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雍正王朝 作者:四贝勒(起点2013-07-01完结)
“事到如今,好些事我也不须瞒你。不肃国法纲纪,宽纵了这等妄意行事的人不参,回头主子怪罪下来,怕不是要先断我个无能?”噶礼望着曹寅抚须一叹,目光却是咄咄,“两江是乱,乱的人尽皆知,但乱中处事,也得有个章法不是?我这总督府就是个高门大户,也还知个一二的生民疾苦罢,岂是由得任人诋毁,由得随便什么人去充那梁山好汉,解民倒悬的?”
曹寅听着,起初还觉着是这话像是说赵晋买受底下人的贿赂,到后头再一想,这说的不是张伯行又是哪个?到这地步,他倒是真能瞧个全乎儿,看着眼下两方都在拉拢自己,都想通过织造的嘴往康熙面前递个话儿,曹寅心中暗起一阵冷笑,且不论他二人过往是非,就紧着眼下这场乡试弊案,也成了他二人相互攻伐的利器,明面儿上都是言辞煌煌心寄百姓秉着公平义理,可私心里又哪里谈得上有一分的光明磊落,不愧本心?
“制军言重了。”曹寅略一沉色,稍想了想,便在座上偏了身子,一语双关地道:“国家法度不可坏。我想,既是闹到如此地步,朝廷不日定然会派钦差下来,届时科场情弊也好,官场情弊也罢,总归是主子跟前儿要有个明白回奏的。”
噶礼玩味地看了曹寅一眼,略过他话中之意,微微一笑:“国家抡才大典,自然是要看重的。”噶礼背着手,站起身来,在堂上踱了几步,一转身对曹寅道,“我也是前些日子才知晓的一桩秘闻,不妨说与棟亭听听。昔日徐乾学在京时,绳匠胡同赁金因何而贵?想来棟亭博闻,当也是知晓的。再说后头有一回,徐乾学使人往顺天乡试主考处递条子,写的什么‘有名士数人不可失也’,几占一二甲名额半数,几个考官便照单开列一一取中。发榜之日,时舆大哗,主子闻知此事亦是龙颜震怒,方说要彻查,徐乾学便使人来进言道贺,说开国之初,美官授以汉人,尚不肯受,如今汉人苦苦营求登科,足见人心归附,可喜可贺,此事遂不了了之。若是此论行的通,比之今日,江南科场又当如何?”
第二百九十七章 多事之秋(九)
更新时间2011…9…12 17:54:10 字数:2138
噶礼所说的绳匠胡同,便是徐乾学当日在京的寓所。曹寅于此事也有耳闻,徐乾学借着士林高望,又受康熙赏识信重,每每籍着提拔寒门子弟邀名于朝,故便有应试举子纷纷租住于此间,每日待到五更天徐乾学上朝之时,便在房中高声诵读诗文,有意教他听见,几日之内徐乾学必会找上门来。倘此人多少有些才干,徐乾学便会设法相助于其。徐乾学其人,在江南的声望远甚京师。“昆山三徐”一门兄弟三鼎甲,还有他那一领江南学术巨擘的舅父顾炎武,单家世这一样便足以为他添辉,供天下士子仰盼。然人各有秉性,徐乾学又在朝浸淫多年,翻覆在明索二党之间,有些事却是身为读书人不耻的,李光地对其便屡有‘谲诡奸诈’的憎诟,而曹寅虽其相交颇厚,却只是些诗文唱和,政见上却并不合流,想噶礼也是知道,故而在他面前诟病徐乾学时,并无半分的顾忌。
当下,曹寅也是抚案起身,肃然道:“若此事为真,便是以私废公。健庵(徐乾学号)未免有失为官之人的操守了。”曹寅朝上一拱手,言辞甚正,“主子宽仁为怀,更是存了恤免老臣之意。只是,我辈却不可以此心度主上。再者,那徐氏纵有私心,也终不比以金钱贿买功名,败坏国家公器来的贻害甚深。江南科场之事,实不可不彻查。”
