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拆迁工





  ~~~~~~~~~~~~~~
  盛京将军府,张云飞接到了英国公使窦纳乐爵士的电报,将京师的动乱告诉给了张云飞,并对清政府的维新改革被慈禧中断十分的不满,同时询问张云飞的态度。
  放下电报,张云飞一阵苦笑,心想:老子有什么态度?爱咋地咋地,现在老子没有功夫管那事儿!
  不一会儿,接到政变消息的一干盛京内阁成员在唐绍仪的带领下,纷纷来到张云飞的书房,饶是张云飞的书房足够大,也被挤得满满登登的!
  不过令张云飞惊讶的是,谭嗣同赫然侧身其中。
  张云飞心中偷着乐了一下,心道:小样儿的,看你这回还不对老子感激的五体投地?
  张云飞笑笑说道:“你们都来了!说说吧!都有什么感想?”
  但见众人都是望向了总理大臣唐绍仪,看来是等唐绍仪先说。张云飞也望向唐绍仪,点点头,心道:不错,有个总理大臣的样子了,好好干!老子看好你!
  唐绍仪说道:“真没有想到,维新变法会是这个结局!看来我还是高看了清政府了!后党们是决计不会牺牲他们的利益而让国家强大起来的!真是浪费了我这几年对大清的一丝希望,现如今我看,只能指望元首您来富国强民了!”
  张云飞点点头,知道唐绍仪现在才算是彻底放弃了清朝,全心全意的将心思和希望都放到了张云飞的身上了。
  张云飞点点头,说道:“我也不是神,富国强民的事情,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要靠大家的齐心协力才是!”
  众人都点头,认为张云飞的话十分之好,不但包含着上位者的高瞻远瞩,同时博大胸怀才是他们最看重的,跟着这样的上位者,无疑是他们这些能臣干吏的最好归属。
  “都说说吧!咱们没有啥莫谈国事之类的东西,畅所欲言啊!”张云飞继续鼓励大家发言。
  这时,原本对张云飞有些记仇的谭嗣同突然说道:“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可叹!”
  张云飞费了了好大劲儿才算听明白谭嗣同的文言文,心中暗骂:丫的,跟老子拽文?欺负老子不懂文言文是吗?
  不过转念又一想,难得谭嗣同对自己看法转变,跟自己说话了,于是故作沉痛的说道:“是呀!三十年的辛苦算是白费了!真正的开创中国之伟大复兴的任务,还要靠诸位的齐心协力啊!”
  汗!
  TNND又在收买人心!
  众人心中都知道张云飞又在笼络人心,但是他们偏偏明知道是这样的,却无法生出反感来,反而很是觉得受用!
  张云飞的人格魅力已经在他们这些阁臣心中生根发芽!
  第298章 建储风暴
   戊戌政变发生后,国朝上下一片骇异之声,后党成员重新掌权,而地方督抚们却选择了沉默。原本还对维新变法持保留意见的他们,却因为光绪帝执意要改革币制,影响了各省督抚们的切身利益,使得他们在政变时站到了慈禧太后那边。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支持变法维新的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李端、张荫桓等数十人或被捕系狱,或罢官,或遣成边陲。除京师大学堂和通商、惠工、重农、育才等洋务项目外,废除全部新政,戊戌变法算是彻底失败了。
  小弟们死的死、逃的逃,他们的老大光绪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位依然在位的大清帝国的皇帝,不仅被彻底剥夺了执政的权力,而且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与囚犯几无二致。
  慈禧发动了政变以后,就将光绪帝囚禁在西苑的瀛台。
  瀛台始建于明代,位于西苑的南海里(今中南海内),四面环水,实为一小岛,北部有一木桥与陆地相连。中心建筑为涵元殿,并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奇石古木。它初建于明代,命名为南台,清顺治年间修葺扩建后,改名为瀛台。这个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皇帝避暑、游览之地。每年皇帝祭社稷坛,礼成后都要到瀛台更衣;上元节皇族都到瀛台观看烟火;康熙帝、乾隆帝都曾在此听政、赐宴。
