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事件





保岛β蘩肌2槔砺吹揭楹统晒Γ吐柿齑缶毓寐蘩嫉H魏笪馈U馐焙颍缍嗤吖跻丫崃艘恢看蟮牟慷樱凑崭悄诼〉牟贾茫穹诒壤K股揭桓鱿抗鹊牧讲唷U馐且桓龇浅O找牡胤健H隼硪湓诖粤致沂校痈吡傧拢阋灾碌杏谒烂!   ?br />     查理曼的大军过去之后,峡谷里只剩下罗兰指挥的后卫部队还在行进。突然,撒拉森部队像猛虎下山似地扑过来,从四面八方包围了罗兰的人马。在震天的喊杀声中,罗兰一再用骑士的尚武精神号召全军决战到底,并且一再拒绝同伴要他吹起求救号角,以便查理回师救援的劝告。最后,法兰克人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只剩下罗兰和两个同伴。他这才拿起号角,吹响求援的信号。可是,鲜血从号角中喷出来,罗兰倒在了血泊中。查理曼听到号角声,准备回师,在他身边的盖内隆却故意阻挠、拖延。直到查理曼听到罗兰临死前的最后一声微弱的号音,相信罗兰确已遇难,才甩开叛徒,赶回峡谷。可是,罗兰和他的所有同伴都阵亡了。    
    《罗兰之歌》的这段故事,曾经以它悲壮的情节感动了中世纪的欧洲人,但它实际上是记述了查理对撒拉森人的一次不成功的战争。以后,查理虽然占领了西班牙东北部,却始终没能再向前推进。不过,在几十年征战之后,查理的帝国已经扩大到了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以及德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在当时的西欧可以算是空前强大的国家了。这就是查理曼为什么被人尊称为“查理曼”,“查理曼”的意思就是伟大的查理或查理大帝。    
    查理帝国    
    查理称霸欧洲,引起了在罗马的教皇的注意。教皇由于对“丕平献土”非常满意,现在又看到查理的势力这样强大,就想给查理加上“罗马皇帝”的头衔,以便和他共同控制整个西欧。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那天,查理来到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正在他作祈祷的时候,教皇力奥三世冷不防把一顶金冠戴在他头上,随后又带头高呼:“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其他教士也跟着欢呼起来。查理对这个“突然袭击”喜出望外,欣然接受了。这样,他就正式称为皇帝,并且把他的查理帝国当作古代罗马帝国的继续。他的地位也就远远高出于一般蛮族国王了。    
    查理统治时期,曾下令教会和寺院办学,并在宫中成立学院,广泛招聘僧侣学者前来讲学。他还从中等人家和低微门第人家中挑选子弟,与富贵子弟共同接受教育。甚至任命出身贫穷,学习优异的青年教士为主教。当然,这一时代的文化教育仍然是由教会垄断的,教育的目的也是为宗教神学服务。    
    查理对基督教极为热诚和虔信。他定都阿亨后,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金碧辉煌的宫殿和教堂。所有的大理石柱,是从遥远的罗马等地拆除古代建筑运来的,随着建筑的兴盛,绘画、雕刻等艺术也有所发展。阿亨的宫廷礼拜堂一直保存至今。    
    查理还派人搜集和抄写了许多拉丁文和希腊文手稿,虽然对抄本内容一无所知,但也为后代保留了许多古典作家的著作。因为查理大帝统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又把查理时代的文化称为“加洛林文化”。    
    但是,用武力征服的查理帝国,由于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而是不巩固的。帝国内部包括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落,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语言,社会发展水平也很不一致。有的地区封建制已经形成,有的地区正处在封建化开始阶段,而有的地区还保存着许多氏族制度。各地各族之间在经济上缺乏联系。虽然加强了中央统治权力,但仍难以巩固帝国的统一,消除日益滋长的离心势力和分裂倾向。    
    814年,查理大帝病故,其子虔诚者路易继位。终其一朝,父子相争,兄弟阋墙,世俗贵族反叛,教会修道院乘机占地,各种事端接踵而至,从未间断。路易死后,长子罗退耳继位,其弟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起兵反抗,三王之间爆发内战。841年,双方在奥塞尔附近的丰特内展开大战,未见胜负。842年,路易与查理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盟誓,两人誓词分别使用了古德语(条顿语)和古法语(罗曼斯语)。这是迄今所知最古老、有准确时期的德语和法语文献。843年,三兄弟缔结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路易为东法兰克王,领有莱茵河右岸和巴伐利亚地区,其地域大致在现德国西部,是在语言和血统方面主要属于条顿人的国家;查理为西法兰克王,领土大体在今法国境内的地区,主要讲罗曼斯语;罗退耳保留皇帝头衔,并兼意大利国王,领有意大利半岛中、北部及东、西法兰克之间狭长的洛林地区。870年,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签订墨尔森条约,瓜分夹在他们中间的洛林地带。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影响    
    查理曼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查理曼建立了强大的法兰克王国,而且他与罗马教皇合作,最终接受了罗马教皇的加冕,成为名义上继承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一切,对于中世纪基督教势力与世俗势力特别是王权的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个政权和教权合作的典范。从此,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力量成了欧洲的重要统治力量。


