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事件





航行到今好望角附近的海域时,强劲的风暴使这支船队险些葬身于鱼腹之中。迪亚士被迫折回葡萄牙。从此,欧洲人便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事过不到几年,1492年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消息传遍了西欧。面对西班牙将称霸于海上的挑战,葡萄牙王室决心加快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活动。子承父业,葡萄牙王室将这一重大政治使命交给了年富力强、富有冒险精神的贵族子弟达·伽马。    
    1497年7月8日,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四艘船共计140多名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开始他循着10年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水手们历尽千辛万苦,在足足航行了将近4个月时间和4500多海里之后,来到了好望角附近的圣赫勒章湾,看到了一片陆地。而水手们却无意继续航行,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    
    原来好望角正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这里除风暴为害外,还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浪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频繁出现,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迭加在一起时,海况就更加恶劣,而且这里还有一股很强的沿岸流,当浪与流相遇时,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地翻滚,航行到这里的船舶往往遇难,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    
    10年前,迪亚士的探险队就是在这里遇到汹涌的海浪袭击,几乎全队覆没的。迪亚士率少数亲信死里逃生流亡到非洲南端岬角处,丧魂失魄的迪亚士将其登陆的岬角命名为“风暴角”,让人们永远记住这里风暴巨浪的威力。后来,这支船队返航回国后,迪亚士向国王汇报风暴角的历险经过时,国王对这个令人沮丧的名字极为不满,为了尽快打通驶向东方的航道和鼓舞士气,国王下令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示意闯过这里前往东方就大有希望了。    
    虽然水手们都不想前行,但是达·伽马执意向前,宣称不找到印度他是决不会罢休的。圣诞节前夕,达·伽达率领的船队终于闯出了惊涛骇浪的海域,绕过了好望角驶进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1497年圣诞节时,达·伽马来到南纬31°附近一条高耸的海岸线面前,他想起这一天是圣诞节,于是将这一带命名为纳塔尔,现今南非共和国的纳塔尔省名即由此而来,葡语意为“圣诞节”。    
    随后,船队逆着强大的莫桑比克海流北上,巡回于非洲中部赞比西河河口。1498年4月1日船队抵达今肯尼亚港口蒙巴萨,当地酋长认为这批西方人是他们海上贸易的对手,因此态度极为冷淡。然而,当达·伽马船队于4月14日来到马林迪港口抛锚停泊时,却受到马林迪酋长的热情接待。他想与葡萄牙人结成同盟以对付宿敌蒙巴萨酋长,并为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提供了一名理想的导航者,即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艾哈迈德·伊本·马吉德。这位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阿曼地区的导航员,是当时著名的航海学专家,由他编著的有关西印度洋方面的航海指南至今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达·伽马率领的船队依靠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马吉德的导航,于4月24日从马林迪启航,乘着印度洋的季风,沿着马吉德所熟知的航线,一帆风顺地横渡浩瀚的印度洋,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而该港口正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所经过和停泊的地方。    
    达·伽马他们一上岸,便被这里的繁荣富庶与异国风光给惊呆了。他们用国内带来的物品和金钱与印度人交换当地的土产、宝石、香料等。达·伽马又在卡利卡特竖立了一根显示葡萄牙权力的标柱,正如他在这次航行的途中所竖的其它标柱一样。但是长期垄断这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把达·伽马视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并逼迫他们在8月底离开了卡利卡特。    
    回国途中,由于没有向导,达·伽马他们历尽千难万险。坏血病在船员中蔓延,不少人因而病倒、死亡。由于暴风雨袭击,船队被冲散。当达·伽马于1499年9月带领船队回到里斯本时,人员已经不到出发时的一半了。    
    达·伽马首航印度的成功,使葡萄牙举国为之欢腾,国王也极为高兴,下令授予达·伽马贵族称号,并赐给他许多的钱财和地产。此外,从海外带回的各种财物,也卖了许多钱,使船队中每个活着回来的人都发了大财。    
    劫掠的开始    
    在第一次利润的刺激之下,1502年2月,达·伽马再度率领船队开始了第二次印度探险,目的是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海上霸权地位。船队途经基尔瓦时,达·伽马背信弃义,把该国埃米尔扣押到自己的船上,威胁埃米尔臣服葡萄牙,向葡萄牙国王进贡。在坎纳诺尔附近的海面上,达·伽马捕俘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将船上几百名乘客,包括妇女儿童全部烧死。据一名葡萄牙目击者叙述:“……在持续了长时间的战斗之后,司令以残暴和最无人性的手段烧毁了那只船,烧死了船上所有的人。”为了减弱和打击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半岛上的利益,达·迦马下令卡利卡特城统治者驱逐该地的阿拉伯人,尔后又在附近海域的一次战斗中,击溃了阿拉伯船队。1503年2月,达·伽马满载着从印度西南海岸掠夺来的价值昂贵的香料,乘着印度洋的东北季风,率领13艘船返回葡萄牙,同年10月回到了里斯本。据说,达·伽马此次航行掠夺来的东方珍品如香料、丝绸、宝石等,其所得纯利竟超过第二次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    
    当达·伽马完成了第二次远航印度的使命后,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额外赏赐,1519年受封为伯爵。1524年,他被任命为印度副王。同年4月以葡属印度总督身份第三次赴印度,9月到达果阿,不久染疾,12月死于柯钦。    
    为了垄断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利益,葡萄牙王室曾一度封锁了绕过好望角可到达印度的消息。另一方面,葡萄牙王室又秘密策划了对印度洋上其他航路的封锁。为此,它发动了一场对阿拉伯人的海战,于印度洋上打败了阿拉伯舰队。一时间,葡萄牙船队成为独霸印度洋海域的盟主。    
    从1494年葡、西两国签订的划分海外势力范围的《托尔德西拉条约》到1529年再次协商签订的《萨拉戈萨条约》,由于达·伽马开辟印度新航路的成功,像葡萄牙这样一个人口当时仅为150万的蕞尔小国竟囊括了东大西洋、西太平洋、整个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的贸易和殖民权利。    
