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超级掌门人
再看朝廷,皇上年方二十,乳臭未干,不堪大任,过去平定中原的名将大都凋零,剩下的及新起的一代岂是他的对手?
这边吴三桂真的开始磨刀霍霍了,而康熙那边却还浑然不知,全力做着撤藩的前期准备工作,好几万人呢,漫漫长路,线路怎么走,沿途怎么接待,到目的地后又怎么安置,一个个准备的十分充足。
康熙忙得不亦乐乎,其间有很多专门御批,足以体现他对撤藩之事的重视与对被撤之众的关切,但是康熙大帝忙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件触及假如吴三桂等人有啥异常如何防范的问题!
吴三桂等人的谋反之箭已在弦上,岂能不发?经过一番精心谋划,吴三桂终于正式反了!
就在起事的第一天,吴三桂宣布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周”,以第二年为周元年。
自此,大清王朝又多了一股新的势力,即大周势力。
吴三桂反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前赴大明,认祖归宗!
派人前去之后,吴三桂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并没有等明皇回复,就选择良辰吉日,脱去满装,改穿汉服,蓄发复宗,率领众将士哭拜永历陵,动情之至,恸哭不止。这永历帝当年可是他从缅甸要回绞杀的,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谁还会再去计较呢?
再说,游戏中的事情,并不都是完整的。
就这样,吴三桂以哭陵为契机,以民族大义为号召,开了一个极为成功的誓师大会,做了一个尤其生动的思想动员,成效非常显著,全军上下民族情绪高涨,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誓师之后,吴三桂正式从云南北伐,而此时的康熙大帝,还没有接到反叛的消息。
原因很简单,他的情报来源主要靠NPC收集,而一些投靠的玩家,更多的看重了现在权势最大的鳌拜,投靠现在势单力薄的康熙,很少很少。
不是没有,但是很遗憾,这些玩家即使投靠了康熙,也很少能够见到他。
这一来一去,康熙大帝就犯下了第二个大错!
第九十八章 风起云涌
吴三桂原本是不想叛乱的,但是现在却不得不叛乱了。
吴三桂心里其实是极为别扭的,他觉得自己忠心耿耿,而朝廷对他也十分信任,吴三桂举办六十大寿庆典时,朝廷准许他在京实为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偕妻与子世б煌蠢ッ髯J佟2凰愣嗔瞬黄鸬氖掳桑匆美衔飧咝酥良孕母姑撬担骸翱杉⒉灰晌遥忝瞧绞币欢ㄒ咏魃餍!?br />
可惜的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不得不做一个决断了。
康熙还没有得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吴三桂已经开始动手了,首先是云南,那是吴三桂的大本营,起事后自然兵不血刃轻松搞定,不过康熙也没闲着。
具体的来说,康熙是做了两手准备,不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做了一定的调动。
政治方面,调整策略,停撤平南王、靖南王两藩,意图孤立吴三桂;无论原来老吴手下,还是有父子兄弟现在云南的官员,概不株连治罪;逮捕三桂驻京为质之子吴应熊,防止内外沟通;多方安抚各重要军镇将领,鼓励他们守御地方,奋勇杀敌;对应老吴的讨清檄文,也搞了个讨吴谕旨,同样义正词严,对人家大张挞伐和声讨。
军事上,立足防御,视中原重镇荆州为最关键的战略要地,派遣满蒙八旗领衔的帝国最精锐也是最铁杆的部队驻防,抵抗大周势力正面主力进攻;侧翼川陕也不能忽视,严防大周势力经此线威胁京师,再辅以兖州、太原分做南北东西的中继站;笼络广西孙延龄,以牵制大周势力北进;安抚福建耿精忠等,防止胁从,跟着吴三桂一块“闹革命”。
但是,从上面的举措来看,康熙的措施也是中规中矩,算不上多么的英明,但是想到他刚刚执掌政事,也算难得了。
不管如何,这套战略防御体系仅是正常之举,没有值得特别赞扬的地方,且预防性过重,收缩性过大。等于把长江南岸送给了吴三桂,要不然,帝国精锐越过长江,进驻湖南,与北上吴军针锋相对,或者更好一点。
吴三桂一开战,就立刻展现了他一代名将的风采,吴军便气贯长虹,一路所向披靡,勇不可当,很快饮马长江,遥指北京了。
