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长征前后内幕大写真





至1928 年春,虽犯过“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但他和战友们一道,在极其
艰难的条件下,为恢复党的战斗力,开辟革命的新时期建立了巨大的功勋。
1930 年9 月,同周恩来等一起,主持召开了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和停止
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全党的执行。但是,在1931 年1 月党的六


届四中全会上,他却受到比李立三更“左”的王明等人的无情打击,被解除

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1933 年,上海日益吃紧,国民党中央特派员史济美(化名马绍

武)坐镇上海,以侦破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秘密机关为行动目标,设在上
海的中共临时中央的行动日见艰难,就连鲁迅也受到中统特务的严密监视。
在此情况下,党中央电令瞿秋白离开上海,转移苏区。

1934 年1 月上旬,瞿秋白化装为医生,沿着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于
2 月5 日到达瑞金。当时,“二苏大”刚刚开过,他一到就担起了教育部部
长的重任。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同教育部副部长徐特立一起,从苏区
实际出发,制订出一整套《苏维埃教育法规》,并使之落到实处。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瞿秋白还将房间里堆积闲置的书整理上架,办
了个中央图书馆。毛泽东告诉他,这些书有些是从各地收上来的,大多数是
打漳州时的缴获,费了大劲,一担担挑回到苏区的。

图书馆办起来了,毛泽东是“常客”。他喜欢读鲁迅的书,他最早读的
鲁迅作品是1918 年5 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
也读过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文章《体育之研究》,此文也发表在
《新青年》上。瞿秋白是鲁迅的亲密战友,在上海曾四度避难于鲁迅家。他
为《鲁迅杂文选集》写过序言,并得到鲁迅的高度赞赏。鲁迅所书联句“人
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即是对瞿秋白的深情表露。

瞿秋白也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书写过序,序中说:
“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
动》一样。”他曾称赞,中国有两个“农民运动的王”,那就是彭湃和毛泽
东。

相识贵相知。在瞿秋白看来,毛泽东堪称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战友,碰到
什么困难,遇到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心里话,他总想找毛泽东谈一谈,吐一
吐。

长征前,瞿秋白并不知道中央决定突围转移的战略意图,更不

知自己是走还是留。直到部队出发前夕,在毛泽东主持召开的“青山会
议”(毛泽东叫的名称)上,宣布政府各部人员留守名单时,瞿秋白才知自
己的名字已被决策者们圈入留守者之列。会上,瞿秋白虽有些激动,但没有
吭声。会后,他找到毛泽东,希望能和大部队一道行动,并指望毛泽东能出
面说说话。

毛泽东能说些什么呢?他的弟弟毛泽覃、弟媳贺怡被留下了,贺子珍年
迈的双亲被留下了,亲近他的周以栗、陈正人、阮啸仙、何叔衡、古柏夫妇、
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夫妇、刘伯坚都被留下了。

他说话的份量、作用又有多大呢?自博古进入中央苏区以来,他亦被排
斥在中共高层决策圈之外,他的权力早已被架空了。中央苏区的党、政、军
三权,党权已在博古手中;军权李德是“太上皇”;政权,毛泽东虽仍是中
央政府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但博古指派张闻天“分管”政府工作,后来
又安排张闻天出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由此,毛泽东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政府
首脑了。

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说了。他找到博古,对瞿秋白等一些干部的安排
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是,博古仍然是一点也听不进去。

毛泽东非常惦念着瞿秋白的艰难处境。据聂荣臻回忆,当部队即将出发


时,他到瑞金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听我们说到转移,就说‘你们知道了?’
我说:‘我们接受任务了。’我们这次去见毛泽东,本想打听一下转移去哪
个方向,可是他就谈到这里,不往下谈了,却提议一同去看看瞿秋白同志办
的一个图书馆。”

毛泽东提议去看望瞿秋白创办的图书馆,一方面表达了他对瞿秋白在中
央根据地艰辛开拓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示了临行前他对战友
的惜别之情。