  瀛台四面环水,惟一通向陆地的通道是北部的木桥。光绪帝被囚禁于此后,他只能在这四面环水的孤岛中寂寞度日。
  除了不能见外人以外,话说光绪帝的待遇还是蛮不错的。监狱里环境优雅,随时可以出来放风,而且伙食也不错,还有人服侍。
  倒是服侍光绪帝的太监,均经慈禧的心腹李莲英亲自挑选,对光绪帝名为服侍,实为‘管教‘。后世史书上据说某年的冬季,南海水面已经结冰,一天,光绪帝微服出行,孰知刚走不远,便被守门人发现,即被‘跪阻‘。事后,慈禧太后闻知,居然命人把水面的冰凿开,以防光绪帝逃走。
  慈禧将光绪帝幽禁在瀛台后,似乎还不足以泄愤,在政变后的几天里,又陆续把过去侍奉光绪帝的太监全部发落,或处死,或从军,无一幸免。
  更对珍妃痛下狠手,再次施以杖责之后,撤去簪环,囚禁于钟粹宫后景祺阁北边的北三所冷宫中,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
  国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国人谈维新色变,同样,欧美列强国家也是十分的吃惊。
  北京东交民巷,各国的公使们对于慈禧太后的政变持有的态度也不一样。
  虽然列强们都希望维新变法能继续推行下去,这样列强们便可以跟思想开明的中国进行贸易,获得更大的利润。
  不过慈禧太后宣布训政后,基本上的新政内容全部被废掉,这显然是不符合列强们的利益的。
  反应最激烈的便是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和美国等君主立宪或者共和制国家,他们对于清朝走君主立宪道路是持支持态度的。而对于帝制国家来说,德国、俄国、意大利王国和奥匈帝国则相对于慈禧的训政不十分的感冒,毕竟他们还是希望世界上多个帝制国家,而不是多个君主立宪国家或者共和国。
  英国政府在询问张云飞的态度后,知道张云飞现在无暇顾及北京,一门心思对付俄国,因此英国公使窦纳乐和总税务司赫德直接出面干涉清政府对于维新党的抓捕行动,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呼吁各国政府联合对慈禧施压,“维护文明社会进程”。
  英国的这个号召,触动了欧美各国政府和议会议员们的神经,一向自诩打造文明世界的他们,顿时抛弃了各国之间的成见,在保卫维新派的立场上,难得达成了默契。
  原本德国等帝制国家不希望清国走君主立宪或者共和,默许慈禧太后继续维护帝制,但是出于国际舆论压力和英美政府的政治压力,威廉二世等帝国皇帝纷纷命令各国驻清国公使,进行“有限”的支持。
  得到了欧美国家的广泛支持后,以英国公使窦纳乐爵士为首的多国公使团,对慈禧太后的训政表示担忧,对逮捕维新党以及废除新政提出强烈抗议。
  作为光绪帝最大的党羽,翁同龢早就被罢免回家了,但是张荫桓却还在。因此戊戌政变一开始,张荫桓的家便被监控,接着张荫桓便被无故下狱。
  政变第三天,庆亲王奕匡在王府设宴庆祝政变成功,英国公使窦纳乐和总税务司赫德也在应邀之列,但是二人却拒绝赴宴,并要求庆亲王奕匡解释为何要抓张荫桓。
  这还了得?
  这庆亲王奕匡本就是个只会贪财的货,哪里会办事儿?理解错了英国人的意思!
  不敢得罪英国人,又不能放张荫桓,于是上报慈禧太后,说张荫桓跟英国人有勾结,并为自己请假五天。
  慈禧太后得到庆亲王奕匡的报告后,大吃一惊,想不到张荫桓还和英国人有关联?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想到光绪帝是不是也和英国人或者列强们有关系,或者有勾当?
  中国人对待事情很喜欢“联想”!官员们更会“研究讨论一下”!
  结果,原本简单的事情,越讨论越复杂,被慈禧太后等后党们想的越发离谱了!
  欧美列强对戊戌政变的抗议,加上后党们对洋务的无知,对世界格局和意识形态的不了解,造成了对形势的误判!
  后党们多数都是盲目排外的顽固守旧派,一向反感列强干涉清廷内部事务,英国的干涉不但没有缓和政变,反而加重了他们对维新派的仇恨。
  第二天,欧美列强不但没有得到慈禧发动政变的解释,反而是大理寺和刑部的判决公文。
  张荫桓三日后午门外斩首!
  哗!
