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说好了规则,陆季和转身到院墙下拨了一把青草,分给娉娉一半。两人到院里的石凳上,便开始了游戏。两人斗草斗得正来劲,没觉察张淑仪已出了厨房,来到他俩身后。
张淑仪没有惊动他们,悄悄地站在一旁观战。
斗草的游戏无需用智,全靠运气,所以双方输赢的机会大致相同。
张淑仪看了一阵子,见丈夫总是输得多,赢得少,不禁有些奇怪。
再留心细看,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陆季和是故意让着娉娉的。他抽到草后,常常不动声色地在手中掐掉一小截,这样与娉娉的草一比,总是短一点。
他便心甘情愿地伸出手来,让娉娉用一块小木板,轻轻地打一下。
再瞧娉娉的神态,赢了并没有多少喜悦,更多的倒是羞涩,瞧陆季和的眼神总是躲躲闪闪,拿板子打对方的手是慎之又慎,轻之又轻,像是带着一种爱怜和心疼。
他们两人莫非心灵有约?
张淑仪顿生疑窦,但从平日里来看,他们主仆两人都是循规蹈矩,决非浅薄之人。
张淑仪感到其中颇有蹊跷,却不动声色,装作是刚走过来,招呼了两人,再赶路去看龙舟赛。
端阳节的河边热闹非凡,远远近近赶来看龙舟的人把岸边围了个水泄不通,更有那些卖粽子、咸蛋等小吃的贩子穿梭其中。
张淑仪主仆三人,好不容易挤出个空档,站在河滩上等着龙舟赛开始。张淑仪居中,陆季和与娉娉各站一旁。
不一会儿,锣鼓齐响,几条装扮得红红绿绿的龙舟驶出来,在众人震天动地的呐喊声中,宛如离弦的箭一样朝下游冲去。
龙舟上的汉子们拚命地舞动木桨,十来个人动作整齐一致,煞是有趣。
看龙舟的时候,张淑仪无意地收回了一下目光,瞥了一眼身边的丈夫,却发现他的目光正落在一旁的娉娉身上,那目光中藏着一种火辣辣的渴望。
张淑仪的心不由得‘咯噔’沉了一下。
陆季和似乎觉察到了妻子的反应,慌忙把目光移向河面,脸上不知不觉地露出愧色。
两人真的有意?似乎还在隐隐约约中。
张淑仪无心再看沸腾的龙舟赛,暗暗思索着丈夫与娉娉的微妙关系,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到身旁的娉娉身上。
这丫头还真出落得有模有样了。最惹她注意的,还是娉娉高耸的胸脯和浑圆的臀部,听人说这可是适宜怀孕生子的身胚子,哪岂不是……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三十一章 瀛洲台中的狄青
张淑仪想到了索性成全丈夫与娉娉的隐情。
娉娉在她身边长大,品性脾气她都了解,确实是个本分而善解人意的好女孩,给丈夫娶了作妾,既合了他俩的心意,又可以为陆家生子添嗣,也去了自己的一块心病,不是一举三得么?
主意已经打定,这天夜里,张淑仪对丈夫特别亲热,紧紧地搂着他,仿佛生怕他从自己身旁飞走。第二天醒来,她写了一首诗,悄悄放在丈夫的书桌上。
诗是这样写的:“郎君最爱婢娇憨,脸际眉间笑语含;怪的昨日闲斗草,输她两次得宜男。论心我亦喜温柔,每有新诗与唱酬;今日唤她才一看,羞红双颊便回头。
闲时说到眼前春,一个娇羞一个嗔;戏语两家都莫恼,明年罚我作冰人。今番望眼总盈盈,撮合何难要妾行;但得同心欢结后,大家怎样谢侬情!”
心意竟是这样大度宽容!她先调侃了丈夫与娉娉之间暗藏的春情,一个是羞人答答着不胜情、一个含情脉脉却故作正经;接着却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心甘情愿认罚为他俩做冰人{媒人};还说待你们欢结同心后,怎样来谢我这个大媒呢?诙谐之中充满着豁达。
陆季和见诗后,大吃一惊,没料到自己藏在心中的隐情被妻窥破,妻子不但不怪罪自己,竟然还好意促成,真是胸宽若海呀!
他自己却不好意思起来,当妻子问起他意下如何时,他竟低头不语。
于是,张淑仪又去向公婆禀明了自己的意愿。
公婆也十分惊叹于她的大度。而为儿子娶妾延嗣,本是他们的心愿,既然媳妇主动提出来了,他们欢喜地答应下来,嘴里直念:“真是委屈贤媳了!”
不久后,陆家就办了为儿子娶妾的喜事,其中的大小事情,都是由张淑仪一手操持的。
其实她心中也不免有一些失落感,可一想到大局为重,就又释然了。
从侍婢升为妾,娉娉十分感激张淑仪的厚爱;可她又觉得,自己凭空夺了女主人的一半夫爱,实在是有愧于女主人。
因此,当陆季和对她施以爱意时,她总羞答答,勉力推辞,劝丈夫多和大妇亲热。
而陆季和则对妻妾各有所爱。对妻子他是敬爱,对娉娉则是怜爱。两人各有一种魅力,他恨不得全搂在怀里。
娉娉毕竟是新妇,婚事又是妻子一手促成,所以垂爱娉娉时,他的心中难免有一份愧疚,在张淑仪面前则露出一种尴尬模样。
见他想爱又不敢爱的模样,张淑仪心领神会,知道他们都碍着自己的面子不敢尽兴,于是又出诗一首,加以引导:“不妨暗里通眉语,未许人前便自成;喧宾莫思轻夺主,折桥犹未到过河!”
