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但又想:(毕竟魏兄为长,先行议婚是情理之宜,自己还吃什么醋呢。)
于是心中释然,诚心诚意地向魏兄道贺。
不久,秋闱之期临近,魏撰之与杜子中邀请闻俊卿同赴省城参加乡试。
不料一直身体健康的闻俊卿突然推说身体不适,不想去参加乡试。
魏兄杜弟直劝他克服些困难,由他们俩一路上尽力照顾,共同攻下举子之业。但闻俊卿竭力推辞,只催他们兄弟两人抓紧时间上路,魏杜两人只好带着遗憾赶往成都。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二十六章 闻蜚娥与杜子中
其实闻俊卿并没有染上什么疾病,却为什么要放弃科举前途,不去赴考呢?
这事说起来还大有奥秘,原来闻俊卿并不是男儿郎,他所说的姐姐闻蜚娥,其实就是她自己。
蜚娥的父亲是绵竹的世袭指挥,曾中过武举,累官至参将。将门出虎女,蜚娥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勤习弓马,练就一身武艺。同时又热衷于诗书,精通经史,可谓文武双全。
蜚娥十七岁那年,突发奇想,于是女扮男妆,用俊卿之名参加了县试,居然顺利地中了秀才,并且名列同科榜首。县试时,结识了魏撰之与杜子中,三人十分投缘,所以来往越来越密,闻蜚娥便一直保持着男儿身份。
日久生情,时间一长,裴娥对魏兄和杜弟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柔情,却辨不清更钟情于哪一个。一时觉得魏兄老成稳重,可托终身;一时又认为杜弟俊雅温和,实在是好伴侣。
她心想:(将来姻缘,总在两人身上。)
然而,究竟选谁,她始终拿不定主意,于是趁着那次郊游的机会,设计了一个以箭定终身的方法,心中暗祷:(天定良缘,箭落谁手,便是有缘之人!)
她把命运交给了苍天作主,最后见带箭的乌鸦在魏兄手中,于是暗暗把自己的终身许给了他。
这次不肯与他们同去参加乡试,是提心一旦中了举人,名声闹大,暴露了身份,最后无法收场。不久后,乡试发榜,魏撰之与杜子中双双中举,闻蜚娥自然也喜在心头。
第二年开春,魏、杜两人又结伴入京,赴礼部会试。
蜚娥则留在家中,每日里为他俩祈求上苍保佑。谁料那边京城的会试尚未结束,这边闻家却大祸临头,闻参将因与安绵兵备道互生争执而被诬陷下狱。
就在闻蜚娥为父亲的冤案愁眉不展时,京城传来了魏撰之、杜子中两人同中进士的佳音。
这仿佛是一股春风吹入了闻蜚娥冰冷的心头,她看到了为父伸冤的一丝希望。
于是,她毅然穿起男装,带上可靠的家仆,前往京城,希望通过魏、杜二人新科进士的关系,打通关节,为父辨白冤案。她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成都时,投宿于一家清静的客栈。
安顿好行李后,天色尚早,闻蜚娥在临窗的桌前坐下,默默地想着心事。
谁知她端坐窗前的身姿,恰恰映入了一位姑娘的眼帘,姑娘被这个俊雅小生的容貌吸引住了。
细细打量之下,只见他眉头紧锁,仿佛心事重重,更惹得姑娘芳心摇动。
这位姑娘是当地少卿之女景氏,这天来舅父富员外家做客。
富员外家与蜚娥所宿的客栈紧邻,恰巧景小姐住的房间窗户又朝着蜚娥的客房,中间虽隔着一道院墙,但两个楼上的房间之间没遮没拦,能对望得一清二楚。
景小姐动了芳心,深情脉脉地偷视着对面的蜚娥。
而蜚娥正心乱如麻,根本不曾注意到对面窗口的绝色佳人。景小姐忍情不住,便暗中央请富员外家的一个仆妇,拐弯抹角地给蜚娥一篓南充黄柑和顺庆紫梨。
蜚娥被这个不速之客的盛情弄得莫名其妙,乖巧的仆妇指了指对面的窗口。
蜚娥抬眼望去,只见一位娇媚可人的姑娘,正对这边暗送秋波,当即明白了仆妇的来意。
蜚娥当下不便说明身份,只好写了一首诗,表示婉拒之意:“为念相如渴不禁,交梨邛橘出芳林;却惭未是求凰客,寂寞囊中绿绮琴。”
诗笺由仆妇传到了景小姐处。正陷痴情之中的景小姐,心思迷离,一时竟误解了蜚娥的诗意,只当他是如当年司马相如渴慕卓文君一样,对自己有意,只是心存胆怯,不敢贸然相求。
于是含情和诗一首,以表明自己的心愿:“宋玉墙东思不禁,但愿比翼止同林;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操焦尾琴?”
