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9-为了世界更美好
男陆锥巍! ?br /> 1998年上半年,英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推动中欧签署了关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建立了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中英两国政府总理还于1998年实现互访。10月布莱尔首相访华时,双方发表《中英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英全面伙伴关系。其中明确写道:“双方确定请江泽民主席于1999年下半年应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邀请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把一次访问邀请作为《中英联合声明》的成果对外宣布,这在中国外交史上并不多见。
但第二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给中英关系蒙上了阴影。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开联合国,采取军事行动干预南斯拉夫联盟。5月,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到北约轰炸。英国虽未直接参与“炸馆”行动,却是北约主要成员国科索沃战争的支持者,也是“新干涉主义”理论的始作俑者。
英方担心江泽民主席取消访英计划,紧急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布莱尔两次致信朱镕基总理表示歉意,英国外交大臣库克也多次同唐家璇外长通话,毫无保留地道歉。
6月中旬,钱其琛副总理出访,在伦敦过境一天。英方获悉后,紧急做出与政治访问相差无几的安排。先是由库克出面会谈并在官邸设宴款待,后又安排布莱尔会见。英方反复强调,北约对南联盟动武只是一个特例,今后不会以此为例对欧洲或欧洲以外地方采取类似行动。
为了介绍中国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增进英国各界对中国的了解,江泽民主席最终决定如期访英。
气候不好气氛好
10月18日晚,江泽民主席夫妇抵达伦敦。伦敦的深秋,细雨霏霏,凉意渐起。
第二天,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丈夫菲利浦亲王,在皇家骑兵检阅场,为江泽民主席夫妇访英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
中午时分,当江泽民主席车队抵达时,列队迎候的皇家骑警和仪仗兵向江泽民主席车队敬礼并演奏鼓乐。早已等候在此的女王夫妇迎上前去,双方互致问候。伦敦塔桥和不远处的绿园公园同时鸣放礼炮21响。江泽民主席在菲利浦亲王的陪同下检阅了皇家仪仗队。随后,女王夫妇陪同江泽民主席夫妇乘坐皇家马车离开检阅场,在皇家骑警队的护卫下,前往王宫白金汉宫下榻。随后,女王夫妇设午宴款待江泽民主席夫妇。
当晚,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白金汉宫为江泽民主席夫妇举行盛大的欢迎国宴。
白金汉宫由白金汉公爵于1703年建造。从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起,英国历代君王都在此居住。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来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
女王为这场晚宴做了精心准备。她一开始就说:“1986年我跟爱丁堡公爵访问中国,很高兴认识了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主席和夫人,至今留下了愉快的记忆。”
接下来,她又对江泽民主席说:“阁下,您和我同年出生。别人告诉我,我们在中国的生肖里同属虎。我们在波澜起伏的世纪中经历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旅程。”
随后,女王又谈到了中国的文化、瓷器、茶叶,还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达她希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愿望,并强调两国今后将继续为世界和平与繁荣而合作。
女王友好和充满人情味的讲话感染了江泽民主席。他在引用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历史使人聪明”后,接着说,中国也有一句古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这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国人民都期盼和平与稳定,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向往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纪”。
“中英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中英两国人民应该与各国人民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时,12名身着传统苏格兰短裙的风笛手列队进入宴会厅,绕场表演。悠扬的风笛声在宴会大厅里回荡。
访问期间,女王6次出面陪同江泽民主席参加有关活动,在礼宾上做出了破例安排。
第8章 1999年从大局把握两国关系
10月21日中午,江泽民主席同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举行会谈。
此前,江泽民主席与布莱尔两次见面。第一次是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期间。第二次是1998年10月布莱尔访华期间。布莱尔的年轻和活力给江泽民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场会谈并不轻松。因为英国为科索沃战争提供了理论支撑,“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等论调最早是由布莱尔提出的。如何处理中英关系的问题,需要高超的外交技巧。
布莱尔一上来再次就炸馆事件向江泽民主席道歉,“我们至今仍对那一不幸事件感到不安。江主席的访问表明,科索沃战争后,英中关系又重新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江泽民主席认为,在炸馆事件上,英方已多次道歉,显示了诚意。他接着布莱尔的话说:“首相领导的工党政府执政以来,奉行对华友好的政策。”这种肯定为会谈带来了友好的气氛。
接着,江泽民主席话锋一转,谈了他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他说,战后确立的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坚持,不能允许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凌驾于联合国之上。国际社会应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听到这儿,在座的英方人员都认为,中国领导人接下来肯定要批评或指责英国的“新干涉主义”和“人权高于主权”理论,一场交锋似乎难以避免。
实际上,还在会谈前,江泽民主席已经就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拿定了主意。考虑到英方已经了解中国对科索沃战争的立场,江泽民主席委婉地对布莱尔说:“中英有必要加强双方在国际问题上的磋商,希望英国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有益的贡献。”
布莱尔心领神会,说“我注意到中方的立场”。江泽民主席以诚相见的态度和灵活的谈话技巧,对他触动很深。他很快就中方关注的香港、人权、西藏、“法轮功”等问题做了积极表态。
布莱尔说,尽管他当初对香港能否实现平稳过渡怀有疑虑,但目前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是成功的。