诗中有怂恿,有默许,有调侃,有告诫,对丈夫与娉娉如何掌握分寸,调教得清清楚楚。
陆季和与娉娉心里有了数,再也不像开头时那样拘束,夫妻三人相处得十分融恰。
娉娉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侍婢身份,婚后仍然像过去一样操劳家务,对张淑仪仍然执侍婢之礼,言谈举止,谨慎小心,不敢有一点张狂之态。
张淑仪殷殷劝导娉娉不妨随意些,娉娉却自有主张,还写了一首诗,答付女主人:“欲通私语怕娘嗔,但任娘行笑妾身;举止本来羞涩甚,大方何敢学夫人。”
妻子宽容大度,侍妾通情识礼,陆季和可真是大享了齐人之福。
为报妻妾厚爱,他不偏不倚,平分春色,一家人皆大欢喜。
一年后,娉娉产下一子,取名“合继”,意思是要合并继下大小两位母亲的美德。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张淑仪,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万里起云烟。
此宝其实是一种火箭,不需拉弓,随时可用,目标精准,而且覆盖面广。
高峰跟张淑仪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万里起云烟……召唤!绝对命中!
不久,张淑仪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张淑仪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张淑仪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北宋的狄青。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
狄青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身长七尺,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
他出身贫寒,从小就胸怀大志。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
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
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
又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
在四年时间里,他参加大小二十五次战役,身中八箭,却从不畏怯。
狄青面有刺字,善骑射,勇而善谋。每次出战,他都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因而立下累累战功。
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声名也随之大振,最终受封护国大将军。
西夏人送他“面涅将军”称号,对其既怕又敬。
朝廷中的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
康定元年{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
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
皇祐年间,广源蛮侬智高入侵,先后攻陷宋朝数州之地,并围困广州达两月之久。
朝廷派遣的增援部队屡战屡败,仁宗感到极度失望,又一次想到了狄青。
狄青也在仁宗最需要他的时候主动请战,并且向仁宗保证,有能力平定叛乱。
他慨然道:“我起自行伍,要报效国家,惟有上阵杀敌,愿亲率大军,前往平叛,誓将贼首捕获,押至殿门之下。”
仁宗听罢狄青的陈述,非常感动,似乎看到了宋军胜利的希望,便让狄青统一指挥岭南诸军。
狄青到前线后,最初按兵不动,令大军休整十天。
侬智高得到情报,放松了警惕。不料狄青在侬智高防守松懈的第二天,一昼夜急行军,率大军越过昆仑关,在归仁铺摆好了阵形。
侬智高失去了昆仑关天险,只得拼死力战。
其兵势很盛,宋军前锋孙节力战而死,前阵眼看就要抵挡不住,诸将大惊失色。
这时,狄青从容站起,手持一面白旗,向上一挥。
他从西北带过来的蕃落骑兵,从左右两侧同时杀出,直插敌阵。
至此,侬智高军全线溃败,狄青挥军掩杀五十里,直下邕州城。
有关狄青与侬智高归仁铺之战,宋人笔记的记载很丰富,战况非常精彩。
其中尤其强调了狄青善于用智。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三十二章 北宋第一大帅哥
据说,在大战前,狄青为着鼓舞士气,暗地里准备好一枚两面均相同的铜钱,誓师时,便用这枚铜钱当众占卜道,若得正面,我军必胜。
结果连掷数次,尽得钱的正面,使军士以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接着连续三夜大设宴会,命军士夜里尽情歌舞,自己则假借醉酒的名义,退席而暗夺昆仑关。
其事虽不一定全是事实,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将。
狄青能顺利讨平侬智高,除了自身善于用兵,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仁宗的信任。
时人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论:
“为将之道,有三:曰‘智’、曰‘威’、曰‘权’。
观狄青讨伐侬智高,狄青可谓是能施其智而奋其威,在当世都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狄青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好的发挥,是由于仁宗将指挥大权授予了他。这就是得君之权的典型。假使狄青没有得到君主的专任之权以方便他行事,他何以会创下如此辉煌的战功。”
按宋朝惯例,武将领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为副,以宦官监军。
仁宗却毅然破例行事,独任狄青全权负责岭南的军事。
至捷报传来,仁宗大喜道:“朕常观魏太祖曹操雄才大略,然而多是诡诈的手段;唐庄宗李存勖也算是豪杰,行军打仗,基本上没有失败的,但即位后,沉迷于游猎而没有节度,对臣子的赏罚也不讲规则。这两个皇帝,只具备将帅之才,而无人君之量,可惜啊!”
显然,仁宗对自己知人善任很是得意,在狄青征南凯旋而归不到一个月,更是力排众议,升其为枢密使。
仁宗欲拜狄青为枢密使时,朝野舆论大哗。
宰相庞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劝说仁宗:“曹彬战功卓著,但太祖当时也只是赏赐给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枢密使职位。”
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们极力反对的情况下,仍将没有什么过失的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以狄青补枢密使。狄青被拜为枢密使,何以会有如此的轰动?
其原因之一是升迁的速度过快,二则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为枢密使。
这两条均与赵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违背了太祖立国以来防制武人的国策。
枢密院为掌控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来,武臣出掌枢密院渐成忌讳,最后形成专以文臣为枢密使的惯例。
仁宗这一个有悖常理的任命,为狄青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狄青由于仁宗的鼎力支持,得到这一不寻常的升迁。这一现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所接纳,也引起朝野上下对狄青举止的瞩目和揣测。
一次,狄青家夜间焚烧纸钱,祭奠祖先,事先偶然忘记了通知负责消防的厢吏,结果厢吏连夜报告开封府。
虽然府吏迅速赶到时,“火”已灭了许久,但第二天,?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