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
拍睿赌印啡衔怯欣嗍艄叵档摹?br />
它特别批驳了公孙龙关于“白马不是马”的诡辩学说,指出不管马的颜色是白还是黑的,都包括在马一类之中,所以马这个概念的外延应当包括白马、黑马……
一切马在内,人们骑白马也好,骑黑马也好,骑的都是马,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这种概念分类的思想,对以后荀况等人的逻辑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判断,《墨子》认为,判断是用来表达客观事物或思想的确定含义的。
它对判断也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提出了“尽”、“或”、“假”等几种形式。所谓“尽”,即没有不是这样的,这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全称判断,或选言判断中的穷尽形式。所谓“或”,即不能穷尽的意思,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特称判断,或选言判断中的不尽形式。所谓“假”,是指目前还不存在的情况,也就是一种假设,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假言判断。
《墨子》认为,要得出正确的判断,必须有“故”,即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或充足的条件。“故”分两类,一类是“小故”,这是说,有了这个条件,并不一定就产生那种现象,但是没有这个条件,则一定不能产生那种现象。
这是指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另一类是“大故”,即有了这个条件,就必然产生那种现象,没有这个条件,就必定不能产生那种现象,就是讲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或各种条件的总和。
关于推理,《墨子》更有相当细致的论断,提出了“效”、“辟(譬)”、“侔”、“援”、“推”等许多种推理方法。
“效”,就是树立一个标准或公式,其他事物根据这个标准或公式去仿效,进行推理。例如,只要是方形的东西,不管是木头还是石块,都可以包括在里面。
按照这个方法去推论,凡是结果符合大前提的,就叫做“中效”,即这个判断是有效的;反之,其判断就无效。这种推论方法相当于形式逻辑中“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
“辟”,就是譬喻,即借用另外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明这一个具体事物或者道理。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方法。例如:明明知道没有鬼神却去学习祭祀鬼神的仪式,没有客人来却去学习待客的礼仪,没有鱼却去制作鱼网。
“侔”,即用两个相等的判断进行直接对比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
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直接推理。例如:白马是马,所以骑白马就是骑马。
“援”,是引用对方与自己相同的论据作为前提进行推论的方法,也有
援引例子作论证的意思。例如,过去有人吃了砒霜死了,现在又有人吃了砒霜,所以这个人也快死了。
“推”,就是从已经知道的事物推论出尚未知道的事物。相当于用类比法进行的归纳推理。
《墨子》还讲到,在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例如,有时结论是相同的,但论据不一定相同;有时观察的是同一个事物,得出的结论却不一定相同;有时结论和前提是一致的,而有时结论和前提并不一致,等等。所以它强调,在运用逻辑推理时,必须十分注意防止离开事物或论题的本旨而转向诡辩。
由于《墨子》逻辑学说的杰出地位,我国古代的学术界便惯于把书中的《墨经》部分称作“墨辩”,进而又把“墨辩”作为墨家逻辑或中国逻辑的同义语。
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墨子》,尤其是被称为《墨经》的《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四篇文字中,包括了异常丰富的自然科学内容,涉及数学、力学、光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堪称一部微型的古代科技百科全书,更可谓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自然科学专著。它所提出和论述的许多命题,具有定理的性质,不仅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使在现在,其中一些知识也并没有过时。
《墨经》中关于数学、特别是几何学问题的学说,经初步研究,约共19条,大部分在《经上》和《经说上》中。虽然都是很原始很朴素的关于数学名词的界说或定义,文字简奥,没有什么数学符号、数学方程式和几何图解,但却含有丰富的数学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理哲学思想。有许多概念和理论,与西方大约同时期的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极相符合。例如,关于圆的定义,书中说:“圆,一中同长也。”即所谓圆只有一个中心,圆界与圆心距离相等,这比欧几里得的几何定义还要简单易懂。书中还指出了作圆的方法:用规的一端定圆心,用另一端围绕圆心旋转一周,到相交处便构成了圆形。所谓方,就是四个边、四个角相等;所谓平面,就是高度相等。书中还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表述了“一比二少但比五多”的趣味数学命题,从不同角度说明数具有相对性,一个数可以同时具有多和少这两种不同性质。它用一只手作教具来解释个中奥妙。一只手的五个指头构成一个元素与集合的系统。从元素角度说,“一指”共有五个,一指少于二指,这就是“一比二少”;从集合角度说,五个“一指”组成一个集合“五指”,“一指”共有五个,而“五指”只有一个,这就是“一比五多”。逻辑推理的能力达到如此精卓的程度,应视为中国数学史上最早和最珍贵的财产。
关于力学的知识和理论,《墨经》中约八条。对于“力”,它下定义说: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个精美的定义,和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极为接近,但却比牛顿早了一千九百多年!所以近代一般大中学校物理教科书中,常常介绍这一条来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上的光辉成就。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一种叫桔槔的简单机械,用来汲水或提取重物。它的构造是一根衡木用石头或直立的木桩作支点,衡木以支点为界,一头长,一头短,长端叫标,短端叫本。《经下》篇运用杠杆理论,解释了桔槔的操作原理,它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提起水桶、重物,就在于标端的重力矩大于本端的重力矩。其他一些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机械,如秤杆、辘轳、滑轮、车梯等,《墨经》也列专条对其原理奥妙从力学理论上作了阐明。这些学说不仅比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阿基米德关于杠杆的原理要早得多,而且远比他先进。