他认识到在人权和西藏问题上批评和对抗不利于双边关系的发展,表示“无论是人权问题还是西藏问题,均应该在私下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才是最富建设性、也是唯一正确的方式。英国将坚持这一政策”。
他认真听了江泽民主席关于“法轮功”的介绍,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稳定很重要。
会谈中,江泽民主席提出了发展中英关系的3项原则: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局,经贸合作要互利互补,增进交流和加深了解。核心是坚持对话,不搞对抗,维护和促进合作局面。
有了江泽民主席前面的坦诚交谈做铺垫,布莱尔对“把握大局”这种东方式思维有了新的理解。
第8章 1999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促进中英经贸合作,是江泽民主席访问的重要内容。
10月20日中午,江泽民主席出席了英中贸易协会为他访英举行的盛大欢迎午宴,并发表讲话。
英中贸易协会的前身是英中贸易48家集团。这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和禁运的西方国家的贸易集团。1953年,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时,一批英国经贸界有识之士毅然冲破阻挠,应中国贸促会邀请访华,与新中国发展贸易并建立友好关系,此举被誉为“破冰者之旅”。几十年来,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阴云密布,他们始终与中国风雨同舟。今天,英中贸协联系着4800余家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公司,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地设有办事处。
江泽民主席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特别向英国工商界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蕴藏的巨大机遇,鼓励英国企业继续发扬破冰者的开拓精神,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探索在新形势下扩大双方经贸合作的途径和新领域。
当晚,江泽民主席出席了伦敦金融城市长莱文勋爵在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和晚宴。
伦敦金融城位于大伦敦市的中心地区,占地仅一平方英里左右,与纽约和东京并称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以金融城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业是英国支柱产业之一。金融城拥有自己的管理机构、警察和法庭,英国皇家军队不得全副武装进入金融城。连女王出席金融城的重大庆典,也需市长将一把“市民宝剑”献给女王后方可进城。
江泽民主席在晚宴上发表讲话。他说,中国正在推进金融改革,健全金融监管机制,保证金融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中国将按照平等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扩大在金融领域同其他国家的合作。相信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英在经贸、金融领域的合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访问期间,中英双方签署了4个重大经贸合作协议,合同金额35亿美元。这在英国工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们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有了更新的认识。
剑桥励学子
10月22日上午,江泽民主席来到久负盛名的剑桥大学,在剑桥大学音乐厅向600多名剑桥师生发表了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
他回顾了人类百年沧桑,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揭示了正义总会战胜邪恶,光明总会战胜黑暗,进步总会战胜落后,人类定能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向着美好未来开拓前进的必然规律。
关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他说,中国既不能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硬搬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而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终于找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针对“中国威胁论”,江泽民主席在演讲中全面介绍了新中国50年来走过的道路,指出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发展和强盛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相反,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永远不称霸。
他勉励中英两国青年,顺应时代的要求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刻苦学习,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江主席的演讲激起了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当听说有200多名中国学生在剑桥大学学习或工作时,江泽民主席风趣地说:“很多人都向往到剑桥学习,我本人就很希望有这样的机会。我虽然已经73岁了,但年龄不是主要问题。活到老,学到老。今后我将分享中国学生在剑桥大学学到的成果。”
第9章 2000年探寻巴以和平之旅
2000年4月12日—18日
2000年4月12日至18日,江泽民主席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巴以。
江主席用“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思想概括新形势下中国对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和态度。他指出,当2000多年前《圣经·旧约》在这片沃土上形成之时,中国的先贤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并曾出现过许多“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佳话。“和为贵”作为经历了漫长岁月考验的东方哲学思想,可以为中东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借鉴。解决中东问题,需要和谈而不是武力,需要合作而不是对抗,需要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排斥。
江主席的访问直接促成了中国中东问题特使机制的诞生。
第9章 2000年中东问题的“12345”
2000年4月12日至18日,江泽民主席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巴以地区。
中东问题牵动着世界的目光。
中东问题涉及不同民族、宗教、教派和国家的矛盾和冲突,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持续时间较长、成因复杂、很难解决的热点问题。这可以用“1、2、3、4、5”5个数字来概括。
1块土地——巴勒斯坦(27万平方公里),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并且拒不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