闻蜚娥见诗,知道景小姐曲解了自己的态度,正不知所措之时,忽听店家来报:“富员外前来拜见公子。”她越发摸不清头绪了,但也只好起身相迎。
寒暄客套一番之后,富员外表明来意。原来,他是受外甥女之托,前来提亲的。
蜚娥顿时乱了方寸,不知如何才好。
富员外极力催劝,她只好提出:“晚生才疏学浅,无功无德,不敢高攀豪门千金!”
富员外知道外甥女心意已坚,便竭力劝导闻公子无须顾虑,只要两情相悦,其它都不足为道。
富员外盛情难却,蜚娥思前想后,忽然计上心头:(何不趁机为杜子中兄弟订下这一份良缘,到时候四人成双,岂不皆大欢喜!!)如此一来,她便答应了景小姐的婚事,只是推说此行是要赴往京城办理要事,待事毕之后再来迎娶。
事情办得十分顺利,富员外自然是喜出望外。
然而闻公子急着要走,不及先行定婚,于是他向闻公子讨一个信物。蜚娥一时之中找不到合适的物件,只好掏出当初魏撰之所赠的羊脂玉闹妆,送给景小姐充作订情之物。
蜚娥到了京城,寻到杜子中的住处,而这时魏撰之已于几天前离京返乡了。蜚娥说明了来意,杜子中十分关心,将他安慰一番,留他住在自己房中,商量如何营救闻父之事。
这一夜,一对同窗挚友同床而卧。幸而久别重逢,话语不断,一夜未曾解衣宽带安睡,所以闻蜚娥没有露出破绽来。第二天一早,蜚娥匆匆出门办事,不慎将一卷文稿遗漏在枕畔。
杜子中随手翻翻,无意中发现了一幅草稿,上面写着:“成都绵竹县信女闻蜚娥,焚香拜告关帝真君神前,愿保佑吾父闻确冤情早日大白,自身安稳还乡,竹箭之期,闹妆之约,各得如意,谨疏。”见此草稿,他疑窦顿生,仔细辨认,确实是俊卿兄的笔迹。
(他不是说家中姐姐名叫蜚娥么?难道就是他自己?)再联想他平日里的言语举措,确实流露出一些女孩子家的痕迹。杜子中心中一阵狂跳,惊喜地喊道:“原来俊卿是一个姑娘!”
他本与俊卿感情极好,逗趣时还曾说过:“弟若为女,必当嫁兄”、“兄若为女,必当嫁弟”之类的话,如今果真应了,难道不是天赐良缘么……怎不叫他喜不自禁。
闻俊卿回来后,杜子中试探着问:“闻兄莫不是闻姐吧?我昨夜做了个梦,梦见你嫁给了我。”
蜚娥瞥见那卷书稿,知道秘密已被他揭穿,羞红了脸,低声道:“我确实是闻蜚娥,一向蒙杜兄关照,无奈姻缘之事已为天定。”于是将射箭定缘的事,告诉了杜子中。
杜子中大笑道:“如此说来,竹箭先落到谁手中,你就嫁给谁?”蜚娥含羞点头。
杜子中接着道:“那天竹箭本是我先拾得,后交给魏兄察看,我还记得箭杆上刻有‘矢不虚发,发必应弦’八个字,可是真的?”
闻蜚娥无言以对,羞答答抬眼看定杜子中,秀目中含情溢爱。
其实,蜚娥更中意的似乎还是杜子中,只是当初求天定缘,误许了魏撰之。
今日既然真相大白,她为什么不顺应天意呢!杜子中读懂了她目光的含意,只觉心头一股热流奔涌,情不自禁地伸手把伊人揽入怀中,温存抚爱之后,共入罗帐……
天亮时,两人并肩坐在床上,喁喁低语,一方面商量营救父亲的方案,一方面考虑如何将成都的景小姐介绍给魏撰之,以不负竹箭之约。
杜子中央托吏部的友人,先把闻参将的死对头安绵兵备道调往广西,然后偕同蜚娥回乡,到地方官府逐一打点。既然安绵兵备道已走,其他人也无心追究闻参将的罪名,何况都不愿得罪了新科进士,所以闻参将的冤案很快洗清,仍然官复原职。
闻参将出狱后,得知自己的事情全靠杜进士费心周旋,便对蜚娥道:“如此大恩,何以为报?”
