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雍正王朝 作者:四贝勒(起点2013-07-01完结)
大阿哥此时已经长成英姿勃发的少年郎,加之又有明珠在后面撑着,经常有历练的机会。康熙去秋狩,几次都要大阿哥随驾,颇得皇帝的喜爱。三阿哥长胤禛三岁,刚刚开始启蒙,但聪颖非常,师傅们皆夸他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而且年纪虽小,文章却锦绣云云。康熙平生很重汉学,因此也就很看好他。算来算去,目前只有胤禛还没有显山露水过。胤禛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如何,历史的轨迹会不会发生变化,但起码他想做一下尝试,看看自己的前途能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胤禛有些发怔的想着心事,佟贵妃瞧了他好一会,不见胤禛有什么反应,便有些着急,吃不准这孩子是不是犯了癔症,便喊了胤禛几声,胤禛方才反应过来。佟妃道:“小阿哥为什么不用一些?
这句话正是胤禛所希望的,“回额娘的话,儿臣想着皇阿玛,额娘和太子还没有进膳,儿臣不敢先用?”胤禛回到。说完这句话,他自己都长一身鸡皮疙瘩。佟妃却大受感动,示意胤禛走过去,然后揽在怀中。
佟贵妃疼爱地看着这个孩子,心想着:这孩子别看年纪小,还真有孝心呢,虽说不是自己亲生的,但是真可人疼。
佟贵妃缓缓道:“禛儿,额娘真是没白疼你,年纪幼小而知诚孝,你皇阿玛若是知道了,不知有多欢喜呢。”胤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作为帝王之子,看着光鲜,实则风险。尤其是面对如康熙一般的所谓圣贤之君,若无能则见弃,若多才又遭忌。所以,自古帝王标榜孝道为多,崇尚以孝治天下。换儿研制,为皇帝之子,只要在孝道两字上做十足了,必能给康熙留下好印象。
娘俩个又说了会儿话,就听到门外管事太监通传:“皇上驾到,皇太子驾到。”
佟贵妃站了起来,稍微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服饰,胤禛忙规规矩矩地站在了佟贵妃身后。
话音刚落,就听到外间嗦落有声,走进两个人来。胤禛也是真正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到自己的皇阿玛,出生三年,除了偶尔会在佟贵妃的居所偶尔看到自己的父亲,但是总是匆匆地被嬷嬷领了出去,父子竟没有好好照过一面。
康熙身着正黄金线绣九团吉服,黑狐围领,熏貂三层金龙盘顶皇冠,十五颗东珠镶饰金佛前辍四周。薄薄的唇上乌黑的一字须更是凸现了主人的坚毅,步履之间威严尽显。
太子长得很像康熙,做派也是一副中规中居的样子,香色缂丝的四团龙礼服,玄狐领,青狐围冠,红绒结顶,十二颗东珠标志着他的储君地位。
胤禛看着这位历史上做了四十年的太子,心中也是五味杂陈。想太子胤礽,自皇后赫舍里驾鹤西归,还在襁褓之中就成为储君,而后的漫漫岁月却命运跌宕,两起两落,然后就一直被软禁在郑家庄,不过五十出头就因病郁郁而终,总算才得了个‘理密亲王’的名号,真是造化弄人。
待佟贵妃给康熙施礼之后,胤禛利落地对着康熙打下马蹄袖,先打了一个千,然后不急不缓双膝跪下,请安道:“儿臣胤禛恭请皇阿玛圣安。”口齿的异常清晰让康熙稍稍惊讶了一下,略一颔首,道:“起来说话吧。”胤禛谢过之后,对着太子又打了一个千,请了太子的安,胤礽略有一些得意的受着这位弟弟的礼,只抬手虚扶了一下,康熙看在眼里,却不说什么,只是打量着自己的这个小儿子。
胤禛见礼之后便束手站在佟贵妃身侧,目不斜视,着皇子定例的石青的团龙褂,红绒结顶围帽,朴素,却还显着落落大方。康熙不由得心生喜爱,道:“小小年纪,便知道君臣父子,倒也难得。”
佟贵妃一见这个话头,忙不迭地又加油添醋地把胤禛的表现好好夸了一回。胤禛表面愈加恭顺,心中却是暗喜:“总算不枉这一回,虽然肚子有些受累,不过也算值了。”
康熙有些惊讶,他往日不怎么注意这个老四,但是细加端详之下,却觉得他气度雍容,神定气闲,竟是比起太子也丝毫不逊色。康熙愈是好奇,便招手让胤禛走到身边,道:“我太祖高皇帝,以十三附铠甲起身,凡爱新觉罗家子孙,天降大任,尔等年纪虽小,也要有所志向。”这时,康熙转头看向胤礽,道:“你是太子,你先说说,你的志向是什么?”
