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游戏与投机泡沫的历史:资本战





在他的《华尔街的故事》(The Story of Wallstreet)这本书中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也许他也无法正确地解释,因为实际情况跟他说的刚好相反。事实上,那些聪明的了解股市内幕的人可以不受干扰地靠没有经验的客户的钱发财致富。

  大多数小投资者一点也没觉察到自己被投机者利用了,因为股市行情似乎在没完没了地上涨,小投资者也从中赚到了钱,大家都在为赚到钱而欢欣鼓舞,投机气氛一点也没有减弱。

  谁预感到了不祥之兆?

  1928年春,由于经纪人不能及时处理客户的订单而不得不在多个星期六将股票市场关闭。最繁忙的日子即将来临。当时的一个观察员将交易所里的喧嚷和混乱说成是:〃看上去像是在进行巷战。〃虽然股价在1928年夏天出现了短暂的大幅下挫,但是当总统竞选开始时,股价又重新上扬。崇尚〃强烈的个人主义〃的胡佛(Herbert Hoover)在1928年的总统大选中战胜纽约州长阿尔弗莱德o史密斯(Alfred E。 Smith)。在沃伦oGo哈定(Warren G。 Harding)和卡尔文o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的政府中担任商业部长的赫伯特o胡佛(Herbert Hoover)似乎正是那个能把这种繁荣永远延长的人。〃大企业〃的代表人物、大银行家、亿万富翁安德鲁o梅隆(Andrew W。 Mellon)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都任美国财政部长这件事就表明共和党政府非常喜欢强大的垄断资本集团。当美国进入决定命运的1929年时,政府的口号是〃柯立芝繁荣过后就是胡佛繁荣〃。谁会想到在当时的〃黄金年代〃光是在美国就有300多万的失业人口呢?1929年3月卸任的卡尔文o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总统就曾公开宣布:〃股票在目前的价位上还是比较便宜的。〃 
 
 

第21节:华尔街崩盘(7) 
 
  经常发表乐观声明的知名投机者就担任纽约两家最大的银行的行长。特别是在交易所里的股价还在疯狂上涨时,还有谁能够对权威的判断抱有怀疑呢?虽然市场在1929年上半年有所动摇,但在夏天股市行情就又继续上涨了。即使货币发行银行将贴现率调高至百分之六也暂时无法改变什么。但是当时已有一些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当1929年夏天投资专家罗杰o巴布森(Roger Babson)警告投资者市场过热可能会导致股市大崩盘的时候,股价下跌了十个百分点,但在那个周末股价就又上涨了。当时由一群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组成的哈佛经济协会(Harvard Economic Society)担心经济会出现大衰退,然而他们的警告还是被乐观主义者的呼声盖过了。连曼哈顿信托公司的主席保罗o华伯格(Paul M。 Warburg)提出的警告也没有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行市看涨的投机者的宣传则更大声的多。杂志文章以颂扬迅速致富即美德的面目出现。迅速致富成了美国应该干的事情。很多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都描述发财是如何的容易,在这些文章的煽风点火、鼓吹教唆之下,迅速致富的计划广为传播。书籍声称要告诉普通投资者更为出色的投机细节。几乎在每个街角都有售价仅为3美元的像《投机艺术》这样的书籍。一些公认的权威也发表了类似的狂热观点,如耶鲁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艾尔文o费雪(Irving Fisher)就曾在公开演讲中宣称:〃股票价格已达到了某种持久的高峰状态。〃可能这也是一相情愿的想法,因为这位大经济学家自己就融进了行情看涨的投机者行列并从中大捞了一笔。股价总能这么高,这是老生常谈。只有少数人考虑到这种景气会结束和股价也会再次下降。道o琼斯工业指数从1921年8月24日的最低点到1929年9月3日的最高点共上涨了百分之五百零四。因为这个指数是一个股票价格的平均指数,所以有些股票可能上涨的更多。瞬时间,百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井之间,股民充斥,人人都会变成富翁的憧憬深入人心,股市成为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乐观气氛弥漫着整个社会,人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景气。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o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o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并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通过卖空投机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在约瑟夫o肯尼迪的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件轶事。当有一天他在擦皮鞋时,鞋童也在谈论股市、投资股市,老肯尼迪觉得情势不妙,于是决定提早退出股市。他对他的妻子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著名的金融家和投资传奇人物伯纳德o巴鲁克(Bernard Baruch)也正确估计了形势并且及时退出了股市。1928年就已经对股市持怀疑态度的巴鲁克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的厨师也在经纪人那里开设了一个账户,他每天都打开报纸金融版查看股票的涨跌。任何市场的历史从产生开始都是一部极其惊险的价格上涨和下跌相互交替的发展史。〃

