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雍正王朝 作者:四贝勒(起点2013-07-01完结)
官,岂可纵此目无君父之人大出狂肆之言,坏法乱纪!就若由此物议喧嚷,污臣徒泄私愤,臣亦不能改此初衷。臣——”
赵申乔还要再说,却被康熙挥手打断,康熙略松一松腿脚,踩了脚踏坐在炕沿儿上,打起精神,对众人缓缓道:“朕有听见一个说法儿,说是戴名世夙与赵申乔不睦。为着戴名世会试第一,殿试却屈居赵熊诏(赵申乔长子)之后,仅为‘榜眼’,此一变数实为赵申乔行贿的缘故儿。你们听过么?”
及此,胤禛方知道此前康熙所问是因着什么,这早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京中议论打今岁三月起就没绝过。赵熊诏才名不显,戴名世在士林中则素享盛誉,为人所寄厚之深,不料金殿传胪,头名状元点却的是赵熊诏,自然引人猜度。加之清流士子门多是恃才傲物,口无遮拦的主儿,一二非议自是不免。只是这些话传到皇父耳朵里,偏赶上赵申乔递的这么一折参,又教皇父在这当口儿拿出来正经说事,总又要兴出波澜来了。
“儿子得个状元,凭靠老子掏银子,他们当这保和殿殿试是江南科场,由着人贿买?贿赂谁,贿赂朕么!”康熙目光陡然锐利了几分,也不待几人回话,话锋一转就揎出这一句来。
“总是臣等措置失当,不肖臣子,带累君父名声……”康熙不过一声冷哼,内里责意却是甚重,在场众人哪里承得住这样的话,当下以太子为首,都齐齐跪了谢罪。这一众诸人,数赵申乔闻言最为心绪起伏,感佩、畏惧杂而有之,惟只这一下儿,便在金砖之上叩得怦然做响。
第二百九十九章 多事之秋(十一)
更新时间2011…9…25 21:54:33 字数:2292
康熙原就为江南文场之事深为震惊,再又见了赵申乔的奏本,方知为着戴名世错失魁首竟也有这般议论,何得不怒?又一眼扫手边李煦的折子,适才看过,上头写的皆是苏州市井传唱歌谣,念及其间言语,康熙不禁冷笑起来,眼风不经意地在胤祉身上一扫,“这起子风言风语,你们是不便说给朕知道,还是朕不便知道?你们置若罔闻,朕尚不敢闭目塞听!”还未说罢,又是负气地一哂,“纷纷议论,实可羞之极!”
这一问,似是诘责,似是慨叹,胤祉终不敢不答腔,小声叩道:“儿臣初不敢擅奏,实因尽是些风闻言语,再文人相轻,历来又是的……”
“嗬!怎的,今年京中就无人作什么《通天榜传奇》的戏本?”
“……”胤祉兀的浑身一震。
“你经年地同这起子文人打混,为子为臣的学问倒不显,不意反练出一身欺瞒狡辩的本事来!”
“儿臣不敢……”胤祉打着磨儿,好半天才挤出这一句,又被康熙随之而来的狠厉话儿给骇出一身的冷汗来,两肩端颤着,只急忙忙叩下头去再不敢应。然康熙这话说的偏颇立现,甚还流露出几许本心,张鹏翮伏在当下,心中直是猛得一沉,就连一旁的胤禛听了,也起了好几个翻覆。
康熙便也不再理他,只朝着赵申乔问道,“戴名世在京是何行止?”
赵申乔先也是无措,只这会子体会着君意,嗫嚅一阵便跪直了回道,“回皇上,据臣所闻,戴名世昔日为监生之事,在京与徐贻孙、王源、方苞等人相聚,常极饮大醉之后,便嘲谑骂讥,人皆侧目。这也是……”赵申乔原想补上句‘这也是人尽皆知的事’,碍着旁人尽在,又一想,略咽了咽便改口道,“这也是臣为何就要顶着舆情参他,他如今既蒙皇上恩简,便是官身,行止皆是朝廷体面,如他这般狂妄放纵,矜名邀誉,置皇上于何地,又置百官于何地,实不可开了姑息的例。”
“这话说的是,这些事情你们都知道?”
张鹏翮跪得最近,又一一听得分明,心下暗叹之际,只得勉强着回道,“戴名世文章通贯古今,臣及此是有所耳闻,大约有些宗古之风,想来其在学林中,也自能起得一二声望,倒是有‘欲上下古今,贯穿驰骋,以成一家之言’、‘则于古之人或者可以无让’等语流于市井之间,不过是为著述……余者,臣知之不详。”
“瞧瞧,当世大儒呵!朕授他一个榜眼,不嫌忒委屈他了些儿!”
