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雍正王朝 作者:四贝勒(起点2013-07-01完结)
胤禛冷冷道:“晚了,让康亲王知道你打着他的旗号在外面做这种勾当,还不活扒了你的皮。”
听到胤禛亮了身份,周遭的客人和那位顺天府丞都纷纷跪地,掌柜的心中倒是暗喜,这样一来,自己不仅不用再花那二百两银子,还可以有资本向以后来的客人说,连当朝四阿哥都光顾过盛香居,这可就是最好的招牌。
胤禛叫来顺天府丞,知道他叫王维珍,刚刚从四川盐道任上调京,便疑道:“盐道是肥差,怎么王大人反而入京作了二府?这个京官,最不好当啊?”
王维珍苦笑一声,道:“四爷,今年大考,我得了卓异,吏部特检入京的。”
胤禛轻声道:“只怕是你没有走明中堂的路子吧?”
王维珍不答话,只是苦笑。胤禛便也不再追问。于是命一名侍卫将史书(从掌柜那里终于知道了这个恶棍的名字)押往刑部,王维珍随行同去。
这时,戴铎向胤禛深深施了一礼,道:“戴铎以前不知四爷身份,多有不敬,请四爷见谅,四爷救命之恩,戴铎不知何以为报,但当四爷有命,戴铎定无不从。”戴铎本就不是那种自恃清高之徒,眼见胤禛是金枝玉叶,更加以之前的对话,使戴铎相信,胤禛早有结纳之意,因此借着答谢,便试探起胤禛的心思来。胤禛又岂能不知,当下便道:“戴先生如果还有心科举,不妨先屈就年羹尧处,明年还有恩科,到时再跃龙门,一应开销,有我承担,若有其他打算,也可以先过去将养身体,我也能时常讨教一二,待康复之后,再从长计议,可好?”
戴铎暗道:“没想到四阿哥年纪虽然不大,思路如此清晰,而又礼贤下士,以后不失为可辅的良主。”便道:“如此甚好,但凭四爷安排。”
胤禛大喜,便安排戴铎随年羹尧回去安置不提。
返回宫中,胤禛不知这事该怎么办才好,这是毕竟连着康亲王,一个处置不好,自己肯定得倒霉,而况太子那一头也不能不考虑。想了一下,终于拿定了主意,便来到毓庆宫找太子。见了太子,把今日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太子,太子便一脸的不高兴,道:“老四,你这唱的是哪一出啊?你现在也算是我的人,做事情怎么一点都为我想想,得罪了康亲王,这可怎么好?康亲王深得皇阿玛的重用,还有太皇太后的宠爱,手上又有兵权,平时我想拉还拉不过来呢,你这么一弄,根本一点面子都不给他,他不得把你恨到骨子里去?还得连累我!”
胤禛心道:“怪不得康熙以后会废了这个太子,这么没有担当,还一心想拉笼兵权在手的重臣,虽说可能是索额图教唆的,康熙又怎能不疑?”嘴上却道:“臣弟知道这事办得莽撞,给二哥您添麻烦了。臣弟这就上折子给皇阿玛,自行领罚,决不牵连二哥。”
太子想了一想,道:“这也是个办法,到时候我在皇阿玛前给你说几句话,讨个情,皇阿玛料也不会怎么你。”
胤禛暗笑:“就猜到你会这样,我也算是提前给你打过招呼了,上了折子康熙会罚我才怪,这下再赏我,你那口飞醋可就吃不着啦。”
果然不出胤禛所料,胤禛上了折子不久,刑部也上奏康熙,禀报了这件事。刑部因为此事既涉及康亲王,却又有四阿哥插手,不为踌躇,以致惊动了刑部尚书,和两位侍郎讨论下来,既要维护康亲王的面子,又不能不对四阿哥有所交待,只能最后拟对史书枷示一月,鞭背一百,而且在折上特意奏明史书为康亲王门人。康熙早已了解内情,便在次日大起的时候,当庭晓谕群臣此事,道:“旗下恶棍辱骂职官,如此轻处,何以警戒众人?如今应以康熙十八年例,从重治罪,康亲王管御门人不善,令罚俸一年,朕要诸臣工明白,朕只论事之是非,不论其为何人也。”
对于胤禛,康熙特旨,以胤禛事君父以诚,为国家法纪为由赏赐食贝子双俸,让胤禛得意满满了一把。太子心中虽然不忿,却也哑巴吃黄连,找不到理由去责怪胤禛。
第四十七章 初识愁滋味 (一)
更新时间2006…9…21 19:33:00 字数:2236
将至入冬,万物萧条,以见初雪,本应该是胤禛最爱的季节,可这一年,他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太皇太后又一次病倒了。
