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的晚风
时,入援京师的陕西五镇兵马,临阵哗变,纷纷逃回山西等地从乱入伙。山西的局势一下子严峻起来了。
当时山西境内的义军,主要分成两路。一路以西南部的平阳(今山西临汾)为中心,一路以府谷(今府谷,在陕晋交界处)为中心。尤其是王嘉胤部,以府谷、河曲为据点,分兵转战各地,西南攻至延安、庆阳,并杀入山西焚掠,声势浩大。这股义军人数增至3万余人,将领百人,并设有左丞、右丞等官职,下辖自号闯王的高迎祥等一大批干将。
山西当局对于这些“乱民”的态度很坚决,就是武力剿灭。至崇祯四年(1631)四月,当时尚是副总兵的朝廷悍将曹文诏等,利用杨鹤大肆招降各路义军的有利时机,率重兵围攻驻守在河曲一带的王嘉胤部。
曹文诏用重兵围困河曲,断绝其粮饷供应之道。王嘉胤缺粮之下,突围而出,向南冲杀。曹文诏一路紧追,再败之于阳城(今阳城)。此年六月,王嘉胤被部将王国忠所杀。
当时的形势似乎对朝廷很有利。在陕西方面,杨鹤招抚了神一魁;在山西方面,曹文诏等解决了王嘉胤,因此杨鹤曾很高兴地给朝廷上书,说神一魁、王嘉胤两人已除,其他的小首领不过尔尔,消灭他们指日可待。没想到陕西神一魁降而复叛,山西的义军也没有因王嘉胤之死而彻底垮掉。他们经一度低潮之后,又重新集结起来,大搅山西。
王嘉胤死后,其部众并未溃散,而是重新选举左丞紫金梁(王自用)为首领,重树旗帜。王自用与各路首领深感相互联络的重要性,于是各部众共推王自用为首领,会合闯王高迎祥、扫地王、邢红狼、八大王张献忠、黑煞神、曹操罗汝才、乱世王、闯将李自成、闯塌天刘国能、满天星、老回回张守应、李晋王、党家、八金刚、混天王、蝎子块、点灯子赵胜、不沾泥张存孟、张妙手、白九儿、一阵风、七郎、大天王、九条龙、四天王、上天猴刘九思、丫头子、齐天王、映山红、摧山虎、冲天柱、油里滑、革里眼贺一龙等部,统称“三十六营”,约有20余万。在陕西之乱被平后,“三十六营”成了反叛朝廷的主力。
山西的战火越打越烈,范围也越来越大。高迎祥、罗汝才(曹操)、张献忠等分道四出,连陷大宁、泽州、寿阳诸州县,全晋震动。朝廷急命宣大总督张宗衡移镇平阳,巡抚许鼎臣驻汾州,分路守扼防御。并派李卑、贺人龙、艾万年等率关中兵赴山西入援。许鼎臣把此三将调至手下,但张宗衡又以总督的身份,传檄三将由他本人指挥,弄得三将无所适从。义军乘机占据临县之东的磨盘山(一名连枝山),并于崇祯五年(1632)九月前后分兵三路:一路据交城(今交城),窥太原,一路据吴城(今孝义境内),窥汾州,一路突入沁州(今沁县),陷武乡(今武乡稍东)、辽州(今左权)等,形势相当危急。
崇祯帝急忙采取应急措施,调兵遣将,对付山西的危局。
昌平镇左良玉被急调赴河南堵截。左良玉原系辽东名将,虽大字不识一个,但打仗骁勇。此次因李自成等部从晋城之南突入河南,攻克修武,河南乡绅情急之下,联名上疏朝廷请救。朝廷便急调左良玉率兵2千余人赶赴怀庆堵截。李自成、八金刚、过天星等后来虽重新杀回山西武乡,不久攻克辽州,而左光斗却留在了河南,负责河南的防务。
崇祯六年(1633)春正月,曹文诏被赋予大权。这是一次重要的人事变动。在此以前,山西的围剿,各自为政,总督、巡抚及各将领之间矛盾重重,无重臣节制。至此,曹文诏出任山西方面的前线总指挥,负责节制山西、陕西诸路兵马。
曹文诏绝非等闲人物,他是当时陕、晋前线最能干的将领之一。他是山西大同人,年轻时从军辽东,曾在熊廷弼、孙承宗手下做过军士。后由袁崇焕提拔,在祖大寿手下任游击。袁崇焕被逮后,曹文诏也随祖大寿叛逃,后投总兵马世龙,升参将。辗转回山西围剿农民军后,因功升副总兵、总兵。他在镇压陕西义军的过程中,屡建奇功,所以当时有一民谣说:“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由此可见他的威望。事实证明,他出镇山西后,山西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
