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诱惑
袁大升、周恒礼、沈鸿宾等见伪殿前南门突出悍贼千余人,执持军器洋枪向民房街巷而去,知是洪逆窜至民房,遂率队腰截击之,杀贼七百余人,夺伪玉玺二方,金印一方,宽广约七寸,即洪酋僭用之印也。
其伪宫殿侍女缢于前苑内者不下数百人,死于城河者不下二千余人。
其时伪城火已燎原,不可向迩,街巷要道,贼均延烧,塞断官军,以暮夜路径生疏,不能巷战,遂收队站城。此十六夜攻破伪天王府内城毙贼极多之情形也。
是夜四更,有贼一股假装官军号衣号补,手持军械洋枪,约千余人,向太平门地道缺口冲突,经昆字湘后左右各营截击,多用火桶火蛋焚烧,人马死者已多,约尚有六七百人骑马冲出,向孝陵卫、定林镇一路而逃。伍维寿、杨钾南、陶立忠等急率马队跟追。
曾国荃一闻骑贼装扮官军逃出之信,即加派张定魁、李泰山、黄万鹏、黄廷爵等马队七百骑追之,兼飞咨溧水、东坝、句容各守队会合追剿。
直至十九日酉刻,伍维寿、黄万鹏等回营,面禀追至淳化镇,生擒伪列王李万材带领前进,追至湖熟镇见逃贼在前,当经马队围住,全数斩刈,未留一人。又追至溧阳,据百姓言前路并无贼踪。
经过曾国荃亲讯,李万材供称,城破后伪忠王之兄巨王、幼西王、幼南王、定王、崇王、璋王乘夜冲出,被官军马队追至湖熟桥边,将各头目全行杀毙,更无余孽。
又据城内各贼供称,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闻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瘗于伪宫院内,立幼主洪福瑱重袭伪号,破城后伪幼主积薪宫殿,举火自焚等语,应俟伪宫火熄,挖出洪秀全逆尸,查明自焚确据,续行具奏。
至伪忠王李秀成一犯,城破后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日夜,提督萧孚泗亲自搜出(曾国藩的谎话),并搜擒王次兄洪仁达。二十日,曾国荃亲讯,供认不讳,应否槛送京师,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请定夺。
其余两广、两湖、江北多年悍贼,十七八等日,曾良佐、周光正、邓吉山、刘泰财、聂福厚、谭信高、胡克安、朱连甲、王春华、黎冠湘、彭维祥、陈万合、朱连泗、谢三洪、李臣荣、彭玉堂、刘金兰等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曾国藩的谎话),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凡伪王、伪主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有三千余名,死于乱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自焚者居其半,三日夜火光不息。
至十九日尚有贼踞高屋之巅,以洋枪狙击官军者。此马队穷追逸出之贼,及搜剿逆酋并群贼之情形也。
现在派营救火,掩埋贼尸,安置难民妇女,料理善后事宜,百绪繁兴。(还是谎话)
窃念金陵一军,围攻二载有奇,前后死于疾疫者万余人,死于战阵者八九千人,令人悲涕,不堪回首。仰赖皇上福威,迄今乃得收寸效等情,由曾国荃咨报前来,臣等伏查洪逆倡乱粤西,于今十有五年,窃据金陵亦十二年,流毒海内,神人共愤。我朝武功之盛,超越前古,屡次削平大难,焜耀史编,然如嘉庆川楚之役,蹂躏仅及四省,沦陷不过十余城。康熙三藩之役,蹂躏尚止十二省,沦陷亦第三百余城。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芳守冯官屯、林启荣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
此次金陵城破,十余万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然卒能次第荡平,刬除元恶,臣等深维其故,盖由我文宗显皇帝盛德宏谟,早裕戡乱之本,宫禁虽极俭啬,而不惜巨饷以募战士,名器虽极慎重,而不惜破格以奖有功,庙算虽极精密,而不惜屈己以从将帅之谋,皇太后、皇上守此三者,悉循旧章而加之,去邪弥果,求贤弥广,用能诛除僭伪,蔚成中兴之业。
