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雍正王朝 作者:四贝勒(起点2013-07-01完结)
其他罪款,又称:高士奇羽翼既多,虽自立门户,勾结王鸿绪,陈元龙,何楷,王项龄,寄以心腹,在外招揽,内结各官,奸贪坏法,全无顾忌。欺君灭法,背公形私。好像高士奇十恶不赦一般。但是这其实又招了康熙的忌讳。这些人都是康熙的近臣,如果他们都是如此不堪,康熙这个皇帝又能圣明到哪里去呢?佟国维透过这份参奏,给郭琇心中下了三个字的评语:傻大炮。
康熙一阵震怒之后,居然没有什么动作,又过了几天,才下了旨意,让高士奇,王鸿绪,陈元龙赐金休致回藉,剩下两人留用,什么处分都没有加。又过了两天,看了佟国维二次递上的张星法郭琇参钱珏的折子和钱珏的备案折,康熙只是在上面批了几行字:所参无形之事,着实可恶,张,郭二人交吏,刑二部,都察院议处。
第六十五章 何去何从 (六)
更新时间2006…12…22 20:02:00 字数:2717
佟国维一见批示,即刻意识到目前就是呈上郭琇第一封参奏的最好时机,此时郭琇的奏章,只会让康熙的怒气火上浇油。于是第二天他就把奏章呈了上去,果然康熙余怒未消,见了参奏就要李德全传郭琇进来,也不见他,只是传了口谕罚他在南书房外跪着思过,不奉圣谕不得起身。照佟国维的经验,这下郭琇最轻也是夺职罢官的下场了。
这一天,胤禛也被康熙匆匆传了去见驾,他抑制不住心中忐忑,尽管佟国维承诺会为他周旋,可是这些天来一直没有什么音信,他也因为天天要为佟皇后守灵无法外出而消息闭塞,不知道康熙打算怎么发落这件事情。他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为自己辩解,不过,他倒是打定了主意,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大清朝留下戴梓这个人才。离着南书房挺远就瞧见一人直挺挺地跪着,顶戴放在一旁的地上,胤禛料想一定是哪个倒霉犯了圣颜的朝臣,康熙不是盛怒之下,也不会公然地让大臣罚跪,尽管可能处罚不重,却是让被罚之人颜面扫地。走近一点儿,才看清楚皂色丧议朝服之上赫然却是仙鹤的补子,就更是吃了一惊。
见到胤禛走过去,李德全连忙迎了上来,笑呵呵地请安。胤禛低声问道:“李公公,请教这位正在候驾的大臣是?”胤禛虽然心知肚明这是大臣挨罚,却不肯挑明了说,只是含含糊糊地问了一句。
李德全压低了声音,回道:“四爷,您说话真厚道,那位就是左都御史郭琇郭大人。今天皇上看了他一份折子,就龙颜大怒,让奴才叫了他来,命他在这里思过。恕奴才多嘴,四爷今天进去也当心着点,皇上现在心情可不好。”
胤禛微笑道:“胤禛承情了,这是一点小意思,李公公拿着喝茶。”顺势从袖中掏出一张四方折的银票,递了过去。李德全笑意就更浓了,连声道:“多谢四爷的赏。”回身展开一看,居然是张百两的龙头票,心中不禁对胤禛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胤禛倒是不在乎这些个银子,自从自己领了爵位,又受赏拿了双份的俸银,而且以前佟皇后处也经常会拿些自己的体积银子给胤禛,告诉他说阿哥身边不能没有银子,赏赐奴才的时候得有个爷的样子,所以胤禛对宫中伺候他的下人从来都是出手大方。而戴铎也高瞻远瞩地以自己的名义帮助胤禛在京郊置了些产业,每年也有五万银子的进项。胤禛从现代的经验明白一个道理,要让别人帮助自己死心塌地地做事,光有口头的情谊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有实质的东西,而银子在这个时代的功用是不可小觑的。
得知郭琇被罚,胤禛心中惶惑稍减,知道一定是佟国维的安排起了作用。于是,正了正衣冠,躬身跪下,朗声道:“儿臣胤禛奉旨候见。”
就听得康熙在里面答道:“进来吧。”听上去声音很平静,没有一丝风雨欲来的迹象。
胤禛刚放下来的心却突然又提了起来,他知道,按照康熙的性子,越是临近大事越是有静气。进了南书房,看见康熙背着手,站在案旁,一言不发。胤禛有些战战兢兢,打下马蹄袖,按例请安。康熙没有叫起,胤禛也不敢动,只是心中越发有些慌张。
过了一会儿,康熙叹了口气,道:“胤禛,你可知道门口跪着的是谁?”