太子略一躬身,答道:“儿臣生性愚钝,愿努力效法皇阿玛,守住皇玛法和皇阿玛打下的基业。”
康熙只是略点了点头,不置可否。胤禛却深知康熙并不太中意这个答案,依照康熙的个性,他要的绝不只是一个守成的即位人,而是勇于开拓的君主。
康熙又转向胤禛,问道:“四阿哥,你呢?也说说看。”
胤禛早已胸有成竹,这个问题他知道迟早皇帝一定会问,所以已是思考良久了,因此不慌不忙道:“回皇阿玛的话,儿臣现在年纪小尚幼,当实心用功,读书习武。待儿臣长大,要追随皇阿玛和太子,做我爱新觉罗的巴图鲁。”
胤禛知道,因为太子身份早定,他如果过早表露出太大的野心,不仅不容于太子,还会引起康熙的猜疑。因而目前自己最适当的定位,就是一个忠心不二的治平能臣。再者,清代皇室素来注重武功。当然,史实上的胤禛有治国之谋,却无领兵之才,此刻他倒是不妨说上一回大话。自己只是小孩子,即便说错了也不是大罪过,能讨皇上一开心也便罢了。只要在这个当口,表明自己的忠诚,这就是重点。
从胤禛嘴里听到这样的话,康熙真是大吃了一惊,这孩子不到四岁,但他的志向,他的言语却实实不逊于那三个年长的皇阿哥。康熙有些疑心是佟贵妃事先教的,便看向佟氏,却发现佟氏也是一脸的诧异,便问道:“四阿哥,这些话都是跟谁学的?”
胤禛对此也早有准备,一面用天真的表情应对,一面回道:“皇阿玛,儿臣可是说错了?”
康熙有点不自然地笑笑,道:“你还没有到治学的年龄,却有这样的志向,很好,朕是想知道,四阿哥是从哪里学到这些见识的?”
胤禛心道,聪明之人往往多疑。康熙皇帝的疑心还真不是一分半分,言语之中已经俨然用上了朝会奏对的格局,父亲开始和儿子斗开心眼了。想了一想,回道:“儿臣的谙达常和儿臣说皇阿玛抓鳌拜的故事,侍卫们说皇阿玛是第一巴图鲁,儿臣自然也想做巴图鲁。”
康熙乐了。胤禛心里不由一阵腹诽,人人都吃奉承,看来连这个后人称为“圣君”的康熙竟也不能免俗。
康熙既释然,便笑着对胤禛说:“好啊,四阿哥有心要做巴图鲁,保大清天下,保朕和太子,志气可嘉,该赏!胤禛,尽管和皇阿玛说,你要什么?”
胤禛犹豫了一下,扭捏道:“皇阿玛,儿臣能不能要个“上树”啊?”
康熙于是奇道:“你要什么?”
胤禛道:“儿臣想要上树,前些天看到三哥,三哥说他都懂上树了,儿臣也想上树,三哥告诉儿臣说去了无逸斋就能懂,儿臣想去无逸斋呢。”
康熙这下明白了,原来胤禛胤禛其时正在换牙,齿间漏风,康熙自然听得不是很清,直把尚书听做上树,顿时乐不可支,太子也忍俊不禁,佟贵妃犹自强忍着,脸憋的涌出一阵红晕。康熙大笑道:“咱家老四要上树呢。尚书,上树!好嘛,这一对哥俩。”
好不容易止住了笑,康熙道:“四阿哥虽然还未到治学年纪,但聪明上进,既然朕有言在先,朕便答应你,明日就给你找个启蒙的师傅。不过,要是觉得读书苦,可别回来找皇阿玛,这可是你自己要的赏。”
胤禛大喜过望,忙应道:“儿臣叩谢皇阿玛。”
随后四人一起家宴,不表。这次的表现,康熙对于胤禛真是刮目相看了。第二日,胤禛便得知,侍讲学士顾八代被康熙命为自己的启蒙师傅,自然大是开心。
顾八代,满洲镶黄旗勋戚后代,文才武略兼备,而且人品正直,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将胤禛交与顾八代启蒙,也反映出皇帝对胤禛的喜爱。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时的胤禛就进了南书房无逸斋,这足足比历史上早了两年多。
3。南书房
更新时间2006…6…20 11:09:00 字数:2335
胤禛在如愿以偿进入南书房无逸斋读书不久,心里就开始暗暗叫苦。
他现在三更即起,四更进学。想稍微偷懒一点都不行,天还没亮,就有宫里的精奇嬷嬷手中攥着把黄封的铁尺,在窗外高喊:“请四阿哥更衣。”如果不理会,嬷嬷就会背诵祖训,并提高音量叫到:“四阿哥再不起,祖宗家法在此,小心打了。”接着太监们就会伺候更衣洗漱,然后稍微用点奶子点心,就几乎是架着的把胤禛送到了南书房。