崇祯帝还特谕山西各地,要求支持曹文诏等部。当得知山西有的地方官不与曹文诏合作时,他严旨责成御史弹劾纠察,重重处罚。此年五月,崇祯帝还命太监陈大全、阎思印、谢文举、孙茂霖等出任曹文诏、张应昌、左良玉、邓玘等四支劲旅的监军,其职掌是记功过、催粮饷。为此,崇祯帝还发内帑4万两,素红蟒缎4000匹,红素千匹,让这4位太监于军前给赏,以示支持。
曹文诏与部将马科、曹变蛟等人一道,率领“逐一挑选、屡经战阵”的马步兵3500人,由庆阳出发,经潼关渡黄河,前往山西蒲州、河津,再向山西腹地深入,参加围剿。
曹文诏部,是所有参加围剿的官军中打得最好的一支。
曹文诏在河津经短暂休整后,开赴霍州(今山西霍县)。在霍州与农民军万余人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曹文诏率领的陕西兵骁勇善战,击杀农民军首领钻天鹞、上天龙。农民军溃逸。
曹文诏旋即挥师北上,在太原之北展开攻击。先败农民军于盂县(今盂县),追击途中,在寿阳(今寿阳)之东北的方山,再次大败农民军,斩杀其首领混世王,其余部为游击猛如虎逐走。
至此,太原之北的五台(今五台)、定襄(今定襄)、寿阳等地的农民军基本被曹文诏肃清。
为保卫太原,山西巡抚命曹文诏移兵平定州(今平定),备太原之东。总兵张应昌驻兵汾州(今汾城),备太原之西。贺人龙部为游兵,以备策应。
曹文诏便以平定为据点,不断出击,连败农民军于乐平(今昔阳)、和顺(今和顺)、太谷(今太谷)、范村(太谷之东一重镇)、榆社(今榆社),把在太原附近活动的王自用(紫金梁)、马守应(老回回)部逐走。
曹文诏部继续南下,追击农民军,连败农民军于高平(今高平)、泽州(今晋城)、润城(介于泽州与阳城之间)、沁水(今沁水)、阳城(今阳城),猛击过天星、紫金梁、老回回等部。
四月底,“三十六营”领袖紫金梁王自用在河南济源(今河南济源)病死。原本松散的农民军更陷入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给朝廷的围剿提供了有利时机。
第五章 步入深渊的内乱山西征剿(2)
曹文诏为解豫北之困境,率部进入河南境内的涉县(今河南涉县)山区,围剿涌入此地的农民军。然后攻击河南境内的怀庆(今沁阳)、济源(今济源),斩杀农民军首领滚地龙等。此时,诸将李卑、艾万年、汤九州、邓玘及左良玉等,也纷纷率部合击,战场形势一度有利。
但到了此年的八月,却传来了曹文诏调离前线、赴大同任总兵的消息。前线官军一片哗然。
曹文诏这位骁勇善战的良将,没有败给农民军,却中了自己人的暗箭。当前线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被调离了前线。
当时,有位叫刘令誉的巡抚御史,上疏朝廷,以作战不力、不援友军、骄横恣睢、虚报战况等罪名弹劾曹文诏。曹文诏与这位御史结怨,是在山西洪洞。当时曹文诏与乡居的刘令誉没有处好关系。至此,刘令誉巡视河南,曹文诏与他再次相见,仍是话不投机。刘令誉便伺机发难。
按理说,曹文诏在陕西、尤其在山西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他率部赴山西作战后,也几乎没有打过败仗。虽说偶尔也有夸大战功的嫌疑,但曹文诏连战连捷也是事实。遗憾的是,朝廷给他的结论却是“怙势而骄”,他竟然被调往大同。
导致曹文诏被调离的直接原因,仍是崇祯帝本人。崇祯帝做事,一向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而且性格褊狭猜忌。那些言官、御史等,大都善于揣摩崇祯帝的心理,顺着他的思路办事,所以这些人提出的弹劾,往往正中崇祯帝的下怀,言无不果。