    由于新航路的发现,自16世纪初以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很快成为西欧的海外贸易中心。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商人、传教士、冒险家聚集于此,从此启航去印度、去东方掠夺香料、珍宝、黄金。这条航道为西方殖民者掠夺东方财富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无怪乎西方人直至400年后的1898年,仍念念不忘达·伽马对开辟印度新航道的贡献而举行纪念活动。    
    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尤其对欧洲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所谓“商业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扩大了经济和文化往来,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有了联系,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不过,这时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国、尼德兰所代替。其次,引起了所谓“价格革命”: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在“价格革命”过程中,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暴利,封建主衰落了,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新航道的打通同时也是欧洲殖民者对东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开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由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印度洋沿岸各国以及西太平洋各国相继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达·伽马的印度新航路的开辟,最终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第三部分 百年战争第36节 哥白尼的日心说

    在中世纪的欧洲,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体系是基督教极力推崇的“真理”。为了与神学教条相吻合,天主教会阉割了其中比较合理的部分,把“地心说”摆到了一个神圣的地位。大多数人也接受了这种观点,直到波兰的哥白尼提出了他的“日心说”理论    
    哥白尼其人    
    “哥白尼”名字的原意“谦卑”,这反映了他的性格。哥白尼1473年生于波兰西部托伦城圣阿娜港。他的父亲是富商,曾任过市政官吏,在他10岁时,父亲去世,由舅父路加斯·瓦兹路德抚养了他。瓦兹路德于1489年开始任艾姆兰教会主教,他曾留学意大利,博学多才,思想开朗,提倡研究实际,这对少年时期的哥白尼有较深刻的影响。哥白尼上中学时就对天文学发生了兴趣,曾帮助老师做过日晷并随同观察过星空。诗人卡里马赫对他说:“数学和观测是天文学家的两个法宝。”这话对他影响很深,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学术传统。哥白尼从18岁到33岁,就读于波兰克拉科夫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和帕多瓦大学学习医学、教会法、绘画和天文学等。博洛尼亚大学受文艺复兴运动影响最早,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经院哲学两派学生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在进步的天文学教授勃鲁采夫斯基的影响下,哥白尼对天文、数学和观测技巧产生了极大兴趣,学习越深入,他发现托勒密体系存在的问题越多。在意大利时,他访问过达·芬奇。24岁时,他和诺法拉共同观测到1497年3月9日的月掩星(金牛座α毕宿五),这种现象是托勒密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为了改革不合实际的天文学体系,哥白尼一方面努力吸取古希腊学者们各种著作中的精华,继承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和同代人的讨论中探索新的真理。1506年回到波兰后,哥白尼在其舅父身边当了医生。    
    1512年,哥白尼来到弗龙堡作了教堂神甫。他以箭楼为宿舍,以平台作为天文台,进行了30年的潜心研究。1514年教皇里奥十世曾邀请哥白尼及各国天文学家助修历法,哥白尼拒绝说:“必须先完成对月亮和太阳运动的研究才有可能修改历法。”哥白尼选择的天文学课题,正好是当时科学要摆脱经院哲学统治的突破口。天文学这一最古老的学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而且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这些模型直接涉及到人们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大学教授们所讲的托勒密地心体系,虽然建筑在人们的感官证据之上,又合乎《圣经》的古训,但哥白尼说:“人们总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这是一种偏见。”    
    挑战“地心说”    
    当时哥白尼所在的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末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早已被基督教会改造成为基督教义的支柱。然而,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在托勒密的地心体系里必须用80个左右的圆周才能获得同观测比较相合的结果,而且这类圆周的数目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当时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都对这个复杂的体系感到不满。    
    哥白尼不是一个想要推翻全部传统观念的革命派,他只是一个深受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影响的科学家。他认为真理必定是简单明了的,而托勒密体系所给出的几何图象太复杂了,他坚信一定能用一种比较简单明了的几何图象,来描述宇宙的结构。他在阿利斯塔克日心说的启发下,在自己长期坚持天象观测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基础上,决心从根本上改革托勒密体系。经过近30年的观测、计算和反复思考,他终于写出了不朽的名著《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在书中明确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日距离与众恒星所在的天穹的高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天穹周日旋转的视现象是由于地球绕其自转轴每天旋转一周所致;太阳在地球上的周年视运动并不是由于它本身在运动,而是因为地球像其它行星一样绕着太阳公转而造成的。哥白尼的宇宙体系是把太阳放在宇宙的中心,并规定地球有3种运动: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