《墨经》关于光学中光影、针孔成像和球面反射镜成像的理论共有八条,虽只寥寥数百字,却紧相联属地排列成一个很合乎科学意义的次序,形成了一部具有相当完整的逻辑体系的光学论文。例如物体在光源之下形成阴影,如果光源和物体都静止不动,阴影就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光源和物体有一个移动了,阴影也会相应而变,这是否是阴影在移动呢?《墨经》深刻地分析了这个现象的物理实质,指出这并非阴影在动,而是新影不断地生成,旧影不断地消失,只是因为这个变化过程很迅速,人们才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是影在移动了。这个解释与现代物理学所说的“视觉暂留”效应是完全一致的。再如为什么光线射入小孔会形成倒影呢?书中解释说,人影射进小孔,许多光线是直射的,受小孔的约制,形成交叉点,使得人下部的影子进小孔后倒转向上,上部的影子倒转朝下,形成了一幅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影像。
后来西方的摄影技术虽然与《墨经》的这一理论没有直接联系,但它所根据的倒影原理,却是《墨经》早就揭示过的。其中关于光线直射的理论,也比古希腊的欧几里德提出的“光线直进定律”早了一个世纪。
《墨经》对于生理学上的睡眠、做梦等现象也进行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认为睡眠是知觉能力暂时停止活动的状态,而做梦是把睡眠时产生的幻觉当成了真实。
在书中的《备城门》篇中,还记载了守城时,把薄皮蒙在瓮上,置于深井中,用来测试敌人挖地道声音的办法,这和近代的“声纳”原理是一致的,也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从以上各个方面可以看出,《墨子》无论在自然科学的哪个领域,都超过了或者至少等于古希腊的科学成就,有的甚至足以与近代物理学的先驱牛顿相媲美。
所以,有人说:一部《墨子》赶得上整个古希腊的思想家们。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6 自然无为智慧高深——《老子》
在我们的周围,前辈和师长都教诲我们生活中要刚强发奋,事业上要有为进取,对知识要学而不厌,从没有教我们甘当弱者、不思上进、听凭自然、不学无术的。但先秦时代却有一个人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刚强坏,柔弱好,反对有为,主张无为,摒弃知识,追求无知。难道此人是个傻瓜,他的著作是一派胡言吗?不是的,此人是我国古代富有极大智慧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在世界古代思想史上也是第一流的,美国的《纽约时报》甚至把他列为“人类古今十位伟大作家”之首。这位思想家即老聃,他的著作便是《老子》。
老聃又称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80 年(周简王六年),约死于公元前500 年(周敬王二十年),与孔子同时并稍早一点。据《史记》记载,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王室的柱下史,这是周朝宫廷中的一个小官。孔子34岁时曾向他请教过有关周礼的问题。他告诉孔子,书上讲的那些东西早已消逝了,那些宣扬礼乐的人连骨头都已烂掉,剩下的不过是他们的一些教训罢了。不该出头时就应隐居起来,善做生意的并不把财货都陈列出来,表面上好像空无所有。有修养的君子也不要处处锋芒外露,表面看来像是愚蠢迟钝。老聃晚年看到周王室日趋没落,便回到故乡过隐居生活。将要出关时,守关的官员对他说:“你平时不留文字,现在快要隐居了,为我们著部书吧。”于是老聃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篇,共五千余言。
现在通行的《老子》都分上下篇,五千字左右。由于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道”,说得出来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下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不在于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是有“德”),所以后人就取上篇的道字与下篇的德字合称为《道德经》。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大量西汉初期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的两种写本,除多了些句末语气词外,内容基本与传世本吻合,只是编排顺序下篇在前,上篇在后,故有人认为《老子》原应称为《德道经》。另外,通行的《老子》一书还分为若干章,以分81章的流行最广,还有分72或68章的,马王堆帛书本不分章,表明分章是后人为阅读方便另加上去的。全书内容除个别章句是战国时人的注解混入正文外,大体是老聃本人的思想。
《老子》是用非常简练的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没有引用西周以来官方的典籍训诰,而吸收了不少民间谣谚,虽然这些话在老聃时代是很生动、很形象化的语言,但我们今天读来却极其晦涩费解。例如五章中有个词叫“刍狗”,这个词还见于《庄子。天运篇》、《淮南子。齐俗训》,可见是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俗语,但今人的解释很不一样。有的解释为兽食草,人食狗,是一种自然规律,有的说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至于书中大量的专用哲学名词,如“道”、“德”等,有其非常抽象的特定涵义,它到底具有什么属性,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老聃本人没有讲清楚。就当时人类认识的水平来看,他也不可能讲清楚。
后人对此的理解就更是大相径庭了。这些都为我们准确地介绍《老子》这本书的真实思想增添了很多困难。关于原文的解释,我们以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 版)为本,特此说明。
神秘的“道”
《老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字本来是人行走的道路,有四通八达之意,经过引申,具有“方法”、“途径”、规律性的意思。如“天道”一词,在春秋时已是指天象运行的规律,有时也包含人生吉凶祸福之规律的意思。《老子》五千言中,“道”字出现了74次,构成了它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老聃开创的学派被称为道家。
“道”是什么?《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勉强再给它起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