“儿臣以为,戴名世狂生意气,在士子们间也不少见的,实不必……”
“臣要斗胆驳四爷一句,倘是不办,那就由得他们这般讥毁朝政,蛊惑人心?”
“我何曾说的是不办?倒要请教赵总宪……”眼见康熙语近刻薄,风雷之象,胤禛纵然心中极恶赵申乔之议,却也不敢在康熙面前,公然替戴名世奏辩,这方小心翼翼地说了一句中肯之语,谁想赵申乔本自心中便存私意,听了这话眼睑一跳,立时便反驳开来,胤禛也不由被激起怒性,侧转身来,还要再说,不妨侧眼觑见康熙面色,当下只得一叩,默然收了声。
“好了,他说的在理。依着朕意,非止是这文场纲纪,就这舆情官常也是要好生肃一肃!你们看着如何?”
“皇阿玛圣明。”康熙既有了定意,再添一句问,也不过就是听下头几人称旨的意思,倒不想这头一句应和,打胤祉这先说出来了。
因着戴名世本是今科榜眼,按制这一甲二名是值入翰林馆,授以编修之职的,胤祉也随行就市地起了一番爱才之心,本有心笼络了来为己臂助。只是这份小意儿尚没全然热络起来,就在今儿平白陪着了一阵骂,一通严斥下来,恼恨反多出几分,哪里还生的出什么怜才惜能的保全心思来?如今瞅见话缝儿,他自然忙不迭撇清自个儿,就首接上一句颂圣的词儿。
这一幕落在胤禛眼里,眉头更是紧蹙了,虽有满心的恻隐之情,却是无奈更多些,在场其余的几人,也都各怀心思,异口同声地随了。一番应和罢,胤禛不经意的打眼瞧了瞧跪在一侧的太子,他并无什么表示,单跪着不作声,神情还透着几许木然……胤禛这方想见,打进来起,太子除却领头请安,便不曾开过一语,他这般魂不守舍的,莫不是又出了什么事故?
正在胤禛暗起狐疑之时,听得康熙又道,“也好,这趟差使就着你同赵申乔去办罢。”
“啊?呃,嗻,儿臣领旨。”这一下儿,真是令胤祉措手不及,惶然了一阵,只得应下旨来,偏那言中听得出些讪讪。
康熙冷眼瞧了这一幕,也不再究问,单是唇角蕴出些讥讽,“左必蕃的折子发下去有半月了,礼部议出什么来了?”
温达与太子同来,似也察觉出太子神思不定的模样,当下与张鹏翮对视一眼,兀自打笼袖中抽出一份奏本来,交李德全跪呈给康熙,回道:“江苏巡抚张伯行奏,有数百人抬拥财神直入学宫,并口称科场不公等语。奴才方得礼部议覆,请将该科举人吴泌等或提至京复试,或交该督抚严审有无传递关节,候主子裁断。”
温达这些日子也实为这桩事头疼不已,倒不是因这桩科案的为难处,噶礼、张伯行二人互相争阖,眼见就拿着这科场的措置做了相互征伐的利器。前头马齐坐了八阿哥的罪过差点论死,五月头上张玉书又殁了,一干子阁臣里头,新进的萧永藻资历甚浅,李光地又病着,陈廷敬本已休致,如今也不由得叫康熙夺情视事,却仍抵不住年事已高,每日终是力有不逮。现下他身为满班首席,这内外之事,又怎能不思虑再三,详查轻重。
眼见着康熙并无什么表示,温达不由得再奏一句,“或者……奴才看,还是行文苏省督抚,将吴泌等速行解京,到日再经请旨复试,如果系文义不通之人,即行将情弊严审究出定拟。”
“这事情,就交张鹏翮去办罢。”康熙冷不丁地一句,又盯着些微愕然的张鹏翮,“你会同噶礼、张伯行、梁世勋(时任安徽巡抚),在扬州地方彻底详察,严加审明具奏。左必蕃、赵晋就地革职,发往质审,不必来京了,眼下事多,腾不出这些空档。”
“嗻。”张鹏翮叩首承旨,却满心里漾着苦楚,暗叹这两江地界实在是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处,然他又怎知,今儿这苦处也不独他一人,便因了康熙这最后一句,金砖地面上微显着几滴冷汗,映出太子胤礽煞白的面孔来。
第三百章 多事之秋(十二)
更新时间2011…10…2 21:56:51 字数:2160
坐在二堂正当间的主位上,远远听着前面衙役升堂前的动静,胤禛的心里一阵不舒坦。当真是越不想什么便越来什么,明明这差使本是点了胤祉的,却被他推说古今图书集成编纂纲目正在哏节上,最终康熙便指了自己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堂会审戴名世案。看了一眼一旁坐着似闭目养神一般的赵申乔,胤禛更是犯了腻味。原本赵申乔在朝堂之上还算有点贤直名声,不料为了儿子的一个魁首虚衔,文人相轻都不算,如今直接开演文人相污的戏码了。见着时辰已到,与刑部尚书齐世武、大理寺汉卿张志栋略一点首,胤禛等几人由着内里鱼贯而出,升刑部大堂落座。