瞿秋白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他虽然对“左”倾教条主义者
不让他参加长征很有意见,但他最后仍然服从了组织的决定。

他送别了主力红军,送别了毛泽东等多年奋斗在一起的革命战友。

不幸的是,这次的送别竟成了永别。

主力红军撤离后,蒋介石调动了十万兵力向瑞金一带进行“清剿”。瑞
金周围几百里山区的男女老少在中央苏区分局的领导下武装起来,同敌人展
开了顽强的斗争。至1935 年初,在瑞金、于都很难再继续坚持下去了,中央
分局决定瞿秋白、何叔衡、周月林、张亮等几十人向福建长汀以南的山地转
移。

2 月24 日,在转移途中,瞿秋自不幸在长汀濯田区水口镇被俘。敌人把
他解到长汀国民党军三十六师司令部。他化名林其祥,自称是医生。后被叛
徒出卖,暴露了身份。敌人把他单独关在一间囚室里,严加看守。他每天写
点杂感或诗词,有时刻图章,神态悠闲自若。敌人对他诱降,他说:“人爱
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甚,请勿撕破我的历史!”敌人以死威胁,
他回答说:“古语云‘朝闻道,夕可死矣’。我不仅闻了共产主义之道,并
为它奋斗多年,而且还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为它牺牲奋斗,共产主义总有一天
会成功的。我纵然一死,又何足惜哉!”

敌人用尽一切手段,丝毫也不能摇撼瞿秋白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1935
年6 月18 日晨,当敌人出示蒋介石“就地枪决”的电令后,瞿秋白淡然一笑,
镇定地说:“一个革命党人很难得一个休息的机会,被捕监禁,不过是暂时
的休息。死,才是给他一个安静的长期的休息。我们革命党人的哲学,就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午餐后,敌人把他押到长汀西门外蛇王宫旁边的一块草坪上,叫他跪下,
他严辞拒绝,盘腿挺胸而坐,并点头微笑道:“此地很好!”继而高唱《国
际歌》,打破了沉寂之空间。随后,在一排枪声中饮弹洒血,为革命献出了
宝贵的生命,时年36 岁。当地人民怀着深深的敬意,把他埋葬在西门外罗汉
岭盘龙岗的山坡上。

1950 年,瞿秋白就义十五周年。为纪念瞿秋白,毛泽东为瞿秋

白遗著出版题词:“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
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
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这种为
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
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
遗著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

1955 年,瞿秋白就义二十周年时,党中央把他的遗骨迁葬到北京八宝山
革命公墓。


毛泽东的岳父母瞑目他乡

转移在即,确信无疑。各机关都在清理文件、器材。人们见面后都在互
相打听:你是走还是留?整个苏区笼罩着一片紧张而又神秘的气氛。

9 月23 日,正好是中秋佳节。贺子珍特叫住在塔下寺村的爸妈做了一桌
酒菜,准备请毛泽民、钱希钧及妹妹贺怡、妹夫毛泽覃,连同心爱的小毛,
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顿团圆饭。菜都上桌了,可是一个人也没有到。

贺父贺焕文正哄着小外孙——毛毛在玩耍。

贺焕文是个憨厚老实的读书人,早年当过安福县县长。因替穷人讲了几
句好话,办了点好事,被革职。回到永新后,在县衙门当了个“刑门师爷”,
替打官司的老百姓写状子。后被一场官司牵连进去,坐了班房。出狱后,看
透了尔虞我诈的官场,弃官经商,在永新县城南门租了一个店铺,名曰:“海
天春”,开起了茶馆。

小毛是在中央苏区比较安定的环境下生的男孩。这是个奶名,大名叫毛
岸红。“岸”字辈;“红”则是生于红区,长大了当红军之意。已经两岁多
了。毛泽东受到“左”倾路线排挤时,没有多少事可做,

