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香锦蔷薇织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当中回忆:那时每逢初一、十五,因赵明诚太学期间尚无经济来源,于是他们会去当铺典当闲置衣物,再带上有限的银两结伴去汴京著名的大相国寺游逛文物市场。
这段清寒朴素却又欢喜连连的时间在李清照的生命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总有那期间的二三事躺在她的记忆当中,稳稳当当地流转在时光里不退色。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有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又记:“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时光如水,静默无澜。这一点一滴的记忆碎片,如青丝落进寂静的潭里,惹起几圈涟漪,再缓缓散了去。而个中深意,唯有心知。
两家新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
那一年,她曾在汴京家中的院落里种下一株银杏。那是一种十分寻常的小树,并不惹眼。却又因那时银杏的矜贵让她铭记在心。万事万物都经不住时岁辗转变迁,它也不例外。如今想那小树早已茁壮,但她已无缘再见。此时此地,当她再一次放眼望去,南方的这一处院落里亦有这相熟的植物。那一种亲切旁人不能体会,唯有她自己能体会其中的暖和矜贵。生机盎然中,她的心底于这陌生的城里隐隐生出一些欣慰。
虽然她见这银杏果的汁肉不如旁的植物丰盈,形态色泽也是寻常,是属于那种生来并不起眼的果类。但是至少她还是明白,比起尊前的那几枚柑橘,它已是风韵雍容得多了。她突然觉得自己是这样地热爱着它。这种热爱是突兀的,也是情意中理所当然的。它让她想起了太多的旧的、人事和温情。
只是见这相熟的双蒂银杏此刻被人摘采后躺在她的面前,惹得她内心感慨连连。这个女子刚强时猛烈不可抵挡,委婉时亦是柔肠百转。连一枚洁白圆浑的白果也成为她怀念的理由。
她叹:无人怜你流落到千里之外的异井他乡,只是可怜了你这玉骨冰肌不肯枯萎的模样。她大约是因这行将被食的双蒂银杏想起了自己和丈夫双双离浪到陌生的南方,以及那一些散落的早已染上他们身体气味的文物字画。
庆幸的是,她身体里种植着根深蒂固的高远和乐观。这让她身处任何窘困艰难的境地都充满希望。也在冥冥之中她的下半生蓄积着力量。这一刻,见这颗对生银杏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她忍不住想起“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在那一回大唐盛世后千回百转万世相传的爱。今日,当她将这两枚银杏擘开时,仿佛在连接掌心手指的那一道力背后隐隐藏下了一些美好真意。
这一首《瑞鹧鸪·双银杏》大约也是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当她历经迁转徙离来到江宁与赵明诚相聚,她的内心必定需要一段长久的时间平静内心的折复。而在这期间,她的敏感总会被放到最大。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首词里提到的双银杏是银杏树的果。银杏树又被称做白果树,春季开花,雌雄异株。雄花成下垂的龋杌ㄐ颍苹ǘ寥龃厣诙讨ι稀C炕ň叱けザ靖魃恢肿樱嗌J焓笨腔疲獍咨F湮陡识逑憧墒常亲滩挂┯谩A硗猓釉冀厦窦湟拔铮狈较视幸仓郑菟狄釉谒未跄暝涣形逼贰?br /> 而她用来衬托银杏的柑橘,被她直称为“奴”,足见其对银杏的偏喜。而“柑橘”为“奴”并非情不自禁的莫名之语,它典出《三国志·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丹阳太守李衡……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后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桔也。’”
李清照于这首《瑞鹧鸪》里假物咏情,用典到位,情意动人。末句“要吟风味两家新”更是暗喻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两心相连。即使在她来到江宁之前,独自颠簸,历经艰辛。即使当年赵明诚重返仕途时亦曾一度因为李清照没有为他诞下一子半女而蓄养歌姬疏冷她。但这一切在此刻的李清照的面前如此的不足挂齿、不值再提。
因为最重要的事情自然已经不是那些,而是他,这个她倾付一生的男人依然守在她的身边。如此,她甘愿用她敞亮的心赔付他对她不弃不离的情意。
没有一段爱可以无暇。她懂得苦尽甘来之后应有的知足,她懂得要对爱始终充满指望。而这更让我知道这个女子是一枚珍宝。千百年后,她理应得到最盛大的追悼。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尚未结束。她在这首词里写到了杨玉环和李隆基,这让我想起白居易的《长恨歌》,想起那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只是,这一些,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词话三】 此情无计可消除
锦书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岁月不居,时令徙转。一抬头一低眉一刹那一慌神,她猛然间就发现这天已经凉得厉害。殷红的莲花渐次凋落,冷滑如玉的竹席也已让她觉得不适暑退。她知道,又到一年清秋时。那一日,她退下了薄纱罗裙,换上轻盈装束,决定独自一人乘一叶兰舟泛水游散。
她知道用适当的清净的方式过掉这一段虐心的时间。这样,她才能渐渐知觉出思念这件事里那一点温情的好。她不是自欺欺人的人。她依然时时期盼,等待远方的人寄回来的家书。抬眼望一望,见那孤鸿影绰,却不见哪一只能够捎回他的讯息。褐色大雁南飞回,皎洁明月照楼归。而她与他之间,横亘千山万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一种相思,她知道他也是有的。那不只是灵犀一点的相通,更是情意深切的彼此映照。花,空自落零;水,空自流徙。一种离别的相思,她与他,却牵惹起两处闲愁。她知道,这是她必定要经历的“劫难”,是他赐予她的相思之祸。她应当像疆场的战士一般勇猛,熬过这比漫长还要漫长的独自的时光。等他再一次来到她的身旁。
