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密码





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被孟姜女哭倒。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文学作品了。到了唐代,杞梁妻更加接近孟姜女。诗僧贯休在诗歌《杞梁妻》中,把春秋时期的事情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墙演化成长城。这样,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到了明代,政府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有些人不同意杞梁妻演化成孟姜女这种观点,他们的根据是现在山东北部长城铺村的传说。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在泰山西边有一条由齐国通往鲁国的交通要道,在这条大道的咽喉处,南北排列着几个村庄,最南边的叫界首,中间的叫皮家店,最再往北的村庄叫铺子。当时这里正是齐鲁两国的交界点,鲁国为了防御强大的齐国,就在边界一带由西向东修建了一道边防寨墙,只在路口处留有寨门,并屯兵把守。不久,就形成了一个村庄,取名就叫界首。以后为了经商的方便,齐国商人便把货物运到两国边界附近的地方安顿下来,并在这里建商铺客店,很快形成了村落,村名也就被称为“铺子”和“店子”。
  有一年铺子村迁来一户齐国都城临淄的姜姓人家,生了个女孩,取名叫孟姜。小孟姜聪明伶俐,十分招人喜爱。随年龄的增长,小孟姜不仅长得越来越漂亮,而且手也越来越灵巧,爹娘一直都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当孟姜女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上门求亲的人家络绎不绝,最后爹娘为她选中了一户也由都城临淄迁来的万姓人家的男青年,青年的名字叫万杞梁。
  小夫妻结婚后,二人恩恩爱爱,相敬如宾。但他们结婚不久,齐国为了加强防御,就在国内大力征调人力修筑长城。当时青壮年基本都被征调,万杞梁也在其中。起先他在家乡一带修长城,虽然又苦又累,但终究因为离家较近,所以孟姜女能随时到山上探望丈夫,送衣送饭。经过几年的艰苦修筑,在铺子村的东西山上都建起了十分高大的长城。泰山以西的长城修筑完以后,万杞梁又被征调到沂山以东去修筑长城,一去几年,音信皆无。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孟姜女心疼在外的丈夫,便连夜赶制棉衣,沿着长城向东,为丈夫千里送寒衣。她一路经历几多艰难险阻,最后终于在莒国打听到丈夫的消息,但是此时丈夫已经累死,被埋在了长城之下。
  孟姜女十分悲伤,如万箭穿心,再也忍受不住心头的悲痛,一头扑向埋葬丈夫的城墙边上,嚎啕大哭起来。就这样,孟姜女哭了十天十夜,感动了上天,长城崩塌了一大片,自己丈夫万杞梁的尸体也完好地显露了出来,她扑上去为丈夫穿上了新做的棉衣,并选了背风向阳的地方,重新埋葬。孟姜女本想随夫而去,但为了照顾公婆,强忍泪水返回。但不久公婆从别人嘴里得知儿子已死的消息,伤心过去去世。孟姜女在万念俱灭的情况下,投进村东的红石江而死。铺子村的村民为了纪念孟姜女,所以便把村子改名为“长城铺”,后又改成“长城村”,并在城门阁楼东边修建了孟姜女庙,庙内香火不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就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并非没有任何根据。杞梁妻哭夫的故事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549年,这时的秦长城还没有修建。而根据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齐长城西段早在周灵王十五年(前557年)就已完成。《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可见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至于山海关附近的孟姜女墓,已有史可查,是清朝把一座贞女坟改成的孟姜女墓。齐长城考察队对齐长城进行了全面考察后,认为孟姜女的原型就是杞梁妻,孟姜女埋完丈夫后,回到长城铺,痛哭一场,投村东红石江(现有殉情遗址)。通过这个传说,可以看出孟姜女在长城铺哭夫,进而演化为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到底是谁,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顾颉刚是我国研究孟姜女故事的专家;他对传说故事进行精细和系统的考证,写出了《孟姜女的故事转变》和《孟姜女故事研究》;从纵横两方面提出了故事的历史系统和地理系统,对孟姜女的传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孟姜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的真正历史面目了。所以顾颉刚提出唐代以来孟姜女故事由春秋时杞梁之妻演化而来的说法,即第一种观点。不少学者同意顾颉刚的上述论点。例如钟敬文先生就认为:“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变化,正是这种文学的重要特点。”“孟姜女这个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传播地区几乎遍全国,它的变化多姿是必然的。”“孟姜女传说,由原来的齐国杞梁之妻,逐渐演变,到了隋唐之前,急剧转变为孟姜女哭倒埋夫尸的万里长城,正是口头文学这种规律的表现。”
  当然,并非所有的专家都同意顾颉刚的观点。苏联汉学家鲍?李福清在1961年出版的《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一书中指出:“顾颉刚在分析各种有关孟姜女的作品时,并没有把民间文学创作与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 “顾颉刚认为孟姜女传说起源于古籍资料,这一结论是不能令人同意的。”近期,国内部分文物专家聚会山东省长清县齐长城遗址,参加“中国齐长城文化艺术研讨会”,与会专家确认了在我国流传久远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长清县境内。
  孟姜女故事的原型,专家尚且存在争议,我们就更不清楚她到底是谁了。
  