胤禛答道:“回皇阿玛的话,儿臣不知。”
康熙缓缓回过身,深深地看着胤禛,道:“他是左都御史郭琇。你可知道,朕为何罚他?”
胤禛被康熙犀利的眼神看得一愣,旋即勉力控制自己的心神平静下来,回道:“儿臣不知。”
康熙冷冷道:“好一个不知。你自己做的什么事,你真的不知道吗?”
胤禛这时候不能再说不知道,否则被安个欺君的罪名可就真的麻烦大了。但是没弄清楚状况也不能随便就认了啊,而况他也不认为这件事情他有什么过错。于是便急忙低下头道:“儿臣愚钝,必是有什么事情做的不合皇阿玛的意,请皇阿玛教训。”
康熙拿过案上的一本奏折,便丢了下来,道:“你自己看。”
胤禛一看之下,正是郭琇的参折,心中便有数了。匆匆看毕,道:“儿臣回皇阿玛的话,儿臣确实救过戴梓的性命,也确实给了他些银两,帮助他安顿在了客栈。然而儿臣没有递话给刑部,也没有做有违国法之事。儿臣以为,儿臣救人,与礼与情,没错。若是刑部因儿臣于此事有碍,所以未能及时处理,请皇阿玛追究刑部之责。但儿臣以为,此事上有商榷之处。戴梓获罪,皆为风闻之事,未尝有实证。此事又牵涉倭人,儿臣听师傅们讲史,知道倭人前明时期一直骚扰浙江海域,烧杀掳掠,无恶不做,儿臣不免存了疑问,会不会是倭人使得离间之计?戴梓曾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且是难得人才,儿臣恳请皇阿玛三思。”
一席话说得康熙变了颜色,斥道:“放肆,你才多大年纪就妄言朝政?你读过多少书?又知道什么历史?戴梓是什么人,该如何处置,朕难道不知道?”
胤禛却不卑不亢道:“皇阿玛曾在数年前围猎之时教导儿臣们,要多读书,也要多参习政事。儿臣没有几位哥哥学识深厚,虑事周详,却也不敢不皇阿玛的教诲。至于如何处置戴梓,还请皇阿玛圣断,只是儿臣既为人子又为臣,便应该对皇阿玛知无不言。”
康熙不怒反笑,道:“这么说,倒是朕让你这么做的?”
胤禛感觉到了康熙言外之意,磕头道:“儿臣不敢忤逆顶撞皇阿玛。”
康熙沉默了很久,道:“朕也是爱才之人,戴梓却有其能,只是他潜心奇淫技巧,终究不是正路。再者,此事正是因为牵涉到倭人,朕才不能不慎重。有些事,只可信其有啊。对他,朕已经有了旨意,按律他当发往盛京交盛京将军看管,大赦之后,算是以夺职论处。朕把他交给裕亲王看管,你暂时就不要和他来往了。”
胤禛已经是喜出望外了,交给裕亲王,和交给他本人没有任何区别,连忙跪地谢恩道:“儿臣谢皇阿玛!”
康熙沉声道:“朕发落郭琇,不是因为他参你参错了,朕这么处置,看得是孝懿贤皇后的面,当然也是因为郭琇有其他的事。朕答应过皇后好好照顾你。但是朕可不是可欺之君,可瞒之父。你若是真的没有管过这件事情,又怎么会对戴梓的案卷如此熟稔?若不是看在你确实有善念救人在前,又为社稷留才在后,就算有孝懿贤皇后的托付,朕也决不饶你。你可听清楚了?”
胤禛暗自吐了吐舌头,心道:“看来康熙还真不是盖的,以后还是小心些好。”
胤禛于是叩首道:“皇阿玛的教训儿臣记下了。此事儿臣确有过错,多谢皇阿玛如此维护儿臣。只是郭琇素有忠直之名,若是因为儿臣之事,还请皇阿玛赦了他吧。当罚得是儿臣。”
康熙道:“郭琇之罪,在于他事君不诚。他不论事实如何,只要是贵胄重臣,一律严参。这是什么?这叫做求名。求得是忠直之名,朕深恶之。而且他在另一件案子上也有以公泄私愤之嫌,所以朕必须让他好好反省一番。”
胤禛犹豫了一下,道:“儿臣还有几句话,请皇阿玛许儿臣一吐为快。”
第六十六章 何去何从 (七)
更新时间2006…12…28 21:21:00 字数:2330
康熙探究地看了胤禛一眼,道:“说吧。朕不怪你。”
胤禛道:“儿臣听师傅们教导说,文臣死谏而武将死战,自古读圣贤书之人,无一不注重修身,要有谏臣名节。国有诤臣可以为鉴,皇阿玛用人也一贯以其人清廉之名如何以为考核标准。此次郭琇参奏儿臣,虽说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儿臣还是佩服他的胆识的,若是事君不诚,断然不会冒此天下之大不韪而参奏儿臣。皇阿玛所指的求名,儿臣也不得其解,还请皇阿玛教诲。”
康熙闻言有些惊讶,疑道:“你是在为郭琇求情?为什么?”