如此迅猛的攻势,立刻给所有参与大清王朝战事的势力,上了生动的一课,此时,浮云为路还在山海关外徘徊,寻找战机,与鳌拜一决胜负,而封鹿偏于台湾岛,日月公子更是致力于经营琼州半岛,一直没有动静。
吴三桂云南起兵后,不到二十天轻松搞定曾总管云贵时的老地盘贵州,先遣部队紧跟着攻入湖南,迅速拿下由黔入楚的要地沅州。
随后吴三桂正式称“周王”,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这时候才派人前去大明,以正自己的声势。
吴三桂称王改元后,未作丝毫停留,旋即亲率主力北上,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湖南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纷纷被拿下,不到三个月全境皆归。前锋更是直抵长江南岸湖北境内的松滋,与清军大本营荆州隔江相望。
吴三桂兵锋强盛,其他人也不弱。
先说西北方的一代枭雄葛尔丹,这个葛尔丹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如果抛开正史与野史不谈,他本身也了不得,传说葛尔丹九岁时,就读遍汉唐史书,对其中之人文趣事都烂竹与胸。
有一天,他的叔父见状笑侃道:“葛尔丹啊,人家都以弓弩和蒙古摔为自身修身的目标,而你怎么对他族的东西更畅怀呢。”
而葛尔丹却磕了个头,对叔父大声的说:“我的叔父啊,我其实也非常崇拜那些哥哥的搭弓本领,好厉害,无不佩服的。可是,我其实更崇拜我们的成吉思汗铁木真祖先,想想,别人的弓在硬,摔更厉害,也不能在千军中占得一点便宜。而只有厉害得兵法和对他族得历史了然于胸才能让以前我们的土地能重新臣服于我们啊。”
可见葛尔丹也不是一个一般人物。
游戏之初,大清王朝并不是统一的,准确的说,大清王朝的历史,并不是统一的,每一个地区都有每一个地区的背景。
葛尔丹所在的准噶尔部也是这样。
准噶尔部落并不强大,在大清开国之初,准噶尔只是蒙古三大部之中,漠西厄鲁特蒙古之下的四大部落之一。
大清朝立国之初,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带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又分为四部,即和硕特(游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游牧于今伊犁河流域)、土尔扈特(游牧于今新疆塔城地区)、杜尔伯特(游牧于今额尔齐斯河流域)。四部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先后兼并了土尔扈特部及和硕部的牧地,迫使土尔扈特人转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人迁居青海。到噶尔丹执政时,在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和原隶属于土尔扈特的辉特部后,进占青海的和硕特部,又攻占了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诸城。
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的野心愈益膨胀,建立一个庞大帝国的野心也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吴三桂叛乱之后,葛尔丹看到了希望,毫不犹豫即刻起兵,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
可惜的是,现在的康熙根本无力西顾,只是送了一纸空文,言辞激烈,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另一方面,则把求救的喀尔喀三部首领安置在科尔沁放牧。
喀尔喀三部首领虽然不满,但是自己无力抗衡,只得听从康熙的安排,进入科尔沁。
而此时的华山派兵锋,已经远远的蔓延到了科尔沁附近,喀尔喀三部首领可以说刚出虎口,又入狼群。
葛尔丹收到康熙的文书,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变本加厉,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自此大清王朝西北路难以安宁。
此时的大清,西南有吴三桂之乱,西北有葛尔丹之乱,东北有华山派袭扰关外,只有西南比较安宁,台湾岛虽然与大清不和,但是罕见的没有动手。
浮云为路等人也被如此突如其来的形势震惊了!
