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破千军






蒋晟没再多问,叫上几个军士就出发了。

对李洪涛来说,朱孝信的这点“施舍”只算得上是杯水车薪。他根本就没有料到,在消息传开了之后,五日之内,竟然涌来了八百多难民,还有难民在源源不断的赶来。如果不是朱仕珲及时发布了“赈济令”的话,恐怕赶到百市集来的难民将更多。

到现在,住在百市集的难民总共有八百七十四人,其中三百七十二名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小孩的饭量算半口的话,这就是六百八十八张吃饭的嘴。这么多的人,对李洪涛来说,绝对是巨大的压力。

按照蒋晟的初步估计,在冬季到来之前,难民的数量肯定会超过一千人。入冬之后,因为天气寒冷,所以还得增加食物供应。以最低标准计算,每天也要消耗掉十八担粮食,也就是说,一月就将消耗掉五百四十担粮食。

拿着这些估算数字后,李洪涛都快崩溃了。除掉每月少得可怜的粮饷外,如果全部靠购买的话,就算以价格最低的稻谷计算,每月都需要支出至少一百七十多两白银。实际上,肯定得补充一些更有营养的食物,比如面粉,糯米等等,这样一来,每月的伙食支出将在二百五十两左右。这远远超过了李洪涛的承受能力。

这也是李洪涛在朱孝信面前“装穷装惨”的原因了,他不是在装,他确实很穷,很惨。可是,朱孝信的回溃却让他有点失望,区区五百两白银,三百担粮食,最多顶两个月而已。

除了养人之外,怎么安排这么多难民也是个问题。

五百亩战功授田都已经“承包”了出去,这也只安顿了十户难民,连老带小,总共不过四十四人而已。

李洪涛没有放弃,他也不能放弃。

在安顿别的难民,或者说是利用别的难民的问题上,他找到了很多的解决办法。

一是借此补充甲队的兵力。他要了二百五十个兵员名额,之前只有七十七个手下,还有一百七十三个空缺。李洪涛在招兵的时候要求极为严格,只招收年龄在十八到二十五岁之间,身体健壮,身高在一米六五以上(主要是这些难民的身材都不高),没有疾病,没有不良习惯,家里至少还有一个壮年劳力的男性。因为进甲队吃粮饷的“门槛”太高,所以八百多难民中,只有五十四人合格。李洪涛将这五十四人全部编入了五个战斗排,并且由各排排长负责对其进行训练。

二是把壮年妇女都组织起来,分担军营与难民营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清扫营地,浆洗衣物,准备伙食,照顾老人等等。这样,所有的兵都可以把精力用在训练上,而不需要操心日常生活。这也分担了张玉璇的压力。李洪涛还派人去买了几头种猪、种牛、种羊,几十只母鸡回来,在营地南面开办了“饲养场”,以保证肉类供应,每名官兵每天还能吃到一个鸡蛋。

三是将其他的劳动力——主要就是十六岁到五十岁,未达到参军要求的男性——都利用了起来。烧砖、制瓦、伐木、烧炭、修缮房屋、整修道路,对授田附近的灌溉水渠进行了修理,甚至还挖了一条渠道,将山里的一股泉水引到了营地里,获得了干净的水源。李洪涛没有给这些劳力发“薪水”,劳动的报酬就是每日三餐,餐餐管饱。

这些都只是针对普通劳动力,另外还有几个有“手艺”的劳动力得到了特别的利用。

李洪涛为他的医疗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班长:钟素珍。此人原本是乡村赤脚医生,虽然名字有点女性化,但是医术还算不错。

李洪涛还找到了两个木匠,只是这两人做不了精细活,只能在搭屋建房方面出点力。还有三个泥瓦匠也被“发掘”了出来。对这些人,李洪涛是必须要开工钱的,毕竟这个时代里手艺人在哪都受欢迎。

最大的收获是一个叫邓颐斐的年轻人。此人被一伙难民所救,岁后与难民一起来到百市集的。据他自己介绍,他是某支小商队的镖客,也就是类似于保镖性质的车夫,同时还是商队的文书,能识文写字。对于“文化人”,李洪涛求之若渴,赶紧就将其收入了队里,做了第二名连部文书,只是暂时没有给邓颐斐安排军职。