胤禛郝颜道:“儿臣觉得此人敢言常人所不能言,实在难得,倒不是因为他参了儿臣。”
“如果以你为帅,择将才之时,你认为是有胆有识好,还是单有血气之勇好?”康熙突然问道。
“自然是有胆有识好。” 胤禛被问得愣了一下,随即脱口而出。
“你还是纸上谈兵,不仅要多读些书,还要多多实地历练才好。”康熙笑道:“依情景势不同,选择当不尽然也。治国如烹小鲜,有时要急火猛攻,有时却要微火慢熬。情、理、法三者皆不可废。朕看,你对朕关于郭琇的论断并不赞同,可对?”
胤禛略一停顿,还是道:“请皇阿玛恕儿臣鲁钝,儿臣确有疑惑。”
“起码你能对朕说实话。朕说过,不怪你。朕对郭琇有两种看法:一是,单凭一时之勇,不顾及大局。郭琇身为台阁大臣,就需要从朝局全局出发,而非单看某一层面。以他参明珠为例,明珠固然是结党营私,罪有应得,然而,在他的参奏之中,罗列明珠罪款十余条,条条几乎都是当诛之罪。而且,还同折参了明珠一党几十人,建议朕将这些人交部议处。明珠一直位居中枢,若是他真的如此不堪,而朕又重用了他这么长时间,那么朕成了什么?这就是于理不合。明珠上书房当差几十载,也算是功劳颇多,若是真的杀了,朝臣虽不敢言,只怕也会存了帝心难测,人人自危的念头,与情也不符。明珠经营久已,相与的官员在京的,地方的一大堆,如果朕真的按照郭琇的建议,把他们都处置了,谁来办差?空缺又有谁来补?郭琇受了法家的影响太深,严刑治乱世,而如今情景不同了。”康熙既像是对胤禛又像是对自己说道。
胤禛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而且他知道康熙还有一层顾虑,若是真的全部灭了明珠一党,就会让索额图一派独大,这才是触动康熙心底最深处敏感神经的。
康熙接着道:“其二,你应当听说过: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目下官员,大多贪图前程利禄,所以就贪赃枉法,为国之蠹虫,也为朕所不取。然而也有些官员,贪图的不是这些可见的利益,而是名声。有欲,则不正,则不诚。郭琇,朕也有此顾虑啊。”
胤禛道:“皇阿玛,皇额娘,师傅都曾经教导儿臣,要懂得事君父以诚的道理。”
康熙道:“这就对了,存了这个心思,抱着要做名臣的念头,就做不到以诚待君父了。朕所不取郭琇的,也就是这一点。他专捡大员要员,朕身边之人,甚至皇子阿哥来参,很有些私意在里面了,好像无以不能为朝中第一名臣。再者,若是按照他所说的,朕身边都是些奸臣佞臣,连儿子都是不法之徒,朕又能够圣明到哪里去?朕要他这个名臣又有何用??”
胤禛心中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康熙武断了些,但嘴上却只能“诺诺”陈是。
康熙又道:“朕对郭琇是寄予重望的,所以对他更是要多加磋磨,以导其行入正途。这次事情,他也是德行有亏,他对钱珏偕私报复,岂是磊落君子所为。朕怎能不给他些教训?”
胤禛这下对什么是帝王心术才算有了一点浅识。不过,照着康熙所言,好像对郭琇不打算重处,便稍稍放下心来。郭琇在清流之中名声相当不错,若是为了这件事情,挨了处分,胤禛不免也要被那些清流诟病,所以还不如索性为郭琇开脱。自己拼着挨康熙的处分,换一个戴梓再加上赢得清流的好感来的合算。戴梓的事情说大也不算大,跟自己的瓜葛也不算太深,孝懿贤皇后刚刚过世,无论如何康熙也不会太对自己下重手。
胤禛便道:“听皇阿玛言下之意,也只是要对郭琇略施薄惩,儿臣恳请皇阿玛免了他罚跪吧。他毕竟是左都御史,跪在阶下,其他大臣们见了,面上也不好看,再有些势?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