此时南书房的总师傅是熊赐履,他主要教授阿哥们汉学,以及知道阿哥们习读康熙自己撰写的施政心得。胤禛由于尚未正式启蒙,所以不和其他三位阿哥一起读书,而是在侧院的一间小书房中由顾八代单独授课。
起初就是描红,读千字文。胤禛对此一点不陌生,和他‘后世’在现代小学里上书法课是一个意思,先是在师傅写的纸样上面铺一张米浆纸,然后一笔笔的描下来。不过此时全部都是繁体字,笔画甚繁,书写起来实在麻烦,让胤禛头痛不已,异常怀念简体字时代。不过他以前书法的底子还行,所以被师傅勾红的字(师傅会在他认为写得好的字上画红线)还是不少的。
读千字文倒非难事,师傅读一遍,他跟念一遍,直至背熟为止。然后师傅再逐句释意,以求胤禛完全明白。到底胤禛还是有些文化底子的,(是啊,好歹是大学毕业的)所以进度也就特别的快,千字文竟然只用了三天。胤禛已经很觉着惭愧了,比之三阿哥的过目不忘,自己算是很一般了。但顾八代却大是惊喜,连声夸奖胤禛是天纵英才。于是,千字文甫一结束,论语也就随之而来。论语胤禛并不陌生,后事之时,研读颇多,此刻无非温故而知新罢了。胤禛自然只用了两周就能全部背诵,且能熟练复述每个篇章的含义,顾八代更为折服,心中不免生出‘天家子孙,不愧人中龙凤‘的想法。
康熙非常关心皇子每日的功课,所以南书房的师傅就要每隔数日把各位阿哥的窗课呈给康熙过目。康熙前一段特别留意了一下胤禛的描红簿子,整体结构虽然还显得稚嫩,(因为路杰以前没有怎么特别练过书法,但是钢笔字写得还不错)但是笔锋刚正,颇有点风骨。
而这次呈上来的功课确让康熙有些疑惑,他没有想到,胤禛一个四岁不到的孩子居然开始作文了。虽然只是论语中就论学一篇的心得,却也言之凿凿洋洋洒洒,只是遣词用句的方式有些特别,而且其中的论调也是十分清奇。
康熙思考着,眉头紧锁。他熟悉顾八代性格,知道此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自然决不会为皇阿哥捉刀,以此借机在皇帝这里邀功。再者顾八代的文风康熙也了解,虽然不是程朱理学的拥趸,但也可谓是儒学正统,从这篇作文的结构诠述来看,也不可能是他代笔的。
康熙不由得狐疑之余又有些欣喜,所疑之处,在于就常理而言,一个进学时日不长的孩童不太可能独立完成这一篇作文;喜的是,如果确认属实,该文确为四阿哥所做,那么此子之才情不可限量。当然,康熙还有一种隐隐的忧虑。往往聪明之人福薄命短,以前后妃所诞几子,皆是伶俐异常,却无一不是夭折而亡,自己目前又子息不旺,所以一定要未雨绸缪,以免让胤禛重蹈覆辙为妙。
康熙于是招来了顾八代,仔细询问了胤禛进学的情况,证实了那篇奇文确实是四阿哥所为。顾八代也向皇帝坦陈了自己对四阿哥的担忧,虽然胤禛吸纳知识的速度确实是惊人,但是却奇思不断,似乎有入歧途之险。康熙与此却并不担心,因为他觉得四阿哥年纪尚小,不应太过拘束。且他一向不赞成固守,只要不出格也便罢了。
这一日,康熙特地去了佟贵妃处,再次查问四阿哥胤禛的情形。佟贵妃心中暗暗思忖:必是四阿哥颇得圣眷,以后若是能在四兄弟中崭露头角,无论是封王,甚至取太子而代之,自己可就后半生都有着落了。
康熙完全没有察觉佟贵妃心中的汹涌,只沉吟了片刻,道:“咱们这个儿子真的是很聪明,顾八代也常夸他,朕很希望他能成为我皇家的千里驹,只是……”
佟贵妃先时听得心花怒放,这个‘只是’着实吓了她一跳。她现在别的都无所谓,只单怕康熙提出要让胤禛回到他生母那边去。她心里正在惴惴不安,就听到康熙道:“朕极忧心,此子若是过于聪明,遭了天忌,反而会折了他的寿呢。朕想着送他去京郊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