天荒地老出奇人(7)
臣等忝窃兵符,遭逢际会,既痛我文宗不及目睹献馘告成之日,又念生灵涂炭为时过久,唯当始终慎勉,扫荡余匪,以苏子黎之困,而分宵旰之忧。……
不要小看这份奏折,此乃曾国藩与慕僚呕心沥血之作,看似叙事,实则叙功,在夸张太平军守城军士悍武战斗力的同时,最大限度以笔反衬出湘军将士的大谋大勇。如此官场老油条,心机深不可测,由此可见一斑。
罗尔纲先生对曾国藩奏折的“水分”揭露最多。首先,曾剃头报称歼灭太平军十余万,完全是夸大十倍的吹牛。清朝官吏亲笔记录的与李秀成谈话,已经明白表明,最后的天京城中,只有居民两万人,士兵一万挂零,真正有战斗力守城的不过数千人。湘军攻入城后,把城中老幼妇孺杀个精光,犯下滔天罪行。这一点不是“极左”学者诬蔑和渲染,而是出自曾国荃首席师爷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其二,李秀成本人绝对没有传令要太平军焚烧天王府和城内建筑,幼天王本人也没有自焚身死。十年壮丽天王府的大火,完全是湘军自己抢掠后为掩盖罪行干出的坏事(萧孚泗所为),这一历史事实可从赵烈文日记以及攻入天京得“首功”的清总兵朱洪章自传中得以证实。所以,时隔三十多年后,同为清廷官吏与湖南老乡的谭嗣同在信中对老师说:“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气象。本地人言发匪(太平军)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不料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在天王宫的宫女指认下,清军于地下刨出洪天王尸体,“不用棺木,遍身皆用绣龙黄缎包裹,虽缠脚亦系龙缎,头秃无发,须尚全存,已间白矣。左股右膀肉犹未脱”。曾氏兄弟和清朝刑部相关官员验看之后,证实为洪天王“真身”,又行戮尸极刑,折腾一阵死尸后,举火把洪天王烧成灰,然后把骨灰填入巨炮之中,轰然一声。这次,洪教主真的“上天”了。
从曾国藩所讲洪秀全尸体“头秃无发”的描述看,此人死前倒真有服毒的迹象。
千古凄凉英雄路——李秀成的下场
李秀成,原名李以文、李守成,入太平军后改名李寿成。1857年率兵解镇江之围后,洪教主为彰其功,赐其名“李秀成”。要知道,洪秀全本人名字中有“秀”,赐李秀成之名不避他自己的“圣讳”,可称是极大的荣显。
李秀成28岁参加太平军,文化程度虽不甚高,但在最初起义的那帮人中已经算得上是“秀才”,知书达礼,字写得不错。太平军攻下南京,因军功卓著,李秀成受封为“右后四军军帅”。到了1856年,由于他出色的指挥能力和高人一等的“情商”,李秀成已经是“地官副丞相”了。天京事变之后,李秀成由于在安徽地区拓地得力,受封为“副掌率”,即太平军的副总司令。1858年夏,由于他在攻破江北大营的战斗中表现超常,洪秀全在转年封他为“忠王”。1860年,捣毁江南大营后,李秀成率军在江苏、浙江地区占据大片土地,控制了江南财税地区不说,兵员急速增长,人员多达数十万人。也正是因为他在苏浙地区的情势一派大好,或多或少转移了对安庆解围的注意力,其实也埋下日后天京陷落的伏笔。但是,节节胜利之下,他所领导的太平军在上海周围受到常胜军和李鸿章淮军的有力抵抗,二打上海皆不克而退,战线逐渐回缩。此后,屋漏偏遭连夜雨,太平天国诸事皆不利,将死兵亡,地减城失,一步一步不可挽回地走向衰亡。
李秀成最大的失着,在于他只贪图苏浙根据地的开辟,不顾大局,在打武昌和救安庆这两次军事行动中首鼠两端,先是失约会剿武昌,再坐视安庆不救,致使陈玉成最终败亡,导致了天京最终的失陷。安庆之战时,不仅陈玉成、洪仁懔ο嗑龋罡ㄇ濉⒒莆慕稹⑽馊缧⒌热讼嗉烫峋荚ǘ览钚愠伞⒗钍老托值芏擞荡缶胝悖怨俗钥佟靶绿斓亍保帐拱睬炻淙肭寰帧K裕畹笔钡乃照愀皇兀鼋鍪枪垩淘啤C鲆咽В负纬晒Γ ?br /> 天荒地老出奇人(8)
天京城陷时,李秀成奋不顾身,率千余将士保护幼天王冒死突出重围,并把胯下好马让与那位16岁的少年,自己拼死力往外冲荡。湘军濠垒层层,突围时君臣相失,夜里厮杀,最终相互走散。
