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安禄山腹背受敌,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
潼关在哥舒翰的经营下,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西进长安的目标变得十分渺茫。
哥舒翰是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他认为,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北的广大地区,但手下尽是蕃将胡人,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决不会归心。
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到时趁势出击,大局可定。
当时形势也确实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奸相杨国忠也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不断派中使催促哥舒翰。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现在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
可惜唐玄宗此时已被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金玉良言。
他严词苛责,写出了遗恨千古的昏诏。
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他当然知道抗命的后果是什么。
天宝十五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唐军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
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叛军依山傍水精心布阵,只等唐军闯入伏击区。
初八,决战打响了。王思礼率五万精锐一马当先,庞忠等人率十万大军紧随其后。还有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
叛军故意示弱,队伍不整。唐军果然中计,一路前行,被诱进隘路。
山上无数滚木檑石如冰雹般砸下,唐军在隘道上却没有周转余地,死伤枕藉,遭到重创。
哥舒翰眼见大势不好,急令毡车在前面开路。
叛军早有后手,把数十辆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烈焰熏天。
唐军看不清目标,只知道胡乱放箭。直到日落时分,弩箭用尽,才发现没伤到敌人分毫。
此时,叛军统帅崔乾祐,命令精锐骑兵从唐军背后杀出,前后夹击。唐军根本发挥不了人多的威力,乱作一团,溃散逃命。掉进黄河淹死的,就有几万人,绝望的号叫声惊天动地。
黄河边的唐军,争相挤上运粮船。由于超载,几百艘运粮船最后都沉入了黄河河底。
剩余的唐军把军械捆绑在一起,以枪当桨,划向黄河对岸,最终上岸的士兵仅有十分之一二。
在潼关城外,挖有三条堑壕,均宽二丈,深一丈。
逃回的唐军坠落其中,很快就填满深沟。后面的人踏着他们的身体,才跑回潼关。哥舒翰清点人数,二十万大军,只剩下八千人。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一十章 五云锁仙屏
叛军潜锋蓄锐,引诱唐军弃险出战,决战之际,又假装不敌,引诱唐军进入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而付诸东流。
诗人杜甫在他的《潼关吏》中感慨:“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
哥舒翰收拾残兵败将,重新守住关口,想继续与敌人周旋。
叛军稍事休整,就向唐军直扑过来。
哥舒翰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拨归仁等人,眼见大势已去,便打定主意,劫持了哥舒翰,将哥舒翰的双脚绑在马腹上,连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往东去。
这时,叛军将领田乾真赶到。火拔归仁就投降了他,几十名唐军将领被送往洛阳。潼关失陷了,长安岌岌可危。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得意洋洋的道:“你过去一直看不起我,现在怎么样!”
哥舒翰此时却完全没有了英雄胆色,居然跪在安禄山面前,伏地谢罪:“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陛下是拨乱之主,天命所归,现在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我为陛下招降他们,可一举平定这三方唐军。”
安禄山大喜,便将哥舒翰封为司空,又命人将火拨归仁拖下去斩首示众,以此向哥舒翰示好。
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为国家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
安禄山大失所望,就把哥舒翰囚禁在禁苑之中。
灵宝之战使战场形势急转而下,唐玄宗只得带着杨贵妃姐妹,还有自己的皇子、皇孙,加上官员和禁军数千人,仓皇逃往蜀地。
队伍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禁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杀掉了杨国忠及其党羽,又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皇太子李亨在众人的拥戴下,来到朔方,指挥抗敌。
七月,他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登基,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奉为太上皇。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在洛阳自称皇帝。
唐军集结几十万兵力,加上数千勇猛善战的回纥骑兵,采用梯次配置、两面夹击的战术,接连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安庆绪大败之后,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固守。
临行前,他将哥舒翰等三十余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
哥舒翰一代名将,死得如此窝囊。他屈节求生,也只不过多活了一年而已。
大唐朝廷没有忘记哥舒翰以往开疆拓土的功劳,追赠他为太尉,谥号武愍。
清朝的吴镇,在《题哥舒翰纪功碑》写道:“李唐重防秋,哥舒节陇右。浩气扶西倾,英名壮北斗。带刀夜夜行,牧马潜遁走。至今西陲人,歌咏偏童叟。
渔阳烽火来,关门竟不守。惜哉百战雄,奸相坐掣肘。平生视禄山,不值一鸡狗。伏地呼圣人,兹颜一何厚。毋乃贼妄传,借以威其丑。不然效李陵,屈身为图后。