  楚汉争霸决战何处
  
  楚汉战争进行到公元前203年,楚强汉弱的形势已经彻底改变了。刘邦后方稳固,兵强马壮;而项羽却三面受敌,粮草不继,战略形势明显处于劣势。项羽没有办法,只能与汉王讲和,约定以鸿沟为界,双方相安共处。但是,刘邦在张良、陈平等人的劝说下,很快背弃和约,向楚军进军,双方在垓下进行了惨烈的决战,这次战役汉军大获全胜,而楚军近十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一度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也走向了穷途末路,自刎乌江。垓下之役是楚汉战争的最终要的一次大决战,是刘汉王朝奠霸业的关键性的一仗。
  然而,楚汉战争至关重要的地点垓下的详细地点到底在何处,历来争议很大。目前史学界对垓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垓下为今天的鹿邑,他在《中国通史简编》写道:“垓下在河南省鹿邑县境”。这一观点的根据是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记载:“高岗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范文澜这样分析,唐朝的真源县是秦汉时的苦县,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老君庙即今天鹿邑城东的太清宫,所以垓下在今天的鹿邑。此说由于晚出,因而从其说者较少。史学泰斗郭沫若认为垓下应该是灵璧,他在《中国史稿》这样写:“垓下在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郭老的观点是根据下列史书记载的,《汉书?地理志》沛郡渡侯国这样注释:“垓下,高祖破项羽处”。《水经注?淮水篇》载:“洨水东南流,经洨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唐《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五》也在宿州虹县下载言:“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四里,汉高祖围项羽于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这种观点是最传统的说法,绝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
  然而,根据陈可畏先生最新的研究,上述二种说法均不能成立。陈可畏推断垓下应该是陈县(即今河南准阳县)。他首先指出探究垓下的一条重要信息,即在楚汉之争中,项羽被围垓下之前与刘邦发生的一场固陵之战(固陵在河南省淮阳、太康、鹿邑县境内)。
  刘邦与项羽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之后,刘邦的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后来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背弃和约,于公元前202年10月率军渡过鸿沟进击项羽。刘邦追杀项羽的部队到阳夏(太康)以南,并约定与大将韩信、彭越等人相会,在固陵一带消灭项羽。但是,刘邦率军到固陵后,韩信、彭越的军队却没有按期到达,致使刘邦兵败又被项羽追杀。刘邦率众退守固陵,在固陵城周围坚壁不战,使得楚汉两军在固陵城一带形成暂时的对峙局面。固陵战场方圆百里,运师数十万,楚军在固陵城附近阻击汉军,以防汉军东进或南下。刘邦被困固陵,危急中以裂土封王为代价,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魏王,以换取韩信、彭越等及时出兵。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韩信、彭越等部约40万人分别从齐、梁等地出发夹击项羽。刘邦也在固陵开始反击。同时汉将灌婴也率部从彭城西进,参与了这场决定楚汉成败的固陵之战。项羽的军队被汉军以十倍之师层层包围在垓下达三个月之久。项羽被汉军重重围困,兵少粮缺,陷于困境,楚军军心大乱。刘邦等人见时机成熟,深夜用楚歌瓦解楚军军心。这样,才引出了项羽悲壮的“霸王别姬”。 后来项羽率800随从冲出重围,连夜逃亡,于凌晨到达乌江一带(今安徽和县东北)。然而,项羽自叹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身死。
  陈可畏认为,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固陵之战以后,汉王退保固陵县城,深堑拒守。其时楚军集结在附近进行阻击,以防止汉军继续东进或南下。而至垓下之围前,史书并没有项羽从固陵附近败走的记录,也没有汉王从固陵追击刺至垓下的记载,那就是说,垓下应距固陵县城不远,否则两军无法交战。而垓下如在今安徽灵壁的话,相隔二百多公里,楚军根本无法阻止汉军东进。况且,灵璧一带,自古是平川,县东南是古蕲水、古波水、澳水、沱水、唐水的五河河网地带,既不能攻,又不能守,根本不适合兵团作战。
  垓下也不可能在今鹿邑县。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鹿邑县城东距固陵约有七十公里左右,不可能近距离作战,楚军当然也不可能阻止汉军东进南下。第二,据史书记载,汉军包围垓下前,灌婴的军队由彭城(今江苏徐州)西进、降留、薛、沛、酃、萧、相诸县,破苦县(今鹿邑县)、谯县(今安徽毫县),又西至苦县之颐乡驻军,最后才破楚军于垓下。如果垓下在鹿邑的话,灌婴军就应来回穿越项羽大军的驻地,而史书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事实上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因此,垓下不可能在鹿邑。
  推翻了上述两种观点,陈可畏举出垓下在陈县(即今河南准阳县)的理由。首先,《史记》、《汉书》中几个参加此次决战的将领的传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樊哙“从高祖击项籍……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夏侯婴也“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灌婴“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亦云:“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汉书》的记载也与此相同。这些史料都不可能是凭空杜撰。其次,陈县北部正与固陵相接,垓下在陈县,正与楚军阻止汉军东进或东南进的军事形势相符。从军事防御的观点看,楚军无论是单纯的防守还是以攻为守,驻军于距固陵不远的陈县北部是最恰当的。不仅如此,陈县北部古代有很多丘陵和山冈,利于防守。所谓“垓”,阶次也。有山有冈的地方,自然会形成阶梯地形,垓下正是这阶梯地形之侧。其三,史书记载项羽从垓下突围,是在夜间率骑南逃,平明始达淮河北岸。如果垓下是在安徽灵璧的话,灵璧离淮河很近,骑马南奔,不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最后,陈县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它傍鸿沟,接颍水、淮水,有邗沟直通江南,最宜于屯兵驻军。据考古发现,淮阳“贮粮台”遗址有屯粮的痕迹,有人推测这实际上就是楚汉一下决战时楚军的军粮仓。当时,项羽不派文官而派武将利几为陈县县令,就是要利几保护至关重要的军粮仓。
  垓下之争在史学界延续了很久,如今又出现了陈可畏的新观点,究竟那一种是正确的呢?事实上,现在很难说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引发垓下之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垓下作为一个地区名,并没有明显的标志。史书等记载,仅记其名。这样,一些地名等因文言简记,而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解释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