“闹得沸沸扬扬的,又有什么益处。照本官看,这案子倒不如就在江南几省中选一二大员,就地访查来的好。棟亭是怎么想的?!”噶礼语意淡了下去,他的神色也分明有些冷淡。他的一切本意,都是欲借着这场科案,将他在两江官场的腹心之疾挑明了在百官面前,再从康熙处一并肃清。真要掰扯明白了卖举的个中情由,且不说自己处要担什么样的过失干系,让天下人都看清了国家举材糜烂至斯,那才真是朝廷的没脸。再来,他自己也并不信朝廷能将这案子查到水落石出,这些日子据他查证,此案牵涉地方大员之深,原是连他都未曾料及的。想将来不论是什么人来查,就算查明白了,又有谁敢一道题本给京里奏过去?是以,这话里还透出几分讥诮的意味。
“主子圣鉴,我又哪能妄自揣度的,能怎么想……还是等旨意罢。”曹寅一笑,便敷衍而过。噶礼之意,曹寅并非听不出来,他既能如此做派,便无非是想在江宁、苏州两织造间问个一致口径,想必李煦如今陷进去的深浅,远超出他的想象。
噶礼教曹寅说得一噎,倒还忍着没有发作,曹寅这里也并不想将噶礼得罪得太深,这督抚之争他虽不想介入其中,但又不得不弄分明了奏与康熙,两下里处着,很有些里外不是人的味道。见噶礼拧着两道眉头不语,便照着噶礼一拱手,将话稍稍回寰了过来,道:“适才制军既说了一桩秘闻,那我也讲一事。读书人所重的,惟只‘名节’二字。如说健庵这事做的不得人心,有位丁腹松却是甚得读书人的推崇,此人,也是当年誉满京华的人物。”
丁腹松是通州人,屡试不第,当初明珠重其气节,延请为公子座师,每日朝罢便往相谒,相重甚深。又怜丁腹松为不仕耿耿于怀,一面劝其赴考,一面令家奴安三为他疏通关节,谁知丁腹松知晓中试之后得知乃是明珠之功,痛呼一生名节扫地,辞官归乡。揆叙之兄性德以万金相赠,却被其付之一炬。汉人引为楷范,满人深恶之。京中时云,丁虽不中,却叫纳兰一家做了其清名的陪衬。
果不其然,噶礼一掸袖口,唇角便露出几分不屑来,“当日明珠使家奴安三执鞭坠镫送场的人就是他罢?”见曹寅颔首,噶礼“嗤”地一声哼出来,“真真是个不识抬举!呵,我是闹不明白汉人所谓这些的名节。再说,像安三这样的奴才,也不止明珠一家有,你道此届乡试就没有么?”莫非此事有人阴使家人暗相勾连,指授卖举?曹寅心头不由悚然一惊。
然而噶礼也并没予他什么现琢磨的时候儿,当下就毫不避讳地拍着桌子直道,“马逸姿(时任安徽布政使)门下那个叫轩三的奴才,私底下同一群市井无赖、落拓举子勾勾连连,竟是个奴大欺主的,收了银子上窜下跳,不介教某些有心人见了,反成了戳我噶礼脊梁骨的好枪使!呵,险教我查出来在先,若是将来有起子没德行的癞皮狗咬我,棟亭你今儿可是见证!”
数日后,曹寅奏折赍抵康熙驾前,为着慎重起见,他在折中着意隐去了前时噶礼、张伯行所述的内情一节,只是藉着奏闻晴雨录之机,报一报太平米价的末了,以一径平和的言辞,大略述及了一番科场乱象并赵晋贪贿传言,并未真正提及此事据查涉抚宪重臣,更未敢轻言江南官场借机倾轧之事。固然曹寅是为着多样考虑讳言,然他并不知道,随他折子同期到京的,除了李煦的例行奏闻,还有左必蕃的疏章。
左必蕃谢罪的本章一俟到部,便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前流言传到京中本就内外议论纷纷,值此一来,更是物议沸腾。那整日介无所事事,却又消息灵通、耳目聪敏之人,无不将此事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前时刚兴出来的状元易主的话题,本来因着这事儿淡了不少,不过为着这两事儿都是科场的文案,自然少不了两厢比对品评。大清自立朝以来,逢着科举弊案必是严惩,己丑年的科案就是一例,不料到了如今,阵仗更不亚于前头,看着竟是这几位天子信臣都搅和了一身的不干净!