第二部分 耶稣的诞生第24节 十字军东征

    地中海及其沿岸,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先进的科学、经济与文化,因而它也是人类争夺最激烈、战争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早在公元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他们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就占领了耶路撒冷,他们干扰基督教商人,残酷地虐待在巴勒斯坦朝圣的基督教徒,因此就埋下了宗教战争的祸根。    
    克勒芒宗教大会    
    11世纪末,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崛起,已有的财富已不能满足封建主贪婪的欲望,他们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财富,扩充政治、经济势力;许多不是长子的贵族骑士因不能继承遗产,而成为“光蛋骑士”,他们也热衷于在掠夺性的战争中发财;许多受压迫的贫民更是幻想到外部世界去寻找土地和自由,摆脱被奴役的地位;欧洲教会最高统治者罗马天主教会,企图建立“世界教会”,确立教皇的无限权威。这些动因促使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地中海东岸国家。    
    公元1095年,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举行的一次宗教会议上,教皇乌尔班二世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号召基督徒进行东征。因为来自东方的各种消息显示,基督教在东方处境危险,君士坦丁堡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向罗马求援就是明证。另一方面,对西方基督教来说,若要把所有好勇斗狠的人都集合起来让他们服从教皇的指挥,除了去征服圣地,从事这项艰巨而大胆的活动外,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当然,在当时的人看来,东征纯粹出于宗教动机。教皇要求凡是参加东征的人,军服上都要绣一个“十”字,这样在完成使命后,所犯的罪行将得到赦免,由此这支远征军被称为“十字军”。乌尔班二世在大会上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基督教教徒的‘圣地’(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教皇还盅惑人们:“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    
    八次东侵    
    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11次。第一次十字军的主力是以法国贵族为主的封建主武装。近代史家认为,十字军从小亚细亚到安条克时,其人数不会超过2.5~3万人(包括骑兵、步兵)。通过两年的战争,十字军占领了地中海东部长达1200公里的狭长地带。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时大肆掠夺、屠杀,在劫后的土地上,建立了以西欧封建制为模式的耶路撒冷王国(1099~1187年)。其他十字军国家?熏如安条克公国(1098~1268年)、埃德萨伯国(1098~1144年)和的黎波里伯国(1109~1289年)等,它们名义上是耶路撒冷王国附庸?熏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西欧封建主在领地上以军事城堡为中心,统治、剥削、奴役当地居民。为了维持统治,保护朝拜“圣地”活动,他们建立宗教骑士团作为常备武装力量。如12世纪初由法国骑士组成的圣殿骑士团、意大利人组成的医院骑士团和12世纪末由德意志骑士组成的条顿骑士团等。    
    1144年埃德萨伯王国被摩苏尔总督突厥人赞吉(1127~1146年在位)所灭,由此引起第二次十字军东侵。这次十字军的组织者是法国国王路易七世(1137~1180年在位)和德意志皇帝康拉德三世(1138~1152年在位)。十字军出发时约有2。5万人,不过在穿越小亚细亚时,日耳曼军队遭消灭,所以,1148年春联军到达叙利亚时只剩了5000人。随后他们又在这年7月28日攻击大马士革的战役中被赞吉之子努尔丁击溃,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失败,“法兰克人不会输”的神话终告破灭。    
    12世纪晚期,努尔丁的继承者萨拉丁建立了一个包括埃及、部分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广大领土在内的国家。他攻克了许多城市。由于十字军骑士袭击穆斯林商队,萨拉丁发动圣战,于1187年占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第一王国告终,的黎波里伯国和安条克公国也被降格为首邑。西欧为之震动,于是组织规模较大的第三次十字军。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英王理查一世(狮心)和法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皆率军参战。腓特烈一世于小亚细亚渡河时溺死,德意志军大部分回国;英、法两国君主因领地争执,矛盾重重,明争暗斗,在十字军攻陷沿海要塞阿克后,腓力二世即率军回国。理查一世无力夺取耶路撒冷,在得到萨拉丁允许基督徒往“圣城”巡礼的诺言后,匆匆回师。    
    第四次十字军东侵(1202~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组织。但由于情况的变化,这次东征改变了目标。从11世纪末以来,威尼斯从拜占廷那里获得了非常多的贸易特权,但到了12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居民的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把城里的拉丁人杀得一干二净。于是为了复仇,负责承担运送十字军的威尼斯船队,以索取巨额运费为威胁,以平分战利品为利诱,促使十字军改变原定进攻埃及的路线,攻陷了亚得里亚海东岸的萨拉城,转而进攻拜占庭。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被十字军洗劫达一星期之久,破坏惨重。这时十字军已撕下它“神圣”的面纱,暴露出其侵略掠夺的本质。    
    在十字军攻占的拜占庭领土上,西欧封建主建立了拉丁帝国。威尼斯分得拜占廷领土的3/8,包括君士坦丁堡的一部分,成为地中海上的商业霸国。其余未被占领的拜占廷领土,分裂成为几个独立的小国。1261年,尼西亚皇帝巴列奥略家族的迈克尔八世灭拉丁帝国,恢复了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运动的衰落    
    教皇英诺森三世以十字军作为增强其权力、镇压反对力量的工具。1209年,他又组织十字军讨伐阿尔比异端?熏屠杀法国南部人民。1212年?熏教会在法国和德意志煽动、发起“儿童十字军”。成千上万10~18岁儿童,或被骗送往埃及和爱琴海的奴隶市场卖为奴隶,或船沉溺海,或在赴意大利途中死亡。英诺森三世拟组织第五次十字军东侵,但未及成行而身先死。    
    第五次十字军东侵?穴1217~1221年)以埃及为进攻目标,参加者主要是法国人。开始他们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迫使伊斯兰国家恢复了耶路撒冷王国,并保持了原有疆界。但教皇特使却不满足这一结果,他希望在埃及建立一个新的基督教国家,于是1221年十字军进军开罗,但受洪水所阻,被迫撤离了埃及。    
    第六次十字军东侵(1228~1229年)也是以埃及为进攻目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利用伊斯兰教国家内部矛盾,和埃及苏丹缔结条约(1229年)。双方约定,欧麦尔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归伊斯兰教徒,圣墓属基督教徒,这样腓特烈二世为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