悉,可能就是自己离散的丈夫。
父亲认为女儿简直是昏了头,一个姓范,一个姓贺,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干。
半年过去了,贺承信再度因公来到封州。吕忠翊拗不过女儿胡搅蛮缠,只得又把贺承信请到家中。吕顺哥从屏风后面看得真真切切,确实就是自己的丈夫。
她压抑住狂喜的心情,叫仆人将一面铜镜递到那个叫贺承信的人手里。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零四章 名将李靖
当贺承信一从怀里摸出另一面铜镜,吕顺哥便不顾一切地冲了出来,吓呆了坐在一旁的父亲。
毕竟是官宦之家,不提建州民变,吕顺哥与贺承信热热闹闹地又举行了一次婚礼。在欢快的鼓乐声中,在悠扬的喊礼声中,两情脉脉,有情人终成眷属。
祸兮,福之所伏。这成为岭南佳话之一。
其实,吕顺哥的离奇恩爱,是由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她和范希周的生死情结,产生于战乱之中,又因战乱而离散。
然而她守着那一点痴情,终于如愿以偿,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一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解。
吕顺哥受尽了颠沛坎坷的折磨,最终与范希周的鸳镜成双,再续前缘,为离乱纷扰的南宋殇痕岁月,凭添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吕顺哥,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混元金斗,可以生擒敌人,并且使敌人失去宝物和法力。
高峰跟吕顺哥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吕顺哥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吕顺哥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吕顺哥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正是唐朝的李靖。
李靖,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他是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他的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隆尧县}刺史。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
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他的舅父韩擒虎,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
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大业{605至617}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
这时,反隋暴政的农民斗争已风起云涌。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翟让、李密,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腐朽统治。
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遂“自锁上变”,将往江都,以告发此事。
可是,当他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俘获了李靖。
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
不久,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
李靖跟随秦王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的战役崭露头角。后来,他提出攻灭萧铣的十策,事实上取代李孝恭成为军事统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后梁,平定了萧铣的叛乱。然后,马不停蹄地参与平定江南,又击败东突厥颉利可汗。
后来,李靖指挥了大规模的反击吐谷浑的战争。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
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卫公兵法》。
后来,在进击吐谷浑时,利州刺史高甑生任盐泽道总管,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竟然心怀不满。
战事结束后,高甑生即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唐太宗令调查此事,弄清事实真相,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
从此,李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不久,李靖以功进封卫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又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绘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亲自征伐高句丽,就把李靖召入阁内,对他说:“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唯高句丽未服,亦有意乎?”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将,虽染病在身,仍表示愿意从行,对太宗说:“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太宗见他实在年老体衰,未同意他远征。
李靖虽未从征高句丽,但对前线的战事颇为关注。唐太宗进至驻跸山{今辽宁辽阳南}时,高句丽兵倾国出动,内部空虚。李道宗曾经请求率精兵五千,奇袭平壤,太宗未答应。
事后回京,太宗询问李靖说:“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
素以出奇制胜的李靖,以为太宗未能听从李道宗的计谋,便说:“此道宗所解。”
太宗询问李道宗,他说明了当时的建议未被采纳,太宗听后怅然说:“当时忽遽不忆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