  爆料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张荫桓要被处死的消息一传出,国朝震动,列强更震动!
  语言表达不通以及文化底蕴的不通,在加上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大清官员的愚昧,造成了清廷同列强在意识形态上的首次正面对抗。
  九月二十五日,英国公使窦纳乐联合各国公使联合照会总理衙门,对张荫桓的判决提出严正抗议。
  局势一度紧张!
  面对英国等列强们的强硬无比的态度,总理衙门的诸位王大臣们顿时抓了吓,不知如何是好!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们,在衡量许久之后,认为刚刚发动政变,实在不宜同列强们的关系闹僵。
  列强的政治压力果然奏效。第二天下达的谕旨称:“张荫桓屡经被参;声名甚劣;惟尚非康有为之党;著刑部暂行看管;听候谕旨。”
  这实际上是将张荫桓与康广仁、刘光第等人之案分离;另案处理;其罪名也只是“声名甚劣”。
  第三天;清廷发布上谕;将康广仁、杨深秀、林旭、刘光第“即行处斩”;此即未经审判即立即处死“四君子”的上谕。
  根据清代的法律制度;所有重案判罪者;须经刑部审理;三法司议结;最后由皇帝勾决。这一制度连施刑最为峻烈的雍正帝都严格遵守。而康广仁、刘光第等人已在刑部大牢;等待审判。清廷发布此杀人上谕的直接原因是国子监司业贻谷的奏折。该折称:“乱党善假外势;法缓难惩;请即迅速定罪;以伸国法而杜干预”;意为外国干涉将使清朝无法审判此时已在押的康广仁等人。
  于是列强原本想要救援维新党人,却反而加速了他们的灭亡。
  9 月29 日;清廷以“居心巧诈;行踪诡密;趋炎附势;反复无常”为罪名;将张荫桓“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管束”。后来根据慈禧太后密令;张荫桓被秘密杀害于新疆。
  而清廷追捕的要犯康有为和梁启超却在9 月27 日上午;搭乘英国轮船巴拉勒特号(Bollarat ) ;在英舰巴那文契号(Bonaven 2ture)的护卫下;前往香港。对此;原本上海道蔡钧想要在半路抓捕的愿望落空,只能请求由两广总督李鸿章在香港“密缉”。
  清廷慈禧接到报告后愣是气得一天没有吃饭,于是便把英国等列强国家恨上了,若不是直隶总督荣禄赶到北京,安抚住了慈禧的话,怕是慈禧太后就要发飙了。
  不过,对于维新党还有帝党们跟列强们的勾结,令慈禧心中大震,原本还在犹豫是不是废掉光绪,如今看来,若是列强的不断支持维新党的话,光绪迟早还会卷土重来。
  于是就当戊戌政变带来的白色恐怖还没有解除的时候,紫禁城再度发出了爆料!
  光绪帝病重!
  光绪患病的消息引起朝野上下极大震动,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光绪帝的生病与慈禧太后又要制造什么阴谋联系起来。
  对慈禧太后而言,在权力与亲情的天平之上,她会义无反顾地将力量的砝码倾注在权力之上。虽然,她已经将光绪帝置于囚徒的行列,然而她依然心存隐忧。她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她自己已经是一个64岁的老妪,即使保养有方,但体力和精力仍然大不如从前。可光绪帝只是几近而立,一旦自己百年,光绪帝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清皇帝。而且,列强们摆明了支持光绪帝和维新派,更加加剧了慈禧的担忧。
  因此,慈禧太后心中的那个废掉光绪帝皇位的计划,终于浮出了水面。
  慈禧太后对于皇位的予与夺,完全取决于自己对权力的摆布和需要。何时夺和怎样夺,只看自己安排,她所要尽心而为的就是怎样能使废帝计划进行得顺理成章罢了。
  最点儿背的便是光绪帝了,慈禧太后尽情地折杀光绪帝在臣下面前的威严。慈禧太后指挥镇压了变法以后,为了树立她的影响力,利用家法,多次组织大臣围攻和训斥光绪帝,为光绪帝罗织罪名。
  这一天,慈禧太后将宗室王公大臣们召集至仁寿殿,令光绪帝跪于案旁,并置竹杖于座前,用心营造了一个威严的气氛。然后,慈禧太后对跪在面前的光绪帝厉声呵斥: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