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拆迁工





意跟他过不去,称他为藩王也毫不为过。同时东北的社会构架和自然地理环境,又为张云飞提供了毫无阻力的改革的空间和资源。
  一切的一切都在按照张云飞的预定计划方向上前进。
  第240章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正当张云飞幻想着他未来的东北工业基地的时候,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后,张二走了进来。
  “少爷,大事不好了!”张二气喘吁吁的说道,显然是一路跑到后宅来的。
  张云飞挥挥手,两个小丫头停止了给张云飞的推拿按摩,施礼后转身进入内室。张云飞扭扭脖子,问道:“何事大惊小怪的!”
  张二平静了一下呼吸节奏,说道:“刚刚从朝堂上打听到的消息,皇上下特谕,罢免了汉族首领军机大臣翁同龢,将翁大人开缺回籍了!”
  “啥!”张云飞有些吃惊的问道:“说清楚了,是皇上将翁同龢撵走了的?”
  张二急忙点点头,应道:“千真万确!除了几个参与议事的军机大臣以外,满朝文武百官都炸了锅了,议论纷纷。”
  翁同龢的被罢免,张云飞虽然有些免疫,但是还是吃惊不小。照理说,翁同龢作为光绪帝的老师,对于光绪帝的忠诚度可以达到120%了。作为帝党的核心成员,可以说没有了翁同龢的帝党,将会是手无缚鸡之力。因为帝党中,握有实权的人物就只有翁同龢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光绪帝的身边唯一令慈禧的后党集团记恨的便是这个翁同龢了。可是后党的人若是没有足够的理由,是无法将翁同龢踢出中央权利网的。因为翁同龢是帝师,他老爹也是帝师,翁同龢又是状元,他大哥的儿子又是状元。在大清的文官集团中,那是何等的荣誉!若没有足够的弹劾条件,是决计无法将翁同龢赶走的。
  但是事实就是这么的巧合,即使后党绞尽脑汁的想要对付翁同龢,却没有得逞。翁同龢没有被后党整死,却在栽倒在自己人的手里,还是他最忠心的主子光绪帝的手里。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估计此刻的颐和园中,慈禧太后也会惊讶万分的,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自毁长城吗?
  但愿维新派不要那么早的就让慈禧给收拾了,张云飞希望维新改革的时间能尽可能的长点儿,不要像历史上那样再过几个月就OVER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他们自己狗咬狗去吧!只要不烧到咱们头上,他们爱咋地就咋地!对了,唐绍仪那里有消息没有?奉天改革是否有阻力?”张云飞问道。
  张二急忙回答道:“唐先生只是复电一切都按照预定计划展开!咱么又不干涉地方上的政事,只是按照明定国是诏书上只对经济改革而已。何况但凡开矿办厂,都会挤出点儿股份给那些官员们,油水均沾,因此奉天省的大小官员们现在巴不得咱们多开几个工业基地,哪里会干涉咱们的事儿?很多事情,都不用咱们的人出面,他们自己屁颠屁颠就主动给办了!”
  张云飞点点头,心想:看来是自己关心则乱啊!这维新变法可是刚刚开始一个礼拜,唐绍仪他们也仅仅开始筹备而已。哪能像玩游戏那般,说造啥就瞬间完成的事情!