虽然对这次的差事一万个不情愿,此刻差役既已喝了堂威,胤禛也只得正襟危坐,对着堂下跪定之人,一拍惊堂木:“戴名世,你可知罪!”其实,胤禛对这戴名世还是多少有些怜惜,毕竟之前年羹尧曾对他的才情赞不绝口,而今便有心点播他一二。照着胤禛所想,只若是戴名世对赵申乔所参之一二款略轻的罪过痛快写了认罪折子,未必见得就过不去这道坎。赵申乔趁当口送上一封参奏,无非在于他对康熙的帝王心术参透得深。江南科考大案一出,士子们闹得太过,抬着孔圣人的像游街的事情都做下了,讥讽考官受贿的抄片更是贴得京城比比皆是,简直乱象丛生。朝廷从来就对江南文人心存忌惮,否则康熙也不会遣了曹寅等一干心腹久在江南经营。此番江南事起,有噶礼在一旁粉饰太平,康熙心内早已对这起子读书人无事起浪之举恚怒不已,便在此时以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八字弹劾戴名世,不正送给了康熙一个借题发挥的出气口?
已罢官待勘,目下只是穿了一身布衣的戴名世在堂下跪着,内里仍秉着读书人的那一股子气性风骨,闻询声,不卑不亢道:“臣不知因何陷罪,王爷所问正是名世所惑。”胤禛被他一呛,却也不恼,只淡淡道:“妄窃文名、恃才放荡这八个字,不算委屈你罢?”未想戴名世却动了意气,昂然道:“臣是读书人,读书但凡有的毛病,名世都有这不假,但若说是罪名,臣敢问王爷,罪自何来?”齐世武一旁听不下去,喝道:“戴名世,你是待罪之人,刑部堂上哪由得你放肆!”赵申乔只是讥诮一笑,并不言语,似乎早便料知戴名世会有此一举。
这一笑,却正被胤禛瞧在眼内,于是似有深意看了一眼侧席的赵申乔,又道:“你仗着自己会试折桂,殿试却只得了榜眼,便与诸狂生妄议朝廷殿试取士之道,可有?”这一问,正触戴名世心扉,他稍默一阵,望了眼上首的赵申乔,唇角微露几许嘲讽,再开口时,已是又急又促:“朝廷开科取士,乃是为着选贤任能以匡国家,便是考卷里的时文一节亦是着天下士子策议朝政,臣确有与诸生议论弊政之说,但绝非为一己之私,心怀怨怼。王爷岂可听信什么人的一家之言?!”胤禛听他语锋直指赵申乔,内里虽是赞了他一句丈夫之气,面上却还是肃然,言语间也依然想再点拨他一番,便道:“堂下放肆!何来弊政之说,恩?殿试魁首之选,向来是皇上乾坤独断,也是你区区一介翰林议得的么?”
戴名世一脸恬静,直视堂上胤禛道:“臣向无有不恭之心。士子为国朝根基,自当参议政事,正言直谏,近死辱而远荣宠,此方真忠于君上。”胤禛见他便就一副轴样儿,此刻认了死理油盐不进,便蹙了眉头,再欲开口,一旁赵申乔已缓缓道:“你方才倒是说得义正词严,只不知你效得是哪朝,忠得可是当今皇上?”胤禛闻他言中别有深意,不禁侧目,缓声道:“皇上着我三人审理此案,总宪不妨明言。”“是”赵申乔在座位上略一欠身,道:“本官且问你,你《南山集偶抄》中可有一篇《于余生说》?”戴名世似有一瞬间迟疑,终还是冷哼了一声算是默认。赵申乔见状倒也不以为意,又道:“若是本官没有记错,其中可有‘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句子?”看着戴名世不由自主僵硬的面容,赵申乔不禁又露出之初那一丝讥诮:“你在文中提及‘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这存得是什么心思?再有‘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你难道不是在影射当今?又如‘不久而已荡为清风’,这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