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雍正王朝 作者:四贝勒(起点2013-07-01完结)
是皇上轻纵大阿哥,四爷可就真是屈了!不过话说回来,四爷对大阿哥太过仁义,若不是四爷替大阿哥在皇上面前开脱,皇上也不会就此罢休。大阿哥最轻也得在宗人府里圈禁一阵。”
戴铎又是一笑,却不答话。
年羹尧心中闪过一丝不快,不由口气之中便带了出来,道:“羹尧所见所识太过浅薄,怪不得这么不入戴先生法眼。”
戴铎知道年羹尧动了意气,暗暗摇了摇头,道:“亮工只见其一,未识其二。”
年羹尧冷哼了一声,道:“愿闻先生道其详。”
戴铎并不在意,道:“先说大阿哥,亮工以为大阿哥真如此愚蠢?大阿哥不先查明事情原委,就敢直接御前参奏四爷,大阿哥凭的是什么?难道因为四爷在皇上面前说的那番话,皇上就如此轻轻放过了大阿哥?”
年羹尧心中若有所思,面上却不肯承认,道:“大阿哥一向莽直,也算不得出乎意外。皇上与大阿哥父子情深,借着四爷的台阶宽宥大阿哥也在情理之中。”
戴铎浅笑即止,道:“亮工此言说对一半。皇上最重为何?忠、直二字而已。四爷未奉圣命,就围了理藩院,固然是事急从权,可却也是兵行险招。大阿哥得信禀告皇上,就是吃准了这个忠字。他就是要做给皇上看,他舍兄弟之义而尽人臣之忠。且大阿哥原就知道,若所奏属实,得赏大功,不实,无非罚小过而已。亮工,你且再等两月,皇上若不赏大阿哥,你抉了戴铎的一双眸子去!”
年羹尧嘿然不语,心中却知戴铎所言不虚。
戴铎接着道:“再接着说说四爷。四爷为人仁义,这你我都知道,可四爷从来都不是滥好人,也不是怕事的主子。”
年羹尧急忙摆手道:“羹尧可没有非议四爷的意思。”
戴铎颔首道:“这我信。不过,亮工,你还不懂四爷。”
不等年羹尧说话,戴铎道:“你自幼熟读经史,可知左传郑庄公之故事?”
年羹尧有些不解,道:“这个我自然是知道的,可这与此事有何关联?”话甫一出口,年羹尧便突然福临心智,豁然开朗了。
戴铎看到他眼睛一亮,便呵呵笑道:“亮工,看透了吗?”
年羹尧失笑道:“与先生相比,羹尧差的岂止一星半点?”
二人相视一笑,顿生出些惺惺相惜之意。
年羹尧清晰地记得戴铎所说着一篇的内容,讲的是郑庄公继位以后,其母太后武姜恩宠其弟叔段,数度逼迫郑庄公分封,无奈,郑庄公竟然把都城作为其弟的食邑分封与他。叔段贪婪无度,且仗着母后维护,不把郑庄公放在眼中,郑庄公却时时为他开脱,群臣劝谏,郑庄公也只一笑置之,后来,叔段以为郑庄公软弱可欺,便妄图联合太后谋反,最终被郑庄公挫败,服罪自戕而亡。郑庄公自此事有一名言传于世:多行不义必自毙。
正因为如此,年羹尧终于明白,胤禛在皇上面前为大阿哥开脱,所用即为郑庄公待其弟之策。其一:向对方示弱,久而久之,对方便生麻痹之心,防备渐少。其二:放纵对方之短处,使对方便不觉其短,弱点自然更甚。待到时机,一击则必中。此处也合了胤禛常常说的话:凡是勿盲动,隐忍为上。真到忍无可忍处,便也无需再忍。
年羹尧想到此处,又笑道:“先生真无双国士也。羹尧请问,先生是如何猜到主子心中所想的?”
戴铎被一句‘无双国士’弄得心中大痒。他此时不到而立之龄,却已然得了青金石的顶子,升迁之快,朝中罕有。年羹尧之赞,让他也不禁有些飘飘然,带着些卖弄,道:“这个倒也简单,四爷若是心中真的不介意,还会将此事说与你我两个听吗?”言罢,递过放在胤禛案上的一本书,年羹尧一看,正是左传,翻到与隐公元年一篇上,满篇竟是胤禛用指甲细细的划痕。此时更为佩服戴铎心思之细腻。
过了片刻,年羹尧又笑了,此番的笑容之中,多了些调侃的韵味,仿着戴铎刚才的语气问道:“戴先生管中窥豹,羹尧佩服。不过,先生可记得‘一人一口酥’之故事?”