说起来,华山派的行动不可谓不快,但是比起NPC来,还是远远不如,真正的行军打仗,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十分遥远的事情。
华山派倾尽全派之力,集中了玩家中的众多高手,计策用尽,也不过取得了朝鲜半岛这样的蛮荒之地,而且对于朝鲜半岛,清军之事象征性的派驻了军队,与没有抵抗根本没什么区别。
但是吴三桂一出手,就是云南、贵州两个省,其后更是袭取湖南,兵锋之盛,打得大清几乎喘不过气来,随后吴三桂更是兵分多路,整合大清境内的义军,俨然有与大清王朝划江而治的形势。
区区几天的功夫,就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战绩,这让关注大清战局的众人,都傻了眼。
原来众人都认为,只要自己一行人用好计策,练好兵,攻占大清,根本不是问题,现在看来,差距确实有些大了。
华山派还是根基太浅,吴三桂出手,光是进攻云贵两省,就调动了民夫二十万,NPC大军十多万,各种军械器材,行军物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更为关键的是,吴三桂出手,正是在大清王朝本土,而此时是康熙执政,汉人的起义还是此起彼伏,游戏中的大小义军势力纷纷起义,而吴三桂所到之处,民众对于大清的忠诚度大跌,更是造成了一连串的效应。
日月公子和封鹿所占据的两岛,反倒成了一片孤立的基地。
就连陈近南,都犹豫着是不是要率领天地会,帮助吴三桂一臂之力。
吴三桂虽然是汉奸,但毕竟是汉人,陈近南的观点十分清晰,汉人一致对外,等驱逐了满清,在讨论正朔也不迟。
这样的观点说不上好不好,但是封鹿却不好发言,而台湾本土郑家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于封鹿还是客客气气,却已经没那么热情了。
这也难怪,封鹿虽然经过台湾一战,有些意气消沉,但是心里却想的极为通透,台湾郑家的兵力并不弱于吴三桂,如果也举兵起事,突然袭击东南沿海,其战绩绝不在吴三桂之下。
但是他们完全忘记了另外一点,吴三桂经营云贵多年,拥有的不仅仅是巨额的财富,他还有能征善战的将领,和文武全才的四个女婿。
而转头看看台湾这一面,根本没有独当一面的人才!
陈近南是天地会总舵主,但并不是统帅大军的上好人选,他内政尚可,要他征战,却是有些为难。
郑克塽更是凡人一个,且不论贪生怕死,就是他的见识也远远不及普通的大将,统帅大军更是不可。
郑克塽的师傅冯锡范,更是心狠手辣,如果为武林人士,自然算得上一时之雄,但是如果征伐天下,他是不行的。
唯一可以用的施琅,已经被华山派收入了门墙,更别说郑克塽之前极为看不起施琅,就算是施琅现在重新回归郑克塽麾下,他也不会重用。
想要反攻,但是连一个合适的统帅都选不出来,还想统一天下,谈何容易?
封鹿等人都存着观望的态度,众人都知道历史,心里自然不相信,历史会这么容易改变,但是就在众人观望的时候,大清王朝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地震!
王/辅/臣叛乱了!
王/辅/臣可是了不得的人,早年追随姐夫刘某参加农民军,为人嗜赌,常常一掷千金,后来投靠了一个王姓将领做了干儿子,这才改姓王。
王/辅/臣追随明末山西大同守将姜瓖造反,纵横驰骋,无人能敌,清军见了王/辅/臣,就马上直叫:“马鹞子至矣。”摄政王多尔衮两次亲征未能奏效,王/辅/臣因而一战成名。不久投降于阿济格,免于被诛,没入辛者库为奴。
多尔衮死后,辅臣获得顺治重用,监临洪承畴部,后洪承畴保举王/辅/臣做总兵官;平西王吴三桂极力笼络,以后王跟随吴三桂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康熙即位后,调王/辅/臣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三藩之乱兵起,吴三桂给王/辅/臣信,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当时康熙嘱咐王/辅/臣和张勇一起负责陕西的军务,遇事联衔会奏,张勇是老资格的名将,以前隶属清初名臣孟乔芳,以后做到云南提督,号称是“久镇甘肃,威名素著,属番臣服”,王/辅/臣居然没有和张勇打招呼就让儿子王继贞把吴三桂的招降书送给了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当时正焦头烂额,四处应付,得到了这样的消息,自然心中大喜,王/辅/臣对他表忠心,自然要有奖励,立刻就封王继贞为太仆卿,赏给王/辅/臣三等子爵。
王/辅/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