  不过听到唐绍仪他们一切进展顺利,张云飞也稍微的放心了不少。张云飞早就等这次维新变法了,因此事先就跟唐绍仪他们制定了奉天省,乃至进军黑吉两省的计划。
  张云飞知道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因此对于变法的内容做了大幅度的修改。经济上自然就不用说了,利益均沾,大家伙都有银子赚,自然没有人跟钱财过不去的。唐绍仪、詹天佑等留学才子们,带着美国各大工业巨头派来的工程师们,按照美国的工业模式对鞍山和抚顺进行全面的勘察设计。该开矿的开矿,该设厂的设厂,该修铁路的修铁路。白纸一般的奉天省地图上,顿时被划出了一个个的五脏六腑出来,由公路、铁路组成的大动脉连接起来后,便是一个未来东方巨人成长过程的宏伟蓝图。
  政治上,原有的奉天省的官僚体系依然不动,只是模仿他们的体系,建立属于自己的文武集团。说白了,就是仿造后世的国共合作模式,各管各的,井水不犯河水。
  在军事上,张云飞有着绝对的说话权,也没有越制越规的说法。由陆军部长赵刚中将亲自把关,名义上裁汰奉天的满、蒙、汉八旗兵和绿营兵,实际上把他们统统都编成了警察部队,原来的工资照发不说,还格外的加上了治安优秀的警署额外加薪奖励的政策。这样一来,奉天的军方系统没有任何怨言,倒是换了一个美差事。同时,让这些旗人子弟去当警察管理旗人,真格的应了那句话,孙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当真是恰到好处。
  在教育问题上,张云飞可是慎之又慎。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盖因为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积累所至,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若是一个不小心的话,必然会引来封建顽固势力的疯狂反扑。因此,张云飞同样也没有去碰科举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手段一样,科举照旧。奉天省的大、中、小学依然照开,一切采取自愿原则。不过不同的是,张云飞手下的教育体系是免费的,而且严格规定但凡想要到张云飞旗下混饭吃的,其子女一律都得进新式学校上学。
  对于大清的国情来说,皇帝要想统治臣民,必须得控制老百姓的思想,因此能念得起书的人只是小群体。大清的底层老百姓清贫如洗,如何有钱支付科考?张云飞的新式学校既可以免费教学,又能够到他的旗下工作赚钱,吃饱饭。对于朴朴实实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哪怕再委屈、再穷、再累,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学有出息,是为人父母的最大心愿。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张云飞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官。因此,张云飞的声望也得以在民间迅速传开。
  张云飞的宏伟蓝图是早就制定好了,但是想要实现的话,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正待张云飞思绪乱飞的时候,门房家丁送来了一份请柬,说是英国领事馆差人送来的。
  张二打开后,对张云飞说道:“少爷,英国领事馆的人送来了一张请柬!可惜上面都是洋码子,咱汉字还没有认识全呢!只好给少爷您自个儿看了!”
  打开张二递过来的请柬后,张云飞一见,果然是一手漂亮的英文软体字,内容很简单,就是英国公使窦纳乐爵士邀请张云飞参加宴会而已。
  不过张云飞可不认为英国人就单单为了一个宴会那么简单, 此时正值大清国变法维新之计,英国人领头为光绪帝出头的事儿,已经算是出了个大风头了。干涉别国中央政权,扶植地方大军阀,制造分裂,正是英国人的拿手好戏。
  张云飞暗想:不管英国人有什么意图,只有去了才知道!
  “更衣!备马!”张云飞吩咐道。
  “少爷,已经给您准备了轿车,您看是不是……”张二问道。
  张云飞点点头,知道这些都是张二的心思,十分满意。
  “备车!”
  ~~~~~~~~~~~~~~~~
  对于翁同龢的被罢免,最震惊的人莫过于在颐和园里归政颐养的西太后慈禧了。当李莲英急急忙忙的跑来通知慈禧的时候,慈禧竟然好长时间被惊呆的无话可说。
  说起来,慈禧太后早就想收拾这个碍眼的老东西,但却一直没有找到好时机。由于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自小看着光绪帝长大,光绪帝甚是依赖。她也不想为了这个老头与光绪帝过于尖锐对立,若非没有绝对的把握踢掉翁同龢的话,就只好暂时搁置这个议题了。原本慈禧还在担忧翁同龢掌握着军机大权,是帝党在维新变法中最大的威胁,想着如何削掉翁同龢的权利,可是没想到现在皇上居然自己把这个老东西给收拾了。
  在她看来,光绪的这个决定,真是太可笑、太愚蠢了。这是断自己的手臂。因为整个大清国里再没有比翁同龢更忠于光绪的人了。
  “理由仅仅是一点点意气之争,这不是太小孩子气了吗?难道政治是过家家不成?”慈禧反倒数落起光绪帝的不是来了。
  “太后老佛爷圣明,看来皇上还是年轻,没有老佛爷从旁教导定是不行的了,奴才恳请老佛爷再次训政!”李莲英趁热打铁的鼓动着慈禧。
  慈禧深知,只有聚集到最大力量的人,才能成为政坛的胜利者。故而要善于使各种各样的人才为己所用,手下之间分歧越大,越便于在上者驾驭。这就是帝王之术,这就叫分化瓦解、互相制衡。不过她显然知道李莲英为何要她重新训政,不外乎还是想要在紫禁城发点儿财而已,对于太监来说,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金山银山了。
  “你急个什么劲儿?该是自己的一个都少不了!传哀家的话,准了!”慈禧瞟了一眼李莲英,很平静的说道。
  慈禧是一贯只讲权力斗争的,话说痛打落水狗,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她先是批准罢免翁同龢,继而便开始进行针对帝党的新的人事安排了。
  李莲英急忙打千道:“老佛爷圣明!”