前一年时,太皇太后就曾经中风过一次,着实让康熙紧张了一阵,好在太医及时用药,才有所好转,但太皇太后的精神却日见萎靡,这也一直让康熙为之牵肠。另外因为太皇太后曾经说过与胤禛颇为投缘,所以康熙在此后的一年多内也经常让胤禛去太皇太后处请安。
胤禛乖巧,极得太皇太后的宠爱,而胤禛自己也觉得这位老人家可亲可爱,所以时常的也和老祖宗开开玩笑,渐渐渐渐,两人都开始没有了规矩,起初胤禛还有些担心,但是他发现有时没大没小的玩笑却能让太皇太后更加愉悦。这种没有规矩,没有约束的生活,让太皇太后的心思也仿佛飞去了久违了的家乡科尔沁草原,让她也回到了自己的年幼时代,只有在那些日子里,她才能无拘无束,说说笑笑,好不开心。是以这一老一小,相得益彰。而对于胤禛而言,他也难得有机会可以在处处都得戒备,时时必须小心的宫廷生活中放松心情。太皇太后的行宫,在这个时代里,无形之中,成为他心灵的一方净土。
这几日,太皇太后偶受风寒,先时并不在意,不想到后面病势发展成口不成语,时时陷入昏厥之中,太医们束手无策,只得上奏康熙,称恐怕太皇太后寿数已尽,残烛将末,也就是在这几日了。康熙悲痛万分,先是下诏,命刑部大赦天下以为太皇太后增福,然后又召集了众嫔妃,及所有6岁以上的皇阿哥守候在太皇太后宫中,每日斋戒,虔心诵经以求上天保佑太皇太后能渡此难关。
胤禛更是心中焦急,每日清晨即起,给康熙请安之后,便守候在一旁,默念大悲心陀罗尼经,因为紧张太皇太后的病情,所以也不由得忧上眉梢。康熙看在眼中,心中暗道:“此子有情有意,孝心可嘉。”眼看其他皇阿哥,敷衍者居多,于是愈觉胤禛出众。
但是,太皇太后情形却未见好转,于是,康熙命所有在京宗室贝子以上,官员三品以上者,随自己一起赴天坛为太皇太后祈祷,连尚在襁褓之中的皇阿哥亦须随行,只是由其嬷嬷抱着,这也是胤禛第一次见到皇十三子胤祥,时年,胤祥两岁。
这一天,风雪弥漫,整个北京城一片肃杀之气,康熙不顾众人劝阻,硬是在漫天大雪之中步行十数里从紫禁城来到天坛。身穿全挂子礼服,手拈馨香三支,神情肃穆,康熙缓缓跪下,众人连忙跟着跪倒,场面之沉重,令在场其余人等无不伤怀。
康熙像是无法抑制内心的翻涌,停了好一阵,才又开口,声音异常喑哑:“总理河山臣爱新觉罗。玄烨奏昊天上,忆自弱龄,早失怙恃(指康熙早年就父母双双过世),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如今祖母太皇太后身染沉疴,臣五内俱焚,惟泣血以告,祈求天上感念臣之孝心,庇佑太皇太后身体康安,臣愿减寿,以行全孝。” 说道此处,康熙声音哽咽,语不成言。
众臣工闻言皆磕头出血,其中,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裕亲王福全更是涕泪满面,却又觉放出悲声颇不吉利,只得强忍着,颤声劝道:“请皇上珍重龙体,太皇太后必得上天护佑。”好一会儿,康熙才勉强恢复平静,起驾回銮时,康熙仿佛是觉得仍旧未燃尽的青烟就寄托着太皇太后的安危一般,一步三回头。
然而,人事虽尽,天命难违。大约十数日之后,太皇太后陷入弥留之中,康熙与太子,大阿哥,三阿哥,及胤禛皆守在其身旁。康熙此时形容憔悴,下颌满是胡茬,额上也长出寸许乱发,眼神之中竟然还有几分无助。胤禛只是静静跪在太皇太后卧榻边上,手执念珠,心痛不已。他在现代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过‘亲人’的永别,只觉得心中空落落的,好似丢失了一角,想要填补,却又无从入手。他看着太皇太后那曾经挂满了和蔼慈祥微笑的面容,现在却变得蜡黄而毫无生气,只有微微鼻息,不由心若刀搅。大家虽不明说,但都意识到,这已经是这位曾经叱咤半生的老妇人的最后时刻了。
过了好一会,只见太皇太后眼皮稍稍动了一下,康熙连忙走上去,紧握着她的手,小声叫道:“皇祖母,孙儿在此,孙儿守着您呢。”声音中满是颤抖,太皇太后闻言竟睁开了眼睛,轻轻叹息了一声。太医立即跪步上前,探了探脉息,又摇了摇头。康熙明白,这是回光返照了,于是把头凑近太皇太后,道:“皇祖母,有什么您只管说,孙儿听着呢。”