英雄值老悖,天道遘阳九。终焉死偃师,曾作司空否。轰轰大道碑,湛湛边城酒。长剑倚崆峒,永与乾坤久。”
哥舒翰将大唐的武功推向了极盛,四海归心,天下一统。
由于皇权制度不可避免的缺陷,大唐盛极而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哥舒翰死不逢时,晚节不保,一世英名,化为流水。在哥舒翰死后,如日中天的大唐盛世悄然落下了帷幕。
在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中,收进了一首题为《哥舒歌》的五言绝句,写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的内容,充分地反映唐代居住在陇右一带的黎民百姓对哥舒翰的信赖和赞颂。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哥舒翰,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五云锁仙屏。
此宝用无数人兽精魂戾魄,与乾天罡煞之气合炼而成,横亘在珠灵涧的斜角上空,看去长只数十丈,高仅十丈,一色深黄,时有光影闪变。
此时,哥舒翰拿着一把长柄宝刀,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哥舒翰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哥舒翰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哥舒翰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张丽容,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张丽容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张丽容,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张丽容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元朝的朱小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张继写的诗,使姑苏城在历史上大大出名。
元顺帝年间,姑苏城又出了一位才女朱小姬。她的才情和风流韵事,给姑苏又凭添一段佳话。
相传,姑苏仓浪亭畔住着一家殷实的商人,主人往返于苏州、宛洛之间,批发南北杂货;娘子则过着呼奴唤婢,锦衣玉食的生活。
一天,朱家娘子正在午睡,忽然梦见神人以犀钗投在她的怀中,于是感而成孕,生下一个女孩,便取名犀生,就是后来的朱小姬。
朱小姬自幼聪明,四岁时已能认字。朱家更是请人教读,不数年间就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邻里都说:“朱家女儿,聪明无比,将来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元顺帝时期,天下已成汹汹之势,四处盗贼蜂起。朱父在外出经商的路途上,终于一去不返。
这年朱小姬才十岁,里巷豪强肆掠,朱家母女饱受欺凌,终于在族人及豪强的强取豪夺之下,迅即家道中落,生计难以维持。
在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后,朱小姬的母亲狠心将她卖给了姑苏的豪富之家俞家,更名俞葵,这年朱小姬十二岁。
俞家是姑苏的诗礼人家,可说是“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远近的名流缙绅,多喜欢到俞家的园林,盘桓流连。
渐渐地由于俞老太爷年老体衰,几个儿子又不能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反而多由家姬俞葵代替,与各位名士诗文酬应。
朱小姬是一位有个性的女孩子,写下来的诗都署名朱小姬,不屑于以俞葵自居。这些诗大多用浣花笺写下来,字迹纤巧,词意清丽。
这时的朱小姬,已出落得风骨媚人,玉肤雪貌。可惜俞家的儿子个个都不中朱小姬的意,已解风情的朱小姬就常常闭门焚香鼓琴,为哀凤求凰之音,听到的人没有不叹绝。
她这时留传下来的一些诗词,都表露出她这种心情。
“落尽棠李水拍堤,萋萋芳草望中迷;无情最是枝头鸟,不管人愁只管啼。”
这是一首题名《春归》的七言绝句,由景物更替衬托出心情的落寞。
此外,譬如《咏梅》诗中的:“可怜不通知音赏,零落残香对野人。”
如《鹤赋》中的:“何虞人之见获,遂羁落于轩墀,蒙主人之过爱,聊隐迹而栖迟。”
还有《咏虞姬》诗中的:“贞魂化为原头草,不遂东风入汉郊。”
或自怨自文,或似怒非怒,都是直抒胸臆。
那么,是不是就完全没有朱小姬中意的人 ?'…87book'
不,至少有一个人,深深地刻印在朱小姬的心坎上,无法忘怀。
这个人就是游学江南,几度到俞家,与朱小姬有数面之缘的郑翰卿。
郑翰卿,《录鬼簿》说他曾“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闻天下,声彻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者,皆知为德辉也”。
他是元末最有名的才子,写有《倩女离魂》等杂剧十八种。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一十一章 瀛洲台中的李光弼
郑翰卿写少女思念情人,是那样的柔情婉转,美丽动人:“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杨花陌上,趁春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再如他写游子飘零,抒发出怀才不遇的感情,流落他乡的感慨,特别能引起封建时代失意文士的共鸣:“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干,栏干在天外倚。泪水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骛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容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怎奈我身贫归未得。”
这样一位情致凄婉的男士,能得到女士的青睐,自然不在话下,更何况是朱小姬这样有才情的女孩。
在元末扰攘的世局中,物阜民丰的江南起初尚能维持粗安的局面,但渐渐地姑苏也嗅到了纷乱与烽火的气息,朱小姬随同俞家迁移到武林{今日杭州}。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朱小姬常常坐着画舫,徜徉于风光明媚的湖上,穿梭于田田荷叶之中。
一天,朱小姬忽然见到长堤绿荫中有人在向自己频频招手,驶近定睛一看,竟是自己日夜牵挂的情人。异地重逢,倍感亲切。而完全陌生而新鲜的环境,使昔日的顾虑及藩篱尽形拆除。
他们爽朗地笑着,热情地互道分别后的一切。
当天晚上,朱小姬便随同郑翰卿,回到他寄居的西陵韩庄。
明月为证,两人的情感居然有了破格、意外、疯狂的发展。
正如在旁边看得分明的陈伯孺,在赠给朱小姬的诗中所说:“相逢刚道不魂消,抢得人和曲未调;莲子有心张静婉,柳枝无力董妖娆。春风绮阁流苏帐,夜月高楼碧玉萧;莫忆西陵松柏下,断肠只合在今宵。”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