说起来,曹文诏真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他不仅能征善战,而且颇能顾全大局。在陕西打仗时,他屡建战功,却总是被洪承畴压住不报,吃了不少暗亏。御史吴芪Р黄健<词谷绱耍芪内跃ぞひ狄荡蛘蹋挥幸馄檬隆! ?br /> 陕西的平剿告一段落后,曹文诏又被派往山西,参加山西的围剿行动。这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曹文诏还是立即率兵进入山西,打了近8个月的漂亮仗,扭转了山西的局势。没想到刘令誉的一个奏疏,便让崇祯帝立即改变了看法,竟把这员大将调离了战场。
更倒霉的是,曹文诏赴任大同不久,便遇皇太极率兵犯边。曹文诏没有敌住后金兵的锐利攻势,丢失了大同附近的城池,被崇祯帝问罪,要撤职充军。多亏山西巡抚吴Ρ#珈醯鄄琶闱客馊盟髯锪⒐ψ允辍V脸珈醢四辏?635),曹文诏战死,落得个悲惨下场。
或许正是曹文诏在山西用兵太狠太猛,造成了农民军纷纷避其锋芒,逸出山西,窜入了豫北、畿南。
早在崇祯五年(1632)底,就有部分农民军在李自成、八金刚、过天星等人率领下,进入河南的怀庆、修武地区,再由此地杀入山西境内的武乡,并攻陷辽州,有力地支援了其他义军。这是义军首次利用山西、河南交界地区流动作战的成功例子。也正是为了对付河南境内的义军,左良玉才被调赴河南。
到了崇祯六年(1633),农民军为了摆脱山西境内的重兵围剿,纷纷开始转移到山西、豫北、京畿南部的交界地带。
有一部分农民军,因受曹文诏兵锋压迫,从山西平定州东北的固关(故关)附近的磨口山,突破京畿井陉道寇从化的防线,进入京畿南部的顺德(今河北邢台)、真定(今河北正定)两府境内,引起朝廷恐慌。给事中孟国祚对此十分担忧:
“畿南为咽喉重地,顺德则是大平原,可以千里直走京师,没有河山之险可作屏障。现在山西有曹文诏、张应昌,河南有左良玉、邓玘,都有重兵,那么贼将去哪里呢?以往是从陕西赶到山西、从山西赶到河南,现在又转而赶到顺德了!”
为防止畿南之农民军威胁京师,朝廷急派通州兵2千、昌平兵2千,会同保定总兵梁甫部8千,配合大名兵备副使卢象升布防,与山西方面会同夹剿。
卢象升率兵力战,农民军受挫后,自邢台(顺德府治所在地)西撤,越过河南武安(今武安)西北的摩天岭(此地也与山西辽州接壤),进入武安境内,与驻扎此地的农民军合兵。
此时的豫北已是连片烽火。
崇祯六年(1633)初,山西东南部的农民军分两路杀入豫北。一路南下突破仰原关,杀入怀庆府(府治河内,今沁阳)境内的济源县、清化镇(属沁阳县,今名博爱)、武安等地,一度围攻怀庆府城。另一路则向东杀入河南的林县(今林县)、涉县(今涉县)境内。河南守将左良玉连忙招架。
在涉县之西,左良玉击退农民军。
林县的农民军,因有饥民响应,声势很大,一度围攻邻县临漳(今临漳)、淇县(今淇县)。但最终也被左良玉击败。
济源的农民军,当时正在围攻怀庆府城之北的水西关,为紫金梁祝寿。左良玉匆匆率兵从彰德府(府治安阳)赶来解围,击退农民军。
出乎意料的是,左良玉不久却在武安境内被农民军杀得大败,手下的7千河南兵几乎被打得一早二净。豫北4府烽火遍地,形势陡然严峻起来。
崇祯帝急令总兵邓玘率川兵2千,加上土司马凤仪之兵,进入豫北参战。曹文诏也一度从山西进入豫北的涉县助战。
由于开始时农民军主要在山西活动,河南当局并没有认真备战。像太行山这样的险地,竟都没有派重兵设防,豫北几乎可以说是门户洞开。曹文诏在山西东南部的锐利攻势,使山西境内的农民军大多转移到豫北。五月份,农民军尽至磁州(今磁县),达10余万之多,兵阵长达数十里。
直到此时,崇祯帝才不得不开始重视起豫北来。他派太监赴曹文诏等部监军,并要求曹文诏等自山西支援豫北。
六月,潞王朱常淓自卫辉府(今汲县)上疏告急,要求朝廷重视豫北局势,“早行翦灭,毋轻视贼”,给崇祯帝极大震动。崇祯帝特遣京营总兵倪宠、王朴率卒6千、马5千,昼夜兼程,在八月份终于赶赴豫北。不久,参将汤九州率昌平兵数千也赴豫北参战。
?