除了劳力之外,还有两类难民让李洪涛头痛,一是老人,二是孩子。

老人还好处理一点,李洪涛尽量让他们发挥了“余热”,照顾孩子,监督工地,管理营地,到山里拾柴禾,反正都是些轻体力的劳动。

孩子就让李洪涛有点头痛了。这个时代,孩子是不受重视的,这让李洪涛根本无法理解,在他的观念中,孩子是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未来。结果,李洪涛力排众议,头脑发热,以每月二两白银报酬,从荆县请了三个教书先生,开了大中小三个班,将三百多名孩子全都送去读书,并且保证所有孩子都能够吃饱饭,每天一个鸡蛋,保证营养跟上,免得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落得个后天营养不良的身体。

原本荒凉的百市集一下就红火了起来。用一个之前在百市集生活了几十年的“宿老”的话来说:百市集建镇上百年的历史中,从来这么繁荣过。

在繁荣的背后,是更大的负担。

吃的问题就已经让李洪涛头痛不已了。住的问题还好,正在解决之中,按照工程进度,入冬之前,大部分人都能够住进房舍之中。真正让李洪涛感到头痛的还是穿的问题。

新增添了五十六名官兵,李洪涛为他们各定制了两套秋季军服。

秋装的问题还好解决,反正秋天冻不死人,冬装的问题就有点棘手了。

难民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带有棉衣棉被,其他的都没有御寒的衣被。甲队官兵更是连一件御寒的衣背都没有。

“一件棉衣至少需要一斤棉花,一条棉裤需要八两棉花,一床棉被至少需要三斤棉花。”蒋晟不在的时候,邓颐斐成了李洪涛的“财务”助理。“现在甲队有一百三十五人,按照每人一件棉衣,一条棉裤,一床棉被计算的话,需要六百四十八斤棉花。另外,还有大概六百名难民需要御寒的衣物,就算不考虑给他们置办棉被,也需要一千余斤棉花。算上制作时的损耗,总共需要大概一千八百斤棉花。”

“这要多少钱?”李洪涛悄悄擦了下额头上的汗水。

邓颐斐迅速计算了一番,说道:“一担棉花二十斤,实际只有十八斤左右,崮梁的价格是一两五十钱,也就是说,总共需要二百七十两白银。另外还得算上布匹,裁缝的工钱,总共得花大概五百两左右。”

李洪涛倒吸了口气,对现在的他来说,五百两白银,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钱还是次要的,时间。”邓颐斐也叹了口气,“还有两月就将入冬,就算那十五个裁缝加班加点,我们再去找十个弹棉花的匠人,恐怕两个月内也制不出这么多的棉衣棉被。”

“这个可以多找裁缝与匠人。”郁闷归郁闷,问题总得解决,李洪涛又说道,“等蒋晟回来之后,你们两一起去崮梁,设法采购棉花,如果崮梁那边买不到这么多棉花的话,就去别的县城买,顺带把师傅请来,我们得抓紧时间。”

事情就这么订了下来,可李洪涛心里很清楚,他得去找到更多的钱!

第十章 仁心泛滥(五)

 晖州地处西北,到了十月中旬,天气就已经冷了下来。

大街上,李洪涛不断的跺脚,身上那件秋装根本就抵御不了寒冷的北风。站在他旁边的张玉璇更是冻得鼻子通红,连连哈着雾气。如果不是两人身上的衣服还算整洁,干净的话,恐怕谁都会认为他们是进城乞讨的难民。

“玉璇,冷不冷?”李洪涛这是明知故问。

张玉璇摇了摇头,她也在说谎。

“冷的话,就跳一跳,照我的样子,做做运动。”

李洪涛一边说着,一边做着体操。现在让他感触最深的是,这个世界没有报纸,读初中的时候,别的学生都有棉衣、羽绒服,他就只能在衣服里塞几层报纸,御寒的效果还挺不错。

“小李哥,恐怕五世子今天不会出来了。”

“再等等,天黑后,我们就回客栈。”李洪涛本不愿带张玉璇来的,可张玉璇硬是要跟着来,无奈之下,他也只能答应了。

张玉璇叹了口气,也连连跺脚。

这时候,节治府门外出现了一个身影,那人朝这边看了一眼,立即就走了过来。

“李大哥,玉璇姐,你们……”来的人正是汤圆圆,“你们怎么在这里?”