  所有的经济繁荣都会到顶并以逐渐衰退结束。1929年,美国股灾的影响是空前的。1929年9月3日,道琼斯指数在刚开市时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386点,但在下午稍微有所回落。直到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也就是10月24日这一天道o琼斯指数下跌了百分之二十。

  为什么股市在经历了多年的持续上涨以后会出现大崩盘呢?最简单的回答是,当股市中不再蕴藏着推动其继续上涨的力量时,行情也就不会再继续上涨,乐观主义者已经把手中的钱都投在了股票上,而且也不再有新的买主去购买股票了。但是对于股票交易商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来的警告信号。1929年8月9日,联邦储备银行将贴现率调高至百分之六,然而这一警告信号还是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在整个1929年,工业国的货币发行银行都在通过提高利率来阻止投机性货币流入纽约华尔街。这增加了公司的费用负担和投机成本。9月20日,生产赌博自动器的哈特里公司因无法筹措到用于投机的资金而破产,随后也有一大批公司和投资信托公司宣布破产。在英国股市也大幅下挫以后,英国的货币发行银行也将贴现率从百分之五点五调高至百分之六点五。英国借此才得以从纽约抽回资本,欧洲的金融界也从这时开始需要几百万英镑的资金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第22节:华尔街崩盘(8) 
 
  从国外抽回资本会导致股市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市场参加者的乐观情绪异常高涨,所以股价上涨的幅度低于预期就有可能使他们感到失望。而当甚至连国外的卖主也在压低股价的时候,这种出人意料的事态发展就有可能使人们感到极大的震惊。下降的股价会突然危及依靠贷款才得以建立起来的投机体系的基础。许多大投资者和小投资者为了能购买股票都曾在经纪人那里欠债。买到的股票用作这些贷款的担保。如果股票价格下跌到一定的水平以下,那么提供的担保也将不再够用,而如果投资者不能马上注入新的资金的话,经纪人则会立刻卖掉这些有价证券。出售有价证券会使股价进一步下跌,可能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随着交易所牌价的下跌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股票持有人也跟着走到这个临界点。

  信任不复存在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上午1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准时开始了股票交易。股价走势平平,甚至有的股票还出现微微上扬。突然有人抛出了通用公司和铜业公司的股票各2万股。交易所里的经纪人密切注意着这个有些特别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经纪人不会在股市一开盘就卖出这样一大宗股票,而是会给自己留出时间去寻找有购买意愿的买主和牟取一个不错的价格。如此匆忙退市的人或者是必须卖掉股票,或是担心股价即将下泄。事实上,许多其他的经纪人也接到了重要的卖出指令,他们也在等待有利的退市时机。这两批被抛售的股票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急噪。接着又有人抛出了其他的整批股票:15000股辛克莱石油公司的股票、13000股惠普公司的股票等等。在全美国有8000台股票行情自动收录机(Ticker)在记录交易所里的最新股价,但却无法及时向外发送最新一次交易的信息。这更增加了人们的紧张不安。神经衰弱和负债累累的投机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