李秀成所骑的马不是战马,战至天明时,力道不够,已成废马,他只能弃马步行。如果他不把好马让与幼天王,肯定能突破重围后顺利逃脱。
他与两三个随从携一包金宝逃上荒山。在一个破庙旁,恰被一群欲发战乱财的村民发现,脱身不得。由于村民人数多,搜掠财宝之后分赃不均,两伙人打闹,最终把李秀成扭送入清营。据解放初期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派人实地调查,查出捕送李秀成为首的两个农民姓名,一个叫王小二,一个叫陶大来。虎落平原龙陷沙滩,大英雄万马军中荡骋如飞,最终竟然落在两个贪财的庄稼汉手中。
曾国荃听说忠王李秀成押到,又喜又怒。喜的是终于抓住这位太平军最重要军事统领,怒的是这多年来湘军数万人命丧此人之手。于是,这位曾九爷竟然手持尖锥,上前对浑身铁链的李秀成一阵乱捅。
忠王不为所动,笑语曰:“曾老九,打仗各为其主,你这样做又是何必呢。”(赵烈文记载稍有异。曾国荃令兵士用刀细割忠王臂膀,鲜血淋漓,李秀成一声不吭)
悻悻之余,曾国荃令人特制一木囚牢,把李秀成死死关在其中。
五天后,老阴狡诈的曾国藩赶至,“好语”相劝,李秀成便开始写他的“自述”。
从7月29日写起,一直到8月7日,李秀成写了七万多字的“供词”。
纵观李秀成供词,大概有七方面的内容:1.有关金田起义详情;2.有关“天京事变”前后的历史;3.有关六解天京之围的情况;4.叙述在上海等地与“常胜军”交战的情况;5.为太平天国的军政民政作辩解;6.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几大失误;7.表达他自己要为曾国藩收服太平军余部的愿望。
由于李秀成自己撰写“供词”,加上他最后要替曾国藩“收降”太平军余部的想法,使得这位大英雄身后广遭非议。
“极左”学者更是以此把他定性为贪生怕死的叛徒。为此,研究太平天国最权威的罗尔纲先生一直为李秀成此举辩解,他自1944年开始就宣称李秀成的“投降”是类似当年姜维降魏的伪降,是苦肉计。他认为,李秀成是想通过伪降争取时间,准备东山再起。罗先生推断,李秀成假称幼天王已死,大夸曾国藩仁慈睿智,其实是想麻痹对方。……凡此种种,皆是罗先生的臆测。
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把李秀成看得如此有“心机”,其实倒是对这位忠厚仁义之人的真正“抹黑”。首先,李秀成本人信仰坚定,不惧死,不怕痛,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完全说得上是视死如归。否则,他也不会在遍体镣链的情况下天天于大木笼中细写太平天国的亲历历史。如果真有个人乞活的私心,李秀成根本没有定力和精力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写东西。
此外,曾国荃刀锥乱捅,李秀成不为所动,这当然也表明他是个视死如归的英雄。对于死生,正如他所亲口表述那样:“死而足愿,欢乐归阴!”
中国历史上,农民军战败后假投降的事例确实很多,最近的例子就是明末张献忠、李自成等人的多次“诈降”。但李秀成绝非“诈降”,他也没有类似姜维向钟会诈降的机会。当其时,他只是一个被逮入囚笼的牢犯,身边没有东山再起的资本。李秀成对洪家王朝,可称是仁至义尽,但最后他从内心深处相信“我主(洪秀全)无福,清朝有福”,相信太平军是“乱星下降”,是“世人之劫数”。宿命论的悲观,决定了李秀成不可能有心思搞假降或者诈降。
李秀成最后对曾国藩提出了两点最重要的建议。其一,他提醒曾国藩“要防鬼反”,即注意洋人对中国的吞并企图,这完全是站在民族大义的高度上的无私之言。与洋人打交道,吃亏多时,李秀成自然在死前说掏心窝子话。其二,他表示自己能替清廷招降余部,希望曾国藩不要多杀两广人,这完全是替自己的子弟兵着想。李秀成是识大体的人,他深知太平天国大势已去,不可能再翻盘。当今之计,他只求死人越少越好,绝非是想耍什么计谋企图重新东山再起。曾国藩何样人也,那么阴险多计的老官场油子,又怎么能上李秀成这么幼稚的圈套(如果李秀成想骗他的话)!
天荒地老出奇人(9)
赵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