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65-天地英才–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20位皇帝





      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箭射中,回到长安后病情加重。吕后找来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无力回天,气得大骂医生:“我一个小老百姓提三尺剑取天下,难道不是天意吗?命运早由天注定,就算是神医扁鹊来了又能怎样?”然后就赶走了大夫,毅然拒绝治疗。    
      象这样有别于常人的做法,恐怕也只有刘邦才做得出来。    
      要在英雄遍野的时代出落成为至尊的天子,仅靠无赖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刘邦的发迹更靠他对“人”的精准把握。    
      刘邦本人“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他的驭人术应该是历代帝王中登峰造极的。那些盖世的人才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对他有用时,他能让人披肝沥胆、九死不悔;对他无用时,他能让人头颅落地、抱冤捐躯。这样的功夫可不是每个无赖都具备的,所以说,天下无赖虽多,但成为天子的,却只有刘邦一个。    
      称帝当年的五月,在洛阳南宫举办的庆功宴上,刘邦在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时发表了那段著名的经典讲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弥留之际,吕后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吕后问曹参之后的人选,刘邦答道:“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再问他们之后的人事安排,刘邦说:“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由此可见,刘邦看人应该是入骨三分,这样的功夫,岂是平常人可比?难怪张良在刚刚接触刘邦后就喟然兴叹:“沛公似是天授英主,天成其聪颖!”    
      刘邦看透的是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他紧紧抓住核心力量,靠给予对方急需的权利和荣誉,将众多雄才聚拢起来,为其所用。这些人的余热散尽处,也是他们权利甚至是生命的终结。    
      剥开刘邦出神入化的权术的层层外衣,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的每一个步骤与花样都是为着既定的目标服务的。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刘邦又表现出了强大的自控能力和控制人的能力。    
      什么是他的目标?称帝前是扫平天下,称帝后是江山万载。    
      在称帝以前,刘邦成功地扮演了长者的形象,人们眼里的刘邦是宽宏的,即使是猜忌也是可以被手下理解和接受的,并且从来没产生过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对当时目标任何的强大破坏力。所以楚营中不得意的谋臣良将相继投向刘邦。    
      韩信在楚营,“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他的言语不为项羽所听,计谋不为项羽所用。对待出身卑微的韩信,刘邦可以行拜将的大礼;面对韩信半真半假的封王请求,刘邦可以爽快地满足他的“齐王”封号;陈平在楚营,只任都尉,到了刘邦手下却位高而礼尊,须臾伴随在刘邦的左右。    
      天下属刘后,手下人再也无法看到那个宽宏、豁达、豪爽的主人了。此时刘邦的目标是让天下永远姓刘。他表现出来的猜忌,恐怕只是障眼法而已,是为实现新的目标而铲除不稳定因素的必要铺陈。    
      一代名将韩信身首异处前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慨叹,一代名相萧何身陷囹圄前的诚惶诚恐、委屈保身的惊惧,无不体现着刘邦过人的权谋之道。    
      刘邦对人才的发掘能力也是他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    
      刘邦身边的人才大体上分三部分,一是早年就跟随他起事的人,如萧何、曹参、樊哙等;一部分是后来慕名投奔来的人,如郦食其、张良等;还有一部分是从项羽的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人,如韩信、陈平等。从获得良才这一点上讲,上天对刘邦和项羽是一样的公平,甚至是对项羽垂青在前,但同刘邦相比,项羽刚愎自用,不肯封赏,重用亲人,其他异姓亲信不多。这造成了楚营中的人才不是被气走、就是相继投向刘邦。    
      在实施自己的阶段性目标的过程中,刘邦对人才的尊重表现在言听计从和不吝封赏上,这让手下人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曾经平庸度过前半生,最后的十几年却奇迹般攀越上帝王之位的刘邦,撒手人寰,时六十二岁。刘邦死后,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其生前风口浪尖的惊心动魄、身后延绵几百年的基业江山连同那三句气吞山河的《大风歌》一起,被大书特书于中国的史书上,留给后人品评、思量、传唱至今。    


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上刘秀  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上刘秀