太皇太后费力地笑笑,道:“我知道,我就快去见太宗皇帝了,皇帝现在这么有出息,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只是有件事,请皇帝多费心。”
康熙忍不住落下泪来,道:“凡皇祖母吩咐,绝无不从。”
太皇太后缓缓道:“太宗皇帝梓宫安葬已久,我不忍惊动,且我心中挂念皇帝和你皇阿玛,又怎么舍得远离你们?如果皇帝能为在孝陵附近选块地把我葬了,我的心事也就了了。”
康熙闻言更是大痛,泪水延脸颊缓缓而下,太皇太后见状,勉力笑了一下,道:“皇帝是大人了,别哭,别哭。”声音越垂越低,及不可闻。这句话将康熙带回了二十六年前,其时顺治帝突然驾崩,刚刚八岁的康熙继皇帝位,试穿朝服之前,康熙也是啼哭不已,太皇太后就是这样握着他的手,娓娓道:“三阿哥现在是皇帝了,皇帝是大人,不哭不哭,让下面朝拜的臣子看到皇帝哭,会笑话皇帝的。”此情此景,宛若重演,只是人境已全然不同,他多想让自己回到那个时候,让太皇太后永远温暖地握着自己的手。可是,现在他握着的那只手却越来越冰冷,诚如康熙现时的心情一般。
是日,太皇太后薨,谥号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
第四十八章 初识愁滋味 (二)
更新时间2006…9…24 22:07:00 字数:2064
不知是不是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太皇太后过世没有多少日子,康熙就接报说,皇六子胤祚出痘,病势凶猛,高热不退。虽然此子子出生伊始,就病怏怏的,一直不很得康熙的欢心,但是毕竟舐犊情深,康熙自己得过天花,知道这病的险恶,而且世祖皇帝也是因为这病而英年早逝,康熙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而况,目下德妃正怀着身孕,已近临盆日期,断不可因此事而让她分心挂怀,而且天花传染性极强,为防止其他皇阿哥也感染,康熙不得不当即下令将胤祚移往京郊一处宅子,并下令其他阿哥不得擅离居所,以避痘祸,自己则每天过去探视照料。
不料几日之后,噩耗还是传来,胤祚到底还是没有扛过去。胤禛虽和胤祚没有什么交情,却也唏嘘不已,这些表面上看着光鲜的皇阿哥,面对死亡之时还是一样的柔弱。康熙更是身受双重打击,不由身心憔悴,老态顿现。而就在此刻,报闻乌雅氏诞下皇阿哥一名,康熙居然看到奏报只是冷冷说了一句‘知道了’便不闻不问了。胤禛心道:此子只怕将来命运多舛,以目下康熙的心情,怕是已将丧失祖母和胤祚之痛怪罪于这名新生的阿哥头上,而这种冷淡对于皇子只怕是致命的,因为皇子的与荣与宠,完全在于皇帝的圣心默年之间。胤禛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只能默祝这名排行十四的‘同母兄弟’能好运了。
而胤禛自己也有很多烦心之事,首当其冲就是和八阿哥之间的关系。八阿哥此时也已经进学,虽说经常和胤禛见面,可是看见胤禛不是迅速寻个因头避开,就是平平淡淡,仿佛带了一层面具。胤禛心中颇为纳闷,佟贵妃和自己是对他们母子两人很尽心了,不光常常照应,而且也会用自己的体己银子为母子两个贴补些,佟贵妃还在康熙面前进言,称八阿哥年纪也越来越大,总不能额娘还只是个宫人的身份,进学了面上也不好看,而且总跟着惠妃也不成事,所谓母子连心。总算说动了康熙,封了卫氏一个良嫔的名分。胤禛去卫氏处道喜之时,卫氏自是欢欣不已,道谢连连,可是看八阿哥,却是一脸的不快,叫了一声“四哥”便侧坐一旁,一言不发。卫氏象是也怕自己的儿子,也不敢说什么,只是一脸愧疚地看着胤禛,一个劲地道歉:“四阿哥,对不住啊,八阿哥还小,不懂事,不懂礼数,您千万别怪他。”倒是弄到胤禛很不好意思,道:“母妃,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