蜚娥笑眯眯地回答:“翁婿之间,何须报答!”便趁机将自己已向杜子中许婚之事禀报了父亲。
闻参将得了这么一个乘龙快婿,还有什么话说呢!
蜚娥与杜子中双双来到魏家,把事情的本末,详细告诉了魏撰之。魏撰之先是惊讶不已,接着又向他俩道过喜。后来又听说,蜚娥已代自己定下一门佳亲,心中十分高兴,又谢了蜚娥。
紧接着,闻、杜、魏好友三人一同来到成都,向景家提亲,并向景小姐阐明了真相。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二十七章 名将耶律休哥
景小姐先是为自己的错投桃李而羞愧难当,继而听说蜚娥已为自己订下了一门亲事,对方已登皇榜,就是眼前这位高大稳重的魏进士;而且当初所赠羊脂玉闹妆也是魏进士之物,心想也算奇缘,便高兴地答应下来。
于是,两对新人同时举办了婚典,约定同日同时各入洞房,虽是移花接木,颠颠倒倒,但也离不了天定良缘,终究各得其所。
婚后,魏撰之取出当初射乌鸦的竹箭给景小姐观看,景小姐说:“玉闹既归妾身,竹箭也该还给人家了。”
魏撰之认为有道理,于是提笔写了一封短柬,上书:“既归玉环,返卿竹箭,两段姻缘,各从其便。一笑一笑!”
竹箭连同短柬,送到了杜家。杜子中与闻蜚娥见了大喜,当即戏答一柬:“环为旧物,箭亦归宗,两俱错认,各不落空。一笑一笑。”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闻蜚娥,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白玉环,投掷攻击,百发百中。
高峰跟闻蜚娥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闻蜚娥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闻蜚娥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闻蜚娥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大辽的耶律休哥。
耶律休哥,生于938年,死于998年,字逊宁,辽代中期著名将领。他是契丹族人,耶律倍、耶律德光的族兄弟,隋国王耶律释鲁之孙,辽太祖的族兄、南院夷离堇耶律绾思之子。
耶律绾思为世宗、穆宗族叔,景宗叔祖,圣宗同族曾祖。初为郎君,应历末年,官惕隐。景宗乾亨二年{980}为北院大王,拜于越,总南面戍兵。
圣宗统和元年,为南京留守、南面行营总管,总边事。四年,封宋国王。
十六年薨,圣宗诏立祠南京。
耶律休哥戎马一生,自高梁河之战始,至徐河之战止,经历了宋太宗一朝辽宋战事全程。
他作战时“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有勇有谋,胜多而败绝少;平日里“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保境安民,是辽代文武双全的人才。
耶律休哥的祖父释鲁,字述澜,“骈胁多力,贤而有智”,因设计免除了对突厥的岁贡,引导契丹人民“种树桑麻”而享有盛名,重熙年间,受封为隋国王。
耶律休哥之父绾思,曾为南院夷离堇,总管军马;耶律休哥“少有公辅器”,早年随北府宰相萧干征讨乌古、室韦二部,积功升至惕隐。
辽景宗保宁五年{973年},率兵讨伐党项部落又立战功。
这一时期,辽国达于极盛,“威行大漠,震服百部”,疆域东临黄海,西抵金山,北至胪朐河,南濒白沟,幅员万里、地广兵强,人口四百余万,成为雄踞北方的霸主。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国力雄厚,有意收复燕云十六州,史称“甲兵之盛,近代无匹”。
起初,宋辽两国关系融洽。970年,辽景宗命涿州刺史耶律琮,致书宋知雄州事孙全兴,请求通好。974年3月,双方使节往来报聘,达成和议。
但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双方都在为最后的决战积蓄力量。
在这历史的风口浪尖儿,一代名将耶律休哥迎来了人生的顶峰。
纵观宋辽数次大战,宋方其实在综合国力上是占着绝对优势。辽国人口不过四百余万,其中还包括大量的汉人;而北宋统一南方后,仅户一项就接近四百万。宋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有优势,设有专门的军器作坊,生产的各种武器不仅“颇致犀利”,而且产量很高。
北宋的床弩威力巨大,一次可同时发射几十支箭,抛石机可将百斤重的石块发射到五十步以外。在火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