    西汉末年,皇室衰微,权臣王莽乘机窃取大器,改朝换代,王莽在篡夺皇权之前,曾被皇家认为是可以依赖的肱骨之臣,被同僚认为是有德、有才、言行接近于圣人的名士。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与经营后,王莽作为一个可以与后世的袁世凯相提并论的人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登基后不久,一心想扭转汉末流弊的王莽,实施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由于准备不周、急功近利,又赶上连年荒旱,致使民生凋敝、盗贼蜂起。这样的局面必然会唤起人们浓烈的怀旧情结,无论是布衣百姓还是枭雄豪杰,无不缅怀大汉往昔的荣耀与光彩。激愤之下,百姓便纷纷将矛头与剑锋指向了这个倒霉的新皇帝。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来临了。    
      当时,樊崇起兵于山东,部众皆以赤色涂眉毛,号称“赤眉军”;王匡起兵湖北,号称“新市兵”;此外还有王常的“下江兵”;陈牧的“平林兵”等势力。值此风云际会之时,一个二十七岁的太学生,也与哥哥加入到了涌动的大潮中,这个读书人便是刘秀。    
      抱着恢复刘姓天下的目的,刘秀与长兄刘发动宗族、乡里,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武装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起事,称为“舂陵军”。    
      起兵后不久,刘秀兄弟与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队合在一起,号称“绿林军”,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复汉”为号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区尽皆臣服。    
      公元23年,“绿林军”几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万人围困于昆阳,刘秀带领十八骑杀出重围,调集援兵。随后亲率三千敢死的勇士,在昆阳城下与王莽的军队展开了殊死的搏杀。据说当时的刘秀是骑在耕牛身上冲入敌阵的,其勇气与决心可见一斑。在刘秀的感召下,昆阳内外的援军与守军里应外合,演绎了一段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史学家王夫之评价说:“一战而宗庙得全,未几光复天下。”    
      在昆阳之战中立了大功的刘秀和夺取了宛城的刘两兄弟势力暴涨,于是新市、平林的将领劝更始帝刘玄杀掉刘。刘秀闻听哥哥被杀噩耗,不敢戴孝,并立刻赶到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赔罪。酒席上,刘秀不居功,不激愤,在谈笑风生间,将丧兄之痛深深掩藏。这让刘玄反倒有点过意不去,歉疚之下,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同年九月,新莽政权覆灭。    
      更始帝定都洛阳后不久,刘秀自请到河北镇抚州郡,借机脱离了更始帝,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流亡,废除苛政,释放囚犯,夺取民心。在消灭一些割据势力,收编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的同时,刘秀赢得了河北诸郡的爱戴与拥护,这一区域内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羽翼渐丰的刘秀开始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遣,在击破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铜马、高湖、重连等部农民起义军后,刘秀的实力与一年前已是天壤之别,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部众的拥戴下于(今河北柏乡县)称帝,重建汉政权,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更始帝无奈迁都长安,这时的刘玄已不理朝政,整日纵酒色于后宫,内忧渐起。偏偏此时,赤眉军的首领樊崇,在赤眉军七十多个姓刘之中,选中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据说他跟西汉皇族的血统最近),立为皇帝。接着便率领二十万人进攻长安,开始了推翻更始帝的征伐。    
      赤眉军打进长安后,更始帝刘玄仓皇逃到城外,没过多久,更始帝带着玉玺向樊崇投降。一时得势的赤眉军因粮荒不得不退出长安,向西流亡,在天水一带又遭到当地豪强地主的拦击,被迫折而向东。    
      刘秀军队趁赤眉军进攻长安的时候,占领了洛阳。听到赤眉军向东的消息,刘秀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分两路设伏。    
      刘秀麾下大将冯异把一部赤眉军包围在崤山下,用“疑兵计”解除其武装。樊崇带着剩下的赤眉军又遭刘秀亲率的大军截击、围困,樊崇投降。这以后,刘秀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随即于建武五年先后削平了盘踞渔阳郡的彭宠、南郡的秦丰和齐地的张步;次年又统一了关东,使河西的窦融归附;又先后平定和消灭了天水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割据安定的卢芳也于建武十六年归附。经过十二年时间,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事业。    
      建立东汉王朝后,百废待兴,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刘秀在两个方面上为盛世奠基,一是集权,二是恢复天下的元气。    
      他鉴于西汉末年“上威不行,下专国命”的教训,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同时削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总揽于皇帝一身;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建武六年,刘秀又下令郡县合并,裁汰吏员(全国共并四百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这些措施强化了皇权。    
      建武六年(30年),刘秀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并且罢郡国都尉官,一度废除了更役制度。次年又将大批官兵遣散还乡,发刑徒屯田边境以代替征调的戍卒。建武初年,全国户籍遗存的人口只有十分之二,田野荒芜,到建武五年情况已有所好转,土地逐渐得到垦辟。光武帝末年,载于户籍的人口已达到两千一百多万。    
      由于光武帝的励精图治,使得国富民强、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百官勤政为民,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局面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这个被称之为“光武中兴”的时代,被亮晃晃地写进了史书。    
      一个读书人,能成就开国伟业,刘秀的过人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自幼熏陶胸怀大志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但他在九岁时成了孤儿,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其长兄刘、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仗义疏财。家庭上下和睦,兄弟友爱。刘秀更是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    
      刘秀很早就追随中大夫许子威研究《尚书》,通晓大义,刘秀的名字取于“秀穗”之意。史载刘秀少时酷爱耕种,还卖过自己种的粮食。这样的出身和家庭熏陶,对刘秀后来的抱负与作为起到了非同寻常的奠基作用。    
      少时在长安读书时,刘秀看到“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于是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刘秀的权力欲望和个人荣誉感是何等强烈,只不过当时的刘秀低估了自己日后的成就,没想到自己的努力竟然使他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皇帝。但从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上看,又让人觉得刘秀的志向好象不仅止于“执金吾”。    
      事情是这样的:从西汉末年起,谶纬开始盛行起来,王莽就是依靠谶纬上台的。世间谶纬说:刘秀当为天子。当时的刘秀还是少年书生,人们在一起谈论这件事时,都以为是王莽的国师公刘秀(即刘歆,刘向之子,后因迷信这个谶纬起兵谋反,被王莽杀头),而在场的刘秀却说:“怎么知道不是我呢?”看似玩笑的一句话,惹来大家的一阵哄笑,只有刘秀的姐夫邓晨没有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