《一剪梅》,又被称做《腊梅香》或《玉簟秋》。因周邦彦词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名《腊梅香》。再因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于是,亦有名曰《玉簟秋》。
这首《一剪梅》在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而伊世珍的《琅嬛记》里又有这样一段记载:“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沿袭伊世珍之说,那么可推断这首词大约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新婚之后不久,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难抑思念的情绪而作。
那时,赵明诚尚在太学,只有每月初一、十五方能回家探望。因此,李清照与赵明诚新婚之后的日子必定是聚少离多。读《一剪梅》,那个中缱绻感伤的意味是容易理解的。佛语人生七苦里便有“爱别离”一苦。这一种苦非是蚀骨的大痛却也必是令人憔悴销魂的暗疾。思念是一种疾苦,总是难以消遏。这是你我凡心的劫数。
这首词里最经典的是那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这一句是李清照化用范仲淹《御街行》里那一句“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而来。但是李清照的这一句的构思明显更为精巧。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也说:“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类易安而小逊之。”
宋词里相思之作不少,于是作起这样的思情词稍有疏忽便难免流俗。李清照意兴之处的吟作具备的自然气质和谦卑之心使得这一首词作是如此出众。她非是单纯地吐露思情,也没有聒噪地怨嗔丈夫不返。她于一呼一吸之间要表达的只是一种如清水一般的期愿。那是她的,爱之旖旎,爱之单纯,爱之心心相印。
明人李廷机在《草堂诗余评林》中这样赞赏到李清照的这一首《一剪梅》,他说:“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亦赞到:“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词意里透露出一种那美人妖且闲、采桑歧路间的风姿。福哇 www。fval。 cn小说
她一旦有爱,势必要比常人来得洁净并且猛烈,是要为之赴汤蹈火的。就连她此刻的想念也要比常人来得直接,来得更有力道。
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是日,天光阴沉,云雾聚锁。仿佛注定她这漫长的一日将在阴郁寥落当中挨度。只见房内瑞脑香消,从那金色兽形香炉漫出的最后一丝香气转眼散尽。她的伤感是有理由的,今日又佳节,佳节又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常人心中都有的郁结,只是她的似乎尤为浓重。
那深秋的夜里寒气沁骨,纱窗玉枕被浸透,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她瑟瑟一夜无法安眠。男人因公务离去,留她一人独守空房。顾影自怜,愈怜愈忧伤。
日已暮,起身去东篱种菊处饮一杯酒来暖暖身心,暖暖她凉薄的思念。贞静的菊香盈袖,她恍然之间觉得一阵清凉。那清凉当中仿佛浸溶着她对自己与男人之间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喟然和蕴藉。忽一阵西风卷来,悄然掀起身后的珠帘。见那瘦花逆风但不见折损,而这人却是悲秋、伤离别、无以消愁。她顿生人不如菊、人比花瘦的感叹。
试问这情状个中况味,君心可感?怎奈它黯然,怎奈它感伤,怎奈它销魂,怎奈它蚀骨。
相传李清照作完这首词便寄予远方的赵明诚以表情念之心,但赵明诚收到李清照的情函之后感伤恻隐之余亦觉妻子才情绝伦,暗生歆慕与隐愧。这隐愧体现他急于要做出一些证明,作词五十首回赠,以证明自己的才情不输内人。赵明诚此时透露出来的是丧失成熟男人庄重的男童姿态,一点也不美好。
男人似乎时刻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虚荣之心,哪怕生离死别,也要念及自己的段位。自然包括我自己。读到这一则故事的时候,心头有一点暗哑的不适。无论是否口耳相传的纰漏,这个故事都是有缺陷的。仿佛我直面自己的缺陷,令自己的内心十分的惶恐。我再一次意识到生之为人,修炼内心的重要。
伊世珍《琅嬛记》有记,“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说的就是赵明诚收到李清照的情函之后感动之余有羞愧之心。他反复叹赏这首《醉花阴》之后,决定闭门谢客,用尽心力作词回赠。废寝忘食三天三夜,作词五十首。他内心那一点童稚的计较之心是不愿意透露给李清照的,他只能自己笑话。于是他将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自己的五十首词作里,邀请友人陆德夫品赏。
岂料陆德夫赏玩再三,得出的结论却是:“众词作里,唯有三句惊人。”当赵明诚问文集是哪三句时,陆德夫回答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霎时,赵明诚内心的那一点男人虚荣略带羞耻的计较之心变得甚为卑微。才华是一种天赋,不是一项技能。纵使赵明诚的才华有出众之处,但是李清照才赋异人,非常人可及。她爱的男人也不能例外。
才华与爱无关,但总能带来与爱有关的二三轶事为外人道。无论故事真伪,它们多少能反映出那些才子佳人之间浪漫的蛛丝马迹。虽然那一些浪漫,在静心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