一时之间,说起此事,汉人们不齿,都是十年读书,进士及第出来的官儿,所尚的为臣之道里头可还剩得一星半点的仁义礼智信?满人们更是不齿,汉儒立朝,日日挂在嘴边的兢兢克检、冰行惮惕岂不都是哄皇帝的鬼话!城内的酒肆、茶楼连带着戏园子,但凡这些读书人可做消遣之处,无不藉此事私议朝中措置,或有义愤,或有忧患,直是将这等下极朝廷脸面的事,喧嚷地满城风雨甚嚣尘上。
第二百九十八章 多事之秋(十)
更新时间2011…9…18 21:35:44 字数:2133
畅春园澹宁居外,胤禛垂手肃身,已然在阶下立候了小半个时辰。午间请安,他便在此候着了,来时只知三阿哥胤祉在内,可过到这一会儿了,依然半点动静全无,既无问话的旨,也无叫离的旨,好生奇怪。天虽不冷,却也总透着萧索寒意,这倒还不妨,只是这晌午时分天色就起了暗沉,云翳成团的在天边涌聚,暗影朝殿檐屋角黑压压地推将过来,像是有雷雨的模样。
然前庭里却是一片寂静,静谧地透着迫人的味道,内外皆微嗽不闻,只有远处东堤的风声和水声相和着传来,李德全照旧伺候在内,顾问行也远远地立在廊下分毫不动,眼瞅着仍是没有叫进的意思。天色全然黯了下来,一阵飞光闪电过后,惊雷骤起,风又大了些,原本静候此间的胤禛,望着自己的补服衣摆上下翻飞,心中也不禁起了好一阵忐忑。
就在又一声惊雷过后的余音中,好容易才见内侍传了旨意出来,令胤禛入内。胤禛微松一口气,上下略做整饬,疾步行至殿中行了觐安礼,才转见暖阁里头白了脸色肃手而立的胤祉,和盘膝坐在炕上喜怒不辨的康熙。不假思索,胤禛汲着一口气,紧趋两步,恭敬打下千去,“儿臣请皇阿玛圣安。”
“罢了。这两日,你可听见什么闲话没有?”康熙一面摆了手叫胤禛起身,拨弄着手边暖砚里头的墨锭,淡淡地随口问了句。
胤禛显是一愣,一来弄不清皇父的用意,二来屋中的气氛又颇显尴尬,全然不知康熙意指为何,思索一发,只得小心觑着康熙的脸色回道:“似是——江南科场的传言,京里闹得有些不象话……”左必蕃的奏疏,三日前方在朝会上奏过,胤禛料想康熙必说的是这个,士子们那些尖酸刻薄的嘲讽文章,当年庚辰一科处置时,他是亲领教过的,如今这一回他多少也是有所耳闻,便再斟酌,又哪敢真对康熙干净利落地回个清楚。
“哼,半天吭出这一句来不容易。”康熙轻哼一声,也没再理他,只横一眼胤祉,“你府里养着那么些人,翰林馆里再同那一干子学臣处着,你就半点声儿也没听见?”说罢,不屑地手下一叩那松烟墨锭,同坚硬质地的紫檀案面发出清脆一声响,唬的胤祉心弦一颤,却是紧着一躬身,不敢再开言。
胤禛看着这情形,不由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皇父不像是真问自己什么,可单瞧着发作胤祉,又不知为着什么,似乎并不是为江南科场的事。康熙没再说话,又埋头翻阅起折子来。胤禛望一眼胤祉,亦只是眼观鼻,鼻观心地立着,胤祉更是大气儿也不敢出,暖阁中一时沉静地怕人。便就这么纳闷了一刻,顾问行匆匆打门口进来,蹑着步子进前来,跪禀道,“禀主子,太子、温达、张鹏翮、赵申乔在外候见。”
“叫!”
四人进得殿来,待齐齐见过礼,这屋中才似外头一般,教大雨驱散了些窒闷的味道。康熙扫了众人一眼,朝炕外挪了挪,自转过身子来,擎起迎手面上第一份奏本扔在案上,“松伍(赵申乔字)的折子,你们谁来念念。”
“嗻。”近处的温达低声承了旨,捧过折子来,才看了一眼题签,就不禁皱了皱眉,却也不好怠慢,遂朗声对众人道:“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疏参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戴名世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今身膺恩遇,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板,尚以此多邀文名于士林,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厕清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徇隐不言?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谨之戒……”
胤禛心中“咯噔”一跳,目光与张鹏翮同时投向了立在太子身旁的赵申乔。胤祉似已经知道这么回事,兀自盯着金砖,太子则是瞟了张鹏翮一眼,继而玩味地看起胤祉来。赵申乔所参语近刻薄,言辞甚苛,此时倒不闪不避地一脸泰然。康熙打温达手里接过折子,一开一阖地摩挲间,目光打众人身上一一掠过,定在赵申乔身上,便听得道:“这道奏章,朕看了三日,想了三日。你参戴名世,参他大逆,怎么你就不惧物议么?”
“臣不惧。”赵申乔定然道了一声,当下出列跪了,又是重重一叩首,铮然道,“臣参戴名世,原不是为了私怨。臣在法宪,掌科道纲纪,捍天子法度以儆百官,岂可纵此目无君父之人大出狂肆之言,坏法乱纪!就若由此物议喧嚷,污臣徒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