  ~~~~~~~~~~~
  ………………………………………免费的万恶分割线………………………………………
  汽车渴望公路,
  花草渴望雨露,
  太监迫切渴望著雄性激素。
  灵魂渴望超度,
  心灵渴望归宿,
  而我则迫切渴望著有个媳妇。
  众里寻她千百度,
  踏平脚下路。
  蓦然回首细环顾,
  大婶大娘无数。
  偶有美女光顾,
  还是有夫之妇,
  余下大多数,
  基本不堪入目。
  时间犹如脱兔,
  匆匆不肯停步。
  转眼就把我拖到了该当爹**岁数。
  然而上天却挺可恶,
  对我不管不顾。
  把我培养的庸庸碌碌,
  难以获得少女的爱慕。
  我曾向月老求助,
  求他将我单身的生涯结束。
  而他给予我的眷顾,
  竟是接踵而至的恶女和怨妇。
  比起她们的飞扬跋扈,
  以及对我精神上的无情戮屠,
  我更愿意选择让步,
  甘心走向黄泉之路。
  无助,无助。
  第241章 意外惊喜
   翁同龢被革职回籍的上谕迅速转化成无数条看不见的微波,渗入到京师的角落旮旯之间,激起一片片的尘埃。八卦的北京老百姓们纷纷传说着这个新闻,并开始努力给这件事情提出一些解释,而且还不止一个版本。
  “喂,听说了没有?军机大臣翁同龢被朝廷革职回籍了!”
  “啥?帝师被革职了?切,别逗了,翁大人是皇上的老师,岂能说革职就革职啊!”
  “千真万确啊!听说还是皇上亲手写的上谕呢?”
  “这到底是唱的哪出戏啊!不知道颐和园那位太后会如何处理?”
  “那还用问?翁师傅是汉人,而军机大臣是要保持满汉比例的,故而翁师傅出缺,补进来的也只能是汉人。”
  “照我说,这一补,八成就把直隶总督王文韶补了进去。”
  ……
  嗡嗡声中,车轮撵着青石砌成的大街,张云飞将车窗玻璃放下,聆听着大街小巷的八卦消息。不要小看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们的议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话说这亿万百姓谈论一件事儿,铁定能找出问题的答案来。
  张云飞想到:在大清国,军机大臣一向和朝廷政局生死攸关。现在,这个要职又出缺了。谁补呢?太后没明说,只是说先让王文韶代理,加上荣禄掌管直隶总督,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直隶地区都更紧密地攥在了西太后的手里。
  这样一来,从罢免翁同龢到安排王文韶补缺,再到给荣禄挪位子,都是随机应变,却正好变成一气呵成的连环拳,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要是慈禧自己操刀,反而不见得这么顺当。
  难道皇上真的不懂这些吗?张云飞想着,丫的,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不由得替这次维新变法是否能挨过一百天而担忧起来。
  北京有两条街上的洋式建筑最多,即东、西交民巷,交民巷原本是一条街,东至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东交民巷原是大清“五部六府”所在地。原先在西交民巷内还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太常寺、銮仪卫等衙门。
  由于清政府对外战争的频频失败,如今的东交民巷成了使馆区,清政府只好改江米巷为交民巷,以表示慈禧太后的“量中华之国力,取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愿望。
  在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之后,西交民巷成了“金融街”,外国的一些大银行在此落户,那些洋式建筑,高大者多为银行教堂,小巧者多为洋商、买办诸类的住所。鸦片战争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法等使馆,离着英国使馆不远的地方就是德国的使馆。德国使馆是1862年设立的,位于东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