戴铎博揽群书,又万分聪慧之人,一听便知年羹尧引用的是三国之中的典故,将自己比作洞察曹操心事的杨修,当即惊出了一身冷汗,忙道:“亮工玩笑了,我既非杨德祖,此处也没有曹孟德!”
就在此时,书房门口传来胤禛的嗔怪之声:“你们两个倒是自在,在爷的书房之中讨起了清闲。怎么,还有心情谈三国?”
这下,二人都吓得不浅,年羹尧看了一眼戴铎,一个千扎了下去,道:“主子金安。刚才,奴才在和戴先生确在论三国。奴才读了些兵书,正和戴先生讨教。戴先生为奴才举了曹孟德的例子,奴才受益匪浅。”
戴铎也打了个千,道:“四爷看人精准,亮工虽然年少,却是文武双全。戴铎也钦佩不已。”
两人打着哈哈,便把刚刚的话题圆了过去。
胤禛招呼两人坐下,一面揉起了自己的膝盖,道:“刚刚在宫里,皇阿玛看了三哥的窗课,便发作了一通。我看过,却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三哥一向衷情朱理之道,作文也无非就是这些,皇阿玛平素总是夸奖三哥学问做的深,今日却是怎么的?我们兄弟几个也吃了挂落,陪着挨训,又一起罚了跪,到此刻才回来,饿得前胸贴着后背。”
第一百三十三章 管中窥豹 (二)
更新时间2008…7…26 22:26:51 字数:2458
戴铎低头沉思了片刻,胤禛知他的脾性,也不打扰,只是自顾自斟了杯茶,又拿起一块豌豆黄,慢慢送往嘴中。年羹尧躬身在一旁侍立,也默默回味着刚才和戴铎的一番谈话。
一会儿,戴铎才又抬起头,微微笑道:“四爷方才说得在理。皇上一向推崇圣人之道,对朱理道学虽说不上奉为至上经典,但也礼尊有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四爷必然也知道,三爷沉迷理学,与此未必没有关系。可今日,皇上何故突然斥责三爷的窗课?”
胤禛点点头,道:“戴先生所思有理,我也是这个想头。只是还有些猜不透皇阿玛此举有何深意。”
戴铎起身踱了几步,道:“四爷,近几日上朝之时,皇上一直神色冷峻。四爷可知为何?”
胤禛若有所思,道“戴先生也知道,无非是熊赐履,魏象枢,王鸿绪等,再加上一些新进的翰林联署上书,再请皇阿玛收回御驾亲征的圣命。”
戴铎道:“这就是了,请四爷沿着这个思路想想?”
胤禛眼神一跳,道:“是了!皇阿玛发作必然就为了这个。皇阿玛本来就在筹划再次征讨葛尔丹的事儿,没成想,葛尔丹劫杀我朝使者,又密遣奸细来京刺探,根本就没把皇上天威和朝廷放在眼里,这一桩一件,无一不触着皇阿玛的心境。熊赐履,再加上一旁不开眼的那几个,偏偏在这个当口上上了联名折,皇阿玛怎么可能就此改了心意?皇阿玛把此折未着一字批复发回,我看也只是暂时隐忍而已。”
年羹尧与朝政不熟,所以初时还听得云山雾罩,此刻胤禛一说,便立时明白过来。在康熙朝,熊赐履是公认的理学大家,朱理一说的扛鼎之人,其他的几人也都是他的拥趸。当即,两个字浮上了心头:朋党。
戴铎一拱手,道:“四爷明鉴。以戴铎浅见,不出这几日,皇上必然要批驳熊公等所议。”
年羹尧于是也笑道:“主子何不上个折子,先驳了他们的奏本?如此,皇上必然欢喜。”
戴铎连忙阻止道:“四爷不可。”
胤禛浅笑,饶有深意地看着戴铎道:“亮工的主意也不错,先生何故觉得不妥?”
戴铎斟酌了一下,再答道:“四爷,虽然熊公所议,有违圣意,也不合时局,可四爷想过没有,熊赐履,汤斌,魏象枢,王鸿绪都是朝廷重臣。譬如熊公,数年前就致仕的人,还被皇上起复,还任以吏部尚书。魏象枢是执掌过一任刑部的。王鸿绪也是在左都御史任上被罢黜之后又起复了的。单单这几个人,就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多少科举出身的官员时他们的门生。四爷上折子,就等于得罪整个清流。再加上熊赐履,汤斌,都是南书房的师傅,又和太子走得近,四爷还要在仔细思量。”
胤禛轻轻点点头,道:“先生所虑极是,胤禛这些都知道。只是,胤禛倒是准备如亮工所言,准备上这个折子。”
看到戴铎不解的神色,胤禛笑道:“先生也知道,我本就赞同皇阿玛亲征,此刻,与主上忧虑之际,怎么能不尽人臣之义?再者,我对事不对人,想来这些理学大家总得遵一个‘理’字吧?我只在折中和他们讲理便是。”
戴铎还向再说,被胤禛摆摆手拦住了,道:“先生不必担心,我无非一个闲散的阿哥,就算得罪了这群清流,他们还能吃了我去?了不得咱以后撤了所有差使,天天价得养花斗鸟陪着福晋,这总成了吧?”