小毛给他带来了很多欢乐。

不一会,毛泽民、钱希钧夫妇俩匆匆赶来了。毛泽民时任中央工农民主
政府国家银行行长,钱希钧亦在银行兼做会计工作。银行与财政、后勤编在
十五大队,他俩特来见个面,要贺父贺母多加保重。钱希钧送给贺父贺母一
块布料,还给小毛一件夹衣、一包糖果,连饭桌都没碰一下,就走了。

一对前脚走,一对后脚进,毛泽覃、贺怡来了。他们被通知留下坚持斗

争。当毛泽覃听说哥哥泽民刚走时,便急着追了出去。
贺子珍急忙叫住,劝他吃了饭再去也不迟。
贺母说:“边吃边谈,菜都凉了。”
贺怡知道贺子珍要走,问:“小毛怎么办?”
贺子珍心情沉重地说:“爸妈年纪大了,随军不便,只有留下。组织上

规定不能带孩子,小毛也只能留下,交给妈妈去管吧!”
贺怡赶紧接话:“姐,你们放心,我和泽覃,还有爸妈都在,小毛尽管

交给我们。”
“只有这么办了。”贺母应允道。
10 月8 日,贺子珍接到通知,调卫生部干部休养连,随军转移。
很快就要出发了,时间迫在眉睫。这时,随着一阵得得的马蹄声,毛泽

覃和贺怡来了。贺子珍来不及寒暄,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要走了,小毛就
拜托你们了。”

“珍嫂,你们放心,家中诸事我们自会照料的,请你转告哥哥不必挂念!
你们自己路上要保重!”毛泽覃这个未到而立之年的红军独立师师长,颇有
几分像他哥哥毛泽东,器宇轩昂,也是粗嗓门。

转移就这样开始了。红军离开了他们在过去几年中赖以生存和蓬勃发展

的根据地。
贺氏三兄妹,除贺子珍随军远征外,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均留守苏区。
贺敏学在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跟随陈毅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红七

十一团参谋长、湘粤赣边游击总指挥。其间,在南雄的一次战斗中,队伍被
打散,贺敏学负伤被俘。后设法逃了出来,在一老乡家养好伤后,四处寻找


部队的下落。他装扮成补鞋匠,挑着担子游街串巷,探听消息。无论他走到
哪里,都做群众工作,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国共合作抗日后,贺敏学随
赣粤边红军游击队下山编入新四军,在陈毅的领导下,转战在江西、安徽、
江苏一带,打击日本侵略者。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
党委书记,华东建筑工程局局长,西北建筑工程总局局长、党委书记,福建
省副省长等职。

贺怡,原名贺银圆。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 年与毛泽覃结为伉俪。
1935 年4 月,毛泽覃在一次战斗中牺牲,贺怡又临近分娩,组织上为了她的
安全,决定让她同其父母一起到当时还是根据地的于都一个红军战士家暂
避。于是,贺怡领着两位老人在组织的安排下,与原瑞金武阳党支部书记赖
芝湖装扮成夫妻,同船下赣州。

船至于都梓山石灰窑下安全停靠后,即与设在梓山附近的红军联络站取
得了联系。站长黄跃亮说:“国民党军队已在对岸封锁航道,不能通航,要
等候时机再走。”并立即上禾丰办事处汇报了护送情况。

项英、陈毅听了黄跃亮的汇报后,联想到贺怡走时仓促,没有开具组织
介绍信,预料这将会带来许多麻烦,便立即派王贤选(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
执行局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赣县水西人)携带介绍信赶赴梓山,将信交给贺
怡,并转达项英的瞩附:“到赣后可与赣县河西支部取得联系,他们会很好
安排你们的。”项英交待完到赣后的任务外,还特别强调说:“胡招娣的真
实情况,绝不可外传,若他人问及,只说是同事的家属。这应作纪律对待,
切记。”

“胡招娣”即贺怡当时的化名。到达赣州的第二天,先由党员刘

家发到水西去联系,找到王贤选的胞弟王木生,再经王木生与河西支部
取得联系,找到河西党支部负责人何三苟,商妥接待等事项。

贺怡装扮成一老妪,身穿大面襟布衫,头扎包巾,在约定地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