  一大堆抛单压得大盘直线下跌,救市如救火,摩根大厦正在开会,研究对策。股票交易所内外迷惘的人群顿时沸腾起来,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道草,眼巴巴地望着道o琼斯金融消息自动记录带上能出现好消息,挽狂澜于既倒。当天中午,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包括摩根财团的托马斯o拉蒙特(Thomas Lamont),国民商业银行的米切尔,大通银行的威金,都聚集在摩根大厦的办公室里,商讨救市的办法。最后,各大财团纷纷解囊,建立所谓〃救市基金〃,决定进行稳定股市的购买,恢复公众信心,摩根公司的经纪人、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代理董事、华尔街久负盛名的投资奇才理查德o惠特尼(Richard Whitney)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下午,〃救市基金〃暂时稳住了股票价格。直到傍晚股票行情自动收录机仍在输出已被延迟数小时的股价,这让许多投资者都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虽然几只主要标准股票的价格变化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危险,但是美国人〃永久繁荣〃的美梦还是被粉碎了。1929年10月24日标志着〃黄金的20年代〃的结束。

  1929年10月24日是一个星期四,但是由于时差的关系,有关股市崩盘的消息第二天才传到欧洲,所以这个事件被作为〃华尔街黑色星期五〃而载入了史册。星期五,《柏林股票交易报》印刷了前一天的纽约交易所行情报告,报告的开头写道:〃华尔街今天经历了多年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在持久的繁荣时期建立的宏伟的股价体系像空中楼阁一样崩溃了。〃在《柏林股票交易报》上还能看到令人忧虑的消息,例如伦敦一家重要的金融机构就报道说:〃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的恐慌已经蔓延到伦敦。那里的股票交易所也处在极其不安的状态中。〃顷刻间没有人再愿意相信银行家发表的安抚性的声明,例如摩根财团的托马斯o拉蒙特就表示,他没有看到经济趋势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化。温斯顿o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是欧洲最早得知纽约股市崩盘的人之一。因为在股价开始暴跌时,他偶然站在华尔街交易所交易大厅的看台上观察着股价的变动。就在交易所经理彬彬有礼地送参观者到交易所门口的时候,邱吉尔说道:〃上帝啊,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天啊!〃。这位后来的英国首相当时发出这声叹息大概是有确凿的理由的,因为据说股价下跌使他损失了大部分财产。 
  


第23节:华尔街崩盘(9)
 
  连银行提供的〃救市基金〃也不能力挽狂澜。下午1点半,理查德o惠特尼绅士衣着讲究、风度翩翩地出现在纽约股票交易所里。他径直走到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柜台前,以每股205美元的价格购买了钢铁公司的1万股股票。紧接着,他又以同样坚定沉重的神情,迈着稳健的步伐,在众人的注意下,走到其他几家柜台前,做了几笔大宗交易。信任的电流照亮了整个交易大厅中每个人的脸,人们似乎看到了希望所在。这可不是几笔普通的交易,这代表着纽约金融界的努力。理查德o惠特尼的举措显然对华尔街股市有一定影响,钢铁公司的股票由193美元上涨到206美元,其他几家大公司的股票也略有反弹。然而,这仅仅是回光反照。华尔街的投机家们一手造就了这个〃繁荣〃的市场,却无法去挽救这个市场;尽管他们做出勇敢的姿态于大难临头之际,勇于承接抛单,但他们并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和稳定人们脆弱的心理。无限的乐观情绪突然被不加掩饰的恐惧所取代。多年以来都没有发现股市中有数量巨大的借来的资本在炒作的投资者这时也突然提出疑问。如果投资在股票上的自有资本在几小时内就被全部吞噬的话,那他们还会再往股市里投钱吗?许多人最终的境况很不好,那么这种景气还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吗?许多人都没有足够的现金去满足经纪人提出的追加保证金的要求了。如果光是股票交易商的债务就高达80亿美元的话,那么2亿美元的〃救市基金〃到最后还会有什么用呢?股票持有人开始预感到股价不会再有上涨的可能,人们对繁荣的无限信任最终也荡然无存了。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票的价格垂直狂跌,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289万股易手。

  人们都在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