戴铎默然不语,年羹尧听了却又升起些想法:戴铎如此尽心为胤禛筹划,似乎并不止是把胤禛定位在以后寻常的亲王,贝勒。若非如此,诚如胤禛所言,戴铎何故在意胤禛是否得罪朝中的重臣和清流?难道,戴铎……,年羹尧不敢再想下去。
胤禛倒是另外有几层意思,只不便于说于这二人听:其一,自己准备上密折,力主皇帝亲征。按着康熙的心性,若是有意回护自己,必然留中不发。如此,也不会得罪清流。即便明发,也无大碍。此刻太子的位置还稳固,反正一时半会也不可能与太子以争短长,就算与那些重臣,翰林稍有嫌隙,几十年后,谁知道他们还在哪里?其二,胤禛就是想让康熙明白,康熙既然只看重忠直,那自己便做一个忠直的臣子,一个这只忠于皇帝的孤臣。如此,太子也不会对自己防范过甚。孤臣一个,谁会在乎呢?胤禛要得便是如此。其三,戴铎替自己经营太过瞩目,俨然要为自己谋取太子的位置。胤禛虽然相信此刻两人的忠心,却也不得不稍加防范。这些谈话若是传将出去,别说储君之位,自由之身也难保。其四,胤禛也不想让戴铎以为他自己真是算无遗策的诸葛孔明。其实,之前戴铎和年羹尧的那番窥豹之谈,胤禛也听到了七八分,不点明只是因为胤禛相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些事情,还是装聋作哑的好。
三人于是就这般各自想着各自的心事,在一起用了晚饭,又闲聊了一番后才散了去。
第二日,胤禛便上了密折。如同自己所料,康熙果真阅后留中不发。再数日后,康熙下令于菜市口斩杀了赛特等六名奸细,并令百官观刑。又过一日后,康熙召试翰林诸官员,考题为“理学真伪论”.阅罢试卷,康熙在乾清宫召集诸臣会议,令大家意外的是,康熙并没有就试卷本身训示,而是言辞犀利,直指前些日子上书的几位大臣。以当日起居注所记,帝曰:“原任刑部尚书魏象枢即为讲道学之人,先年吴逆叛时,着议政王大臣议奏发兵,魏象枢云:‘此乌合之众,何须发兵,比舜诞敷文德,舞干羽而有苗格,今不烦用兵,抚之自定。’与索额图争论成隙。后康熙十八年地震时,魏象枢密奏:‘速杀大学士索额图,则于皇上无干矣。’朕曰:‘凡事皆朕听理,与索额图何关轻重。’道学之人,果如是挟仇怀恨乎?又李光地,汤斌,熊赐履皆讲道学之人,然而各不相合。熊赐履著《道统》一书,过当之处甚多,王鸿绪请刊刻颁发学宫.道学之人,又如此务虚名而事干渎乎!”
此训一出,群臣惶惶。康熙不仅批驳了理学之中,不论现实状况,崇尚对叛逆之众,一概以德服之的谬论,而且言辞不乏对这些所谓的理学大家人品大加挞伐,竟然连当时魏象枢的密折事都翻了出来。这一击,让熊赐履等人登时辩无可辩,灰头土脑之极。
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征葛尔丹 (一)
更新时间2008…8…3 11:23:50 字数:2456
康熙三十四年的冬天,冷得有些异常。北风凛冽,吹在人面上如刀割一般,路上的行人稀少,偶尔有人走过,也是棉袄,冬帽,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此刻,在乾清宫的东暖房中,却是暖意融融,屋内熏笼之中还加了些檀香。康熙斜卧在炕上,另一侧,以太子为首,稍微年长一些的阿哥们,一个不少,坐在大右首的绣墩上。
康熙指指面前费扬古的折子,皱眉问太子道:“胤礽,你怎么说?”
太子站起,躬身回道:“此番急报葛尔丹率兵十万,东掠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又沿河而下,进驻巴颜乌兰(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以东,来势汹汹。儿臣窃以为,其用意在于,并吞喀尔喀,科尔沁蒙古诸部,觊觎漠南。幸而皇?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