“我们是来找五世子的,可是……”

李洪涛好像看到了救星一样,赶紧说道:“圆圆,快去帮我们请五世子出来。”

“这……好的,我这就去,你们稍等一会。”汤圆圆赶紧跑回了节治府。

不多时,朱孝信急匆匆的赶了出来。

“李将军,你们……”朱孝信有点不敢相信的看着李洪涛,“你们怎么不叫人通报一声?”

“哎,都怪末将愚钝。”李洪涛看了眼那两个守门的亲兵,又说道,“临走时,没有带上足够的银两,结果……”

不用李洪涛多说,朱孝信就明白了过来,肯定是李洪涛没有给茶水钱,或者给的茶水钱不够,那些守门的亲兵就没帮他们通报。

“李将军,我们找个地方坐着谈吧。”朱孝信也没有带李洪涛进节治府,带他去了附近的一家酒楼。

点了几个菜,两壶米酒后,朱孝信就把小二支走了。

“世子,我是来求你救命的。”

“救命?李将军,我十多日前,不是已经派人给你送去了银两与粮食,难道他们没有送到?”

“不……不是,银两与粮食都收到了,只是……”李洪涛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现在有上千难民住在了百市集,一日要消耗掉二十担粮食。世子送来的粮食,加上末将之前结余的粮食还能勉强支撑月余,只是这天气冷了下来……”

“你们的军饷中不是有置办御寒衣物的……”朱孝信没有说下去,不用猜,肯定是李洪涛把用来给军士置办衣物的钱拿去买粮食赈济难民了。“李将军,看来是我疏忽了。”

“世子体恤官兵,我带全队将士感谢了。只是我们这些大老爷们还没什么,勉强顶得住,可是那些难民,特别是老人,孩子……”

朱孝信叹了口气,说道:“今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往年要到月底天气才会转冷,现在才是月中,哎!”

李洪涛眨了眨眼睛,等着朱孝信继续说下去。

“这事,恐怕……”朱孝信又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李将军有所不知,现在我还没有正式成为少营统帅,没有拿到俸禄,每月也只有点零花钱,前几日,还全部用掉了,现在……”

“世子爱民恤士,末将佩服不已,只是……”李洪涛并不知道,朱孝信上次给的五百两银子,还有三百担粮食,有一大半都是“私房钱”,杨佩德拨的钱粮只占一小半。

“这事确实紧急,天气转冷,如不能尽快解决御寒衣物的话,恐怕今年又有很多百姓会被冻死。”朱孝信也是一副一筹莫展的神色,“只是要申请钱粮的话,还得要父亲批准,且今年赈济难民已经花费不少,如果其他人反对,这事恐怕会拖上好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救命如救火,拖下去的话……”李洪涛稍微犹豫了一下,说道,“世子,末将有一办法,只是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什么办法?”朱孝信立即问道。

李洪涛犹豫着没有说出来。

“李将军,只要能救百姓,不管什么办法,不妨说出来,我们也好商议。”

李洪涛看了朱孝信一眼,这才很是为难的说道:“钱可以借,只是这借钱人得有值钱的东西拿来抵押,而且……”

“借钱的东西?”朱孝义立即皱起了眉毛。

“找汇广钱庄借,等少营正式成立,就可以用军资偿还借款,只是末将孑然一身,没什么长物,恐怕……”

“李将军说得正是,你没有东西可以抵押,我有。”朱孝义咬了咬牙,说道,“还请将军稍等片刻,我去去就来。”

等到朱孝义离开后,李洪涛这才笑了起来。

“小李哥,你笑什么?”一直坐在李洪涛身后的张玉璇问了出来。

“笑朱孝信太仁慈,太厚道。”李洪涛让张玉璇坐到了身边,“借钱这事,他平常恐怕也想不到,毕竟节治使世子,什么时候会缺钱?再说了,他要没有零花钱,恐怕下级都主动送上门去了,还需要他去借吗?”

“可是……”张玉璇确实搞不懂李洪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朱孝信确实是个很爱护百姓,体恤士卒的人,我利用的也正是他这一点。”李洪涛笑着把住了张玉璇的肩膀,“现在,他把自己卖了都不知道呢。”

李洪涛突然做出亲密动作,张玉璇脸一红,脑袋差点就埋到了怀里。

“你饿了吧?我们先吃东西,等下朱孝信自然会把钱送上门来。”

李洪涛也真是不客气,又点了几盘菜,要了两壶酒,大吃特吃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